科技點亮生活,創新引領未來!寧夏微科普是寧夏科學技術協會官方科普公眾號,這裡有最權威的科普真相、最前沿的科技動態、最全的科普知識!
總第645期 第1549篇
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民國九年),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裡,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
海原地震是20世紀發生在中國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強烈的震動持續了十餘分鐘,當時世界上有96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場地震,被稱之為 「環球大震」,餘震維持三年時間。
今天,是海原地震100周年,多少鮮活的生命葬送在那場地震中,令人扼腕痛惜。100年,一個世紀過去,生活的變化天翻地覆,但是,那悲痛不能忘、不敢忘,居安思危,學會地震應急避險十法,知危險、會避險,防患於未然。
1. 在樓房內的應急方法
可躲避在堅實的家具下、牆角處、轉移到承重牆多,開間小的廚房、廁所暫避。因為這些地方結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過處,支撐力強,抗震係數較大。
2. 在平房內的應急方法
要迅速趴下,臉朝下,頭近山牆,兩隻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上,鼻梁上方,兩眼之間的凹部枕在臂上,閉上眼嘴,用鼻子呼吸。這樣,地震時雖房梁倒塌,由於有殘牆和家具支撐,亦可免於傷亡或窒息。如果處於房門附近,室外無障礙,無危房或狹窄巷,可立即跑出室內,已經衝到室外的人,在短時間內,不要急於返回室內;要避開高大建築物,窄巷,大煙囪、水塔、高壓線、變壓器,及時轉移到空曠安全的場地。
3. 在工廠車間的應急方法
可以躲在工具機及較高的大設備下,不可驚慌亂跑。特殊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運轉設備。
4. 在礦井下的應急方法
最近熱映的一部80青春回憶型電影風靡了這個80後。那些曾在那個年代裡成長的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經歷交集。匆匆那些年,我們一起度過了一個相似的人生片段。迅速撤離掌子面,不可擁擠因為掌子面處或豎井出口處,一經振動可能塌落,造成人員傷亡。若井口塌方,暫時不能返回地面,也要保持沉著冷靜,由專人指揮,盡力保存體力,等待救援人員的到來。
5. 在學校的應急方法
震前要安排好學生轉移、撤離的路線和場地;震時在比較堅固的教室裡可以躲在課桌下、講臺旁、內牆處、有管道支撐的房間裡,不可讓學生亂跑和跳樓;震後沉著指揮學生有秩序地撤離。
6. 在影劇院的應急方法
較好的方法是躲在排椅下,通常的排椅都是九合板及鑄鐵架用螺絲連結的,一排排的椅背聯合起來,強度很大,前排的觀眾可在舞臺或樂池下躲避,門口的觀眾可以迅速跑出門外。
7. 在行車時的應急方法
司機應儘快減速停車。在火車上的乘客應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並注意防止行李從架上掉下傷人。面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將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墊上,護住面部,身體傾向通道,兩手護住頭部,背朝行進方向的人,要兩手護住後腦部,並抬膝護腹,緊縮身體,作好防禦姿勢。
8.震時遇有毒氣體擴散時的應急防避方法
震前,要了解活動區周圍有無毒氣源,要有防毒意識。地震時,首先要弄清風向,朝上風處避難。避難場所儘量選擇在高處。行動時,要用溼毛巾或手帕捂住口鼻。
9. 地震被埋壓時應注意的問題
當被埋壓在廢墟下時,不能在精神上崩潰,對生存獲救要有信心,要謹防煙塵嗆悶窒息的危險。
可用毛巾等捂口鼻,儘量想法擺脫困境,等候救援。不可盲目呼救,儘量減少體力消耗,尋找一切可以充飢的物品;利用一切方法與外面救援人員進行聯繫(如敲擊器物),積極主動配合地面營救。
10. 搶救被埋壓人員應掌握的原則
先易後難;先近後遠;先輕傷後重傷;先扒活人人後挖死者;儘可能地先扒青壯年和醫務工作者;對於被壓程度淺,傷勢不重的可先將頭胸露出後,暫時放置,先扒救周圍的被埋壓者。
注意!地震發生時在室內的人千萬不要倉皇出逃。
原因之一是來不及跑,地震持續的時間很短,尤其是在樓房、大車間裡的人更來不及跑。
原因之二是跑不動,若6級地震,地震烈度可達8度,相當於人在汽車中受猛開猛剎的撞擊,無法把握重心,想跑也是力不從心。
原因之三是倉皇出逃危險性大,地震時大家都湧在門口樓梯上,在短暫的幾秒鐘時間裡不但撤不出去,還容易摔傷踩傷;由於地震時門窗變形,支撐力弱,這時拉門擠門,危險性很大。
有的人來不及跑就跳樓,危險性就更大。地震發生時,正確的應急避險方法是在室內的人立即找安全空間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防止餘震襲擊;在室外的人要等地震波過去後,再進室內救人取物。
內容來源:科普中國
圖片來源:百度圖庫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防災減災】海原地震100周年!你必須知道的地震應急避險十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