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5月9日至15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宣傳周期間,市應急管理局、市地震辦公室將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從不同途徑、方位、角度大力普及防災減災專業知識和技能,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全面提升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今天讓我們學習一下防震減災方面的知識:
1.什麼是地震?
由於地球不斷運動和變化,巖石圈的不同部位受到擠壓、拉伸、剪切等力的作用,逐漸積累能量,當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在某些脆弱部位突然破裂,釋放的彈性能引起的振動叫地震。根據發生的位置可以分成板塊邊界地震、板內地震和火山性地震。
2.幾個基本的地震概念——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極震區、地震三要素
震源:地球內部直接發生破裂的地方;震中: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地方;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離;震中距:震中到地面上任一觀測點的距離;極震區:震後破壞程度最嚴重的地區;地震三要素:時間、地點、震級。
3.震級是什麼?
震級是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用「級」來表示。地震越強,震級越大,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約32倍。
按震級大小將地震分為:弱震,震級小於3級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⒋5級的地震;中強震,震級大於⒋5級,小於6級的地震;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的地震,其中震級大於或等於8級的叫巨大地震。
4.地震波是什麼?
地震時,在地球內部出現的彈性波叫作地震波。地震波主要包含縱波和橫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的波為縱波(P波)。來自地下的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為橫波(S波)。來自地下的橫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橫波是地震時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
地震時避險措施
避震原則
一旦發生地震,要保持鎮靜,不要慌亂,採取就近避震原則。在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內,應就近躲避。在不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內,如能即刻跑出室外應及時逃往空曠地帶,小心墜物。
有利的避震空間:室內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物體旁;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
正確避震姿勢:趴下、蹲下或坐下,儘量使身體的重心降低,保護頭部。
保護身體的重要部位:頭、頸、眼睛、口鼻。逃生時不可跳樓,不可乘坐電梯。
在家裡
如果在廚房,要關掉煤氣;可就近切斷電源;就近迅速在安全地方躲避。
在公共場所
影劇院、體育館內,可蹲在座椅旁、舞臺腳下,震後在工作人員組織下有序疏散。
教室裡,在課桌下或課桌旁躲避,震後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撤離至開闊地帶避險。
在戶外
避開高大建築物,如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建築;過街橋、立交橋;高煙囪、水塔等。避開高聳物或懸掛物,如變壓器、電線桿、路燈、廣告牌等。
避開危險場所,如狹窄的街道、危舊房屋、危牆、女兒牆、易燃易爆品倉庫等。
在野外
野外遇到地震,迅速向空曠地帶轉移,避開陡峭山體,防止遭受滑坡、落石的傷害。
海邊遇到地震,儘快向遠離海岸線的高處轉移,避免地震可能產生的海嘯襲擊。
河、湖邊遇到地震,儘快往地勢高的地方轉移,避免遭遇地震可能產生的次生水災襲擊。
脫險後應該怎樣做
將災情報告有關部門,前往附近的避難場所、臨時救助站、廣場。
組織和加入救助隊伍,及時救人;關注震情動態,掌握災情信息;震後常伴有餘震發生,不要貿然返回未經鑑定的遭受破壞的房屋,以免受到傷害。
[小貼士]
注意避開:玻璃門窗和櫃檯、高大不穩定和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廣告牌、吊燈等懸掛物。
地震發生後如何自救
樹立生存信心:如果不幸被埋壓,應儘量沉著冷靜,樹立生存的信心。
改善環境:如有條件,可以先挪開頭部附近雜物,保持呼吸暢通。
擴大和保護生存空間:可以利用各種物體支撐殘垣斷壁,以防止餘震發生後生存環境惡化。
自我包紮:如果受傷,要用簡易的辦法包紮傷口,以免失血過多。
保存體力:如需留在原地等候救援,切勿急躁和盲目行動,儘量保持鎮定,減少體力消耗,等待救援人員到來。
尋求救援:當聽到有人施救時,應利用一切辦法與救援人員進行聯繫(如敲擊器物、吹哨子等),積極配合地面營救工作。
收集物品:在等待救援期間,要注意收集食物、水和其它應急物品,要節約食物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