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築防線守福祉——「十三五」期間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綜述

2021-01-08 中國氣象局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佔各類自然災害的70%以上。氣象防災減災關係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安全福祉,是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回眸「十三五」,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以更加貼近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服務理念、更完善的防災減災體系、更高的災害監測預報服務質量、更強的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切實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理念升華,守護生命的初心更堅定

  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河北唐山時提出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重要論述,對處於自然災害防禦鏈條第一環的氣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將保障「生命安全」置於首位,昭示防災減災是氣象工作的政治之責、核心之要;「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這一部署要求,則深刻闡明氣象在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中的定位和作用,是對「堅持以防為主」「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理念的進一步聚焦與鞏固。

  「十三五」期間,中國氣象局黨組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統籌部署,提升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貫穿始終——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重大氣象災害、重大活動、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服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2016年,聚焦G20杭州峰會氣象保障服務需求,氣象部門調派國家級技術團隊和4架飛機赴浙江,及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效服務保障獲得黨中央高度肯定。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發揮預警發布樞紐作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預警和相關信息發布工作。面對今年我國遭遇1998年以來最嚴重汛情,各級氣象部門提早研判、準確預報,全方位聯動服務守護生命安全。

  注重災前防禦,氣象災害風險業務成效凸顯。繼2018年完成全國所有區縣山洪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後,2019年氣象部門實現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共享應用,產品可細化至重點區域和隱患點。今年年初,中央氣象臺改進全國天氣會商,增加災害風險預報模塊,展現出氣象部門推動天氣預報向基於影響的預報和基於風險的預警延伸的決心。

  這組數據更有說服力——截至2020年,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佔GDP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的3.4%下降至0.6%;全國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死亡人口從20世紀90年代年均5000餘人下降至近五年的2000人以下,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進一步夯實。

  凝聚合力,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更健全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出臺,成為指導我國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具體行動綱領。2019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中強調,要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堅持從源頭上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作為應急管理工作的「前哨」,氣象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

  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是氣象防災減災的強大動力。「十三五」期間,氣象部門充分發揮垂直管理部門優勢,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工作機制,凝聚部門上下、行業內外的強大力量,構築起上下協同、左右聯動、區域聯防、公眾參與的防禦模式——

  密切對接國家戰略要求,聚焦全年重點工作,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框架自上而下穩步搭建。逐步構建新時代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提出建設「五大體系」、發揮「六個作用」、開展「七大行動計劃」,推進防災減災政策環境和體制機制戰略研究。開展汛期氣象服務準備工作檢查,通過「一省一單」形式,督促各單位及時整治風險隱患。開展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六個一」基本能力建設,建立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評估機制,促進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向標準化、規範化邁進。

  推動基層防災減災融入式發展,完善群測群防體系,氣象災害防禦機制逐步健全。截至2020年,全國2090個縣制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8萬個鄉鎮將氣象災害防禦納入政府綜合防災減災體系,15.47萬個村(屯)制定氣象災害應急行動計劃,5.73萬個重點單位或村(屯)通過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評估。建立由30個部門組成的國家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制度,氣象災害信息雙向共享部門達508個。全國現有7.8萬個氣象信息服務站、76.7萬名信息員、1009個標準化氣象災害防禦鄉鎮、1422個防災減災標準化社區。

  矢志篤行,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更牢固

  當前,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直接關乎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在複雜的災害鏈條中,氣象因子往往處於最前端,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事關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能否「防在未發之前、抗在第一時間、救在關鍵環節」。

  「十三五」期間,氣象部門把防災減災工作作為頭等大事,通過氣象現代化建設潛心「修煉」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真功夫」,為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持續發力——

  立足氣象災害「前哨」定位,加快科技創新,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能力不斷提升。「海-陸-空-天」四位一體的氣象災害監測站網,以及沙塵暴、雷電災害、強風等一批專業氣象災害監測站網逐步建成,基本消除氣象災害「盲區」。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實況業務加速發展,精細到鄉鎮的氣象預報系統、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系統高效運行,把脈颱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更加精準。

  聚焦預警信息發布「最後一公裡」問題,拓寬發布渠道,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能力顯著增強。建成國、省、市、縣四級相互銜接、規範統一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橫向匯集16個部門76類預警信息,實現預警信息1分鐘內到達受影響地區應急責任人、3分鐘內覆蓋應急聯動部門、10分鐘內有效覆蓋公眾和社會媒體。建成41.6萬套農村高音喇叭、15.1萬塊鄉村電子顯示屏、近海海域8個海洋氣象廣播電臺,推進預警信息到村到戶到人。

  圍繞「一帶一路」服務需求,加強區域合作,全球氣象災害服務能力穩步提升。建成亞洲區域多災種預警系統,實現亞洲區域預警信息匯集與產品共享,預警信息與60個世界氣象組織成員互聯互通。開展全球重點城市、景區、機場等氣象服務,提供全球300萬個站點、近100種語言的天氣信息查詢。

  不僅如此,「十三五」期間的新技術、新理念、新需求也為氣象防災減災帶來了新變化。全國預警信息立體傳播網絡累計服務超過10億人次。開展基於5G通信的預警信息靶向發布試點工作,發布正確率提升至99.98%。

  回首「十三五」,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亮點突出、成績斐然。展望「十四五」,錨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更將紮實推進、步伐鏗鏘。

  (作者:谷星月 賈靜淅 孫楠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保山市氣象服務發揮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原標題:我市氣象服務發揮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十三五」以來,保山市氣象部門按照「服務引領、創新驅動、提質增效、開放合作、跨越發展」思路,不斷加強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氣象預測預報預警能力全面提升,充分發揮氣象服務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 「十三五」期間遼寧平均氣象災害預警準確率超九成
    「十三五」期間,遼寧省地面氣象觀測站平均站網密度達到9.6公裡;平均氣象災害預警準確率達到92.2%;累計增加降水115億立方米;營口、瀋陽和大連3個基本站獲世界百年氣象站認定,熊嶽基本站獲中國百年氣象站認定……12月3日,遼寧省氣象局發布「
  • 促「晉」發展 守護平安——山西防災減災氣象服務保障工作紀實
    今年以來,山西省氣象局精心謀劃、超前布局,立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山西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將防災減災氣象保障服務做精做實做細,以實際行動踐行「促一方發展、保一方平安」的初心與使命。守護生命安全,服務更精更細今年汛期,山西大部地區降水偏多。
  • 不忘報國初心,牢記地質使命-青島地質院助力全市防災減災
    文/張健 圖/顧朝傑  5月12日是全國第12個防災減災日,多年來,山東省地礦局青島地質工程勘察院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和局黨委工作要求,積極發揮事業職能,堅定初心,攻堅克難,不斷提高地質技術保障能力,持續築牢防災減災安全防線,切實做好青島市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為政府相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承擔保護好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任
  • 國際氣象防災減災裡的「中國貢獻」
    與此同時,中國氣象局積極推動氣象事業走出國門,在構建合作機制和平臺、推動國際氣象防災減災合作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架起中蒙高空氣象資料共享橋梁中國氣象報記者 餘亞慶 通訊員 王盈在廣袤的蒙古高原上,探空站稀疏地分布著。在這裡,高空資料顯得尤為珍貴。而探空、測風報告以及高空探測基數據資料的獲取,對於天氣形勢分析及預報具有重要價值。
  • 廣西氣象部門及時預警應對強降水 守好第一道防線
    自治區氣象局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全面做好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成功的氣象保障服務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及社會公眾的高度評價。「對於防汛來講,氣象第一道防線必須要守好,如果第一道防線出了問題,「龍頭」轉不起來,其他防災減災工作都會受影響。」20日,自治區氣象局局長鍾國平要求全區各級氣象部門做到預報要早、要儘可能精準、預警發布要快。自治區氣象局啟動三級應急響應。
  • 風雲四號:氣象防災減災前哨
    在我國南方,持續強降雨呈現出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局地強降水重疊度高的特點,這給防汛抗洪帶來極大壓力,對氣候監測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也帶來很大挑戰。  作為我國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前哨站,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基於其領先世界的卓越性能,提供了豐富、精細、精準的氣象數據,有力支持了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 夯實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三道防線」丨閃電評論
    今年5月12日是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這個特殊的紀念日旨在順應國民對於我國防災減災工作的訴求,並表達對災害遇難者的追思,同時提醒全體人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增強全民憂患意識,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從而使全社會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工作,努力減少災難發生,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
  • 【氣象雷達:洞悉莫測風雲,助力防災減災】
    多年來,我們研製的氣象雷達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工程,為氣象現代化、防災減災等作出卓越貢獻。  氣象雷達的工作是「追雲逐雨」,給大氣中的風場和雲層做CT掃描,實現精細化氣象探測。今年6月以來,中央氣象臺持續多日發布暴雨預警;7月2日,長江2020年第1號洪水形成。
  • 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5月9日至15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宣傳周期間,市應急管理局、市地震辦公室將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從不同途徑、方位、角度大力普及防災減災專業知識和技能,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全面提升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今天讓我們學習一下防震減災方面的知識:    1.什麼是地震?
  • 煙臺市氣象局舉辦山洪氣象防災減災培訓會
    煙臺市氣象局舉辦山洪氣象防災減災培訓會 2020-09-30 11:09:04 來源:水母網
  • 回看「十三五」期間氣象科技發展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氣象系列報導之④短短五年內,從新一代風雲氣象衛星到大型無人機再到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從「天擎」「天鏡」「天衡」「天衍」到不斷升級的數值預報體系再到氣候系統模式,「十三五」時期氣象部門在「厚積」的基礎上發力,鍛造出諸多「利器」,為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 2019全國防災減災日是哪一天 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什麼
    >  2019年全國防災減災日的日期:2019年05月12日 星期日 (己亥年(豬年)四月初八,距離2019年全國防災減災日還有4天。  全國防災減災日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而設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一方面順應社會各界對中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
  • 浙江:打造全國領先省級海洋防災減災機構
    今天上午,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和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與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在杭州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旨在共同打造全國領先的省級海洋防災減災機構,建立衛星海洋遙感數據的服務示範區域分中心,推進「智慧海洋」工程試點省建設,提升浙江省海洋發展戰略和規劃研究水平。
  • 44秒丨築牢防災減災人民防線,棗莊嶧城組織企業開展地震應急演練
    原標題:44秒丨築牢防災減災人民防線,棗莊嶧城組織企業開展地震應急演練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2日訊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棗莊市嶧城區多部門走進企業聯合開展防災減災地震應急逃生演練活動,向廣大企業員工宣傳安全知識,全面提升企業員工應對地震等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 當超強颱風「莫蘭蒂」正面襲擊廈門……(氣象防災減災故事④)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十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行動起來,減輕身邊的災害風險」。我國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氣象人如何築牢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
  • 氣象雷達:洞悉莫測風雲,助力防災減災-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線講述】        作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的雷達專業研究所,23所矢志以航天技術服務國計民生,把氣象產業做大做強。多年來,我們研製的氣象雷達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工程,為氣象現代化、防災減災等作出卓越貢獻。
  • 「十三五」氣象預報實現預期目標
    11月30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十三五」期間,以智能網格預報為基礎的全國氣象預報業務格局構建完成,為氣象防災減災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經第三方評估,「十三五」期間氣象預報各項重點任務基本完成,預期目標已經實現。
  • 走近天氣預報員:築牢氣象防災第一道防線
    暴雨預報預警是防汛減災的「消息樹」「發令槍」。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怎麼樣,怎樣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最近,記者採訪了多名預測天氣發展變化、預判暴雨落區的天氣預報員們。圖①:颱風「山竹」的衛星雲圖。中國氣象局供圖圖②: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示意圖。
  • 中國氣象局:「十三五」時期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提升3.5%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12月4日,中國氣象局舉行12月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辦公室副主任鄭江平在介紹「十三五」時期氣象事業發展成就時表示,與「十二五」期間相比,常規氣象要素短期預報準確率平均提升2.28%,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提升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