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佔各類自然災害的70%以上。氣象防災減災關係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安全福祉,是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回眸「十三五」,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以更加貼近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服務理念、更完善的防災減災體系、更高的災害監測預報服務質量、更強的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切實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理念升華,守護生命的初心更堅定
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河北唐山時提出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重要論述,對處於自然災害防禦鏈條第一環的氣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將保障「生命安全」置於首位,昭示防災減災是氣象工作的政治之責、核心之要;「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這一部署要求,則深刻闡明氣象在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中的定位和作用,是對「堅持以防為主」「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理念的進一步聚焦與鞏固。
「十三五」期間,中國氣象局黨組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統籌部署,提升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貫穿始終——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重大氣象災害、重大活動、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服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2016年,聚焦G20杭州峰會氣象保障服務需求,氣象部門調派國家級技術團隊和4架飛機赴浙江,及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效服務保障獲得黨中央高度肯定。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發揮預警發布樞紐作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預警和相關信息發布工作。面對今年我國遭遇1998年以來最嚴重汛情,各級氣象部門提早研判、準確預報,全方位聯動服務守護生命安全。
注重災前防禦,氣象災害風險業務成效凸顯。繼2018年完成全國所有區縣山洪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後,2019年氣象部門實現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共享應用,產品可細化至重點區域和隱患點。今年年初,中央氣象臺改進全國天氣會商,增加災害風險預報模塊,展現出氣象部門推動天氣預報向基於影響的預報和基於風險的預警延伸的決心。
這組數據更有說服力——截至2020年,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佔GDP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的3.4%下降至0.6%;全國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死亡人口從20世紀90年代年均5000餘人下降至近五年的2000人以下,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進一步夯實。
凝聚合力,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更健全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出臺,成為指導我國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具體行動綱領。2019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中強調,要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堅持從源頭上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作為應急管理工作的「前哨」,氣象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
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是氣象防災減災的強大動力。「十三五」期間,氣象部門充分發揮垂直管理部門優勢,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工作機制,凝聚部門上下、行業內外的強大力量,構築起上下協同、左右聯動、區域聯防、公眾參與的防禦模式——
密切對接國家戰略要求,聚焦全年重點工作,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框架自上而下穩步搭建。逐步構建新時代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提出建設「五大體系」、發揮「六個作用」、開展「七大行動計劃」,推進防災減災政策環境和體制機制戰略研究。開展汛期氣象服務準備工作檢查,通過「一省一單」形式,督促各單位及時整治風險隱患。開展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六個一」基本能力建設,建立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評估機制,促進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向標準化、規範化邁進。
推動基層防災減災融入式發展,完善群測群防體系,氣象災害防禦機制逐步健全。截至2020年,全國2090個縣制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8萬個鄉鎮將氣象災害防禦納入政府綜合防災減災體系,15.47萬個村(屯)制定氣象災害應急行動計劃,5.73萬個重點單位或村(屯)通過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評估。建立由30個部門組成的國家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制度,氣象災害信息雙向共享部門達508個。全國現有7.8萬個氣象信息服務站、76.7萬名信息員、1009個標準化氣象災害防禦鄉鎮、1422個防災減災標準化社區。
矢志篤行,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更牢固
當前,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直接關乎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在複雜的災害鏈條中,氣象因子往往處於最前端,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事關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能否「防在未發之前、抗在第一時間、救在關鍵環節」。
「十三五」期間,氣象部門把防災減災工作作為頭等大事,通過氣象現代化建設潛心「修煉」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真功夫」,為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持續發力——
立足氣象災害「前哨」定位,加快科技創新,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能力不斷提升。「海-陸-空-天」四位一體的氣象災害監測站網,以及沙塵暴、雷電災害、強風等一批專業氣象災害監測站網逐步建成,基本消除氣象災害「盲區」。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實況業務加速發展,精細到鄉鎮的氣象預報系統、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系統高效運行,把脈颱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更加精準。
聚焦預警信息發布「最後一公裡」問題,拓寬發布渠道,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能力顯著增強。建成國、省、市、縣四級相互銜接、規範統一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橫向匯集16個部門76類預警信息,實現預警信息1分鐘內到達受影響地區應急責任人、3分鐘內覆蓋應急聯動部門、10分鐘內有效覆蓋公眾和社會媒體。建成41.6萬套農村高音喇叭、15.1萬塊鄉村電子顯示屏、近海海域8個海洋氣象廣播電臺,推進預警信息到村到戶到人。
圍繞「一帶一路」服務需求,加強區域合作,全球氣象災害服務能力穩步提升。建成亞洲區域多災種預警系統,實現亞洲區域預警信息匯集與產品共享,預警信息與60個世界氣象組織成員互聯互通。開展全球重點城市、景區、機場等氣象服務,提供全球300萬個站點、近100種語言的天氣信息查詢。
不僅如此,「十三五」期間的新技術、新理念、新需求也為氣象防災減災帶來了新變化。全國預警信息立體傳播網絡累計服務超過10億人次。開展基於5G通信的預警信息靶向發布試點工作,發布正確率提升至99.98%。
回首「十三五」,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亮點突出、成績斐然。展望「十四五」,錨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更將紮實推進、步伐鏗鏘。
(作者:谷星月 賈靜淅 孫楠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