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氣象預報實現預期目標

2020-12-04 中國氣象局

  11月30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十三五」期間,以智能網格預報為基礎的全國氣象預報業務格局構建完成,為氣象防災減災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經第三方評估,「十三五」期間氣象預報各項重點任務基本完成,預期目標已經實現。

  五年來,在國家、省、市、縣四級氣象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氣象預報準確率穩步提升,與「十二五」期間相比,常規要素短期預報準確率平均提升2.28%,氣溫和降水月預測評分提高2分,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提升3.5%。2020年,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9%,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創歷史新高;颱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減小到65公裡,為歷史最好成績,穩居國際先進行列;提前6個月的ENSO預測技巧達到0.8,MJO預測技巧超過20天,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氣象局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戰略,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在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服務保障、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效益。全國2474個縣的暴雨洪澇災害風險普查完成,多尺度流域面雨量估測預報業務精細到4254個中小流域,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實現逐小時更新。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性氣候可行性論證納入政府審批,1700餘項城市規劃、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完成氣候可行性論證,風能太陽能資源監測評估預報一體化平臺建成,網格化環境氣象影響評價業務建立,PM2.5、臭氧汙染氣象條件預報時效提高到15天。天氣預報覆蓋「一帶一路」沿線243個城市,面向115個國家和地區提供風雲氣象衛星資料。

  預報能力的提升,源自技術的進步。這五年,完整、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數值預報業務體系基本形成,集約高效的實況業務體系基本建立,無縫隙氣象預報業務體系趨於成熟。如今,我國GRAPES全球模式解析度達25公裡,區域模式解析度達3公裡;全球氣候模式解析度達到45公裡,區域氣候模式解析度達到10公裡至30公裡。集約高效的實況業務體系基本建立,並在預報服務中得到廣泛應用。智能網格預報正式業務運行,30天內預報空間解析度達到5公裡,24小時預報時間解析度精細到1小時,中國成為實現數位化網格預報的少數國家;氣候預測業務完成以模式為基礎、動力與統計相結合的客觀化轉變。

  在技術進步的同時,氣象預報作業方式發生重大變革。繼經驗預報、傳統預報之後,氣象預報進入智能預報時代。站點預報向網格預報業務迭代,全國智能網格預報「一張網」形成,人工智慧、大數據、雲平臺等現代信息技術在預報中得以有效應用。技術進步還將預報員從重複勞動中解放出來,從「勤耕作」向「重技術」轉變,從「辛苦型」向「效率型」轉變。

  五年來,氣象預報領域創新引領發展理念不斷深化,研究型業務建設推動科研業務融合發展,引領業務水平再上新臺階。預報員隊伍整體素質穩步提升,在建立穩定有序人才梯隊的同時,創新能力也不斷提高。

  (作者:劉釗 谷星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回看「十三五」期間氣象科技發展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氣象系列報導之④短短五年內,從新一代風雲氣象衛星到大型無人機再到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從「天擎」「天鏡」「天衡」「天衍」到不斷升級的數值預報體系再到氣候系統模式,「十三五」時期氣象部門在「厚積」的基礎上發力,鍛造出諸多「利器」,為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 牢築防線守福祉——「十三五」期間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綜述
    回眸「十三五」,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以更加貼近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服務理念、更完善的防災減災體系、更高的災害監測預報服務質量、更強的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切實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 天津海洋氣象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渤海預報解析度精細到1公裡
    而由市氣象局為其提供的逐小時海洋氣象預報和氣象預警信息,為過往船隻的指揮調度提供了重要決策依據。「作為一名紮根海洋氣象預報業務領域十餘年的一員,我見證了天津海洋氣象的發展。我們緊緊圍繞海上航運、遠洋工程、港口發展需求,按照氣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開拓創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 探討觀點:未來氣象預報發展之路
    編者按  在2015年12月7日閉幕的第七次全國氣象預報工作會議上,中國氣象局提出「十三五」時期現代氣象預報業務發展目標。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目標要求,「十三五」時期,現代氣象預報業務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堅持需求牽引,強化創新驅動,以無縫隙、精準化、智慧型為發展方向,加快完善無縫隙集約化業務體系,深入發展客觀化精準化技術體系,全力打造智能化眾創型業務發展平臺,著力培育創新型專家型人才體系,努力健全標準化規範化管理體系,統籌協調,全面推進氣象預報業務現代化。
  • 我省氣象預報預測質量穩步提升
    我省氣象預報預測質量穩步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精細到鄉鎮為提高我省氣象現代化水平,並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我省氣象部門在「十三五」期間加大自動化能力建設,在促進氣象綜合觀測能力提升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氣象預報預測預警的精準度。
  • 「十三五」期間遼寧平均氣象災害預警準確率超九成
    「十三五」期間,遼寧省地面氣象觀測站平均站網密度達到9.6公裡;平均氣象災害預警準確率達到92.2%;累計增加降水115億立方米;營口、瀋陽和大連3個基本站獲世界百年氣象站認定,熊嶽基本站獲中國百年氣象站認定……12月3日,遼寧省氣象局發布「
  • 這份十三五氣象事業成績單告訴你
    今天(4日)下午,中國氣象局辦公室副主任鄭江平介紹了「十三五」期間氣象事業發展的情況。一、氣象觀測站網建設:近4萬個鄉鎮自動氣象站全覆蓋「十三五」期間,我國觀測站網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全國氣象監測能力穩步提升,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國1185個貧困鄉鎮實現自動氣象站全覆蓋;我國近4萬個鄉鎮已實現了自動氣象站的全覆蓋
  • 十三五時期我省氣象大數據出爐 3個基本站獲世界百年氣象站認定
    昨日,遼寧省氣象局發布 " 十三五 " 期間的氣象數據,我省氣象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氣象防災減災體系不斷完善,為 " 十四五 " 氣象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建 1605 個氣象觀測站建設 1605 個地面氣象觀測站,平均站網密度達到 9.6 公裡,地面氣象觀測全部實現自動化;建設 3 部風廓線雷達、2 部地波雷達、2 部移動式雙偏振都卜勒天氣雷達、1 部移動式風廓線雷達和 63 個全球定位系統氣象觀測(GPS/MET)站,4 個霧霾天氣探空觀測站;建設全省 52 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和
  • 德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工作的通知
    2018-2020年,建立類別齊全、功能完善的德陽市氣象資料存儲管理系統和共享平臺;完成市、縣區域網系統升級改造,達到預期目標;優化氣象資料傳輸業務流程,提高資料獲取時效,實現國家級自動站觀測資料1分鐘、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及雷達資料3分鐘到達預報員桌面。
  • 「十三五」甘肅新增256套國家級天氣觀測站 氣象預警信息覆蓋率達...
    中國甘肅網1月13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記者今天從甘肅省氣象局獲悉,「十三五」期間,在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的雙重領導和支持下,我省氣象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氣象事業取了長足發展。「十三五」期間,省政府先後出臺《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意見》《甘肅省「十三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等指導性文件,省氣象局同時籤訂省部合作協議,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共同推動甘肅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合力,氣象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全省新增256套國家級天氣觀測站,新建3部天氣雷達,區域站鄉鎮覆蓋率達到95.81%,貧困縣鄉鎮覆蓋率達100%。
  • 福建海洋氣象預報服務精細化提高 實現信息覆蓋
    中國網6月15日訊 福建省氣象部門開展臺灣海峽氣象預報服務業務已經40多年,針對福建沿海和臺灣海峽每天3次發布72小時海洋天氣預報,內容包括海峽天氣和風向、風速,為兩岸民眾提供氣象服務。2006年專門成立了福建省海洋氣象臺,製作、發布福建省沿海和臺灣海峽的天氣監測和天氣預報警報,2007年起開展了臺灣海峽及鄰近海域漁場氣象與海況預報,深受兩岸漁民的歡迎。
  • 數值預報十周年:我國氣象事業步入「芯」時代
    數值預報是基於數學物理學方法客觀定量計算未來天氣演變的預報技術。作為氣象業務的核心科技,被譽為氣象事業的「晶片」。自主研發中國的數值預報技術,是中國氣象人一直以來的共同願望。2014年,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被確定為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三大攻關任務之一。2016年,GRAPES全球預報系統正式業務化運行並面向全國下發產品,這是我國數值預報核心技術實現國產化的重要標誌,也宣告我國從全球預報到區域高解析度預報核心技術擺脫了受制於人的局面。
  • 航空氣象預報特點:及時性、精細化、國際性
    這樣的不穩定氣流大多數可以預報,但是由於高空探測條件和預報技術的限制,不是所有的顛簸都能準確預報。每一班飛機在起飛前,機長都會將一份重要天氣預告圖和一份高空風溫預告圖帶上飛機。在重要天氣預告圖裡,預報員會標註出預報的急流位置、顛簸的高度及範圍和雷雨雲的高度及範圍。  航空氣象業務的關注點和普通氣象業務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具有及時性、精細化、國際性的特點。
  • 【新常態•光明論】「十三五」最大事是要實現全面小康
    :「十三五」期間GDP預期經濟增長目標為6.6%-7.4%,而實際增長率可能在7.5%左右。胡鞍鋼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速在7.0%左右。即在6.6%-7.4之間,正負0.4個百分點。即使年均增速為6.6%,也能夠實現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十二五」規劃曾提出7%的增長率預期目標,實際年均增長率為7.8%。而「十三五」時期潛在增長率要低於「十二五」時期,但也在7%以上,所以實際的增長率可能在7.5%左右。
  • 中國氣象局:「十三五」時期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提升3.5%
    」時期氣象事業發展成就時表示,與「十二五」期間相比,常規氣象要素短期預報準確率平均提升2.28%,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提升3.5%。據了解,截至今年10月,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9%,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颱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減小到65公裡,穩居國際先進行列; PM2.5、臭氧汙染氣象條件預報時效提高到15天;對拉尼娜、厄爾尼諾等氣候事件的預測能力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天氣預報覆蓋「一帶一路」沿線243個城市。
  • 氣象雷達測海霧-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張晨暉報導 3月3日,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氣象局完成了毫米波測霧雷達系統的安裝工作並成功實現數據入庫。該項目也是北侖區氣象「十三五」規劃的首個實施項目。
  • 氣象科普|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
    氣象的變化總是多端,而天氣預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了重要的作用。現代天氣預報如何預測天氣02完成一份天氣預報,首先需要依次收集在一定時間段裡從地面到高空的氣象數據包括氣溫、氣壓、風向、風速、溼度等。全國各地的人工地面氣象站和自動地面氣象站每天定時觀測並記錄下這些氣象數據,匯總後發給中國氣象局氣象數據中心。向氣象數據中心匯報氣象觀測記錄,因此,它是氣象測站網的重要補充。氣象雷達(都卜勒雷達)是通過目標對雷達波的反射來確定目標的位置和特性的。
  • 湖南機場集團:創新中小機場航空氣象預報模式
    通過引進新技術對氣象數據進行融合分析,匯集人才資源優勢,集中製作湖南轄區支線機場航空氣象預報產品和告警服務產品,實現轄區內中小機場航空氣象預報業務一體化的創新工作思路。通過預報方式的轉變,逐步提高產品的實用性和準確性,不斷滿足航空氣象用戶對精細化航空氣象預報產品的要求。同時,預報服務中心的成立可以解決因人員、資源零散而不利於開展天氣會商和業務培訓的問題,從而提高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
  • 傳承北極閣文化 書寫江蘇氣象新篇章
    1984年,建立全國領先的天氣預報專家系統;1986年,組建省農業氣象服務中心;1987年,建成全省無線通信網,短期MOS客觀指導預報實現全自動化;1989年,恢復人工影響天氣工作;1997年,開通「121」電話氣象信息服務熱線;1999年,首批10個國家基本站完成自動化建設,「9210」工程全面投入業務使用;2000年,全面啟動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建設;2005年,開通全省2兆以上數字專線。
  • 智能氣象,讓天氣預報更精準
    在國家氣象中心工程師朱文劍看來,「更高、更快、更強」是天氣預報不懈的追求,如何達到更高解析度、更快給出結果、更準確地預測,是現代大氣科學面臨的新考驗。「人工智慧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國內氣象行業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關注度正在快速提高。」朱文劍指出,中央氣象臺在定量降水融合預報、颱風智能檢索等方面採用人工智慧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  去年9月,由天津市氣象局開發的智慧氣象決策服務平臺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