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十三五」期間,以智能網格預報為基礎的全國氣象預報業務格局構建完成,為氣象防災減災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經第三方評估,「十三五」期間氣象預報各項重點任務基本完成,預期目標已經實現。
五年來,在國家、省、市、縣四級氣象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氣象預報準確率穩步提升,與「十二五」期間相比,常規要素短期預報準確率平均提升2.28%,氣溫和降水月預測評分提高2分,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提升3.5%。2020年,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9%,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鐘,創歷史新高;颱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減小到65公裡,為歷史最好成績,穩居國際先進行列;提前6個月的ENSO預測技巧達到0.8,MJO預測技巧超過20天,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氣象局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戰略,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在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服務保障、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效益。全國2474個縣的暴雨洪澇災害風險普查完成,多尺度流域面雨量估測預報業務精細到4254個中小流域,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實現逐小時更新。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性氣候可行性論證納入政府審批,1700餘項城市規劃、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完成氣候可行性論證,風能太陽能資源監測評估預報一體化平臺建成,網格化環境氣象影響評價業務建立,PM2.5、臭氧汙染氣象條件預報時效提高到15天。天氣預報覆蓋「一帶一路」沿線243個城市,面向115個國家和地區提供風雲氣象衛星資料。
預報能力的提升,源自技術的進步。這五年,完整、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數值預報業務體系基本形成,集約高效的實況業務體系基本建立,無縫隙氣象預報業務體系趨於成熟。如今,我國GRAPES全球模式解析度達25公裡,區域模式解析度達3公裡;全球氣候模式解析度達到45公裡,區域氣候模式解析度達到10公裡至30公裡。集約高效的實況業務體系基本建立,並在預報服務中得到廣泛應用。智能網格預報正式業務運行,30天內預報空間解析度達到5公裡,24小時預報時間解析度精細到1小時,中國成為實現數位化網格預報的少數國家;氣候預測業務完成以模式為基礎、動力與統計相結合的客觀化轉變。
在技術進步的同時,氣象預報作業方式發生重大變革。繼經驗預報、傳統預報之後,氣象預報進入智能預報時代。站點預報向網格預報業務迭代,全國智能網格預報「一張網」形成,人工智慧、大數據、雲平臺等現代信息技術在預報中得以有效應用。技術進步還將預報員從重複勞動中解放出來,從「勤耕作」向「重技術」轉變,從「辛苦型」向「效率型」轉變。
五年來,氣象預報領域創新引領發展理念不斷深化,研究型業務建設推動科研業務融合發展,引領業務水平再上新臺階。預報員隊伍整體素質穩步提升,在建立穩定有序人才梯隊的同時,創新能力也不斷提高。
(作者:劉釗 谷星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