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地震局開展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系列活動

2021-01-10 固原市政府

    100年前的今天,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地震波及甘、陝、青、晉等17個省市,約27萬人遇難,史稱「寰球大震」。為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引導公眾進一步增強防震減災意識,積極參與新時代防震減災工作,市地震局組織開展了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系列活動。

一是開展防震減災知識進農村、進家庭活動。12月15日,市地震局深入彭陽縣王窪鎮趙溝村,為當地村民帶來一場生動的科普課堂。市地震局局長、黨組書記吳秉銀以地震成因、應急避險為主要內容,結合防震減災工作經驗,向廣大村民講解防震減災知識。局幹部進入村民家中,發放宣傳資料和檯曆、圍裙等生活用品。

二是開展海原大地震100周年集中宣傳活動。12月16日上午,市地震局、固原地震臺和原州區地震局在固原市貿易中心門前,以懸掛橫幅,設置宣傳展板,電子屏播放宣傳片,向過往群眾發放宣傳資料、防震減災宣傳檯曆等形式大力普及防震減災知識。

三是充分運用媒體營造濃厚氛圍。固原日報、固原電視臺微信公眾號發布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宣傳視頻,固原防震減災新浪微博開展防震減災知識有獎答題活動,在固原電視臺黃金時段播放宣傳紀錄片。

四是開展應急設備培訓和演練。邀請仡仡軟體公司工程師在固原市應急指揮大廳為幹部職工講解應急指揮系統的操作流程,以及TVU單兵通信設備、攝像機等應急設備的操作方法,攜帶TVU單兵通信設備與攝像機到戶外進行了實訓演練。




相關焦點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強化科學思維,築牢創新發展基礎——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
    這條斷裂帶的深部對應著莫霍面斜坡帶和重力梯度帶,長期處於非常劇烈的活動之中,海原大地震就是這條斷裂帶活動的結果。我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中、美、日、加、蘇、泰、法等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參與其中,發表了《一九二〇年海原大地震》《海原活動斷裂帶》《海原大地震1920》等科學論著和許多文章報告。
  • 100年前的海原,不能忘卻的「寰球大震」
    鬥轉星移,時光飛逝,今天是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帶著一份沉重,讓我們一起再次走近海原,看那山、那村、那人,那寫在大地上的堅韌……不能忘卻的「寰球大震」鬥轉星移,時光飛逝,時代變遷,物是人非。海原大地震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工作,創造了我國地震史上的多項第一,其中許多都具有開創性也是創紀錄的。在我國,沒有任何一次地震像海原大地震這樣,承載著如此之多、如此重要的信息,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雖然時局動蕩、政權更迭,對海原大地震的科考一度中斷了30多年,但新中國成立後相關科考便陸續展開。
  • 嚴寒——海原大地震的幫兇及其警示
    1920年12月26日海原8.5級大地震一百周年紀念日已經過去兩周,對海原地震的紀念文章逐漸淡出網絡。許多文章只談論地震本身,不關注地震災難及其原因。 聽著窗外呼嘯的寒風,查看為海原大地震百周年搜集的各種資料和網絡上的紀念文章,總覺得人們對海原大地震災難的反思遠遠不夠。不汲取教訓,難免重蹈覆轍。
  • 20世紀全球最大地震:海原大地震90年祭
    強烈的震動持續了十餘分鐘,當時世界上有96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場地震,被稱之為「環球大震」。   ◎海原縣西安鄉一位倖存者董善徵說,「萬家水的那山合了,兩個山合到一起了,羊、人啥都沒有了。」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原所長郭增建說,地震在當地形成200多公裡的斷裂帶,有一個湖泊甚至因地面傾斜而遷移了幾公裡。
  • 【防災減災】海原地震100周年!你必須知道的地震應急避險十法
    總第645期 第1549篇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民國九年),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裡,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海原地震是20世紀發生在中國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 楊文遠:海原大地震一百年遙祭
    1920年12月16日發生的「海原大地震」,史稱「環球大地震」。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整整100年,寫這篇小文「遙祭」那些死難者,真正的本意是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這場驚世災難。不過,讓我費解地是,這場大地震就要100年啦,還能看到明顯的地震遺址嗎?
  • 海原大地震:一百年前的超級大地震,創造了中國近代史的多個第一
    1920年12月16日(農曆十一月初七),20點06分09秒,在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了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芮氏8.5級特大地震,被稱為「海原大地震」。要知道,08年的汶川大地震震級僅為8.0級,烈度為11級。海原大地震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在中國,沒有任何一次地震的波及範圍可以和海原大地震相提並論。
  • 【老王說隴史】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
    百年前,海原大地震究竟有多慘重?1920年海原大地震  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時光雖然過去了一百年,但留給人們的慘痛記憶,卻至今未能磨滅。  1920年12月16日20時06分(民國九年),甘肅省固原縣和海原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和海原縣)發生芮氏8.5級特大地震,地震共造成約27萬人遇難,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毀滅性地震,也是中國震級最高、震中烈度最大、災害最重的地震之一,時稱「寰球大震」。
  • 懸而未解的寧夏海原大地震成因
    海原大地震創造的五項第一海原大地震後,北洋政府中央地質調查所立即決定在我國建立第一個地震臺。 中央地質調查所翁文灝帶領五名科考人員深入海原大地震災區進行了考察和調查,開創了我國科學考察地震的先河。 中國歷史上有了第一份地震科學考察報告,並向全球發布了海原大地震災情調查。
  • 「中國居裡夫人」吳健雄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舉行
    吳健雄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現場。 蔣振江 攝中新網太倉5月31日電(周建琳)5月31日是世界公認的傑出女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居裡夫人」的吳健雄誕辰100周年紀念日。相關紀念活動今天在吳健雄的故鄉——江蘇太倉市隆重舉行。此次紀念活動由蘇州市政府、東南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聯合主辦,太倉市政府承辦。
  • 介休市舉行紀念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
    黃河新聞網晉中訊(宋暉 曹煒嚴)11月16日,是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今年也是享譽學術界的「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在張頷先生故裡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為了紀念這位享譽國內外的文博大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和書法家,介休市委、市政府在介休市博物館舉行紀念張頷先生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
  • 山東郯城逾8級大地震352周年:重評地震區劃助力當地發展
    (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山東省地震局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7月25日是山東郯城發生8又1/2級地震352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近日協調山東省地震局對該地震進行科普解讀說,上世紀80年代通過重新評定魯南地區地震區劃,消除了臨沂地區頭頂那朵大地震「原地復發說」的「烏雲」,進一步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 .| 固原市公安局慶祝首個 「中國人民警察節」系列活動盛裝啟動
    你好,警察節 | 固原市公安局慶祝首個 「中國人民警察節」系列活動盛裝啟動 2021-01-04 2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念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60周年系列活動在珠峰大本營舉行
    中新社珠峰大本營5月11日電 (張偉 何蓬磊)西藏自治區體育局、中國登山協會11日在位於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的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大本營舉辦系列活動,紀念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60周年和西藏登山隊成立60周年。
  • 農工黨唐山市委會開展活動紀念"五一口號"發布70周年
    農工黨唐山市委會:開展系列活動紀念「五一口號」發布70周年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孫愫 通訊員 鄭黎明)為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70周年,近日,農工黨唐山市委會組織開展了「五個一活動」,以一次培訓會、一次書畫展、一次徵文活動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蹲點筆記】探尋地震孕育的奧秘
    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應急管理隊伍第一時間集結馳援災區;有關地震的權威判定和闢謠信息及時而廣泛推送;「願四川災區同胞平平安安」的網絡熱搜話題寄託了全國人民的牽掛和祝福——一系列完備及時的地震應急舉措讓人們「心安」。
  • 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捕捉地震中的次聲波
    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捕捉地震中的次聲波 來源:中科院聲學所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芮氏8.0級的汶川地震爆發,山崩地裂,滿目瘡痍,69227人的生命因此被迫畫下休止符。經國務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 海原斷裂帶蠕滑區域發現重複地震—新聞—科學網
    海原斷裂帶是青藏高原東北緣一條重要的活動斷裂,其主要表現為左旋走滑特徵。沿著海原斷裂帶發生了幾次大的地震,包括1920年海原8級地震、1927年古浪8級地震、1990年景泰6.2級地震、2016年門源6.4級地震。大地測量學發現在海原斷裂帶老虎山段存在淺層蠕滑現象,但是蠕滑的驅動機制和深度,以及與地震的關係尚不清楚。
  • 地震地質學家馬杏垣誕辰一百周年
    馬杏垣院士 本文圖片均來自微信公眾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今年是著名的構造地質學家、地震地質學家馬杏垣院士誕辰100周年。為緬懷先生科學愛國、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崇高精神,地大主辦的《地球科學》雜誌精心策劃和組織,並於2019年第5期出版了紀念馬杏垣院士誕辰100周年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