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測 我們為何要仰望星空?

2020-11-25 四川新聞網

地表深處的「躁動」,其實在高空也能「看到」。換個角度預測地震,「張衡一號」有多牛?!

巡天遙探「地動」,北川、爐霍、樂山、稻城,四川這4個地方,有了信息接收站……

位於四川北川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三頻信標接收站不久前正式建成,該站將與位於爐霍和樂山的接收站,以及明年建成的稻城接收站一起,通過接收衛星信息,對我國南北地震帶上空的電離層進行監測,為大地震預測研究、預報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前兆信息

最近案例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7.0級地震

研究發現,4月13日震中南部存在電離層豎向電子總量異常增強

●2013年四川蘆山7.0級地震

地震前後,震中電離層豎向電子總數出現異常擾動,全球異常擾動存在自西向東移動趨勢,同時擾動存在赤道對稱現象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8.1級地震

在排除太陽、地磁活動及地球物理現象短時擾動影響以後,尼泊爾地震前電離層豎向電子總量值在4月23日表現出顯著的異常

其他方法

●地震前,有人會覺得電視、收音機、手機以及一些與電磁有關的設備效果不好,是大地震前磁場變化引起的,這就是電磁學科通過磁場的變化、密度的變化來預測地震

●觀測地殼形變可以通過地震前地殼發生變形程度、地應力的變化程度及重力加速度的變化等來預測地震

●觀測地下流體則通過水溫、水位、水質的變化及一些宏觀變化等預測地震

●測震學科則是通過對小地震的異常預測大地震,有的地震前,小震活動比較多,如海城地震前就有「小震鬧、大震到」的說法

近日,位於北川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三頻信標接收站正式建成。作為相關計劃所規劃的4個接收站之一,該站與位於爐霍和樂山的接收站,以及將於明年建成、位於稻城的接收站,都有一個共同的使命——通過接收衛星信息,對我國南北地震帶上空的電離層進行監測,為大地震預測研究、預報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前兆信息。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三頻信標地面接收站是中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的第一個天基平臺——「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在地面設置的接收站點。

地震,通常發生在看不到的地表之下;電離層,則處於地表幾十千米以外的空中。地震和電離層的變化之間存在何種關聯?監測電離層能夠為地震的預測研究提供哪些有價值的信息?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川滇國家地震預報實驗場四川分中心副主任邱桂蘭。□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黃大海

A

電離層是啥怎麼會和地震有關係?

理解地震和電離層變化的關係,首先需要知道什麼是電離層。

電離層,一般距離地面約60公裡至1000公裡,是地球大氣的一個電離區域,在太陽高能輻射、沉降粒子和宇宙線等輻射源作用下,該區域中性大氣發生電離而生成自由電子、離子和中性粒子等成分。

電磁與地震有什麼關聯?地震是由地殼運動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地殼運動能切割地球磁力線,或通過「摩擦起電」產生電磁輻射。

早在1965年,前蘇聯科學家就發現了衛星電磁觀測在強地震前的異常現象,這一現象被隨後發射的多顆衛星反覆觀測到。21世紀以來,美國、法國、烏克蘭等國先後發射電磁衛星,用於研究與地震、火山相關的電離層變化及其機理等。

目前,電離層擾動與地震的關係研究在國內外已廣泛開展。並且大量研究結果表明,由地震引起的電離層異常變化確實存在,其中包括電磁場異常、等離子體溫度、密度變化等,強震發生前數天到數小時會發生電離層擾動,具有十分明顯的短臨特性。

B

已有案例地震前後電離層異常變化

在我國,地震—電離層耦合效應研究起步稍晚,僅20年左右,目前仍處于震例研究的定性分析階段。其中,基於GPS電離層觀測較多。垂直電子總含量被廣泛應用於臨震電離層擾動現象的監測和研究,一些數值模擬理論還在不斷發展,也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

2014年,研究人員利用全球電離層豎向電子總量數據和掩星探測電子密度剖面,分析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7.0級地震前電離層異常變化。研究發現,4月13日震中南部存在電離層豎向電子總量異常增強。

2014年,研究人員利用全球電離層豎向電子總量數據和國際參考電離層模型理論數據對比分析了2013年四川蘆山7.0級地震前後電離層異常變化。研究發現,蘆山地震前後震中電離層豎向電子總數出現異常擾動,全球異常擾動存在自西向東移動趨勢,同時擾動存在赤道對稱現象。

2016年,研究人員利用震中區域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站點數據和CODE全球電離層豎向電子總量數據分析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8.1級地震前後電離層豎向電子總量異常變化。研究表明,在排除太陽、地磁活動及地球物理現象短時擾動影響以後,尼泊爾地震前電離層豎向電子總量值在4月23日表現出顯著的異常。

C

存在局限需進一步加強相關研究

雖然相關案例研究已經證明地震與電離層擾動存在聯繫,但地震究竟如何引起電離層擾動,學界有不同的看法。據邱桂蘭介紹,目前學界比較認可的震前和同震電離層異常理論有異常電場模擬假說和聲重力波傳播理論。其中,聲重力波傳播理論是目前關於地震與電離層擾動的關係應用的最廣、也得到了大多數研究者認可的理論。

震動產生聲音,地震中產生的在空氣中傳播的聲波引起電離層擾動。「但這種理論無法解釋震前電離層擾動現象。」邱桂蘭介紹,很多研究都表明,地震前也會出現電離層擾動,但在地震孕育過程中很難產生像地震時那麼強烈的破裂以及地面震動效應,因此,這種理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異常電場模擬假說認為,地震孕育過程中地震破裂帶化學物質激發累積,產生大氣電場異常,進而疊加作用於電離層,引發震前電離層短臨特徵和局地性異常。

「不論哪一種理論目前都還未得到驗證,但其前提都要建立在地震與電離層擾動存在一定聯繫的基礎之上。」邱桂蘭介紹,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研究起步晚,而地震預測研究對於四川的意義不言而喻,因此必須加快相關方面的研究。

D

地震預測四川處於比較靠前位置

相比於通過監測電離層研究地震,以往地震預測是通過地面設備採集信息完成的,監測的內容以及所涉及的學科包括地殼形變、地下流體、電磁學科、測震學科等。「總的來說,我國的地震預測還是以多學科相結合的綜合預測為主。」邱桂蘭介紹,比如大地震前,有人會覺得電視、收音機、手機以及一些與電磁有關的設備效果不好,是大地震前磁場變化引起的,這就是電磁學科通過磁場的變化、密度的變化來預測地震;而觀測地殼形變可以通過地震前地殼發生變形程度、地應力的變化程度及重力加速度的變化等來預測地震;觀測地下流體則通過水溫、水位、水質的變化及一些宏觀變化等預測地震;測震學科則是通過對小地震的異常預測大地震,有的地震前,小震活動比較多,如海城地震前就有「小震鬧、大震到」的說法。

四川對地震預測的研究在國內處於比較靠前的位置。比如在趨勢預測方面,近幾年在四川發生的中強以上地震幾乎都發生在省地震局所劃定的年度危險區內;而短臨預測方面,近年的攀枝花地震、姚安地震、蘆山地震等,省地震局也均有較好的預測意見。

通過觀測電離層的變化研究、預測地震,是對綜合性預測的補充和完善。「每一種預測方式各有所長,引入更多的觀測指標和信息可以為地震預測提供更多的參考意見,提升地震預測的準確度。」邱桂蘭說,「從理論驗證的角度而言,天、地、空的立體監測將為不同的模型校驗提供更多的約束資料,從而可以推動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此外,記者了解到,這套由衛星和地面接收站組成的監測系統除了提升地震監測預報和科學研究能力以外,還將為四川的空間物理和地球物理研究提供重要數據支持。

 

相關焦點

  • 局長走進國家級創新團隊,地震研究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
    12月22日,鄭國光局長一行赴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調研指導工作,看望「地震監測預報服務產品設計與實用化」高級研修班學員,視察了中國地震局地震觀測技術研究院
  • 8K「視界」我們為什麼要仰望星空?
    8K「視界」我們為什麼要仰望星空? 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氣勢磅礴的名言之一 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像映在頭頂的星辰大海 照耀著無數埋頭疾走的後人 試想,當你仰望星空 曾幾何時出現在時間和空間的某處
  • 為何要仰望星空?
    人們記住的第一個仰望星空者恐怕要算泰勒了,他被譽為科學之父。記住他的另一個理由是,他過於專注,以致欲望星空時,掉入了枯井。我們的祖先尚不能像我們今天這樣理解宇宙。沒有尾氣,沒有工業汙染的天空格外美麗。它像一個倒置的海洋,深不見底。星星的亮度不一,分布不均。但古人早就發現這些晶瑩剔透的珠寶似乎鑲嵌在一個巨大的天球上,因為它們相互間的位置是固定的。而整體(對北半球)圍著北極星在轉動。
  • 仰望星空就行了
    仰望星空就行了!要想超越標準粒子模型?談何容易!故至今無人敢挑戰。 不過,本民科就不信這個邪! Why?因為本民科發現,『標準粒子模型』有個先天不足或嚴重的畸形,那就是自它誕生之日起,它的『DNA』就是物質屬性的!它可以用來粗略描述各種物質粒子的表象,卻不能回答:物質,以及物質的四種力從何而來?
  • 哲學|從仰望星空開始
    哲學開始於仰望星空——泰勒斯「長眠在此地,是我們偉大的天文學家」,泰勒斯的墓碑上這樣寫道。他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個有記載有名字留下來的思想家,被稱為「科學和哲學之祖」。一夜,他仰望星空,預測了第二天的大雨,卻因為當時太過專注,跌倒在了泥坑裡,還被隨行的女傭嘲笑。泰勒斯起身,抖落汙泥,笑了笑,繼續看天。鬥轉星移,變幻莫測。也許是變化的事物看得太多太膩,他便開始在變化中尋找不變,從表面探尋本質。
  • 仰望星空,我們感慨人生天地間,放眼宇宙,我們更要感激地球
    綿延的山脈,浩淼的大海,遙遙望不到邊際的天際線,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無時不感慨人生天地間,是如此廣闊,遼遠,大氣滂沱。但放眼茫茫宇宙,才知道地球在宇宙中就如我們生於地球上,浩瀚星海,我們的星球猶如其中的一粒塵埃,和無數的星辰迢迢相隔。卡爾·薩根就是站在宇宙這個大視角,寫下了《暗淡藍點》這本書。
  • [學習時報]王利明:仰望那遙遠的星空
    對蒼天和道德律的敬畏,要求我們進行嚴格的道德自律,真正做到「俯仰不愧於天地」,於「幽隱細微」處嚴格要求自己,「不欺暗室,不愧屋漏」。有人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如果它的意思是指,我們要徵服宇宙,探索未知,我們要遠航大海,走向深藍,這無疑會為我們樹立遠大的理想。
  • 仰望星空之時,我們又與誰對視
    人一出生就是腳踩大地,頭望星空。可是當我們抬頭看見滿天星有著說不出來的孤獨感,難道真的沒有其他文明的星球嗎?我們就仿佛井底之蛙,沒有跳出「井」的能力只能覺得這個世界就像我始終相信我們並不孤單,這個宇宙存在其他文明。那麼就會有網友提問了,那為什麼我們從來沒有看見外星人呢?這個問題就像《三體》裡面說的」黑森林法則「和」技術爆炸「,就像歐洲人發現美洲,歐洲人的做法是奴役和殺掠。在此期間歐洲人是不會讓其發展的,外星文明也是如此。不是每個外星文明跟鄭和下西洋一樣為了和平發展,所以外星文明來臨那時除非我們也足夠強大否則就是毀滅之日。
  • 仰望星空,放飛心中夢想
    仰望星空以超越光速的目光追尋138億光年宇宙邊緣的風景縱觀一個無限小的奇點一聲巨響炸開時空演化成星雲、恆星、星系、簇團的宇宙壯美歷程仰望星空以哈勃深邃的鏡頭捕捉宇宙心臟的脈動目睹中子星、星系、創生之柱、太空禮花的絕美和震驚仰望星空
  • 陳坤出品雜誌書《大宇宙》 為什麼我們要仰望星空?
    覆蓋報導全球超過22個地區的宇宙幻想,深度訪談記錄包括NASA前太空人焦立中、航天計劃尖端學者葉永烜、科幻作家劉慈欣、多領域的前衛藝術家、資深隕石獵人、民用航天推動者、航天城建設者、星戰迷等近20位地球居民的太空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個關乎人類命運的終極命題:為什麼我們要仰望星空?
  • 超時空接觸|我們都曾固執地仰望星空
    我們小時候仰望星空許下很多願望,大部分都被忘記了,但艾莉永遠記得。1994年,羅伯特·澤米吉斯一躍登上至尊寶座,可謂風光無限。因為在「永恆的1995」當中有部電影撥得頭籌,它叫《阿甘正傳》。如果從兒童角度觀看此片,也就理解了為什麼全片有一股暗藏洶湧、不為我們理解的躁動。艾莉為何如此狂熱?為何她堅信自己是對的而不顧別人反對?我想我知道了原因:我們都長大了,忘記了兒童如何看待世界。
  • 仰望星空 讓聖潔靈魂陪伴(組圖)
    (原標題:仰望星空 讓聖潔靈魂陪伴(組圖))
  • stellarium:用來仰望星空的手機app
    可是,真的當你仰望星空的時候,天上的星星你又能認識幾顆呢?  除了天上的月亮,摔鍋以前只認得北鬥七星,然後還有北極星。我們大多數人,雖然不能像孫連城區長那樣有閒情逸緻,但是當你抬頭看到天上那幾顆很亮又很熟悉的星星,卻又叫不出名字來,這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吧。  現在福利來了,有這麼一款手機app和電腦軟體推薦給大家。Stellarium是一款虛擬星象儀的軟體。
  • 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深海異獸》
    與《歐羅巴報告》《異星覺醒》等同類型科幻異獸影片視角不同,本片並沒有仰望星空,而是將視角下沉,沉到深深的海底。在地球最深的海溝裡,獻上一場有關異獸的饕餮盛宴。要知道目前人類載人下潛海底最高紀錄也不過是蛟龍號的7020米,遠沒有達到影片中的科技水平。
  • 「治癒系」之仰望星空 鄭超、葉梓頤跨界雙個展
    鄭超以繪畫及繪畫燈光裝置、葉梓頤以攝影及多媒體分別呈現了各自對星空的獨到見解,他們這次合作也為彼此今後的藝術創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不知何時,都市人的詞典裡多了焦慮。無論怎樣努力,未來似乎都充滿未知,對未知的恐懼吞噬了平和與冷靜。兩位藝術家也曾同樣迷茫、焦慮,可當他們站在黑暗中仰望星空,發現面對無限未知的宇宙,內心竟然只有震撼和震撼之後的安寧。
  • 仰望星空,我們能看到什麼?——讀譯林出版社《望向星空深處》
    美國科普作家蒂莫西·費裡斯(Timothy Ferris) 所作《望向星空深處》一書,是獻給世界各地觀星者的科普讀物,但它不僅僅是一本通俗的觀星科普作品,作者實地走訪了很多天文臺,講了一批熱愛觀星的人,引用了很多先哲的語言,提到了神話與科學、自然與社會、星空與人生,從這本文筆生動的書中,你能看到一個多彩的世界,仿佛銀河一般燦爛的星空。
  • 仰望星空,那是天上的海
    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星星,就像是在天空中編織成了一張網,罩住了我們這顆藍色的星球。又像是匯聚成了一條條銀色的河,從那遙遠的天際,墜落在了遙遠的地頭。看吧,你永遠看不到星空的盡頭,因為它深不可測,超乎你的想像。數吧,你永遠也數不清天上星星有幾顆,因為它數不勝數,數量之多,不是人間數學所能承受的。
  • 仰望星空,有宇宙觀的民族才有未來
    優秀的民族一定是仰望星空的。《仰望星空》是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同志創作的一首詩歌。2007年5月14日,溫家寶同志在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報告廳向師生們作了一個即席演講,其中講到: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我們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 仰望星空,晾衣服!
    按人家的看法,你要飛仙、逍遙,你要解脫、離苦,恰恰就是在解決人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怎樣才算得上不注重實際呢?西方最早的一位哲學家、希臘七賢之一,泰斯勒先生,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一邊散步的同時還不斷抬頭看看夜空,突然一個不小心就掉到了坑裡,一個老太婆把他拉上來時譏笑:「親愛的泰老師,腳下的情況你都整不明白,咋還想管天上的事?」
  • 仰望星空,追逐一個細分市場
    【品橙旅遊】康德說,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一是我們頭頂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們心中高尚的道德律。在大地之上的這片神秘之所在,一直被嚮往、研究,與讚嘆。而當下,觀星已不再僅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種旅遊體驗,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總有這樣一群人,不斷地追逐著星空,記錄著星軌,探尋著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