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至今無法被預測?人工智將開啟預報地震新篇章!

2020-12-06 老徐探索

就在前不久,唐山發生了5.1級地震,在其周圍城市均有震感。但這並沒有給我們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可經歷過超大級別地震的人能夠清楚地知道,地震的破壞力到底有多麼強大!1976年唐山7.8級地震,死亡24萬人,2008年汶川8級別地震,死亡69227人。2004年由9級地震引發的印尼海嘯,死亡11萬人……。

根據研究表明,只要能夠提前知道地震將要發生的前30秒,就可以避免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63%。慶幸的是我們現在已經能夠做到這樣了,因為人類近幾年已經建立大陸地震預警系統。當在某一區域發生地震時,該系統會馬上通知周邊城市,從而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其工作原理也非常簡單,因為在發生發生地震時,會產生兩種地震波即橫波和縱波。縱波傳導速度快,但破壞小,橫波傳導速度慢,破壞性比較大。地震預警系統在捕獲到縱波的時候,搶在破壞性比較大的橫波來臨之前,對外發布預警。但這中間大概也就只有十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差。不過這也能極大程度地避免地震帶來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了。

縱波
橫波

預警始終是預警,只能給震源周圍的地區進行預警,那麼在處在震源中心位置,只有自認倒黴了。那麼地震為啥不能像天氣預報那樣能夠被精準地預測到呢?其實地球每天都在進行著數以萬次的地震,只不過規模太小,我們無法察覺到。正因為地下有太多的地底運動同時發生,根本分不清哪個是哪個,就無法把單個的地震分辨出來,所以預報地震幾乎不可能完成。

但人類搞不定的事情,人工智慧或許能夠輕鬆勝任。就在最近,有科學家利用人工智慧預測地震獲得了突破。他們在實驗室模擬地殼運動,把相關的數據輸入到人工智慧的算法當中,讓人工智慧學習地震產生的能量和對應斷層運動之間的關係,通過大量的學習和訓練,該人工智慧竟然真的能夠完美的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但這僅僅是實驗室數據,為了驗證該人工智慧預測地震的準確性,科學家們把它應用於真正的地震測量,但是要想碰到一次大規模的地震實屬不易,於是科學家們就用慢地震進行試驗。所謂慢地震就是地震發生的比較緩慢,往往需要幾個月甚至更久之後。令人興奮的是,人工智慧居然也準確預測了慢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地點。

當然在進行實際的應用之前,還需要大量的實驗和研究。不過這讓我們看到了預測地震的希望,也看到了人工智慧比較積極的一面!

相關焦點

  • 國家行動:中國地震預測預報五十年
    記者 劉 莉  如果說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將地震預測預報作為國家行為,那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每當大地震不期而至,從事地震預測預報的研究人員總會面臨質疑,甚至網絡上和現實中鋪天蓋地的謾罵。但這些質疑和謾罵者似乎並不真正了解這門科學。地震預報至今是未解的世界級難題。
  • 為什麼四川總是地震?地震真的無法預測?
    回到地震上來,如果我們將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震中位置投影到地圖上,不難發現,它們基本都分布在西部的山區之中。難道是這些連綿的大山導致了地震頻發嗎?可是同樣有著太行山脈、燕山山脈的東部地區,為何就鮮有大地震的發生?原來,環繞在成都周邊的這些山區並不是簡單的地形隆起,而是一條巨大的斷裂帶,這也就是著名的龍門山斷裂帶。
  • (唐山大地震·反思)慘痛教訓:地震預測沒有預報
    慘痛教訓:地震預測沒有預報  十幾秒的地動山搖,唐山24萬生靈塗炭,16萬人滴血負傷。人類雖然無法制止大地震,但預報預防減少人員傷亡是可行的,因為之前已經準確地預測出了這場地震,只是有了「預測」之後沒有能夠「預報」。
  • 地震無法預測,發生地震怎麼辦?
    地震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板塊運動或者斷層帶滑動帶來的,這種地震發生無論是在海洋區域還是陸地區域都是一樣的,所以說在人類還未完全解答出地震板塊運動的精確預測方式的時候,地震預測研究可能會持續下去。地震無法預測,發生地震怎麼辦?
  • 地震科普|你對「地震預報」與「地震預警」了解多少?
    「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根據觀測到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數據,對未來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進行預測,由政府統一向社會發布的地震預測意見。根據時間尺度的不同,地震預報可分為5個階段: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臨震預報和主震後餘震預報。
  • 全世界地震預報水平都一樣低 地震預測很難
    在長期的觀測中,都認為這個地方是地震很活躍的地方,對於會發生強烈地震有共識。但這只是一種預報,離民眾希望的短期、臨震預報,還離得比較遠。  實際上現在預報最難的也是短期的、臨震的預報。地震學家對一個地區十年、幾十年內可能發生多大的地震,這種預測還是比較過得去的,但這種中長期預報只對抗震建築的設計和建設有用處,對於避免和減少災害損失沒有直接的幫助。
  • 加州地震或帶來地震預測關鍵突破,未來地震將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
    然而,此前南加州地震中心主任,著名地震專家託馬斯·喬丹在美國地震會議上發出的警告,一直像懸在頭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讓加州居民的頸脖冷汗淋漓:加州南部的地震斷層似乎已被鎖定,聖安德列斯斷層已進入臨界狀態,大一號地震已加載並準備好隨時爆發。不過最近,一項新的研究給加州居民帶來了擦汗「毛巾」,科學家們可能已經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或許可以成為預測加州大地震的關鍵。
  • 深挖AI價值與溫度,AETA地震預測AI算法大賽開啟
    而算法的價值和願景,還將更為遠大。我國是地震多發的國家,斷裂帶分布廣泛。唐山、汶川、玉樹、九寨溝……地震災害給我們帶來的傷痛久久無法抹平,大地震對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因此,圍繞地震預測預報問題而開展的前兆觀測、前兆相關性分析、前兆機理研究、地震三要素預測模型等研究工作就顯得更具科學價值和社會意義。
  • 雖然地震無法預報,但卻可以預警,地震預警有什麼用?
    令人無可奈何的是,我們並不能夠像預報天氣那樣,對地震進行準確的預報,即使是在理論層面,目前也沒有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預測地震的發生。難道我們就真的對地震束手無策了嗎?也不盡然,雖然地震無法預報,但卻可以預警。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代表的意義卻截然不同。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我國的地震預報
    地震預報是向社會公告可能發生的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範圍等信息的政府行為,是防震減災工作的基礎。我國的地震預報研究和實踐以邢臺地震現場工作為起點,經過幾代地震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既有預報成功的喜悅,也有預報失敗的陣痛。
  • 【地理概念】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
    1.地震預報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對未來地震發生的震級、時間和地點進行預測預報,並及時公布於眾
  • 我國的地震預報:喜悅和陣痛並隨
    地震預報是向社會公告可能發生的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範圍等信息的政府行為,是防震減災工作的基礎。1966年邢臺地震後,我國開啟了地震預報的探索歷程。尤其對1975年海城7.3級地震的預報成功,極大地鼓舞著我國地震工作者攻克地震預報難關的信心。這在我國第一次,也是世界上罕見的預報成功的地震。
  • 「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有什麼不同?
    「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報」!雖然它倆只是一字之差,但兩個概念不能再混淆了! 「地震預警」是指在破壞性地震發生以後,在某些區域可以利用「電磁波」搶在「地震波」之前發出避險警報信息,以減小相關預警區域的災害損失。 「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的地震事件進行科學預測,根據相關法規發布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等信息。
  • 地震,為什麼不能提前預報?近期地震很頻繁?真相在這裡!
    「眾所周知,地震後出現降雨的概率比較大,較強降雨天氣會加重震區次生災害的發生。震後,由於震區山體有所鬆動,房屋結構遭到破壞,強降雨易引發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曉東說。
  • 關於地震監測預報
    要保證預測的準確性、可靠性,建議加強這方面的科學研究並勇於創新。同時,對「地震監測預測」應該在附則中有個定位解釋。李連寧委員說,我贊成剛才各位委員的意見,要突出重點,但是哪些是重點?我認為預測、預報也是重點。地震究竟能不能預測預報?預測預報確實有困難,但並不是一個不可攻克的難題。現在輿論宣傳地震是不能預報的,某種程度上是為了適當減輕地震部門的壓力。
  • 分析稱全球未進入「震動模式」 地震仍無法預測
    四川省蘆山「4·20」7級強烈地震讓人想起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聯想到近年發生在印度尼西亞、智利、日本等國的8級到9級大地震。而僅僅從2013年年初至今4個月的時間內,全球已經發生了12次7級以上地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真的進入「震動模式」了嗎?
  • 地震為什麼不能提前預測?
    所以地震預測預報是地球科學中的一門前沿學科。 發生地震的跡象是什麼?我們都知道,要做天氣預報一張衛星雲圖就能看遍全國的天氣,記錄一次地震必須有三個要素,即發震時刻,震中位置和震級,有很多人說不是因為地震難以預測,而是因為很多地震局的人不給力,那麼事實是怎樣的呢?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唐山地震餘震區的地震活動非常豐富,呈起伏衰減狀態,至今仍有4、5左右地震的發生。近5年來,震中周邊200公裡內已發生3級以上地震17次,最大地震是本次地震。地震發生後不久。有網友表示,在此次地震發生前,電視裡彈出了預警信息。根據網友拍攝的電視畫面,該預警落款為「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大陸地震預警中心」。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1970年雲南通海地震廣播嘈雜不清   1970年1月5日,在雲南通海發生7.8級大地震。震前,震中區有些人在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忽然發現收音機音量減小,聲音嘈雜不清,特別是在震前幾分鐘,播音乾脆中斷。再如,1973年2月6日四川爐霍7.9級地震之前,縣廣播站的人發現,在震前5—30分鐘,收音機雜音很大,無法調試,接著發生了大地震。
  • 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預報
    有人說,地震的成功預測完全是巧合;有人說,地震的預測成功案例可多呢,不信我給你舉兩個例子;也有人說,地震的成功與否是隨著科技發展而發展的,不管成功了也好,還是沒有成功也好,我們都要做好預防地震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