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編者按:

  5·12汶川大地震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痛定思痛,人們對與地震相關的科學問題異常關注。今天,本報以專集的形式,特別向讀者朋友摘要介紹一些專家學者研究探討地震防震的論文,以饗讀者。他們的論點和論據,本報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只求形成百家爭鳴的學術環境,普及防震抗震的科學知識,為進一步研討地震的形成及其危害,為更有效抗災減災提供可鑑思路。

  核心提示:

  利用變化磁場在地球內部的電磁感應現象,是研究地球內部電性結構及其變化的一種方法。地震磁現象的觀測研究,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中國地震局林雲芳、曾小蘋、續春榮、趙明、李琪撰寫的論文《地磁方法在地震預報中的應用》中提出了轉換函數法、空間相關和加權差分法以及加卸載響應比法等3種地磁預測方法。

  2008年5月17日早晨,一支由6人組成的地震地磁測量隊從合肥出發,奔赴四川震災最嚴重的汶川縣展開地震測量援助。

  這支地震地磁測量隊由安徽省地震局地震工程院的專家和技術骨幹組成,具有精湛野外觀測技術和豐富現場工作經驗。此次出徵四川,測量隊將承擔對汶川縣以南東西500公裡、南北700公裡區域的地震地磁測量工作,負責收集珍貴的第一手地震現場資料,捕捉此次地震在該區域引起的地球內部結構變化在地球磁場方面的變化,為下一步的地震科學研究提供地球物理場背景等基礎資料。同時,按照中國地震局指派,測量隊還將負責對統一調遣進入災區、來自四川等省的四支測量隊進行工作指導。

  2008年4月29日,北京鐵道大廈。來自國家有關部委和研究機構的領導、專家等130餘人,就我國地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研討。

  那一天,他們中或許沒有人意識到,地震這個幽靈正在悄然生成,更沒有人料到,就在13天後,中國30餘年來最嚴重的一場地質災害突然襲來———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

  地震給人類造成的災難是難以估量的,但地震預測長期以來都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科學難題。大量的觀測事實顯示,在多數大地震發生前,均在震中及其鄰區發現過大量與電磁波有關的異常現象。

  地震前夕的地磁場異常變化

  一般認為,地震引起磁場變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地震前巖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二是地應力使巖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巖石溫度的改變也能使巖石電磁性質改變。基於上述理由,應該可以利用電磁手段對地震進行預測、預報。

  1995年阪神大地震動物騷動不安

  1995年1月7日阪神大地震震後的分析:大地震之前,動物往往會騷動不安。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日本大阪大學研究小組近日通過對老鼠的實驗發現,這原來是震前出現的特殊電磁脈衝刺激動物大腦所致。1855年江戶大地震磁鐵失去磁性

  1855年,在日本江戶鬧市區有一位開眼鏡鋪的商人,他用長3日尺(1日尺等於30.3釐米)的一個馬蹄鐵,在馬蹄鐵上面粘滿鐵釘,用此來招引顧客。但是,在1855年江戶大地震發生的當天,吸到磁鐵上的鐵釘及其他鐵製商品,突然掉落在地,使他大為驚愕。時過兩小時,一次破壞性大地震發生了,震撼了整個市區。地震過後,發現那塊磁鐵又恢復了往日的吸鐵功能。類似的事件,在我們國家也曾多次出現。

  1970年雲南通海地震廣播嘈雜不清

  1970年1月5日,在雲南通海發生7.8級大地震。震前,震中區有些人在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忽然發現收音機音量減小,聲音嘈雜不清,特別是在震前幾分鐘,播音乾脆中斷。再如,1973年2月6日四川爐霍7.9級地震之前,縣廣播站的人發現,在震前5—30分鐘,收音機雜音很大,無法調試,接著發生了大地震。

  1976年唐山地震雷達收到奇異電磁波

  唐山地震前兩天,距唐山200多公裡的延慶縣測雨雷達站和空軍雷達站,都連續收到來自京、津、唐上空的一種奇異的電磁波。

  為什麼能利用地磁預報地震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磁體,在它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看不見的物質,它能使懸掛起來的小磁針趨向一定的方向,這種看不見但對小磁針起作用的物質叫做「地磁」。地磁有它的大小和方向,通常用它的水平分量H、垂直分量Z和偏角D這三個要素來描述。如果知道了某處的Z、H、D三個分量,也就知道了該處的地磁場的全貌。

  通過長期觀測表明,地磁的任何一個分量,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不斷變化的。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與太陽、地球等天體運行有關的晝夜變化、季節變化、年變化等周期性變化;還有在地震的孕育發展過程中,由於地下應力作用,地下巖石的物理、化學性質就要發生變化,從而導致地下巖石磁性的改變,於是在地面上觀測到的地磁,就會發生局部的微弱變化。我們正是從上述變化中,尤其從地下應力作用引起的地磁變化中,去尋找與地震有關的帶規律性的地磁變化異常,藉以預報地震。

  目前利用地磁預報地震的方法還在探索階段中。影響地磁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幹擾因素也很多,比如,儀器附近放有鐵物質或者觀測時帶有鐵磁性的東西靠近儀器,都會使磁針改變方向,發生變化,因此,當觀測到地磁異常時,首先要通過多種觀測資料加以對比分析,排除各種幹擾因素,努力找出因地震的變化引起的異常反映。

  我國加速地震監測衛星研究

  我國處於世界兩大地震帶之間,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資料顯示,20世紀有三分之一的陸上破壞性地震發生在我國,死亡人數約60萬,佔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數的一半左右。

  許多國家開展了地震電磁衛星的探索研究,以期將其作為監測地震災害的手段之一。我國也非常重視利用衛星預測地震。據了解,在「九五」期間,我國就開始了衛星預報地震的研究和應用,並取得了初步成果。近日,中國航天報記者就地震電磁衛星的研究發展情況,採訪了有關衛星專家。我國有關專家認為,發展地震監測衛星十分必要。

  著名衛星專家王希季院士等一直呼籲研製發射地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在接受採訪時他指出,目前我國已建成了相當數量的地基電磁監測臺網,但我國幅員遼闊,地震多發區多,已建和籌建的電磁監測臺還不能滿足預報需求。而在空間軌道運行的衛星對地電磁觀測覆蓋範圍大,不受地面自然條件限制,且空間電磁的場動態信息強於地面的信息。利用衛星實現空間電磁監測,將有可能對地震預報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此次汶川地震,如果我們事先有該地區連續的空間監測的熱和電磁效應的圖像,可能會有預報。」王希季認為。他表示,發展我國的地震電磁衛星對地觀測技術,將空間手段與地基監測相結合,建立天地一體化的立體地震電磁監測系統,將明顯增加地震前兆的信息量,為地震預測預報提供重要的科學判據。

  在我國航天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已明確提出開展地震電磁監測衛星研究。汶川震後第三天,5月15日,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組織召開了航天技術應對當前地震災害的專題研討會。會上明確要求,要進一步加快包括地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在內的關鍵技術的攻關研製,不斷增強航天技術服務國家防災救災事業的能力。

  相關連結前蘇聯先行一步

  曾監測地下核爆

  早在1964年,前蘇聯科學家在分析該國發射的Aloute衛星觀測資料時,就發現了衛星電磁觀測在強地震前的異常現象,這一現象被隨後發射的多顆衛星反覆觀測到。因此,最先利用太空中的衛星監測電磁異常的國家,正是冷戰時期的前蘇聯。因為地下核試驗產生的強震同樣會引起電磁異常。前蘇聯為了監測有關國家地下核試驗的情況,在冷戰時期發射了多顆可監測電磁異常的衛星。

  上世紀90年代初,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前蘇聯科學家提出建立地震前兆全球監測衛星系統的設想。該系統的目標是對特定地區上空的電磁波、電離層等離子體特徵等長期監測,在震前2小時—48小時做出預報。按照科學家們的設想,這一系統由20顆微型中低軌道衛星、地面接收網絡和地面飛行控制中心組成。地面接收系統將信息傳遞到地震預測中心,中心再將地震衛星信息與地面傳統地震監測得到的信息相結合進行地震預測。但是由於前蘇聯的解體和俄羅斯經濟實力的下降等原因,該系統建立進程緩慢。俄羅斯先後於1999年、2001年、2006年發射了3顆衛星,用來探測與地震有關的電離層變化信息,探索地震預報信息和預報技術,研究與地震、火山和其他大規模的自然災害有關的電離層、電磁和等離子體變化等前兆。

  數顆衛星太空運行

  多個國家開展研究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法國、美國、烏克蘭等國家也著手進行地震電磁監測衛星相關研究。2003年,美國發射了一顆重4.5千克的地震衛星,用於研究磁場信號與地震巖石破裂關係機理,預測地震活動。2004年,法國和烏克蘭分別發射了一顆地震電磁衛星。法國這顆名為Demeter的衛星,用於研究與地震、火山相關的電離層變化,研究與人類活動有關的電離層活動及引起電離層變化的機理等。

  目前,美國、俄羅斯、烏克蘭、義大利等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都有發射地震電磁衛星的計劃。其中,俄羅斯提出了一個包括兩種軌道面、共8顆衛星的全新的電磁衛星星座方案;烏克蘭航天局提出由3顆衛星組成地震電磁監測星座。

  法國並沒有處在地震帶上,但科學家們仍開展了地震電磁衛星的研究。專家介紹說,目前法國的Demeter衛星研究成效顯著,在業內頗受關注。

  與傳統的地面地震監測站相比,利用衛星監測並且預報地震的方法無疑為人們提供了新的預報的依據。專家稱,雖然利用地震電磁衛星預報地震目前還處於「探索階段」,但是這一方法已得到了許多科學家的認同。未來,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科學研究的深入,地震電磁衛星有望在地震預測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延伸閱讀

  俄專家稱「太空預測法」可更精確預測地震

  據中國網援引國外消息,關於預計將會發生的災難的地點甚至日期,太空遙感技術能提供更精確的數據。因此,從太空進行地震預測更加容易,也更為精確。這種高科技方法的主要優勢在於,能夠監測具有地震危險的大片區域,提前1—5天預測地震的發生。

  俄羅斯人預測地震的方法是以研究地磁場變化為基礎。地表磁場測量能發現預示著地震的一些變化。與此同時,即將發生地震的地區的強電場會導致電離層產生特定電流。

  蘇聯於1979年發射的「國際宇宙組織—19」衛星是一個突破。在一場地震發生前若干小時,這顆衛星在震中周圍大片區域探測到了一種不同尋常的低頻噪音。這一發現後來得到了其他太空飛行器的證實。

  強烈地震的先兆大約在主震發生5天前就會出現,具有能與其他電離層變化相區別的特定特徵。記錄這些特徵是一項非常複雜的任務,包括對可能發生地震的地區進行不間斷衛星監測,以及進行有規律的基線研究,因為基線變化可能預示著地震即將發生。

  包括俄羅斯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在研究地震與電離層之間的聯繫,但研究力度尚不能如科學家們所願。

相關焦點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潮汐預測地震
    核心提示:   地球不是一個孤立的天體,它受宇宙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月亮引力、太陽引力等,那麼地震活動與這些天外因素有關係嗎?本版從《天文學進展》、《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雜誌摘編了兩篇論文,分別從天文潮汐如何影響地震發生、如何利用潮汐形變資料獲得地震信息等角度,對地震預測方法進行闡述。
  • 地震探源:專家解釋能否利用潮汐預測地震
    核心提示:  地球不是一個孤立的天體,它受宇宙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月亮引力、太陽引力等,那麼地震活動與這些天外因素有關係嗎?本版從《天文學進展》、《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雜誌摘編了兩篇論文,分別從天文潮汐如何影響地震發生、如何利用潮汐形變資料獲得地震信息等角度,對地震預測方法進行闡述。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但即使有這樣先進的預警系統,日本氣象廳也不可能對地震做出更長期的預測。地震預測是根據對地震規律的認識,預測未來地震的時間、地點和強度。實現地震預測的基礎是認識地震孕育的物理過程及在此過程中地殼巖石物理性質和力學狀態的變化。
  • 動物真的能預測地震嗎?
    而這幾分鐘,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員的傷亡; 但對地震說帶來的災難來說,就顯得杯水車薪了。那麼,我們能找到一種更好的預測地震的辦法嗎?比如,利用動物。因為對所處的環境做出適應性的進化,很多動物在一些感知方面比人類要靈敏的多。就對地震的感知言,也同樣如此。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就有動物在地震發生前出現異常行為的記錄。
  • 新研究否定地震與太陽活動關係:無法提前預測
    一項最新研究否定了太陽活動與地球地震現象之間的關聯性,並且重申一項科學界的共識,那就是在目前或者可預見的將來,地震都是無法進行預測的北京時間4月23日消息,據美國聯邦地質調查局(USGS)官方網站報導,不出所料的,此次四川雅安發生大地震之後網絡上便開始瘋狂流傳各種荒誕不經的謠言,毫不意外的有人宣稱自己能夠預測地震
  • 地震能否預測?現在的地震預警技術如何?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
    而人類雖然科技技術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在強大的大自然面前依然是無能為力,我們能做的只有預測以及防範,儘量地減少損失。 那麼地震能否像颱風一樣預測呢?我們來聽聽專家生活怎麼說的。專家指出,首先要實現預測地震,那得有根據才可以,但是地震這種現象是沒有任何跡象可以來預測的。颱風眼可以通過衛星觀測它的移動軌跡,但是地震是沒有任何預先徵兆和規律的,所以即使技術在先進對於地震的預測也是力不從心的。
  • 地震能否預測?現在的地震預警技術如何?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
    而人類雖然科技技術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在強大的大自然面前依然是無能為力,我們能做的只有預測以及防範,儘量地減少損失。而地震這一自然災害,是在破壞性較大的自然災害中最被人們熟知的一個了。地震發生時,大地會顫抖,在這一刻,人類堅固的建築,人們說所謂的平衡力等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房屋倒塌,人們站不穩紛紛倒在地上,財產的損失人類的傷亡不可避免。
  • 為何會發生地震?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人工地震、地質結構性地震、地下雷電引發的地震。大型「強子對撞機」運行時會產生「超級電磁鑽」的作用,這種超級電磁鑽會干擾巖漿潛流的發電功能,會造成地球局部的地磁強烈異常,誘發巖漿潛流之間的放電現象,因此可能誘發強烈的災難性大地震,這一點要特別引起關注。
  • 地震前兆?廣州一地震觀測點報告異常,驚現大量蚯蚓聚集
    21日8時許,廣州市地震局位於廣州大學礦泉水廠(廣州市天河區龍洞漁沙坦漁東路150號)的地震宏觀觀測群測群防點報告出現異常,監測人員稱水廠區域內部分地區的水泥地面出現大量蚯蚓(部分已死亡)和百足蟲。接報後,地震局會同市地震監測中心立即開展事件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水廠周邊環境情況時,未發現同類事件;測量附近土壤酸鹼度和溫度後,未發現明顯異常。
  • 動物異常行為、地震雲預測地震真的靠譜嗎?
    首先下結論:地震雲不能預測地震,倒是動物們可能會對地震前釋放的特殊物理信號敏感(主要是輕微的震動),從而表現出異常行為,但是依靠動物的異常行為來預測地震,這也是不靠譜的,具體的原因請聽下文解讀。例如史籍中記載,「忽見黑雲如縷,宛如長蛇,橫亙空際,久而不散,勢必地震」,而在現代,日本的一位作者鍵田忠三郎寫了一本書,書名就是《地震雲》,開始廣泛傳播他的地震雲學說,後來傳入了我國,當時科學界迫切想尋找到預測地震的辦法,於是「地震雲學說」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我國傳播的相當廣泛。
  • 科普:地震雲是什麼真的存在嗎?地震雲能否預測地震?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甲鑄)8月8日21時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災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然而就在地震發生兩小時後,各地關於地震的謠言也紛紛在自媒體上發酵。  有網友將臺灣高雄地震圖片說成是九寨溝地震後景象。有細心網友辨認,圖中有多處繁體字,垮塌樓房系2010年臺灣高雄地震場景。
  • 地震預測小方法
    第一種方法:含羞草觀測法根據觀察含羞草的表現來預測地震,這個方法已經得到過證實,確實可以預測到地震【2016年4月26日雲南大理網友就反饋含羞草大白天出現了閉合的現象,結果5月18日雲南大理雲龍縣發生5級地震,洱源縣發生4.6級地震】
  • 北京今日地震——能否帶來大數據全新預測技術
    難道說地震真的不可預測?或者說能不能對地震的預測更準確一些。以前人們對地震的預測完全是依靠傳統化方式,比如像地震雲、動物異常行為等。「地震雲預測地震」,這個說法由來已久,大部分的人對這個說法表示認同並對此深信不疑,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
  • 簡單常見的地震預測方法
    【PS:地震雲不可預測地震,如果所謂地震雲可以預測地震為何網上那些依據地震雲預測地震的神棍沒預測到吉林松原地震呢?】預測方法:正常的情況下含羞草是白天開放,晚上閉合;而地震前含羞草會出現白天閉合,晚上開放的現象;一般含羞草的異常出現在地震發生前2周至4周之間。
  • 專家回應民間預測地震:報對宣傳報錯無人提
    四川蘆山「4·20」地震發生後,許多網友對於地震能否預測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地震能夠被預測嗎?民間預測可靠嗎?地震預測與地震預警有何不同?一些異常現象能否被作為判斷地震發生的依據?人民日報「求證」欄目記者採訪了日本、我國臺灣和內地的有關專家。  地震能提前預知嗎?
  • 《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的2019與2020
    🛫🛫2019年,《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做了一些事兒。
  • 汶川十年丨大河探秘地震觀測臺站:沒有一顆「鐵釘」的地磁觀測室
    河南地震局監測預報處處長宋桂林介紹,地震監測包括「測震、形變、地磁、重力、地電、地下流體、強震動」等方法。 概況來講,可以分為測震觀測和前兆觀測,都服務於地震的預測預報、震災預防、地震科學研究等。其中,測震觀測還用於地震速報,提供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而、形變地磁、地電、地下流體等觀測屬於前兆學科,主要以觀測震前各類異常現象為目的。
  • 地震為什麼不能提前預測?
    所以地震預測預報是地球科學中的一門前沿學科。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渴望找到一種準確預測地震的方法,以減少可防止地震造成的損失,但是直到現在這個願望還沒有真正實現,問題是現在預測天氣很準,但地震還預測不準確,相比之下為什麼地震那麼難預測
  • 貓咪地震前竟踩醒主人,它們真有預測災難的能力嗎?
    評論中一些人相信,人們是可以通過觀察貓咪的異常表現來預測地震的。但另一些人卻表示地震時自家貓咪啥反應沒有,這只是主人的過度解讀。那麼,貓咪究竟能否預知地震?人們能否通過觀察貓咪的行為來預測地震的發生呢?
  • 地震預測 我們為何要仰望星空?
    ●測震學科則是通過對小地震的異常預測大地震,有的地震前,小震活動比較多,如海城地震前就有「小震鬧、大震到」的說法近日,位於北川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三頻信標接收站正式建成。垂直電子總含量被廣泛應用於臨震電離層擾動現象的監測和研究,一些數值模擬理論還在不斷發展,也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2014年,研究人員利用全球電離層豎向電子總量數據和掩星探測電子密度剖面,分析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7.0級地震前電離層異常變化。研究發現,4月13日震中南部存在電離層豎向電子總量異常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