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日地震——能否帶來大數據全新預測技術

2020-12-05 澤達大數據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20年5月26日0時54分在北京門頭溝區(北緯40.04度,東經115.95度)發生3.6級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北京市地震局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歷史上,該地區自1970年以來,也發生過類似地震2次,此次地震屬於正常地震活動,請廣大網友安心。

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46秒,是所有九寨溝人都難忘的一刻。7.0級的地震,讓九寨溝景區這個美麗的童話世界飽經考驗:地震震級大,達到了7.0級;震源偏深,有20千米;諾日朗瀑布、火花海等景觀和景區內旅遊基礎設施造成了較嚴重破壞,對景區內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也造成了較大影響。

現在,距離8·8九寨地震已經2年了,在過去的2年裡,九寨溝景區重建的步伐一刻未停。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發生6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發生在7點49分,地震震中位於縣城附近。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青海玉樹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2010年4月20日國務院決定,2010年4月21日舉行全國哀悼活動,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近7萬人喪生,1.8萬人失蹤,37萬餘人受傷。2020年5月12日,汶川地震12周年祭。這是一場全國人民一起為汶川加油,為中國加油的戰役。

地震帶給我們的已經不僅僅是經濟的下滑,資源的浪費,而更多的心靈的餘震,想想那些妻離子散的家庭,無家可歸的孩子,吃不上熱飯的老人,還有那個在露天生育的孕婦。

面對巨大的災難、恐懼,每個人都是懦弱的,不顧一切都逃生是人類的本能,因為沒有拯救落難同伴的愧疚也是本能。是漫長的,心靈的餘震。

人們總說,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學會接受自己的懦弱,與自己和解。但是遺忘這東西吧,你越是刻意就越深刻,那份心靈餘震會延續陪你很久很久。

難道說地震真的不可預測?或者說能不能對地震的預測更準確一些。

以前人們對地震的預測完全是依靠傳統化方式,比如像地震雲、動物異常行為等。

「地震雲預測地震」,這個說法由來已久,大部分的人對這個說法表示認同並對此深信不疑,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地震雲只是一些很普通的高巨雲、層積雲,這些雲可以呈現出波狀、輻射狀絮狀等形態各異的雲狀,又因為經常出現在傍晚晚霞十分,因此就很容易被大家誤解為「地震雲」,但其實二者並沒有什麼聯繫。

那麼動物能預測嗎?

動物比人類更敏感,它們可以感受到人類感受不到的輕微震感,但是它們行為異常的產生原因太隨機,有可能是因為天氣炎熱或者說自身生理出現了問題,又或者是太開心。

如果我們僅僅依靠這些來預測地震這樣重要的事情,未免有些不靠譜。

然而,在這個信息化時代,這一切正在發生改變。

大數據分析與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開啟了一種新的地震預報形式。利用地震發生時人類電波比地震波傳播更快的原理,通過採集篩選衛星和氣象數據,並結合統計分析,提前預警地震。有幾組數據表明地震預警行之有效:

提前3秒預警,減少人員傷亡14%;

提前10秒預警,減少人員傷亡39%;

提前20秒預警,減少人員傷亡63%。

舉個例子,如果08年汶川地震時,四川就已建立預警系統,那麼倖存者將會多出3萬人。

另外,位於澤西島的Terra-Seismic公司通過使用衛星數據,對地震預測的精準度達到了90%。

現在,我們有幸生在這個時代,正在目睹一個奇蹟——大數據正在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有望降低全球由自然災害引發的人員傷亡和慘劇的發生。

相關焦點

  • 地震能否預測?現在的地震預警技術如何?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
    而人類雖然科技技術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在強大的大自然面前依然是無能為力,我們能做的只有預測以及防範,儘量地減少損失。 那麼地震能否像颱風一樣預測呢?我們來聽聽專家生活怎麼說的。專家指出,首先要實現預測地震,那得有根據才可以,但是地震這種現象是沒有任何跡象可以來預測的。颱風眼可以通過衛星觀測它的移動軌跡,但是地震是沒有任何預先徵兆和規律的,所以即使技術在先進對於地震的預測也是力不從心的。
  • 地震能否預測?現在的地震預警技術如何?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
    而人類雖然科技技術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在強大的大自然面前依然是無能為力,我們能做的只有預測以及防範,儘量地減少損失。而地震這一自然災害,是在破壞性較大的自然災害中最被人們熟知的一個了。地震發生時,大地會顫抖,在這一刻,人類堅固的建築,人們說所謂的平衡力等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房屋倒塌,人們站不穩紛紛倒在地上,財產的損失人類的傷亡不可避免。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編者按:   5·12汶川大地震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痛定思痛,人們對與地震相關的科學問題異常關注。今天,本報以專集的形式,特別向讀者朋友摘要介紹一些專家學者研究探討地震防震的論文,以饗讀者。
  • 破譯地震的密碼?——機器學習算法有望實現地震的精確預測
    Machine-Learning Algorithm Predicts Laboratory Earthquakes近日,美國新墨西哥洲「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團隊訓練了一個機器學習算法來試圖預測地震,該團隊還不確定這一技術能否用於現實地震的預測,目前僅為實驗室環境成果,但這項技術可能為地震預測領域的研究開闢了一條新的路徑。據統計,被地震奪走生命的人員數量十分驚人。
  • 北京地震前有「地震雲」?「日暈」能預測地震?其實沒關聯
    5月26日,北京門頭溝區發生3.6級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而此前北京曾出現過「放射雲」。5月19日,石家莊上空出現罕見的「日暈」,今日,西安天空又出現「日暈」。太陽周邊圍著一圈彩虹,色彩斑斕絢麗迷人。有傳言將氣象變化與地震關聯,稱「地震前天空中出現了『地震雲』」「日暈過後會有旱災、地震等災難」。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WX關注:超級預測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7月12日06時38分,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北京、天津、遼寧等地均有震感。北京市地震局稱:該地震發生在1976年唐山7.8級地震餘震區內。
  • 日本地震預測新技術 地震烈度預測準確率可達90%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讀賣新聞》7月15日報導,日本氣象廳於14日發布消息稱,將導入全新的分析方法以提高緊急地震預報的準確率。新方法可使地震烈度預報的準確率由此前的60%左右提升到將近90%,該技術將於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
  • 由北京地震想到的——地震帶來了多少傷害,怎麼徵服它?
    01地震給北京帶來了多少創傷?北京最近一次震感明顯的地震,還要追溯到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了。北京距離唐山150公裡,北京多處古建築受損,一些居民建築倒塌。最早有記錄的北京地震,是《晉書》和《宋書》記載:「上谷地震水出,殺百餘人。」上谷,就是北京延慶。從有文字記載以來到唐山大地震,中間幾千年的時間,北京還發生了六次比較大的地震。
  • 科普:地震雲是什麼真的存在嗎?地震雲能否預測地震?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甲鑄)8月8日21時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災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然而就在地震發生兩小時後,各地關於地震的謠言也紛紛在自媒體上發酵。  有網友將臺灣高雄地震圖片說成是九寨溝地震後景象。有細心網友辨認,圖中有多處繁體字,垮塌樓房系2010年臺灣高雄地震場景。
  • 數據告訴你關於地震監測預報那些事兒
    新華網北京5月11日新媒體專電(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任瑋)當前全球地震形勢如何?地震預測是否仍是未解難題?我國地震預測預報水平到底怎樣?……在我國第八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新華社記者對話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就熱點問題回應民眾關切,並用數據解讀我國地震活動特點、監測預報及災害防禦等相關工作。
  • 地震科學預測新技術!「地下雲圖」,讓地震實時「看見」
    地震科學預測新技術!「地下雲圖」,讓地震實時「看見」   在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時,「地下雲圖」的說法屢屢出現在各大媒體上。其實,早在2009年,科技部973項目相關課題組就設立了專門的研究項目,探討了我國陸區大震預測途徑戰略和戰術。
  • 地震預測有多難?唐山大地震原來是這麼回事!
    而自然災害當中,又以地震給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最為嚴重。地震是怎麼發生的?地震能夠被準確的預測到嗎?地震發生之前不是有很多預兆嗎?為什麼至今人類人仍舊無法準確的預測地震?今天就讓趙括說歷史帶領大家歷史上著名的唐山大地震。而今天要說的地震災害,就是作為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的唐山大地震。
  • 用大數據精準預測地震,每年將有1.3萬人免於受難
    多年以來,預測地震幾乎完全依靠對震頻的監測,並在可能再次發生類似地震時以此作為預測的依據。儘管還有很多潛在的地震預警信號,比如大氣條件的變化或者是地面湧現大量蛇群(1975年海城大地震前夕便出現過此現象),但預測的準確率還是太低了,無法預防這種往往造成大量聲明和財產損失的災難。
  • 疫情下的日本真的地震了,專家預測未來會出現9.1級大地震海嘯
    緊接其後又連續發生兩次強震,最強6.9級,未來真的有大地震?這次日本真的「震」了,同一地區連續出現了兩次強震。根據日本氣象廳數據顯示,在北京時間4月18日16時25分和北京時間17時24分,分別發生了6.9級和6級強震。氣象臺未發布海嘯預警。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潮汐預測地震
    核心提示:   地球不是一個孤立的天體,它受宇宙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月亮引力、太陽引力等,那麼地震活動與這些天外因素有關係嗎?本版從《天文學進展》、《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雜誌摘編了兩篇論文,分別從天文潮汐如何影響地震發生、如何利用潮汐形變資料獲得地震信息等角度,對地震預測方法進行闡述。
  • 加州地震或帶來地震預測關鍵突破,未來地震將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
    然而,此前南加州地震中心主任,著名地震專家託馬斯·喬丹在美國地震會議上發出的警告,一直像懸在頭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讓加州居民的頸脖冷汗淋漓:加州南部的地震斷層似乎已被鎖定,聖安德列斯斷層已進入臨界狀態,大一號地震已加載並準備好隨時爆發。不過最近,一項新的研究給加州居民帶來了擦汗「毛巾」,科學家們可能已經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或許可以成為預測加州大地震的關鍵。
  • (唐山大地震·反思)慘痛教訓:地震預測沒有預報
    慘痛教訓:地震預測沒有預報  十幾秒的地動山搖,唐山24萬生靈塗炭,16萬人滴血負傷。人類雖然無法制止大地震,但預報預防減少人員傷亡是可行的,因為之前已經準確地預測出了這場地震,只是有了「預測」之後沒有能夠「預報」。
  • 雅安7.0級地震 大數據上陣助建預警機制
    原成都市防震減災局應急處處長徐水森認為:「這套系統已經超過了國家地震局以及各地方地震局的技術水平。」  大數據能否讓地震預警更加快速有效  說地震預測預報是最重要的世界難題,這絕不為過。重要是因為它的發生會涉及大面積的人生命安全與財產安全,困難是因為其覆蓋的科學領域太多,太繁雜。
  • 專家談地震監測技術:未來至少在1-15天之前可預測
    人們不由將目光再次聚焦地震的預知性及相關監測技術的最新進展。世界性科學難題究竟能否「破」 縱觀近十年,全球地震頻發,6級以上強震相繼出現在土耳其、海地、智利、尼泊爾,以及我國汶川、玉樹、雅安等地。有網民說,地球猶如手機被調成「振動模式」。
  • 唐山地震,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帶你快速了解地震
    但這次地震仍讓大家感到不適,因為在1976年的時候,唐山就已經發生過一次強烈的地震,23秒的7.8級地震,帶來的後果就是死傷無數。據事後統計,唐山大地震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以上,超過24w人死亡,16.4萬人重傷,被稱為20世紀最嚴重的地震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