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探源:專家解釋能否利用潮汐預測地震

2020-12-06 搜狐網
  核心提示:

  地球不是一個孤立的天體,它受宇宙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月亮引力、太陽引力等,那麼地震活動與這些天外因素有關係嗎?本版從《天文學進展》、《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雜誌摘編了兩篇論文,分別從天文潮汐如何影響地震發生、如何利用潮汐形變資料獲得地震信息等角度,對地震預測方法進行闡述。

  名詞解釋

  天文潮汐主要指太陽、月亮對地球的引潮力,太陽系的其它行星對地球也有引潮力,但是,它們非常小,即使九個行星排列成一行時對地球的引潮力也只有日月引潮力的1/26000。  

天文潮汐與地震

  吳小平(雲南大學地球科學系)冒蔚(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黃雍(雲南省地震局)

  地震是地球內部運動的一種力學過程,然而地球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天體,它受宇宙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天文潮汐就是一種力學因素。天文潮汐主要指太陽、月亮對地球的引潮力,太陽系的其它行星對地球也有引潮力,但是,它們非常小,即使九個行星排列成一行時對地球的引潮力也只有日月引潮力的1/26000。天文潮汐不僅從天文學和地球物理學的角度對整個地球的運動產生影響,也從地質學的角度對局部地殼運動產生影響。雖然地震的力源來自地球內部,但是,當震源系統巖石中的應力達到臨界狀態時,外界因素的影響在一定條件下會引起系統的突變而發生地震。基於這樣的物理思想,國內外天文地震研究者們對天文潮汐與地震關係的問題一直興趣不減。然而由於地震過程和地震發生本身是一個複雜問題,關於天文潮汐與地震關係研究,不同作者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或不同地震樣本,所得結論不盡相同,存在較大的爭議。爭議的焦點早期主要在地震的發生時間是否受天文潮汐的影響,後來多集中於地震與天文潮汐究竟存在什麼樣的關係。  

日、月、地球的相對位置與地震

  從已有的研究看,天文潮汐與地震關係的研究大致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日、月、地球的相對位置與地震的關係,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月相、月黃經、日月高度、日月時角等位置參數分布與地震發生時間及頻度之間的關係;(2)天文潮汐的周期與地震,這類研究往往先計算日月引潮力的某一周期分量的時間函數曲線,然後統計發震時間所對應的優勢相位,或者直接從地震序列中提取潮汐周期成分;(3)天文潮汐應力與地震,主要研究日月引潮力在地球內部產生的潮汐應力對地震的觸發作用,此方面研究主要針對大地震。

  月赤緯是潮汐計算中用到的多種參數之一。最近的研究表明,20世紀71%%的大地震發生於赤白交角從極大變為極小時期,1999年9月21日的花蓮地震發生在月過赤緯極小於(-19°)時。

  月黃經也是潮汐計算中間接用到的參數之一,月震和地震時月黃經非隨機的從集現象可能說明月震和地震的發生有著共同相互的外力因素———引潮力的影響。但所研究的每個局部地區,並不是都存在地震時月黃經的優勢分布。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對日月位置與地震關係有不少研究,但多數僅局限於月相統計。有人對不同地區的地震作了統計,發現有的地區的地震與朔望關係明顯,有的與下弦關係明顯,認為不同地區、不同震源機制的地震可有不同的月相效應,進行月相統計應注意劃分不同區域和地震帶。近來的研究表明,太陽、月亮的地方時角對強震序列的發震時刻也有影響。

  上述研究大多都將所得到的日月位置與地震的關係歸因於潮汐對地震的觸發作用,從潮汐理論看,雖然引潮力與日月位置有關,但是嚴格地說,簡單地從月相、日月黃經或時角等位置參數來研究潮汐與地震的關係,而不作引潮力的計算是不合適的。然而,很多研究卻顯示出日月位置統計比通過複雜的引潮力計算的研究效果更為明顯。  

天文潮汐周期、相位與地震

  研究潮汐周期、相位與地震的關係通常採用兩種方法:一是先計算某一潮汐分量如半日潮、日潮、雙周潮的時間函數曲線,然後將地震發生時刻與之比較,統計地震是否有從集發生在某一優勢相位處的趨勢,若存在優勢相位,則表明地震發生時間與這一周期的潮汐分量有關;另一種方法是將地震序列作頻譜分析,提取地震活動中的潮汐周期成分。

  自從月震證據表明月震確實與地球在月球上產生的引潮力有密切關係後,地震與天文潮汐關係的研究得到了推動。Lammlein等人的研究表明,月震活動高峰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周期,這個周期是27.2d,這正是地球在月球上產生潮汐的交點月周期,說明引潮力能引起或觸發月震。

  Palumbolz4的研究證實了地震和天文潮汐相位的關係具有區域性,他對全球範圍9157個地震的統計研究沒有顯示出有意義的結果,而對義大利範圍內沿ApPennine山脈發生的地震研究卻發現,無論是主震還是餘震,其頻度當半日潮東西分量達最大時都明顯增加,主震和餘震分別增至平均值的2.7倍和1.8倍,認為存在區域性的潮汐觸發特點。韓延本等人的研究也認為日月引潮力對地震的觸發作用存在地區性特點或與地質構造有關,故將地震樣本按所處斷裂構造帶分區,結果表明不同構造帶上地震發生時刻與引潮力的東西向水平分量的不同變化時段有相關性,例如,在鮮水河地震帶和松潘地震活動區,88%的超過5.8級的強震發生在東西水平分量正次峰附近的7d中,而在龍陵、瀾滄地震活動區,70%的超過5.8級的強震發生在該分量負次峰附近的7d中。  

地震與天文潮汐的關係不能一概而論

  從日、月、地球的相對位置與地震、天文潮汐周期與地震等的研究可以看出,地震與天文潮汐的關係不像月震那麼簡單,很難得出絕對一致的結論,這與月球上的潮汐比地球上大得多有關,也與地球的複雜構造有關。然而,上述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地震與潮汐關係確實存在,只是這種關係以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表現出來而已。

  從上述情況我們可明確目前天文潮汐與地震研究的初步結果、存在的某些問題以及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對地震與天文潮汐的關係不能一概而論,因為這種關係的強弱程度是依賴于震源位置、發震斷層類型和潮汐應力作用類型的。在今後的研究中,應該注意劃分區域,不僅是地理區域、構造應力區域,還應注意區分發震斷層類型。

  關於潮汐應力對大地震觸發的力學機制研究目前還缺乏細緻的物理模型描述,多數研究採用潮汐應力優勢相位統計的方法來研究大地震,以是否存在優勢相位來判斷大地震的發生是否具有潮汐觸發性。如果能建立一種物理模型,來分析天文潮汐應力對地震斷層的力學作用,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種大地震的潮汐應力觸發判別方法,這將有助於天文潮汐與大地震關係研究更深層次的開展。

  人們對太陽、月亮(尤其是月亮)相對地球位置與地震的關係已有不少現象統計方面的研究,其中,大多數統計研究是針對單一的位置參數。實際上,地球在某一時刻受到的引潮力不僅與某一個位置參數有關,而是同時與多個參數有關,僅對單一位置參數做統計,所得到的結果只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天文潮汐與地震關係,因此,同時考慮與天文潮汐有關的多種位置參數進行統計分析,對得到整體全面的統計圖像是必要的。  

潮汐形變資料中地震前兆信息的識別與提取

  張燕吳雲施順英(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劉永啟褚永海(武漢大學)

  如何從潮汐形變觀測資料中獲取地震前兆,一直是廣大學者努力探索的重要問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興起的小波變換是泛函分析、Fourier分析、樣條分析、調和分析、數值分析比較完美的結合。它具有多解析度分析的特點。將小波變換應用到潮汐形變資料處理中,提取某頻段的信息,結合多個臺站綜合分析,可找出地震前兆。地震前多個觀測臺站出現相同頻段的異常信號

  在2001年10月發生的雲南永勝6.0級地震前,震中附近的永勝、渡口、彌渡和楚雄臺同樣出現了一致性顯著異常信號。我們分析的資料是各個臺站2001年全年的整點值數據,在各個臺站分解結果中出現了一個振幅較大的異常信號,該信號在永勝臺和楚雄臺出現的時間基本相同,均在5—7月,在渡口臺和彌渡臺出現的時間有些提前,從2月一直持續到7月。雖然出現時間稍有差異,(可能是傳播速度和距離不同引起的),但周期(頻段)是一樣的,都是幾天到十幾天。

  再看1998年11月發生在川滇交界地區的6.2級寧蒗地震。震中周圍的永勝、渡口、彌渡及西昌等臺(震中距分別約50km、110km、140km和160km)在地震前也出現了同步的一致性異常信號。選取的資料是各個臺站1998年全年的整點值數據。從處理結果中同樣可以看到,在各個臺站高頻部分分解結果中,出現了一個幅度較大的異常信號。頻段一致,出現時間也較為集中均在6—9月份,周期大約是幾天到十幾天。  

異常信號可能就是從震源發出的

  從以上幾次強震前的潮汐形變資料處理結果來看,將小波變換的多解析度分析用於形變資料處理,其結果是可以肯定的。臺站記錄的信息中,既包含有潮汐成分,又有非潮汐成分,小波變換的多解析度分析能按頻率將某一頻段的信號提取出來,潮汐波的明顯分離就是明證。可以看出,在強震前的2~5個月,震中附近的形變臺站都接收到一個頻段相同的異常信號,周期大約為幾天到十幾天,出現的時間也大致相同。這會不會是同一個源發出來的信號呢?為此,我們對提取出來的相同頻段的信號做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信號兩兩之間的相關程度平均達到80%以上,這說明它們之間是相關的。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在相同的時間段出現在相鄰多個臺站的同一頻段的信號,是由同一個源發出來的,這個源可能就是地震的震源。

  儘管已有不少學者將小波分析引入到地震資料的處理中,但用小波變換多解析度分析來分析和處理潮汐形變資料尚屬首次。從結果看,效果是不錯的,它能將同一頻段的信號單獨提取出來,達到了預想的目的。

  反過來,我們在進行形變資料處理時,可以將相鄰多個臺站綜合分析,找出在同一時段共同記錄到的相同頻段的異常信號,確定出地震前兆信息,進行地震預報。根據前兆信息出現的時段可大致確定發震時間;將提取的異常信息與震源模型結合起來,利用多臺的信息能找出發出這些異常信號的共同源即震源,同時地震的強度也可以確定。  

俄專家認為地震與潮汐有關

  俄羅斯國立莫斯科大學核物理研究所的專家認為,在太平洋地震帶上所發生的大地震大都與海洋潮汐有關。

  據俄《消息報》報導,這家研究所的專家對1964年至1992年間在太平洋地震帶上所發生的地震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多數情況下在發生大地震的當日或大地震發生前後2至3天內,夜空中均出現過新月或滿月。而且在地震發生前,俄羅斯或其他國家的中子射線測量機構都曾探測到超過正常標準數十倍的中子射線波動。

  另外,位於帕米爾高原上的俄中子射線測量站的觀測結果也證實,每當新月和滿月發生時,太平洋地區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中子射線波動。俄專家指出,上述現象說明,太平洋地區部分地震的原因與海洋潮汐有關。海洋潮汐是在月球、太陽等天體的引力作用下產生的。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天體對地球的海水會產生引潮力。當新月或滿月出現,即太陽、月球和地球處在一條直線上時,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會形成合力,引發大潮。

  俄專家認為,大潮能夠對太平洋地區的地殼產生巨大的壓力,部分堅固性稍差的地殼會出現裂縫,裂縫中會釋放出中子及其他原子粒子和核子的射線,而處於正常水平的中子射線就會因此產生波動。如這種破裂正好發生在地震帶上,就會使該地區的地球內部能量得以猛烈地釋放,這樣地震的發生也就在所難免。俄專家表示,潮汐作用只是引發地震的一種因素,能否形成地震還要取決於很多其他因素。但是,與潮汐作用密切相關的中子射線波動狀況,完全可成為短期地震預報的一項重要指標。

  猛烈的潮汐可能引發地震

  據《山東青年報》報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在《科學》雜誌網絡版上發表文章指出:地球上的潮汐可能會引發地震。

  在月亮以及太陽的引力作用下,海水不斷地潮起潮落,地球斷面層上受到的壓力也因此每天有大約兩次的起伏。該文章的作者伊莉莎白·哥奇蘭說:「猛烈的潮汐在地震的引發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地震發生的時間會因潮汐造成的壓力波動而提前或推遲。」

  科學家已經就潮汐對地震的影響猜測了很長時間,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論證過它對全球範圍的影響效果,以前只發現在海底或火山附近,地震與潮汐才呈現出比較清楚的聯繫。該文章另一位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球與空間科學系教授約翰·維大說:「地震起因還是一個謎,而這一理論可以說是其中的一種解釋。我們發現海平面高度在數米範圍內的改變所產生的力量會顯著地影響地震發生的機率。」

  哥奇蘭等人首次將潮的相位和潮的大小合併計算,使用的計算方法比3年前所能做到的精確了很多。他們分析了1977—2000年間全球2000多個5.5級以上的地震。

  他們重點研究了發生在消減帶的地震。哥奇蘭和維大發現地震的發生與斷面層潮汐壓力處於高度密切相關,而這種相關性偶然發生的機率不到萬分之一。他們發現猛烈的潮汐在淺斷面層施加了足夠的壓力從而會引發地震。當潮很大,達到大約2—3米/時,3/4的地震都會發生,而潮汐越小,發生的地震也越少。

  他們同時發現,發生在美國阿拉斯加、日本、紐西蘭以及南美洲西部海岸附近的地震都顯示出了與潮汐的相互關係。不過,維大也承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以及世界上大多數地方,地震與潮汐的聯繫卻相當小。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馬濤)

相關焦點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潮汐預測地震
    核心提示:   地球不是一個孤立的天體,它受宇宙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月亮引力、太陽引力等,那麼地震活動與這些天外因素有關係嗎?本版從《天文學進展》、《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雜誌摘編了兩篇論文,分別從天文潮汐如何影響地震發生、如何利用潮汐形變資料獲得地震信息等角度,對地震預測方法進行闡述。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來自國家有關部委和研究機構的領導、專家等130餘人,就我國地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研討。   那一天,他們中或許沒有人意識到,地震這個幽靈正在悄然生成,更沒有人料到,就在13天後,中國30餘年來最嚴重的一場地質災害突然襲來———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   地震給人類造成的災難是難以估量的,但地震預測長期以來都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科學難題。
  • 地震能否預測?現在的地震預警技術如何?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
    而人類雖然科技技術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在強大的大自然面前依然是無能為力,我們能做的只有預測以及防範,儘量地減少損失。 那麼地震能否像颱風一樣預測呢?我們來聽聽專家生活怎麼說的。專家指出,首先要實現預測地震,那得有根據才可以,但是地震這種現象是沒有任何跡象可以來預測的。颱風眼可以通過衛星觀測它的移動軌跡,但是地震是沒有任何預先徵兆和規律的,所以即使技術在先進對於地震的預測也是力不從心的。
  • 地震能否預測?現在的地震預警技術如何?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
    而人類雖然科技技術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在強大的大自然面前依然是無能為力,我們能做的只有預測以及防範,儘量地減少損失。而地震這一自然災害,是在破壞性較大的自然災害中最被人們熟知的一個了。地震發生時,大地會顫抖,在這一刻,人類堅固的建築,人們說所謂的平衡力等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房屋倒塌,人們站不穩紛紛倒在地上,財產的損失人類的傷亡不可避免。
  • 專家回應民間預測地震:報對宣傳報錯無人提
    四川蘆山「4·20」地震發生後,許多網友對於地震能否預測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地震能夠被預測嗎?民間預測可靠嗎?地震預測與地震預警有何不同?一些異常現象能否被作為判斷地震發生的依據?人民日報「求證」欄目記者採訪了日本、我國臺灣和內地的有關專家。  地震能提前預知嗎?
  • 科普:地震雲是什麼真的存在嗎?地震雲能否預測地震?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甲鑄)8月8日21時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災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然而就在地震發生兩小時後,各地關於地震的謠言也紛紛在自媒體上發酵。  有網友將臺灣高雄地震圖片說成是九寨溝地震後景象。有細心網友辨認,圖中有多處繁體字,垮塌樓房系2010年臺灣高雄地震場景。
  • 強潮汐不會觸發陝西大地震 對西安不會產生影響
    512大地震或關天文潮汐西安市地震局局長:目前餘震不會遷移到關中半小時連發兩次5級以上餘震 地震專家感到困惑互動話題: 大家來討論下強潮汐會否引起地震「天文因素對地震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和關聯,但這二者之間不具有必然性的。」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但即使有這樣先進的預警系統,日本氣象廳也不可能對地震做出更長期的預測。地震預測是根據對地震規律的認識,預測未來地震的時間、地點和強度。實現地震預測的基礎是認識地震孕育的物理過程及在此過程中地殼巖石物理性質和力學狀態的變化。
  • 法國專家解釋義大利地震原因(圖)
    義大利中部當地時間6日凌晨發生芮氏5.8級強烈地震,目前死亡人數已超過100人,另有約1500人受傷。新華社記者王星橋攝    點擊進入專題:義大利強震致179人死 十萬人無家可歸  新華網巴黎4月6日電(記者李學梅)在人們的印象裡,歐洲國家很少發生地震。
  • 地震原因新突破!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海洋潮汐可以引發地震
    一項新的地震研究發現,海潮可以引發地震。地震產生的地震波能夠將整個城市夷為平地,這使得早期探測和預測變得至關重要。多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意識到,地殼構造板塊邊緣海底山脈的地震是如何與潮汐聯繫在一起的。哥倫比亞大學地震學家克里斯多福·肖爾茲教授說,每個人都有點困惑,因為根據傳統理論,那些地震應該發生在漲潮時。但是Lamont-Doherty地球觀測站的團隊現在已經發現了這種明顯的矛盾現象的機制,而這正是大洋中脊下的巖漿造成的。共同領導這項研究的肖爾茲教授說,正是巖漿房的呼吸、潮汐引起的膨脹和收縮使斷層移動。
  • 人們已經製造出檢測地震的機器,並能預測地震了?專家:並不是
    在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面前,人類除了挨打,能做的只有預測以及防範,將損失儘量減少。在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無數大大小小的地震,嚴重的地震可以毀滅一座城市。且據專家推測,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很多山脈,都是陸地擠壓形成的,而這也伴隨著毀滅級別的地震。
  • 人工智慧可以預測地震嗎?
    迄今為止,儘管許多科學家已經嘗試過,但沒有人找到預測地震的可靠方法。一些專家認為這是一個無望的努力。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地球物理學家保羅詹森說:「如果你說你認為你會在預測地震方面取得進展,那麼你就會被視為一個瘋子。」 但他仍在嘗試使用他認為可能解決這個不可能的難題的強大工具:人工智慧。
  • 地震預測專家速成手冊
    今天是汶川地震紀念日,重溫這篇文章,讓我們記住歷史,悼念遇難者,祝福汶川)汶川地震之後,地震是否能夠被準確預報成了許多中國人關注的問題。網絡和報紙上宣傳中,也時不時聽說某某某成功地預測了XXX的地震,當然,這些宣傳有兩個共同的規律:一、通常在地震後才被報導;二、不提及預測者的其他不成功預測。
  • 破譯地震的密碼?——機器學習算法有望實現地震的精確預測
    Machine-Learning Algorithm Predicts Laboratory Earthquakes近日,美國新墨西哥洲「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團隊訓練了一個機器學習算法來試圖預測地震,該團隊還不確定這一技術能否用於現實地震的預測,目前僅為實驗室環境成果,但這項技術可能為地震預測領域的研究開闢了一條新的路徑。據統計,被地震奪走生命的人員數量十分驚人。
  • 加州地震或帶來地震預測關鍵突破,未來地震將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
    然而,此前南加州地震中心主任,著名地震專家託馬斯·喬丹在美國地震會議上發出的警告,一直像懸在頭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讓加州居民的頸脖冷汗淋漓:加州南部的地震斷層似乎已被鎖定,聖安德列斯斷層已進入臨界狀態,大一號地震已加載並準備好隨時爆發。不過最近,一項新的研究給加州居民帶來了擦汗「毛巾」,科學家們可能已經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或許可以成為預測加州大地震的關鍵。
  • 動物真的能預測地震嗎?
    而這幾分鐘,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員的傷亡; 但對地震說帶來的災難來說,就顯得杯水車薪了。那麼,我們能找到一種更好的預測地震的辦法嗎?比如,利用動物。因為對所處的環境做出適應性的進化,很多動物在一些感知方面比人類要靈敏的多。就對地震的感知言,也同樣如此。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就有動物在地震發生前出現異常行為的記錄。
  • 近日「海城地震」成因披露!專家分析遼寧地震形勢!
    近日「海城地震」成因披露!專家分析遼寧地震形勢!專家這樣解釋11月4日發生地震的海城地區屬於營海岫老震區,1975年2月4日這裡曾發生強度為芮氏7.3級的強烈地震,震源深度為16公裡至21公裡,被稱為「海城大地震」。1975年的「海城大地震」改變了原來的地質構造,造成巖石層斷裂,從而引發持續不斷、震級不大的地震,比較大的是1995年發生的5.4級的岫巖地震。
  • 地震無法預測,發生地震怎麼辦?
    而在6月以來,全球總計記錄到了4次強震,分別為智利北部6.8級,斐濟群島以南6.1級,印尼哈馬黑拉島附近海域,琉球群島6.7級地震,相對來說地球比較穩定,沒有大家想得那麼活躍。而5級(包括5級)以上的地震發生了27次之多,這就是6月以來的地震情況。還是那句話,只要地震不會產生影響就行,本身地震我們也無法進行精確預測,我們只能坦然面對。
  • 梳理地震預測指標 推進科學預測地震
    為深化會商制度改革,不斷完善、提高會商研判的水平和實效,按照《全國震情會商制度改革指導方案》要求,四川省地震局於8月26日至28日組織開展川滇地區地震預測指標研討和集中梳理工作,來自雲南、甘肅、青海、廣西等省的專家參加研討,四川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和測繪工程院的預報人員參與集中梳理。
  • 「地震雲」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
    並沒有可以提前預測地震的雲,目前尚無準確定義。同時我們雖然說在部分時候被解釋為正常的自然現象,但是部分時段也不被氣象專業或地質專業所認可,壓根就是「無中生有」的一個事情。地震雲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很明顯這個問題不用回答,大家都知道,壓根就沒有科學依據,也是如今沒有任何一個機構可以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