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地震預測指標 推進科學預測地震

2020-12-04 瀟湘晨報

為深化會商制度改革,不斷完善、提高會商研判的水平和實效,按照《全國震情會商制度改革指導方案》要求,四川省地震局於8月26日至28日組織開展川滇地區地震預測指標研討和集中梳理工作,來自雲南、甘肅、青海、廣西等省的專家參加研討,四川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和測繪工程院的預報人員參與集中梳理。

會議討論確定了川滇地區構造單元的劃分方案,基於中國震例梳理了南北地震帶中段32次M≥6.0地震前測震、形變、流體、電磁及熱紅外等學科資料的異常特徵。通過研討和梳理將逐步建立不同時空尺度預測指標體系,增強會商結論和過程的科學性、嚴謹性。

(責任編輯:尚立堅)

【來源:四川省地震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地震原理新論——兼述地震預測的科學基礎(上)
    將物理學新觀念用於地震的研究,也必將獲得對地震原理的深入認識,有利於實現地震的科學預測。地震是一種給人類造成巨大生命和財產損失的自然災害,中國受地震災害損失尤為嚴重。20世紀中,地震共導致我國 60多萬人死亡,即平均每天有近 20人歿於地震災害。長期以來,人們作了很大努力,試圖實現地震預報,以減輕地震所造成的損失。
  • 地震無法預測,發生地震怎麼辦?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2020年已經發生了多少較大地震?而5級(包括5級)以上的地震發生了27次之多,這就是6月以來的地震情況。還是那句話,只要地震不會產生影響就行,本身地震我們也無法進行精確預測,我們只能坦然面對。地震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板塊運動或者斷層帶滑動帶來的,這種地震發生無論是在海洋區域還是陸地區域都是一樣的,所以說在人類還未完全解答出地震板塊運動的精確預測方式的時候,地震預測研究可能會持續下去。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隨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微博上認領該信息,並稱該所與應急管理部門聯合建成的大陸地震預警網成功預警了這次地震。令人驚訝的是,距離1976年唐山7.8級大地震已經過去了44年,為何還會有餘震發生?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劉志坤說,許多人會認為44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但在地震科學研究中,不能以個人的生活經驗作為時間尺度進行衡量。
  • 滕吉文院士做客國家科學圖書館詳解地震機理與預測
    1月17日,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滕吉文作客國家科學圖書館科學家系列講座,以「動蕩的地球——地球內部物質和能量交換與強烈地震」為題,為百餘名首都高校的青年學生和市民作了一場精彩的演講。
  • 地震科學預測新技術!「地下雲圖」,讓地震實時「看見」
    地震科學預測新技術!「地下雲圖」,讓地震實時「看見」   在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時,「地下雲圖」的說法屢屢出現在各大媒體上。在總結國內外地震預測研究現狀和汶川地震成因缺乏觀測和探測直接數據的基礎上,提出了地震預測途徑戰略和戰術,特別提出了動態跟蹤地下狀態,實施「地下雲圖工程」。 地下雲圖來源於氣象預測的衛星雲圖概念。
  • 李四光預測了哪些地震?
    更準確的說法是李四光做了很多地震的中長期預測(這是關鍵詞)。李四光先生在 1966 年邢臺 7.2 級地震後的一次會議上提出:邢臺地震之後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間、滄州一帶地震危險性。以上內容引自《李四光論地震地質與他的中長期地震預測_黃相寧》這裡就預測了一大堆的地方了,四個地點的預測可能屬於以訛傳訛或者謠言。
  • 「地震雲」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地震雲」其實在科學之中都沒有這個說法,而在生活之中被不少人所傳播,那到底是怎麼回事情?並沒有可以提前預測地震的雲,目前尚無準確定義。同時我們雖然說在部分時候被解釋為正常的自然現象,但是部分時段也不被氣象專業或地質專業所認可,壓根就是「無中生有」的一個事情。地震雲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很明顯這個問題不用回答,大家都知道,壓根就沒有科學依據,也是如今沒有任何一個機構可以證明的。
  • 「地震雲」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
    很明顯這個問題不用回答,大家都知道,壓根就沒有科學依據,也是如今沒有任何一個機構可以證明的。包括在我國四川九寨溝出現一次地震的時候,朋友圈源源不斷地湧出一批「事後諸葛亮」們,聲稱各地民眾碰巧拍攝到的「放射雲」「排骨雲」「魚鱗雲」就是能夠預測地震的「地震雲」。那麼,「地震雲」真的存在嗎?很明顯也只是弄虛作假,根本沒有的事情。
  • 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 地球科學說
    前兩天上課的時候,有同學問起地震預測的問題,當時還留了一道思考題,但是一直沒跟同學們詳細探討,現答覆如下。地震能預測嗎?簡單說,不能。另外,地震預報還會涉及到四個不同的時間尺度: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我們平常說的地震預報,其實指的是臨震預報。地震的中長期預報相對容易,地球物理學家有能力推測哪些地方在將來容易發生地震,但是具體的時間(即臨震預測)卻無法預估。這就像下圖1中山頂上的一塊石頭,我們可以推測,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掉落,但是究竟這塊石頭何時掉落,往哪個方向掉落,落地之後會呈現什麼樣子,我們預測不了。
  • 「地震雲」是什麼?真的能預測地震嗎?是否有科學依據?
    「地震雲」是什麼?真的能預測地震嗎?是否有科學依據?地震一直是影響人類安全的一大自然災害,之所以我們對地震會如此的恐慌,是因為地震發生的頻率相對於其他的自然災害會更高一些,其次就是它不容易被預測到,就像是颱風,洪水,海嘯等等的發生,都可以被人類的設備所觀測到,地震則不同,通常在它到來前幾秒的時間,我們才發現原來是地震來了,在地震發生的過程中,山搖地動,心裡不免會有慌張的情緒,想要逃跑也會慌亂不已。
  • 日本人的「地震預測史」
    眾多自然災害之首地震預測是公認的世界性科學難題存在著不可入性、小概率性、以及地震物理過程的複雜性等困難>是地球科學的一個宏偉的研究目標在地震災害大國--日本地震預測是社會要求最高的學術領域之一他們在地震預測方面的經驗尤其值得借鑑日本地震預測歷史
  • 日本人的「地震預測史」
    地震預測是公認的世界性科學難題存在著不可入性、小概率性、以及地震物理過程的複雜性等困難是地球科學的一個宏偉的研究目標在第二屆日本地震學會年會上約翰·米爾恩做了題為「日本地震科學」的報告,提出地震學家的主要任務就是能夠找到方法預測出地震的發生,並且他也給出了許多地震前兆的例子。1891年濃尾地區發生M8.0級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引起了日本政界和學術界震動。被濃尾地震所激勵,明治政府在1892年立即成立了帝國地震調查委員會。
  • 破譯地震的密碼?——機器學習算法有望實現地震的精確預測
    Machine-Learning Algorithm Predicts Laboratory Earthquakes近日,美國新墨西哥洲「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團隊訓練了一個機器學習算法來試圖預測地震,該團隊還不確定這一技術能否用於現實地震的預測,目前僅為實驗室環境成果,但這項技術可能為地震預測領域的研究開闢了一條新的路徑。據統計,被地震奪走生命的人員數量十分驚人。
  • 地震局到底能不能預測地震?
    所以,地震真的可以被預測嗎?就讓我們來科學地解釋一下!而我國地震預測的全面研究起步於1966年河北邢臺地震,經過50多年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也曾經不同程度的預測過一些破壞性地震,比如1975年海城7.3級地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通過預測而產生減輕地震災害實效的科學範例,但是對於不久之後發生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卻未能作出短臨預測
  • 地震為什麼不能提前預測?
    所以地震預測預報是地球科學中的一門前沿學科。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渴望找到一種準確預測地震的方法,以減少可防止地震造成的損失,但是直到現在這個願望還沒有真正實現,問題是現在預測天氣很準,但地震還預測不準確,相比之下為什麼地震那麼難預測
  • 李四光預測中國的四大地震 揭秘預測背後的真相
    李四光是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一生為了中國現代地質工作奉獻出了一生,而李四光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網上流傳的預測了中國四次大地震,而這四次大地震的前三次均已實現了,只有最後一次還沒有應驗,此後關於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的說法就流傳出來了,但是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科學雜談之地震的發生和預測
    他聲稱,這個巨大的地動儀能夠感知到任何時候發生在中國的地震,並且能夠指明震源位於何方。當時朝廷中有些人是持懷疑態度的,但是在某一天的下午這個裝置突然被觸發了,過了幾天之後信使們送來了求援的信報,至此他們才對張衡的發明深信不疑。今天,我們不再依靠地動儀來辨別地震的發生,但是要想捕獲到地震的發生任然是一件獨具挑戰的事情。那麼為什麼地震如此難以被預測呢?我們怎樣才能更好的預測地震呢?
  • 地震可以預測嗎?人們是如何進行地震預警的?
    人類從幾千年前就開始研究如何預測地震。但是地震預測是相對比較困難,由於人類對地震產生、發生的機理研究還遠遠不夠,目前的技術還不能準確地預測地震,但是地震是可以預警的。地震預警就是在地震發生之後警告周邊的人,地震馬上就要來了。
  • 地震預測專家速成手冊
    今天是汶川地震紀念日,重溫這篇文章,讓我們記住歷史,悼念遇難者,祝福汶川)汶川地震之後,地震是否能夠被準確預報成了許多中國人關注的問題。網絡和報紙上宣傳中,也時不時聽說某某某成功地預測了XXX的地震,當然,這些宣傳有兩個共同的規律:一、通常在地震後才被報導;二、不提及預測者的其他不成功預測。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編者按:   5·12汶川大地震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痛定思痛,人們對與地震相關的科學問題異常關注。今天,本報以專集的形式,特別向讀者朋友摘要介紹一些專家學者研究探討地震防震的論文,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