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吉文院士做客國家科學圖書館詳解地震機理與預測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1月17日,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滕吉文作客國家科學圖書館科學家系列講座,以「動蕩的地球——地球內部物質和能量交換與強烈地震」為題,為百餘名首都高校的青年學生和市民作了一場精彩的演講。

當人們還未從2008年中國汶川8.0級大地震的「餘波」中回過神來,幾天前的1月12日,加勒比海島國海地又發生了芮氏7.0級強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國大部分地區受災情況嚴重,海地總理貝勒裡夫13日稱,海地強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高達10萬人,目前震後海地平民的具體傷亡情況還有待考證。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的地震發生勢態咄咄逼人,一系列強烈大地震的發生已給人們敲響警鐘,加強防範,深化研究、推進地震預測的準確性,成為本世紀科技界必須刻苦奮進的宏偉目標之一。那麼,地震是怎樣發生的呢?它的發生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面對地震,人類真的束手無策嗎?地震是否能夠準確預測?預測地震歸根結底是要預測哪些數據?針對這些問題,滕吉文院士在他的演講中一一作了詳盡的回答。

滕吉文院士說,人類世世代代生活的地球,不斷地為我們提供著所需的眾多物質財富,但同時又孕育著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深化認識地球的本體,是建立人類生存生活空間與可持續發展的必須任務。自19世紀70年代現代地震學創立以來,防震減災和地震預測一直是地震學乃至整個地球物理學研究的主要領域,許多地震學家、地球物理學家莫不苦思於地震預測、預防和減輕地震災害的途徑。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作為一個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科學問題,防震減災與地震預測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模式和設想,但畢竟與實際有很大差距。因為這些理論模型,只是說明:在理論上地震是可以預測的。

目前,地震的可不可預測問題又產生了不少爭論。滕吉文院士說,我承認,地震預測的難度很大,特別是短期和臨震的預測遠沒有過關,但我不承認「地震是不可預測的」觀點。在強烈地震短期和短臨預測中,最為重要的是,必須越過地平線,仔細感知地球的「脈搏」,「撫摸」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的介質與結構環境及其深層動力過程;由於強烈地震是「深部物質在力源作用下,重新分異和調整,使震源區介質開始微破裂,並逐漸發展,待其形成一條『破裂鏈』時,能量積累到『飽和』程度時發生的」,因此,我們應當千方百計地去探測地震發生與發展的破裂過程。要達到強烈地震的短期或短臨地震預測,就線,去捕捉、去即準確地「撫摸」震源區介質與結構的變化「脈搏」。今天,人們已在著手進行深井觀測,以期能早期獲得地下微小破裂的響應。

針對一直困惑人們的——「地震預測,到底是預測些什麼」這一問題。滕吉文院士說,地震學家將地震預測定義為「同時給出未來地震的位置、大小、時間和概率四種參數」,而每種參數的誤差,即不確定的範圍必須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多數專家認為,在理論上,地震是可以預測的,但是必須給出一定的邊界條件和「假設」。例如,「震級與時間可預測模式」假設,如果初始應力與震後應力都均勻,那麼震級與地震發生的時間都是可以預測的;「時間可預測模式」 假設,如果初始應力均勻但震後應力不均勻那麼只有地震發生的時間是可以預測的;「震級可預測模式」 假設,如果初始應力不均勻但震後應力均勻,那麼只有地震的震級是可以預測的。面對如此多的「如果」和「但是」,人們又怎樣能在震前就了解這「如果」和「但是」呢?因此說,理論模型與實際還是有很大差距!因此,人類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依靠科學家群體突破已有的框架,創建地震預測的途徑;強化對地震及其前兆的觀測和真實規律的識別,而且要加強分析,綜合評價;堅持地震預測科學試驗,要數年如一日,數十年如一日地做好地震監測工作。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地震是可以預測的,並且已經有了一些途徑,但要去深化研究和探索。

滕吉文院士在演講的最後表示,汶川大地震發生時,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國家領導人一一奔入強餘震還在不斷發生的現場,指揮抗震救災,分秒必爭,與人民同甘苦共患難,充分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面臨地震預報這一世界科學難題,地質工作者必須刻苦奮進,沿著地震預測和抗震並行的軌跡,遵循國家戰略需求的方針,一定要越過地平線,一刻也不停息地去「撫摸」地球的「脈搏」,為人們的生活、生產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滕吉文院士在講壇上

與會的聽眾

相關焦點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在60多年的科學生涯中,滕吉文一直強調在國家戰略需求和自主創新導向下的學科交叉和深化認識地球本體研究。6點10分起床、8點辦公、晚11點睡覺,閒暇時喜歡聽古典音樂、看芭蕾舞劇,與人講電話時夾雜著「OK」「Thanks」等英文單詞……86歲的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滕吉文過著自律又時髦的晚年生活,有著超脫同齡人的硬朗身體與清晰思維。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在60多年的科學生涯中,滕吉文一直強調在國家戰略需求和自主創新導向下的學科交叉和深化認識地球本體研究。「地震預測是個世界性難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滕吉文經常用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詩句來形容什麼是地球物理學。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Ms 8.0級地震。中國科學院受命開展有關地震的科普報告,這一任務落在了滕吉文身上,最終將報告題目定為《動蕩的地球》。
  • 專家:放棄研究地震預測轉向加強抗震能力不合國情
    帶著問題,記者分別採訪了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滕吉文院士和中科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學學院的魏東平教授。   滕吉文說,隨著當代社會需求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地球物理學已處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富於挑戰性的局面,同時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發現和突破的機會。早在遠古時期,人類就試圖探索地球形成和內部結構的奧秘。
  • 中國工程院朱廣生院士做客北洋大講堂
    本站訊(通訊員 農奧兵)2020年12月14日下午,我國高超聲速飛行器領域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朱廣生做客北洋大講堂,於鄭東圖書館南區一層報告廳內為廣大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臨近空間飛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主題報告,全校350餘名師生到場聆聽報告。
  • 2019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發布,大地震預測位列其中
    大地震機制及其物理預測方法、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原創藥物靶標發現的新途徑與新方法……在昨天(6月30日)舉行的第二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周守為發布了2019年20個對科學發展具有導向作用、對技術和產業創新具有關鍵作用的前沿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 中國第一位"泥石流院士":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毅然回國,地震等研究獲國家認可!
    他為我國的泥石流災害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中國第一位"泥石流院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成都理工大學校友——崔鵬。在泥石流形成、運動和成災機理研究中,初步建立土力類泥石流起動理論,深化泥石流運動阻力認識,闡明流量放大、輸沙及其災害鏈規律,揭示成災機理。在減災原理與方法研究中,建立基於起動機理的泥石流預測預報原理和方法;提出泥石流過程調控的災害防治原理和方法;發展了山區道路和風景區泥石流治理模式與技術。
  • 張希院士做客長春應化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
    張希院士做客長春應化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12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張希教授做客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應用化學系列講座」,為該所科研人員及研究生作了題為「分子自組裝與解組裝報告主要闡述了兩親性高分子的可控自組裝與解組裝以及機理,尤其介紹了目前大家比較感興趣的紫外、可見光誘發的自組裝與解組裝的分子設計,以及目前分子自組裝研究領域中存在的機遇與挑戰等,使參會的200多名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受益匪淺。 張希院士,高分子化學家,清華大學化學系主任。1992年在吉林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2004年受聘為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回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成因:龍門山地震帶
    光明網訊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東經103.0)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公裡,成都市震感強烈。據重慶市民介紹,重慶震感十分強烈,可以聽見玻璃噼裡啪啦的響。從地震帶分布圖示資料了解到,今日四川雅安蘆山地震位於大陸斷裂地震帶。
  • 魏於全院士做客水木清華講座講解腫瘤生物治療研究進展
    魏於全院士做客水木清華講座講解腫瘤生物治療研究進展  清華新聞網3月31日電 3月26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大學副校長魏於全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在清華大學生物新館報告廳,為廣大師生作了題為「腫瘤生物治療研究進展」的精彩報告。
  • 回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成因:位於龍門山地震帶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東經103.0)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公裡,成都市震感強烈。據重慶市民介紹,重慶震感十分強烈,可以聽見玻璃噼裡啪啦的響。從地震帶分布圖示資料了解到,今日四川雅安蘆山地震位於大陸斷裂地震帶。
  • 專家稱地震預報突破可能在中國 其他國家不關注
    按照法律規定,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地震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程序發布。  許紹燮認為自然異象確會具有一定的地震預測信息。但動植物和自然界的變化有多種成因,並不一定全與地震有關。
  • 中科院院士、地震地質學家鄧起東逝世 享年81歲
    「中國地震臺網」微信公號11月7日消息,我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和地震地質學家、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南大學榮譽教授、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地震學會榮譽理事、地震地質專業委員會創始人和首任主任,地震地質期刊主編,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來自國家有關部委和研究機構的領導、專家等130餘人,就我國地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研討。   那一天,他們中或許沒有人意識到,地震這個幽靈正在悄然生成,更沒有人料到,就在13天後,中國30餘年來最嚴重的一場地質災害突然襲來———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   地震給人類造成的災難是難以估量的,但地震預測長期以來都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科學難題。
  • 這7人畢業於東北同一所高校、同一個院系,還全部當選院士!
    在74年的辦學歷程中,吉林大學為國家培養和輸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其中,由原長春地質學院地球物理系(1952)、地球化學系(1995)、遙感地質教研室(1978)和測繪工程系(1996)共同組建,成立於1997年的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就走出了7位院士。
  • 馬志明院士做客「科學與南開」主題論壇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郝靜秋 通訊員 李詩睿  高春燕 攝影 宗琪琪)9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院長馬志明做客「科學與南開」主題論壇,以「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時代的數學」為主題,在主樓小禮堂為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2020級新生帶來開學第一課。這也是「科學與南開」主題論壇今年迎來的首場講座。
  • 鄧子新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
    鄧子新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講述「合成生物學驅動天然產物藥物創新的發展方向」清華新聞網4月14日電 4月7日,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承辦的第40期「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在清華大學醫學科學樓B323舉行。
  • 地震原理新論——兼述地震預測的科學基礎(上)
    依據新理論,我們認為地震可以短期預報,並給出了如何實現地震科學預測的建議。1997 年,日本東京大學教授 J.Main 在 Nature 雜誌網站發起了一次辯論,重點討論是否還應將地震預測作為科學研究目標。很多國際知名學者參加了討論。參與者發表了不同見解,多數意見認為,沒有觀測到可靠的前兆現象,準確的短期預測不可能。但是,參與者們贊同並呼籲加強震源和前兆物理的研究。例如,美國地震學家 Wyss說「需要大量的嚴謹科學研究,這在任何國家都沒有進行」。J. Geller 認為「為什麼預測如此困難」?
  • 陳祖煜院士做客巖土力學與工程前沿講壇—新聞—科學網
    3月29日下午,應中科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邀請,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陳祖煜院士做客巖土力學與工程前沿講壇並作「土壓力:確定性理論和可靠度分析
  • 國家行動:中國地震預測預報五十年
    記者 劉 莉  如果說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將地震預測預報作為國家行為,那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每當大地震不期而至,從事地震預測預報的研究人員總會面臨質疑,甚至網絡上和現實中鋪天蓋地的謾罵。但這些質疑和謾罵者似乎並不真正了解這門科學。地震預報至今是未解的世界級難題。
  • 地震科學預測新技術!「地下雲圖」,讓地震實時「看見」
    地震科學預測新技術!「地下雲圖」,讓地震實時「看見」   在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時,「地下雲圖」的說法屢屢出現在各大媒體上。在總結國內外地震預測研究現狀和汶川地震成因缺乏觀測和探測直接數據的基礎上,提出了地震預測途徑戰略和戰術,特別提出了動態跟蹤地下狀態,實施「地下雲圖工程」。 地下雲圖來源於氣象預測的衛星雲圖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