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談個人,只想講團隊。不願回顧過去的成績,只想提研究的進展。話危險,他覺得太矯情。聊辛苦,他說大家都一樣。戴著一頂安全帽就扎進了災區,日日夜夜和泥石流打交道,一眨眼就是30餘年。他為我國的泥石流災害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中國第一位"泥石流院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成都理工大學校友——崔鵬。
崔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1957年8月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赴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學習,1985年在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0年在北京林業大學獲博士學位。
長期從事泥石流等山地災害研究。在泥石流形成、運動和成災機理研究中,初步建立土力類泥石流起動理論,深化泥石流運動阻力認識,闡明流量放大、輸沙及其災害鏈規律,揭示成災機理。在減災原理與方法研究中,建立基於起動機理的泥石流預測預報原理和方法;提出泥石流過程調控的災害防治原理和方法;發展了山區道路和風景區泥石流治理模式與技術。揭示了汶川地震區泥石流、滑坡、堰塞湖等次生山地災害的分布規律,提出不同空間尺度的泥石流風險分析方法和特大泥石流防治原理。
先後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重點基金,科技部973計劃項目等多項重大科研項目,曾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四川傑出創新人才獎、世界水土保持協會(WASWC)"傑出研究者獎"、中國科協"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獎項和榮譽。
《人民日報》 2017年06月15日 04版
他和泥石流"結緣"很早。由於本科時偶然聆聽了中科院山地所唐邦興老師的報告,他對泥石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1990年成為中國第一位泥石流專業博士。出國深造學成後,面對更優渥的條件,他選擇了回國。"學習國際前沿的山地知識越多,我就越感覺應該回來,為深受山地災害威脅和危害的山區老百姓做點事。"
崔鵬(右二)和巴基斯坦專家2010年3月考察中巴喀喇崑崙公路災害
從事泥石流等山地災害的研究,需要經常出現在山地災害現場,而每一次,崔鵬都帶隊奔赴在第一線。在汶川特大地震、蘆山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救災中,崔鵬都參與了大量次生山地災害科技攻關。
2008年5月14日,汶川地震後才兩天,崔鵬和他的科研團隊就一頭扎進地震災區,進行特大地震後的山地災害考察。他們提供的第一手觀測數據,為震後的應急搶險、防災減災提供了決策所需要的科學依據。震後很短時間內,依靠實地野外調查和遙感影像,崔鵬團隊摸清了34處大的堰塞湖的基本情況,對於公眾關注度極高的唐家山堰塞湖,他們提出了科學的認識和危險性評估,為應急搶險和科學處置起到了重要作用。
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後,崔鵬和他的團隊又趕赴甘肅,他們的勘測數據及專業意見,為災害工程防控等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參考意見。
在大量的研究和考察實踐基礎上,崔鵬不僅提出了準泥石流體概念,確定泥石流起動臨界條件,形成起動理論,開創了泥石流學科的新生長點,還在國內外開展大量城鎮、道路、風景區、大型水電工程泥石流防治和重大應急減災工作。他在泥石流形成、運動和成災機理,災害防治技術,震後次生災害分布規律與風險防控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初步建立土力類泥石流起動理論,揭示成災機理;提出泥石流過程調控的災害防治原理和方法;發展了山區道路和風景區泥石流治理模式與技術。
救災第一線工作的艱苦是不言而喻的,他時常鼓勵年輕的科技人員說:"我們不一定能從廢墟裡救出多少人,但可以用我們的一點付出和一些科學的認識與方法讓更多的人避免遭受次生山地災害的危險……"
2008年5月7日考察汶川地震災區東河口滑坡(左一)
崔鵬的學生張建強說,"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很多時候會涉及模型構建,還原山地災害場景等。在我們年輕人看來,模型'差不多'就行了,但在導師眼裡,'差不多'就是'差很多',模型構建必須做到絕對的精細化。"
"拼命三郎"是崔鵬的另一個"標籤"。"五一""十一"黃金周期間,別人計劃著如何放鬆休閒,他也有假期計劃,就是正好有更多時間做一些研究。一年中,只要沒有出差,晚上,崔鵬的辦公室基本都是亮的。所裡的保安說,在山地所,幾乎每天下班最晚的是崔老師。
崔鵬認為中國知識分子都很拼,我國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對科學家而言,一方面是很好的機遇,科學家很重視這樣的歷史機遇,所以節奏都是很快的;另外,在中國由科技大國走向強國的時期,科學家都是有使命感,使命感促使他們努力地工作。崔鵬說,拼是一種時代的符號,不是哪個人的事情,在他身邊的很多科學家都是很拼的。
"知識分子,發自內心希望為國家為社會去做一點貢獻,儘自己的力,每個人的力量有限,但每個人都出一份力,我們國家會更好一些。" 崔鵬說。
蘆山地震後,崔鵬在災區勘察
崔鵬對學生一直要求很嚴格,他認為學生階段尤其是研究生階段對人生很重要,所以希望學生在校幾年能夠多學並學到真正安身立命的東西,不僅僅是發幾篇文章,而是獲得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還希望學生要養成好的個人修養,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要互相幫助,有團隊協作精神,多關心集體。"最重要的是責任心。做科學研究、追求真理沒有責任心是不行的。"
成都山地所災害領域人才結構曾出現斷層問題:老一批有經驗的科學家大多面臨退休的問題,中堅力量在當時非常缺乏,年輕的大多又剛從學校畢業,還不能獨當一面,後續乏人直接影響到山地災害學科的繼承和發展。
崔鵬根據團隊的知識結構等,和青年科技人員商討並進行了總體規劃和分類,先是讓他們一人確定一個方向,預測預報、動力學、細觀結構、工程防治、生態防治等,定方向,定目標,不做重複研究。
再有,就是創造條件安排35歲以上的青年學術骨幹做課題負責人,35歲以下的青年學者做專題負責人,把經費給他們,也把責任給了他們,使他們在實踐中既鍛鍊了課題組織能力,又培養了科學責任感。
同時為課題配有一位55歲以上的資深科學家,保證項目高質量的完成,起到傳幫帶的作用,實現知識與研究經驗的傳遞。就這樣帶領了一批青年人快速地成長起來,逐步成為了研究所的骨幹力量。
崔鵬為山地災害學科發展做了人才與知識儲備,為青年人才的深造和能力培養提供學習和鍛鍊的機會,就像引流槽一樣,把泥石流研究的觸角儘可能地延伸,鋪展開來。"團隊是科研的根本,只有青年人一個一個成長起來,我們的事業才能繼續,研究工作才能做得越來越好。"崔鵬說。
歡迎關注"成都理工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第一時間獲取關於成理的最新資訊!
素材來源:人民網、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