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位"泥石流院士":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毅然回國,地震等研究獲國家認可!

2020-10-31 成都理工大學本科招生

不愛談個人,只想講團隊。不願回顧過去的成績,只想提研究的進展。話危險,他覺得太矯情。聊辛苦,他說大家都一樣。戴著一頂安全帽就扎進了災區,日日夜夜和泥石流打交道,一眨眼就是30餘年。他為我國的泥石流災害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中國第一位"泥石流院士",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成都理工大學校友——崔鵬

崔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1957年8月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赴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學習,1985年在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0年在北京林業大學獲博士學位。

長期從事泥石流等山地災害研究。在泥石流形成、運動和成災機理研究中,初步建立土力類泥石流起動理論,深化泥石流運動阻力認識,闡明流量放大、輸沙及其災害鏈規律,揭示成災機理。在減災原理與方法研究中,建立基於起動機理的泥石流預測預報原理和方法;提出泥石流過程調控的災害防治原理和方法;發展了山區道路和風景區泥石流治理模式與技術。揭示了汶川地震區泥石流、滑坡、堰塞湖等次生山地災害的分布規律,提出不同空間尺度的泥石流風險分析方法和特大泥石流防治原理。  

先後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重點基金,科技部973計劃項目等多項重大科研項目,曾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四川傑出創新人才獎、世界水土保持協會(WASWC)"傑出研究者獎"、中國科協"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獎項和榮譽。


《人民日報》 2017年06月15日 04版

他和泥石流"結緣"很早。由於本科時偶然聆聽了中科院山地所唐邦興老師的報告,他對泥石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1990年成為中國第一位泥石流專業博士。出國深造學成後,面對更優渥的條件,他選擇了回國。"學習國際前沿的山地知識越多,我就越感覺應該回來,為深受山地災害威脅和危害的山區老百姓做點事。"

崔鵬(右二)和巴基斯坦專家2010年3月考察中巴喀喇崑崙公路災害

"科學手段讓更多人免遭次生災害"

從事泥石流等山地災害的研究,需要經常出現在山地災害現場,而每一次,崔鵬都帶隊奔赴在第一線。在汶川特大地震、蘆山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救災中,崔鵬都參與了大量次生山地災害科技攻關。

2008年5月14日,汶川地震後才兩天,崔鵬和他的科研團隊就一頭扎進地震災區,進行特大地震後的山地災害考察。他們提供的第一手觀測數據,為震後的應急搶險、防災減災提供了決策所需要的科學依據。震後很短時間內,依靠實地野外調查和遙感影像,崔鵬團隊摸清了34處大的堰塞湖的基本情況,對於公眾關注度極高的唐家山堰塞湖,他們提出了科學的認識和危險性評估,為應急搶險和科學處置起到了重要作用。

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後,崔鵬和他的團隊又趕赴甘肅,他們的勘測數據及專業意見,為災害工程防控等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參考意見。

在大量的研究和考察實踐基礎上,崔鵬不僅提出了準泥石流體概念,確定泥石流起動臨界條件,形成起動理論,開創了泥石流學科的新生長點,還在國內外開展大量城鎮、道路、風景區、大型水電工程泥石流防治和重大應急減災工作。他在泥石流形成、運動和成災機理,災害防治技術,震後次生災害分布規律與風險防控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初步建立土力類泥石流起動理論,揭示成災機理;提出泥石流過程調控的災害防治原理和方法;發展了山區道路和風景區泥石流治理模式與技術。

救災第一線工作的艱苦是不言而喻的,他時常鼓勵年輕的科技人員說:"我們不一定能從廢墟裡救出多少人,但可以用我們的一點付出和一些科學的認識與方法讓更多的人避免遭受次生山地災害的危險……"

2008年5月7日考察汶川地震災區東河口滑坡(左一)

"拼是一種時代的符號"

崔鵬的學生張建強說,"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很多時候會涉及模型構建,還原山地災害場景等。在我們年輕人看來,模型'差不多'就行了,但在導師眼裡,'差不多'就是'差很多',模型構建必須做到絕對的精細化。"

"拼命三郎"是崔鵬的另一個"標籤"。"五一""十一"黃金周期間,別人計劃著如何放鬆休閒,他也有假期計劃,就是正好有更多時間做一些研究。一年中,只要沒有出差,晚上,崔鵬的辦公室基本都是亮的。所裡的保安說,在山地所,幾乎每天下班最晚的是崔老師。

崔鵬認為中國知識分子都很拼,我國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對科學家而言,一方面是很好的機遇,科學家很重視這樣的歷史機遇,所以節奏都是很快的;另外,在中國由科技大國走向強國的時期,科學家都是有使命感,使命感促使他們努力地工作。崔鵬說,拼是一種時代的符號,不是哪個人的事情,在他身邊的很多科學家都是很拼的。

"知識分子,發自內心希望為國家為社會去做一點貢獻,儘自己的力,每個人的力量有限,但每個人都出一份力,我們國家會更好一些。" 崔鵬說。

蘆山地震後,崔鵬在災區勘察

"青年人上來了,我們的事業才能繼續"

崔鵬對學生一直要求很嚴格,他認為學生階段尤其是研究生階段對人生很重要,所以希望學生在校幾年能夠多學並學到真正安身立命的東西,不僅僅是發幾篇文章,而是獲得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還希望學生要養成好的個人修養,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要互相幫助,有團隊協作精神,多關心集體。"最重要的是責任心。做科學研究、追求真理沒有責任心是不行的。"

成都山地所災害領域人才結構曾出現斷層問題:老一批有經驗的科學家大多面臨退休的問題,中堅力量在當時非常缺乏,年輕的大多又剛從學校畢業,還不能獨當一面,後續乏人直接影響到山地災害學科的繼承和發展。

崔鵬根據團隊的知識結構等,和青年科技人員商討並進行了總體規劃和分類,先是讓他們一人確定一個方向,預測預報、動力學、細觀結構、工程防治、生態防治等,定方向,定目標,不做重複研究。

再有,就是創造條件安排35歲以上的青年學術骨幹做課題負責人,35歲以下的青年學者做專題負責人,把經費給他們,也把責任給了他們,使他們在實踐中既鍛鍊了課題組織能力,又培養了科學責任感。

同時為課題配有一位55歲以上的資深科學家,保證項目高質量的完成,起到傳幫帶的作用,實現知識與研究經驗的傳遞。就這樣帶領了一批青年人快速地成長起來,逐步成為了研究所的骨幹力量。

崔鵬為山地災害學科發展做了人才與知識儲備,為青年人才的深造和能力培養提供學習和鍛鍊的機會,就像引流槽一樣,把泥石流研究的觸角儘可能地延伸,鋪展開來。"團隊是科研的根本,只有青年人一個一個成長起來,我們的事業才能繼續,研究工作才能做得越來越好。"崔鵬說。


歡迎關注"成都理工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第一時間獲取關於成理的最新資訊!

素材來源:人民網、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官網

相關焦點

  • 她是我國航天材料之母,毅然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只因:中國需要我
    她帶動同事創下了多個新中國第一,受到了全球科學家的關注,在砷化鎵晶體太空生長和性質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被譽為「中國太空材料之母」 。同時,她還是我國半導體材料科學的奠基人。為了留住林蘭英,索菲尼亞公司開出了年薪1萬美元的待遇。但是,她最終還是沒有留下來,因為她心心念念的祖國需要自己!
  • 放棄國外優厚待遇,用一生去建設祖國,雙聘院士的榮譽當之無愧
    自然就是發展科學技術,最直接的就是吸引國外精英回國發展。可當時國外對於科技人才的投資可是十分大的,那些精英們真的會捨棄優厚的待遇,回到山溝溝中建設祖國嗎?答案是肯定的,當那些寄身於國外的頂級科學家們聽說新中國建立後,歷經艱難險阻回到了熟悉的土地,承擔起建設祖國的重擔。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我國無機材料科學技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嚴東生先生。
  • 中國又出一個"錢學森",為祖國貢獻果斷回國,拒絕國外優厚待遇
    但面對著國外優渥的生活環境,錢學森卻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投身到了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去。在回國的道路上,無數的艱難險阻都不能成為他放棄的理由。其實,在我國社會中,像錢學森這種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優秀人才並不少見。
  • 他是物理傳奇大師,我國第一位圖靈獎得主,毅然選擇棄美回國!
    當碩果纍纍的他面對美國開出的優渥條件時,卻毅然放棄一切在國外享有的優厚待遇,選擇回國繼續投身祖國的科研事業,為祖國培養更多的領域精英人才。他,值得人們所有的崇敬和敬畏。一、物理界的神人,也是計算機界傳奇大師姚期智出生於上海,少時在臺灣求學。
  • 8位美國博士集體回國,自願放棄優厚待遇,只因祖國需要我們!
    之前有媒體報導了這樣一件事,哈佛8位博士放棄了自己在美國的優厚待遇集體回國,有專家對此評論稱,八劍下天山共聚科學島,這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被媒體的報導之後,引起了國內網友的廣泛關注
  • 一度是華為核心人物,卻毅然放棄百萬年薪待遇,如今成首位女艦長
    近日,據媒體報導,中國有這樣一位女性,這位名牌高校畢業的高材女子一度是華為的核心人物,但為了報效國家她毅然放棄百萬年薪還有優厚待遇,離開華為核心崗位參軍入伍,如今成為了中國首位女艦長,她就是韋慧曉,面對記者的提問,她說出10個字讓全中國為之感動,這十個字是「我生來就是報效祖國的」,
  • 她是我國的居裡夫人,研究原子彈唯一女性,放棄美國優厚待遇回國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百廢待興,國家急需進行建設,尤其在科技方面,與眾多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非常大。就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愛國華人們紛紛回國為祖國繁榮獻上他們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們放棄了國外優厚的待遇和環境,為了自己的祖國他們從零開始,無怨無悔為中國科技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
  • 誰說回國就廢了?他放棄國外終身教授回國,2個月獲2項國際大獎
    前段時間,發現石墨烯超導的天才少年曹原在採訪的時候,曾說出「我是中國人,我是要回國的」。這本是令國人欣慰的消息,但部分網友卻認為天才少年回國就廢了,在他們看來,國內科研器材、科研環境的不理想會讓天才少年變得平庸。真的如此嗎?然而放棄國外終生職務的侯小琳教授卻用實際成就打臉了這一群人!
  • 三位科學家受施一公邀約毅然回國,加入西湖大學任教
    施一公畢業於清華大學,之後,又去霍普金斯大學深造,並於2008年婉拒美國聘請,毅然回國在清華大學全職任教,又於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如果說有那麼些中國學子在國外學業有成,卻又心繫祖國發展,放棄國外更加豐厚的報酬和更加完善的科研條件而回國效力,那施一公便是這些人中的典型代表。
  • 哈佛博士放棄優厚待遇回國,培養出79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葉企孫一生為國家培養出的科學院士整整有79名,可以說,中國科學事業的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來的。神童葉企孫在父親的嚴格教養下,資質聰穎的葉企孤進步神速,小小年紀便修得了一身儒雅氣質。1918年,葉企孫去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就讀,插班進了大學三年級,師從實驗物理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P.W.布裡奇曼,並於1920年6月獲理學士學位
  • 美國都不想放手的科學家,手握15項專利,國家有難毅然回國
    在國外留學的同時,許多人的內心都發生了改變。尤其是今天,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留在外國,並與祖國劃清界限。但是也有許多毅然決然執意回國的留學生例如楊承宗、羅祖道、華羅庚、錢學森、鄧稼先等為祖國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
  • 崔鵬院士:「泥石流」災害中的逆行者
    崔鵬是中國第一位研究泥石流的院士崔鵬是中國第一位研究泥石流的院士,長期從事泥石流研究,為我國以及「一帶一路出版專著2部,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進步獎等獎項,取得發明專利1項,獲軟體著作權授權1項,先後主持十餘項國家項目。
  • 放棄名校教授身份,毅然改回中國國籍,美國悔恨不已
    引言當今社會,各國都非常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因為科技人才決定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甚至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國際地位。據了解,美國所擁有的的科學家最多,但是其中有絕大部分都是中國科學家,因為美國用非常豐厚的待遇以及先進的技術吸引這些科學家到美國發展,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其實有很多著名的科學家,但是回國的卻很少。
  • 山東男教授:放棄國外高薪,帶團隊回國,致力癌症研究,當選歐洲、德國院士!
    近日,接德國國家工程院(ACATECH)官方通知函,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友明在德國國家工程院2020年度院士大會中當選為德國工程院院士。1994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分子及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1995年-2000年先後在海德堡大學醫學院、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從事博士後研究,期間創立了革命性的Red/ET基因重組技術,並於2000年以Red/ET技術為基礎創立了德國基因橋公司(Gene Bridges GmbH),任首席科技官。主要從事微生物基因組編輯及改造技術的研究,並應用於生物醫藥領域。
  • 中國博士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堅持回國,如今靠AR技術賺百億資產
    之後,她又前往挪威進行博士後的研究。做完博士後研究的莊曉瑩,她拒絕了國外的高薪聘請,毅然回到了祖國,受聘於同濟大學。,她一面教學,一面從事科學研究。德國還想在頒獎儀式上想留住莊曉瑩,不惜用極高的待遇了挽留她。
  • 美國最不想放回的中國科學家,手握15項專利,婉拒高薪毅然回國
    在許多老一輩人的思維裡,總是認為,男孩子比女孩子要更適合學理科,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但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便用實際行動證明,女生學起數理化,並不比男生差,當年她謝絕美國高薪,毅然回國,如今擁有15項專利,部分成果更是應用到國內外微電子公司的器件製作中,她便是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林媛。
  • 他放棄美國優厚待遇歸國,創下多個第一,取得多項世界一流成果!
    蘭州大學有一位黃大年式的科學家:2003年,他放棄在美國安逸的工作和優厚的待遇,攜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回到母校,利用地域與科研的優勢,開展半乾旱氣候變化研究。黃建平一直戀念從小長大的熱土,不顧家人的勸說,兩年後考入中科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攻讀碩士研究生,1986年考入蘭州大學,師從醜紀範院士攻讀博士學位,成為醜紀範院士的第一個博士研究生。畢業後在北京大學王紹武先生的指導下開展博士後研究工作。1992年赴美國做訪問學者。
  • 她是中國天才女科學家,32歲獲德國1300萬大獎後,毅然回國效力!
    歷史上曾經有一段時期,出國留學之風吹得人「東倒西歪」,諸如「國外的月亮圓又圓」、「美國的空氣最香甜」、「外國小孩從小就會講英語」等,即使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也要與國外的「優越」扯上關係。時間再倒退到20年前,只要提起科學家,人們想起的總是白髮蒼蒼戴著眼鏡的老學究形象。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我們國家在教育、科研、人才引進方面投入了巨量資金,隨之湧現了越來越多的年輕科學家。
  • 第二個「錢學森」:在美國待遇優厚,卻毅然決然選擇回國
    無獨有偶,另一位科學家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他放棄了美國的優渥條件,毅然回國做建設,被稱為&34;,他的名字叫做施一公,同樣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推動了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與進步。由於在校成績出色,所以他獲得了國外留學的機會,在赴美深造期間,他深得導師喜愛,沒過多久就成了實驗室的核心成員。這件事情讓不少美國人表示震驚,他們沒有想到一個中國的留學生竟然有這麼大的本領。
  • 中國美女科學家,32歲獲千萬大獎,放棄國外高薪毅然回國教書育人
    ——拿破崙 對於愛國有著多種多樣的表達形式,每個人都各有不同,比如尊敬國旗、國歌,擁護國家,擁護黨等等。但是對於科學家來說,大概便是願意回國,用自己的知識,為國家的發展儘自己一份力吧。我國有位美女天才科學家莊曉瑩,面對其他國家的誘惑,她毅然決然回到中國,放棄高薪,這便是莊曉瑩的愛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