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德國國家工程院(ACATECH)官方通知函,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友明在德國國家工程院2020年度院士大會中當選為德國工程院院士。
張友明,微生物學家,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微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1994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分子及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1995年-2000年先後在海德堡大學醫學院、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從事博士後研究,期間創立了革命性的Red/ET基因重組技術,並於2000年以Red/ET技術為基礎創立了德國基因橋公司(Gene Bridges GmbH),任首席科技官。主要從事微生物基因組編輯及改造技術的研究,並應用於生物醫藥領域。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授權國際發明專利10餘項,國內專利26項;累計發表SCI論文130餘篇,其中11篇發表在Nature及其子刊,論文總影響因子超過780,總引用次數超過11600,H-index 50;第一篇Red/ET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文章,發表在Nature Genetics上,此文單篇引用次數>1330;於2018年和2019年兩次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
張友明1994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學位,是德國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旗下基因橋(Gene Bridges)生物技術公司首創者之一,隨後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和德勒斯登技術大學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
雖身在國外,但張友明一直心繫祖國。早在2005年,張友明就有回國工作的意向,出於種種原因未能達成,這份歸國情思卻一直根植在這位海外遊子心中。"倒不是為了收入,在外面收入要高很多,就是想在國內能做點事。""不光是我,我們這個年齡層次的人總還是有種家國情懷,總還是想為國家做點事情!"
2013年,張友明成功回國,從1990年去德國,他闊別故土已經整整23載。當時他研發的有關生物醫藥技術在國外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可是在國內用的還很少,所以就想帶回國內,也是做一點貢獻。
張友明不單自己回國,還把他研究團隊裡的六七個中國人也帶回了中國,甚至成功說服了一名優秀的德國學者到山東大學任教。
帶一個團隊回來並不是那麼容易。張友明說,在山東大學,雖然海歸的中國學者有很多,但是能夠真正把團隊也帶回國的專家並不是很多,張友明直言,這需要把團隊建設得非常好。"中國發展很快,快得出於意料,很多西方人不知道中國發展得那麼快,中國科研的體系,已經不比西方的差了,這是一個因素。"
"有一個說法叫做一流人才引進一流人才。"張友明說他回國後,看到比較欣賞的科研人員,就會勸他們回國,"我就是以身說法,告訴他們我在國內的現狀,我很高興能為國家引進人才做一點貢獻。"
"家國情懷還是有的,如果沒有家國情懷的人是沒必要回來,因為他在國外可能過得很舒服。"張友明說,他在德國上班每天朝九晚五,回到中國後,每天從早上八點開始工作,可能一直要做到晚上十二點,"沒有點情懷的人,可能真的不容易做到這一點。"
張友明回來後,很快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回國第一年,他就在《自然雜誌》的子刊物《自然納米材料》上面發表了文章,影響因子超過34。張友明和他的團隊很感激他們回國後的發展平臺,"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大家也都能發揮自己作用。"
一路走來,在張友明的帶領下,他和他的團隊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2016年6月,張友明課題組在Nature Protocols上發表論文,報導了以Red/ET DNA 重組工程技術為核心的生物合成途徑克隆、修飾及異源表達技術平臺的建立,為基因組功能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目前團隊正在從事利用 Red/ET 改造具有腫瘤靶向定植特性的益生細菌以表達抗腫瘤藥物和進行動物活體驗證的研發項目,該項目為國內首創,開創了此類活體藥物研發的先河。這是一項造福人類的研究,因為研究一旦取得成功,可以使將來老百姓抗腫瘤藥物的花費降低到任何人都可以承受的程度,癌症的治療不再動輒讓人傾家蕩產。2019年,張友明被評為歐洲科學院院士。面對這些成績和榮譽,張友明說 :"這些成績是一種鼓勵和肯定,也讓我們團隊獲得了更多科研支持。"
"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這是山東大學的辦學宗旨,也是眾多山大人身體力行的準則。正如張友明教授在科研路上的一路堅守和行穩致遠,祝福張友明教授,願他在自己熱愛的領域取得更多突破,山大也將不忘初心與使命,繼續培養吸納更多高質量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歡迎關注"山東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第一時間獲取關於山大的最新資訊!
素材來源:山大視點、澎湃新聞、中國研究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