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男教授:放棄國外高薪,帶團隊回國,致力癌症研究,當選歐洲、德國院士!

2020-12-14 山東大學本科招生

近日,接德國國家工程院(ACATECH)官方通知函,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友明在德國國家工程院2020年度院士大會中當選為德國工程院院士。

張友明,微生物學家,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微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1994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分子及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1995年-2000年先後在海德堡大學醫學院、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從事博士後研究,期間創立了革命性的Red/ET基因重組技術,並於2000年以Red/ET技術為基礎創立了德國基因橋公司(Gene Bridges GmbH),任首席科技官。主要從事微生物基因組編輯及改造技術的研究,並應用於生物醫藥領域。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授權國際發明專利10餘項,國內專利26項;累計發表SCI論文130餘篇,其中11篇發表在Nature及其子刊,論文總影響因子超過780,總引用次數超過11600,H-index 50;第一篇Red/ET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文章,發表在Nature Genetics上,此文單篇引用次數>1330;於2018年和2019年兩次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

身在海外心繫祖國,放棄高薪毅然回國

張友明1994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學位,是德國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旗下基因橋(Gene Bridges)生物技術公司首創者之一,隨後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和德勒斯登技術大學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

雖身在國外,但張友明一直心繫祖國。早在2005年,張友明就有回國工作的意向,出於種種原因未能達成,這份歸國情思卻一直根植在這位海外遊子心中。"倒不是為了收入,在外面收入要高很多,就是想在國內能做點事。""不光是我,我們這個年齡層次的人總還是有種家國情懷,總還是想為國家做點事情!"

2013年,張友明成功回國,從1990年去德國,他闊別故土已經整整23載。當時他研發的有關生物醫藥技術在國外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可是在國內用的還很少,所以就想帶回國內,也是做一點貢獻。

說服更多人才歸國,帶回技術也帶回團隊

張友明不單自己回國,還把他研究團隊裡的六七個中國人也帶回了中國,甚至成功說服了一名優秀的德國學者到山東大學任教。

帶一個團隊回來並不是那麼容易。張友明說,在山東大學,雖然海歸的中國學者有很多,但是能夠真正把團隊也帶回國的專家並不是很多,張友明直言,這需要把團隊建設得非常好。"中國發展很快,快得出於意料,很多西方人不知道中國發展得那麼快,中國科研的體系,已經不比西方的差了,這是一個因素。"

"有一個說法叫做一流人才引進一流人才。"張友明說他回國後,看到比較欣賞的科研人員,就會勸他們回國,"我就是以身說法,告訴他們我在國內的現狀,我很高興能為國家引進人才做一點貢獻。"

"家國情懷還是有的,如果沒有家國情懷的人是沒必要回來,因為他在國外可能過得很舒服。"張友明說,他在德國上班每天朝九晚五,回到中國後,每天從早上八點開始工作,可能一直要做到晚上十二點,"沒有點情懷的人,可能真的不容易做到這一點。"

科研成果頻出,研發開國內先河

張友明回來後,很快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回國第一年,他就在《自然雜誌》的子刊物《自然納米材料》上面發表了文章,影響因子超過34。張友明和他的團隊很感激他們回國後的發展平臺,"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大家也都能發揮自己作用。"

一路走來,在張友明的帶領下,他和他的團隊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2016年6月,張友明課題組在Nature Protocols上發表論文,報導了以Red/ET DNA 重組工程技術為核心的生物合成途徑克隆、修飾及異源表達技術平臺的建立,為基因組功能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目前團隊正在從事利用 Red/ET 改造具有腫瘤靶向定植特性的益生細菌以表達抗腫瘤藥物和進行動物活體驗證的研發項目,該項目為國內首創,開創了此類活體藥物研發的先河。這是一項造福人類的研究,因為研究一旦取得成功,可以使將來老百姓抗腫瘤藥物的花費降低到任何人都可以承受的程度,癌症的治療不再動輒讓人傾家蕩產。2019年,張友明被評為歐洲科學院院士。面對這些成績和榮譽,張友明說 :"這些成績是一種鼓勵和肯定,也讓我們團隊獲得了更多科研支持。"

"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這是山東大學的辦學宗旨,也是眾多山大人身體力行的準則。正如張友明教授在科研路上的一路堅守和行穩致遠,祝福張友明教授,願他在自己熱愛的領域取得更多突破,山大也將不忘初心與使命,繼續培養吸納更多高質量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歡迎關注"山東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第一時間獲取關於山大的最新資訊!

素材來源:山大視點、澎湃新聞、中國研究生官微

相關焦點

  • 他放棄美國高薪待遇回國,力壓施一公當選院士,卻因妻子備受爭議
    但是,我們依舊能夠體會這種醫療研究的重要性和難度性,並且舒紅兵是放棄國外高薪回到中國,在回國後力壓施一公當選成為院士,可以說是一個十分受人尊敬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但是現在卻因為妻子備受爭議,這其中到底是什麼原因?
  • 舒紅兵:放棄高薪回國,力壓施一公當選院士,卻因妻子備受爭議
    報效祖國,當選院士其中就有這麼一位不忘初心的科學家,面對著國外拋出的橄欖枝以及高薪不為所動,毅然選擇回國發展,為我國的科研工作發展做貢獻,而他就是當年力壓施一公於饒毅當選上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如今因為發生在妻子身邊的事情而備受爭議的舒紅兵。
  • 蘇州大學時玉舫教授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遲力峰教授當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8月26日,蘇州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時玉舫教授收到歐洲科學院院長Sierd Cloetingh教授發來的賀信,祝賀他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8月29日,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教授遲力峰教授也收到了當選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的好消息。
  • 博士後放棄高薪回國科研 讓人工胰臟研究國際領先
    2020年五四青年節前夕,團中央「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選結果揭曉,從高校實驗室埋頭科研走出來的山東科技大學青年教師王友清榜上有名。不知不覺間,王友清已回國10年。他依然會記得在美國做博士後期間的日子:「當時趕上北京奧運會,我的導師恰好舉辦團隊聚會,同事們對中國流露出的震驚和認可,讓我充滿自豪感。由於當時我的研究領域在國內還是一片空白,我感到應儘快回國。」
  • 山東大學一天倆教授當選院士,還有倆校友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2日訊(記者 張偉 高亞楠)今天上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山東大學陳子江、李術才兩位教授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子江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李術才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此外,新增選的兩院院士名單中,還有兩位山東大學校友,山東大學數學77級校友張繼平、化學80級校友馬大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近日,蘇州大學2位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近日,歐洲科學院(Acadamia Europaea)正在陸續公布2020年新增院士名單。8月26日,蘇州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時玉舫收到歐洲科學院院長發來的賀信,祝賀他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8月29日,隨著名單公布,又一喜訊傳來,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教授遲力峰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 山東大學兩教授同日當選院士!另有3位山大校友入選!
    2019年11月22日對山東大學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當天上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先後公布增選院士名單,山東大學陳子江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李術才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另外3名山東大學校友成功當選。陳子江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醫學學部院士。
  • 顏寧國內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主要是4點原因
    放棄高薪,選擇留學2000年,顏寧以優異的成績從清華大學畢業,當時只要她願意,原本可以得到一份不錯的高薪職位。然而,經過再三權衡之後,她還是選擇了繼續留學深造,她不想止步於此,也不想僅僅滿足於一個本科學歷。
  • 五位山大人當選2019兩院院士
    此外,我校三位校友同時當選:數學77級張繼平校友、化學80級馬大為校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醫學78級曹義海校友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五位優秀山大人簡介陳子江,女,1979年9月入山東醫學院醫療系學習,獲醫學學士,1989年12月獲醫學博士學位(碩博連讀)。
  • 清華大學孫茂松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361位學者當選。AI科技評論獲悉,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孫茂松也位列其中。歐洲科學院主席Sierd Cloetingh院士特向孫茂松教授致函通知並表示祝賀。孫茂松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大規模在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自然語言處理30多年,涉及自然語言理解、中文信息處理、知識圖譜、文本生成、計算語言學等,研究特點是多學科交叉。他帶領團隊研發了學堂在線、九歌人工智慧作詩系統、THUMT開源機器翻譯工具包、OpenNRE神經網絡關係抽取工具包等優秀項目。
  • 同濟大學化學學院張弛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8月27日,歐洲科學院(又稱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發布2020年度化學學部院士增選結果,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張弛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 同濟大學張弛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8月27日,歐洲科學院(又稱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正式發布2020年度化學學部院士增選結果,同濟大學化學學院張弛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張弛院士現任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中國-澳大利亞功能分子材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部光響應功能材料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材料學部委員、中國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委員、RSC、IMMM、IET和RACI等學會的Fellow。
  • 中國天才美女科學家,32歲獲得千萬大獎,放棄國外高薪回國效力
    比如中國的一位天才美女科學家,她在三十二歲這一年獲得了千萬大獎,毅然放棄了國外的高薪回國效力,究竟是怎樣一位偉大的傳奇人物呢?這位美女科學家叫莊曉瑩,經過了十二年的辛苦付出,她順利地成為同濟大學中的一個學子。
  • 亞洲第一人胡海嵐:放棄美國高薪毅然回國,如今成果造福3億人
    亞洲首富胡海嵐:放棄美國高薪而毅然回國,如今成果惠及3億人IBRO-Kemali國際獎由國家大腦研究小組(IBRO-Kemali)基金會於1998年設立,能拿到這個獎的科研者一般都是年齡在45歲以下,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科學家。
  • 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北京這位教授厲害了!
    7月27日,歐洲科學院 (Academia Europaea, the Academy of Europe) 正式公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秋明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歐洲科學院年會暨新當選院士入會儀式將推遲至2021年10月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市舉行。
  •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張金龍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作為歐盟的「國家科學院」,擁有70多位諾獎得主的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日前公布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7位中國科學家當選為歐科院外籍院士。其中,3人來自中科院系統,其餘來自高校,有1人來自上海——他就是華東理工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金龍。
  • 清華才女顏寧落選國內院士,去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主要有3點
    然後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清華,2000年從清華畢業後,顏寧到國外留學,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並在博士畢業後做博士後研究,而且她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的時候,跟隨的是著名的施一公教授。 施一公教授同樣是清華畢業,然後在美國研讀了博士、博士後,並在1998年到2008年期間擔任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離開普林斯頓大學後,他重新回到清華大學任教,很多人問他為什麼願意放棄美國的高薪工作回國,他回答說自己只有「中國夢」,沒有「美國夢」,所以學有所成之後,他選擇回國奉獻,這於他而言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事情。
  • 中國又出一個"錢學森",為祖國貢獻果斷回國,拒絕國外優厚待遇
    但面對著國外優渥的生活環境,錢學森卻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投身到了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去。在回國的道路上,無數的艱難險阻都不能成為他放棄的理由。其實,在我國社會中,像錢學森這種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優秀人才並不少見。
  • 放棄國外優厚待遇,用一生去建設祖國,雙聘院士的榮譽當之無愧
    自然就是發展科學技術,最直接的就是吸引國外精英回國發展。可當時國外對於科技人才的投資可是十分大的,那些精英們真的會捨棄優厚的待遇,回到山溝溝中建設祖國嗎?答案是肯定的,當那些寄身於國外的頂級科學家們聽說新中國建立後,歷經艱難險阻回到了熟悉的土地,承擔起建設祖國的重擔。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我國無機材料科學技術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嚴東生先生。
  • 近日,江蘇這所985高校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近日,歐洲科學院(AcadamiaEuropaea或The Academy of Europe)正式公布2020年新晉院士名單,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承祥教授因在無線通信領域的傑出貢獻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