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實創新,勵志圖強。在74年的辦學歷程中,吉林大學為國家培養和輸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其中,由原長春地質學院地球物理系(1952)、地球化學系(1995)、遙感地質教研室(1978)和測繪工程系(1996)共同組建,成立於1997年的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就走出了7位院士。本期推送,我們一起領略這7位院士的風採——
(按當選院士年份)
何繼善,1960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物探系,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致力於地球物理理論、方法與觀測儀器系統的研究,創立並發展了以"雙頻激電法"、"偽隨機信號電法"、"廣域電磁法"和"擬合流場法"為核心的地電場理論和儀器系統,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成功應用。何繼善的研究成果使我國在頻率域電法領域獨樹一幟,遠居世界領先地位。
滕吉文,1956年畢業於東北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地球物理系,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巖石圈物理學研究。進入21世紀後,基於多年的基礎研究,提出了第二深度空間探查大型與超大型金屬礦產資源(500-2000m)和油、氣能源(5000-10000m)的新理念,強烈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的深部介質屬性、結構和構造的深部環境,深化研究與探索深部物質與能量交換與其運動軌跡等新理論,推動了我國地球物理學與大陸動力學的發展。
徐世浙(已故),1956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地球物理學家,提出保角變換坐標網的方法,解決了任意地形磁場、重力場的曲線延拓和電阻率法二維地形改正問題。長期致力於地球物理的數值計算理論與方法的研究,是國內外最早將有限元法和邊界元法應用於地球物理勘探的研究者之一。
高銳,1977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地球物理勘探系,1981年獲該校碩士學位,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地球物理與深部構造研究。在運用深地震反射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以及其他大陸板塊巖石圈深部結構及其構造變形成因等領域,做出了具有國際影響的系統性、創新性貢獻。他和他的團隊主持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超過7000km,為我國深反射地震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吳豐昌,1989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勘查地球化學專業,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致力於環境基準與汙染風險防控理論、技術研發與工程實踐,在環境基準理論方法、關鍵技術和工程應用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在環境標準制修訂、管理制度創建、業務應用和流域環境風險防控工程建設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推動了我國環境基準領域的發展進程,為提高環境標準制修訂和汙染控制的科學性、規範性和適用性做出重要貢獻。
成秋明,1982和1985年分別獲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1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數學地質研究,在複雜地質過程模擬、地學數據智能分析、礦產資源定量預測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創造性學術成果。開創的奇異性礦產預測理論與方法體系在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36個重要成礦區帶礦產預測和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等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於201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2016年當選國際地球科學聯合學會主席。
林君,1982年1月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應用地球物理專業,1988年獲碩士學位,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勘探地球物理與探測裝備專家,長期致力於地球物理探測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和儀器裝備的自主研發,創新發展了航空和地空移動平臺電磁探測、核磁共振地下水探測和分布式地震探測的理論、方法技術與核心裝備,研製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地空協同時頻電磁探測系統、ATEM系列瞬變電磁儀和分布式無纜遙測地震探測儀器裝備等成果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7位學術大師,7位吉大人,他們身體力行地傳承弘揚著"求實創新,勵志圖強"的吉大精神。未來,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吉林大學將繼續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努力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培養更多英才。
關注"吉林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985、211工程,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吉林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吉林大學招生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