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震理論與地震預測中所要關注的幾個細節問題

2020-12-04 一河兩岸一閒人

地震災害預防的最好方式是準確預測,過去之所以不能準確預測的原因是對地震孕震和發震的基本過程不了解,這也是閒人一直致力於地震基礎理論研究的原因,只要搞清楚了地震發生的來龍去脈,預測就是水到渠成的問題了!

這裡結合旱震關係說明一下,在閒人推出的旱震關係氡氣成因論的理論框架下,將震前乾旱系統劃分為孕震乾旱發震期和震後洪澇三個階段,在這個理論框架下,可以解釋過去在地震預測過程中,在一些震例之中存在的反常現象,這在過去旱震理論不完善的時候,是不能解釋和引起誤判的的問題,正是由於這些問題的存在,成為一部分人質疑和否認旱震關係存在的主要原因,例如有些地方震前並不乾旱了,卻發生了強震問題,這種現象也有網友質問過我,其實這個現象自從我開始關注旱震關係時就注意到這種反常了,並在理論完善過程中給與了很好的解釋,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僅是旱震關係的理論上的完善,而且在地震震型和餘震評估中得到了很好的使用,關注我的朋友或許都了解,閒人在過去的餘震評估方面從沒有出現誤判,這就是理論完善用於預測實踐的最好證明。關於一些旱震關係的特例,我已經特別和參與群測群防的朋友強調過這種情況,應該作為重點進行防範!

旱震關係反映的是多年不遇的澇旱或大暴雨出現和地震之間的關係。1963年河北邢臺地區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1964年又遭受了四十多天的澇災,到1965年卻又出現了幾十年沒有見過的大旱,緊接著1966年發生了強烈地震。1970年雲南通海地震也發生在大澇大旱之後。1975年海城、營口地震前,頭年秋季雨水特別多。1830年河北磁縣大地震,1889年河北大名強烈地震之前也都有大旱大澇。從歷史資料看,旱震關係有「澇—旱—震」和「旱—澇—震」兩種類型,儘管看起來是很矛盾的問題,但結合具體的地震發震震型,這種看似自相矛盾的問題則是很好的和氡氣成因論框架下的旱震理論相適配的。

旱震關係在地震預測實踐中,需注意以下問題:關於旱震,一是乾旱區需要政府組織送水吃的時候就要開始留意一下其它前兆;第二,持續一年以上嚴重乾旱地區,突然出現沒有預報的強降雨,這時候立刻搜集一下有沒有其它異常,一旦出現過立閃或降雨前空氣中瀰漫著一種帶顏色的霧氣,應立刻採取防備。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關注地震預測問題?
    關於地震,本人真的感觸頗深,從小至今就是一直生活在地震的陰影下,從住防震棚、焊防震床到現在去主動關注,最終達到自己所想要的,那就是讓家人放心,讓自己安心的結果,這就是自己對地震問題較多關注的一個必然因素;當然自己所從事過的地質工作經歷,也是來這裡和眾多愛好者一起去討論地震相關問題的一個誘導因素,好多事喜歡問一下為什麼,想自己找到答案,其結果自然也就是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 地震前兆觀測與地震成因理論
    理論是對統計學中的共性關係給出其內在的聯繫機制!通俗地講就是規律性存在的原因!在地震預測預報領域,人們更多的是把兩者混繞在一起,也就是把前兆的規律性和地震之間的關係當成了地震理論,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
  • 地震預測的夢想:中國"大師""國寶"數量世界居首
    但是它卻讓國人誤以為中國地震專家已掌握了地震預測技術,即使次年發生唐山地震的大悲劇,人們仍然以為是因為地震局失職乃至壓制「國寶」的預測所致。   如果要預測一個大地震,就需要精確地知道大範圍的物理狀況的所有細節,而這是不可能的   在日本和美國加州這些大地震頻發的地區,地震部門從來沒有發布過大地震預報,也從未因此受到指責。
  • 地震預測 我們為何要仰望星空?
    地震,通常發生在看不到的地表之下;電離層,則處於地表幾十千米以外的空中。地震和電離層的變化之間存在何種關聯?監測電離層能夠為地震的預測研究提供哪些有價值的信息?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川滇國家地震預報實驗場四川分中心副主任邱桂蘭。□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黃大海A電離層是啥怎麼會和地震有關係?
  • 地震前必有異象?民間有高人能預測地震?假的
    即便地震能一定程度地預報,還涉及艱難的公共決策。一是害怕引起恐慌,二是考慮到自然規律的複雜性。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地震學權威露西爾瓊斯就直白地說:「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即預報地震從而逃生混亂引發的死亡人數,要大於地震可能造成的死亡人數,這報還是不報呢?」面對地震,應該做的三件事:對地震進行長期預測,勘測地質斷層,加固建築。
  • 地震預測專家速成手冊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造成7萬人喪生、1.8萬人失蹤,37萬餘人受傷。今天是汶川地震紀念日,重溫這篇文章,讓我們記住歷史,悼念遇難者,祝福汶川)汶川地震之後,地震是否能夠被準確預報成了許多中國人關注的問題。網絡和報紙上宣傳中,也時不時聽說某某某成功地預測了XXX的地震,當然,這些宣傳有兩個共同的規律:一、通常在地震後才被報導;二、不提及預測者的其他不成功預測。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WX關注:超級預測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7月12日06時38分,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北京、天津、遼寧等地均有震感。北京市地震局稱:該地震發生在1976年唐山7.8級地震餘震區內。
  • 地震原理新論——兼述地震預測的科學基礎(上)
    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陳運泰在談到地震預測問題時就指出「其中的物理定律仍然幾乎一無所知」。國際地震界主流觀點認為地震是不可預測的。然而,一次 8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為 6.3×1016 J,相當於 175億千瓦時的電力或 1.3×107噸 TNT 當量,釋放如此巨大能量的突發事件,怎麼會事先沒有徵兆、不可預測呢?
  • 全世界地震預報水平都一樣低 地震預測很難
    而關於短期預測,地震前兆和地震關係怎麼樣,還處於一個摸索探討的階段,在這樣一個階段,四川阿壩藏族一帶地震臺站又相對比較稀疏 ,所以這些地方的地震即使有可能被預報,恐怕也受到臺網密度的限制。  馬瑾:南北地震構造帶本來就是地震比較多的地方,在這裡發生地震也算是意料之中。這些年,地震局預測地震危險區都要考慮南北地震構造帶,今年在這條帶上也是畫了幾個危險區。
  • 人工智慧可以預測地震嗎?
    預測地震是地震學的聖杯。畢竟,地震是致命的,正是因為它們不穩定 - 沒有警告地觸發,引發火災和海嘯,有時還造成數十萬人死亡。如果科學家可以提前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向公眾發出警告,說明一個大型的地震將會發生,疏散和其他準備工作可以挽救無數人的生命。
  • 李四光預測了哪些地震?
    更準確的說法是李四光做了很多地震的中長期預測(這是關鍵詞)。李四光先生在 1966 年邢臺 7.2 級地震後的一次會議上提出:邢臺地震之後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間、滄州一帶地震危險性。所以想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地震危險性如何,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查《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這是當地長期可能受地震影響的烈度,請一定要區分震級和烈度,烈度才是更要緊的問題。
  • 唐山地震,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帶你快速了解地震
    現在我們就來分析了解和探討下這幾個問題,遇到地震千萬不要慌,合理避險也是王道,戰勝危機的方式不僅僅是要面對危機,要得了解危機才行。根據小學課本我們可以了解到,地球的結構可以分為五部分,分別是內外核、上下地幔和地殼。地震的發生是因為地殼巖石發生了斷裂錯位,然後帶來了強烈的震動。
  • 日本科學家從空中電子密度變化中讀出地震預測信號
    去年,日本千葉大學舉辦了一次會議,整場都用來討論地震預警問題,其中就包括日置的發現。如果日置的想法是正確的,那麼它對公共安全的影響將是巨大的。但是,要利用這些徵兆,還要解決一些難題,比如預警系統發出警報的準確程度必須要達到多高,以及應該採取何種應急響應?因為幾乎沒有任何預警,致命的日本東北大地震和海嘯摧毀了日本的陸前高田市。災難過後,居民走在廢墟中。
  • 人們已經製造出檢測地震的機器,並能預測地震了?專家:並不是
    在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面前,人類除了挨打,能做的只有預測以及防範,將損失儘量減少。在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無數大大小小的地震,嚴重的地震可以毀滅一座城市。且據專家推測,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很多山脈,都是陸地擠壓形成的,而這也伴隨著毀滅級別的地震。
  • 建國以來,中國人是怎麼預測地震的?
    1975年,中國成功預測了遼寧海城7.3級地震;20年後,中緬邊境雲南孟連發生的7.3級地震又被中國地震工作者言中。這些艱難歲月中的勝利使中國地震工作者相信,隨著地震理論的不斷完善和檢測預報技術的不斷發展,他們距離突破預測地震的世紀難題已經不再遙遠。中國對地質運動的投入也因為這些原因而一直持續強化。「九五」期間,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成為首項投入運行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
  • 地震預測靠譜嗎?什麼是地震緊急速報預警
    在日華人圈思華人之所想,做華人之所需為百萬華人打造最務實的品質投稿人:茨城大學 地球物理專業 碩士(努力考博中)>說到地震緊急速報,就先要淺談幾個專業名字及其概念。地震緊急速報預警並不是成功的預測了即將要發生的地震,而是由分布各地的地震計收集已發生地震的地震波來推導那裡是震源、震源能量級和傳播到地面的破壞力度及範圍,也就是我們在日本常接觸的震度這個概念。其實久居日本的小夥伴們應該對震度這一名詞很熟悉了,但是也有很多將其跟震級弄混。震度,簡單來說是我門人體及地表能夠感知的搖晃程度,也就是對地表的損害程度。
  • 中國地震局長:日本絕無可能提前10秒預測地震
    3月11日日本地震發生之後,網上一則消息開始瘋傳,稱此次地震,日本提前10秒就預測出來了。果真如此嗎?3月12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明確表態:不可能,也絕無此事。不過,在當前地震頻發的狀態下,這也引發了人們對地震預測問題的關注。
  • 李四光預測中國的四大地震 揭秘預測背後的真相
    李四光是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一生為了中國現代地質工作奉獻出了一生,而李四光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網上流傳的預測了中國四次大地震,而這四次大地震的前三次均已實現了,只有最後一次還沒有應驗,此後關於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的說法就流傳出來了,但是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滕吉文院士做客國家科學圖書館詳解地震機理與預測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的地震發生勢態咄咄逼人,一系列強烈大地震的發生已給人們敲響警鐘,加強防範,深化研究、推進地震預測的準確性,成為本世紀科技界必須刻苦奮進的宏偉目標之一。那麼,地震是怎樣發生的呢?它的發生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面對地震,人類真的束手無策嗎?地震是否能夠準確預測?預測地震歸根結底是要預測哪些數據?針對這些問題,滕吉文院士在他的演講中一一作了詳盡的回答。
  •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09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原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是我國公益類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主要任務是通過對地震過程的觀測、模擬和預測理論及方法研究,探索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規律,促進地震科學發展,為地震監測預報和防震減災服務。  地震預測研究所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研究員20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