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測的夢想:中國"大師""國寶"數量世界居首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誰在「預測」汶川大地震

  「5·12」汶川地震發生之後,許多人在震驚之餘,不禁感到疑惑:地震局為何沒有發出預報?這麼大的地震會一點兒徵兆也沒有嗎?一時間網上出現了眾多質疑、指責、嘲笑地震局的聲音,人們或者批評地震局玩忽職守忽視地震預兆,或者懷疑地震局為了社會穩定有意不發出預報。

  最為一般人熟知的地震預兆莫過於動物異常行為。於是《華西都市報》2008年5月10日一則「綿竹西南鎮檀木村出現大規模的蟾蜍遷徙」的報導被翻了出來。據四川省林業廳網站5月8日的文章,這個事件發生於5月5日,要做為汶川地震的預兆未免太早了。實際上,在去年、前年的5月間,綿竹都發生過大規模的蟾蜍遷徙,而並非只有綿竹的蛤蟆喜歡大搬家。網上流傳的綿竹蟾蜍大搬家照片實際上是今年5月9日在江蘇泰州拍的。最近在福州、深圳,去年5月在唐山、9月在臨沂,2005年7月在吉林長春……都曾經發生成千上萬隻蟾蜍的大遷徙。當然,那些地方都沒有發生地震。

  四川省人民政府網5月9日一則「阿壩州防震減災局成功平息地震誤傳事件」的報導也被翻了出來,做為事先已有人預知將要發生地震的證據。但是那則報導說得清清楚楚,鄉幹部在給村一級組織傳達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時,由於方言口音緣故,村民們把「地質災害」聽成了「地震災害」,導致了誤傳。

  同樣巧合的,是陝西師範大學旅遊學院一名23歲的碩士生,於2006年發表在一份名不見經傳的期刊《災害學》上的論文。在對發生地震的年份做了一番等差數列的湊數遊戲之後,文章得出結論稱「在2008年左右,川滇地區有可能發生≥6.7級強烈地震」。這被許多人認為是準確預測了汶川地震的證據。但是「川滇地區」這個範圍實在太大了,而這個區域發生強烈地震的頻率又太高了,平均每年發生0.45次。那麼,預言任何一年川滇地區將發生地震,就有45%的概率蒙對,何況用的還是不確定的「2008年左右」呢?

  有一位自稱「中國科學院工程地質力學重點實驗室」工作人員的人(在該實驗室的人員名單中找不到此人的名字)在網上發帖聲稱,某位自稱曾經預報唐山地震的「國寶」這次也曾在4月30日向地震局發出密件做了準確預報,但沒有起到作用,事發後欲哭無淚云云。既然是「密件」,外人自然無從得知其真實性,但是地震局兩位發言人都否認地震局收到過任何有關汶川地震的預報。

  國人之所以對地震局抱有厚望,是因為國人普遍相信地震可以被準確預報,而這種信心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1975年對海城地震的成功預報。那次7.3級地震發生的前一天,小震增強,政府部門據此發出了預警。但是只有少數大地震會有前震,而小震通常並不導致大地震,所以這次成功預報只能說是一個偶然。據《美國地震學會會刊》2006年7月一篇綜述的分析,它是「混亂、經驗分析、直覺判斷和運氣的混合」。但是它卻讓國人誤以為中國地震專家已掌握了地震預測技術,即使次年發生唐山地震的大悲劇,人們仍然以為是因為地震局失職乃至壓制「國寶」的預測所致。

  如果要預測一個大地震,就需要精確地知道大範圍的物理狀況的所有細節,而這是不可能的

  在日本和美國加州這些大地震頻發的地區,地震部門從來沒有發布過大地震預報,也從未因此受到指責。這兩個國家都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重視地震預測的研究,地震學家們一度對此充滿了信心。但是後來發生的兩個尷尬事件使這個信心深受打擊。

  上個世紀70年代末,日本地震學家們相信在日本中部將很快會有一場8級左右的「東海大地震」。據估計,日本東海地區平均大約120年發生一次大地震,此時距上一次大地震(1854年)已過了120年,大地震的發生似乎迫在眉睫。日本政府為此採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嚴陣以待。但是「東海大地震」至今還沒有發生,卻在1995年出乎意料地發生了死傷慘重的神戶大地震。自那以後,越來越多的日本地震學家意識到想要對地震進行預測是不現實的,研究的重點改為研究地震機理,而不是地震預測。

  1979年,美國地質勘探局的研究人員注意到,在加州帕克菲爾德這個地方,似乎很有規律地定期發生5.5~6級地震,平均間隔時間大約是22年。最後一次發生於1966年,據此預測下一次應該發生於1988年左右。1985年4月,美國地質勘探局發布預測,在未來的5~6年內帕克菲爾德將會發生一次大約6級的地震。地震學家們認為他們終於等來了一個可以對地震的發生進行全程監控的機會。帕克菲爾德布滿了各種各樣的儀器,100多名研究人員參與了這項「帕克菲爾德實驗」。然而,該來的地震卻沒有來。在這次被稱為「地震學滑鐵盧」事件之後,美國地震研究也轉向研究地震機理和對地震災害的評估。2004年9月28日,帕克菲爾德地震終於姍姍來遲。

  1996年11月,「地震預測框架評估」國際會議在倫敦召開。與會者達成一個共識:地震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不僅現在沒法預測,將來也沒法預測。他們認為,地球處於自組織的臨界狀態,任何微小的地震都有可能演變成大地震。這種演變是高度敏感、非線性的,其初始條件不明,很難預測。如果要預測一個大地震,就需要精確地知道大範圍(而不僅僅是斷層附近)的物理狀況的所有細節,而這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想通過監控前兆來預測地震,也是不可行的。所謂「地震前兆」極其多樣,不同的地震往往都有不同的前兆,而且一般都是地震發生後才「發現」有過前兆,缺乏客觀的認定,既無定量的物理機制能把前兆與地震聯繫起來,也無統計上的證據證明這些前兆真的與地震有關,多數甚至所有的「地震前兆」可能都是由於誤釋,令人懷疑「地震前兆」是否真的存在。

  東京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博洛尼亞大學的地震學家據此在次年3月美國《科學》雜誌聯合發表《地震無法被預測》的論文,引發了一場爭論。1999年2~4月,就地震能否預測這一問題,多位地震學家繼續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站上進行辯論。辯論雙方的共識實際上多於分歧。雙方都同意:至少就已有的知識而言,要可靠而準確地對地震做出確定性預測是不可能的。

  進入21世紀以後,這仍然是國際地震學界的主流觀點。美國地質勘探局明確表示,他們不預測地震,而只做長期概率預報,對地震災害做出評估。例如,今年4月,美國地質勘探局評估說,在未來30年內加州發生6.7級以上地震的概率為99.7%,但是不能預測地震發生的具體地點和時間。

  地震局每年收到一百多份預報卡,北京的大地震從1月1日到12月31日都有人預報

  現代科學還做不到的事情,偽科學就會乘虛而入,而且不難找到市場。地震預測也是如此。「芮氏規模」的發明人裡克特在1977年曾評論說:「記者和一般公眾衝向任何有關地震預測的建議,就像豬衝向滿槽的豬食……地震預測為業餘人士、狂人和欺世盜名的騙子提供了一個狩獵樂土。」

  由於歷史和文化的原因,中國自稱能準確預測地震的「大師」、「國寶」人數之多,在世界上大概首屈一指。而他們使用的地震預測術,也是五花八門:「太極序列」、「可公度法」、「旱震關係」、「地質信息有序性」、「天地耦合理論」、「磁暴月相二倍法」……這些人大多是退休科研人員或民間人士。他們的意見不受地震局的重視,據說是因為地震局在打壓他們;而他們在國際上也不被理睬,則只能歸咎於「西方科學」對「東方科學」的偏見了。

  這些「大師」的能耐通常並不限於預測地震,他們聲稱用同樣辦法也能準確地預測洪水、特大暴雨、特大山體滑坡、煤礦瓦斯爆炸等突發性自然災害。他們一般也從事或支持任何和現代科學對著幹的活動(研究永動機、反對相對論、反對進化論、自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等等)。

  但是他們的精確預測往往都是馬後炮,而事先公開發表的預測又往往說得很模糊,涉及的範圍太大,在地震帶發生的地震都可以被囊括進去,很容易讓人產生「說得很準」的錯覺,正如那篇《災害學》的論文。

  由於「大師」太多,預測次數太頻繁,如果有人碰巧準確預測了某次大地震,也是毫不奇怪的。據地震局工作人員說,他們每年大概收到一百多份預報卡,北京的大地震從1月1日到12月31日都有人在預報。那麼,如果哪一天北京真的發生了大地震,肯定有人可以吹噓他曾經做過準確預報。

  所以,這類地震預測術就像算命術一樣,不能因為有人蒙對了一次就真把他當大師,而要具體統計其預測的成功率。驗證方法其實很簡單。這些「大師」的預測都是閉門造車,無需親臨地震發生地進行勘探,那麼也應該可以預測其他國家發生的地震。世界上每年平均大約發生18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地震預測「大師」何不對未來一年內將要在世界各地發生的這些大地震一一預測一下,讓我們看看能蒙對幾個?如果擔心預測國內的地震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預測國外的地震應該是不犯法的。(方舟子)

相關焦點

  • 世界首隻被退貨的國寶「熊貓」,退貨原因哭笑不得!
    世界首隻被退貨的國寶「熊貓」,退貨原因哭笑不得!眾所周知,熊貓是我國的國寶,它也是因為我國的環境和氣候,孕育的這一種特殊的動物,全世界也只有我國才有,數量稀少的它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
  • 看看孔府「老文物」裡的新亮點 曲阜文物數量全省居首
    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曲阜的文物數量在山東省、濟寧市均居首位,同時也位列全國前十位。這些物質遺存作為曲阜過往的見證,在吸引各地遊客的同時,也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孔子世家明清文書檔案》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因時間長、數量多、系統性強、內涵豐富、歷史久遠,《孔子世家明清文書檔案》成為中國著名的私家檔案,是研究中國封建社會宗法制度珍貴資料。
  • 世界各國的國寶:中國是大熊貓,澳大利亞是樹袋熊,日本是什麼呢
    國寶,就是國家的寶物,不管是物件也好還是動物也好,都可以被列為國之珍寶,而受到保護,也可以作為國家的驕傲和象徵。比如說到我國的國寶我們都會聯想到大熊貓,不過我國的國寶其實並不僅僅只有大熊貓,還有和氏璧、蘭亭序、后母戊鼎、清明上河圖以及瓷器等都被列為國寶。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WX關注:超級預測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7月12日06時38分,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北京、天津、遼寧等地均有震感。北京市地震局稱:該地震發生在1976年唐山7.8級地震餘震區內。
  • 中國的國寶熊貓 在美國大受歡迎 因為功夫熊貓這部動漫
    說起中國的國寶,我們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熊貓,作為中國的國寶,但是在美國大地上卻廣受歡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實際上是和一部電影有關的,這一部動漫電影叫做功夫熊貓,那麼功夫熊貓的描繪了怎樣的世界,接下來就讓我們走近功夫熊貓。
  • 國家行動:中國地震預測預報五十年
    記者 劉 莉  如果說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將地震預測預報作為國家行為,那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每當大地震不期而至,從事地震預測預報的研究人員總會面臨質疑,甚至網絡上和現實中鋪天蓋地的謾罵。但這些質疑和謾罵者似乎並不真正了解這門科學。地震預報至今是未解的世界級難題。
  • 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開建 預報地震能否實現?
    原標題: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開建 預報地震能否實現?  十年過去了,提起那場大地震,我們仍然深感痛心。幾天前,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際,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以下簡稱減災所)發布消息稱,其已在四川、雲南兩省開始建設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  這張雲圖網並非現實意義的網絡,而是一整套系統。
  • 首城瓏璽唐風獨墅,盛唐屋簷下的世界夢想
    首城瓏璽唐風獨墅,觀盛唐建築形制之傳承,鑑盛唐風骨氣韻之再現,在北京東五環稀貴地脈,重塑唐代文化的美好想像。盛世芳華,千年春風吹又生唐長安城布局嚴謹,結構對稱,其規模宏偉、外觀壯麗的建築風格達到了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頂峰。白居易的詩中,「千百家似圍棋局,十二家如種菜畦」,正是對唐長安城的結構布局的形象描述。唐風建築,作為中國建築之高峰,千年之後,唐風之魂仍璀璨不滅。
  • 2019春節出遊預測報告:杭州西湖熱度居首 親子遊上海迪士尼居首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中國旅遊協會發布《2019年春節出遊預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通過深度挖掘高德交通大數據、旅遊大數據,分析預測了春節熱門景區,給出避堵建議,並重點分析了海南和雪鄉這南北兩大熱門目的地,為人們春節旅行提供參考。
  • 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 世界33%強震在中國:李四光錢學森指導下,他成功預測唐山大地震
    「中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如果這句話不是出自地震專家韓竹君之口,相信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個天大的謊言。估計很多朋友都會問,「難道日本不是最嚴重的麼?」「當然,更準確的說法是:中國和日本一樣,都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
  • 中國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論文數量居世界第四位
    中國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論文數量居世界第四位 2018-11-02孫自法 攝  中新社北京11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信所)1日在北京發布最新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稱,2017年被引次數超過10萬次且影響因子超過35的7種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當年共發表論文10803篇,其中,中國論文699篇,佔總數6.5%,排名世界第4位。僅統計原創論文和述評兩種類型,則中國論文有443篇,也排名世界第4位,比2016年上升1位。
  • 李四光預測中國的四大地震 揭秘預測背後的真相
    李四光是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一生為了中國現代地質工作奉獻出了一生,而李四光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網上流傳的預測了中國四次大地震,而這四次大地震的前三次均已實現了,只有最後一次還沒有應驗,此後關於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的說法就流傳出來了,但是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世界各國的國寶動物;中國的大熊貓、美國的白頭海雕
    世界各國由於地理環境及文化的不同,都有各自的國寶,這些國寶受到所在國家的特別保護,大都被視為無價之寶,成為國家的驕傲和象徵。 一,大熊貓是中國最著名的國寶之一。 中國地方物博,歷史悠久,文明昌盛,有著無數的國寶;但大熊貓無疑是最著名的。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
  • 中藥資源居世界之首 中國開發天然藥物前景廣闊
    中藥資源居世界之首 中國開發天然藥物前景廣闊 2002年8月5日06:3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八月四日電(記者曾利明)記者今天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獲悉
  • 中國國產博士數量居全球第一,為何引發擔憂?
    數學大師蘇步青這句話令許多人不解——全國一年培養出的博士僅18名,怎麼就說多了呢?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才看懂了蘇步青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中國每年招收和培養的博士數量,已經居全球首位。培養的博士多了,本應該是好事,為什麼有些人會因此感到擔憂呢?當前中國培養的博士,在國際上到底處於什麼水平呢?
  • 中國地震觀測技術居世界前列 有世界最早記錄
    圖片說明:《竹書記年》華夏經緯網2月25日訊:據中新網報導,據中國地震局消息,目前,中國地震觀測技術已處於世界前列。消息說,1930年由著名地震學家李善邦在北京鷲峰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地震觀測臺以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中國地震臺由一個發展到幾百個,目前已擁有全國基本臺網,大地震速報臺網,數據都可以及時由地震儀記錄下來,並報送到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使中國地震觀測技術處於世界前列。同時,中國還擁有世界上最早關於地震的文字記錄,以及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
  • 日本人的「地震預測史」
    眾多自然災害之首地震預測是公認的世界性科學難題存在著不可入性、小概率性、以及地震物理過程的複雜性等困難>>>> 1995年以前:世界上第一個地震學會,日本地震學會在1880年誕生。由於地震發生前沒有任何預測,國家地震預測計劃受到各方面的指責。經過社會各界長期的討論,最終決定短期預測正式放棄,轉而致力於地震學「基礎研究」--即建立更多的地震臺站。
  • 日本人的「地震預測史」
    地震會對社會、人類造成巨大災害而在各種自然災害當中尤其是站在引發人員傷亡的層面來看地震可以說是眾多自然災害之首日本地震預測歷史 >>> 1995年以前:世界上第一個地震學會,日本地震學會在1880年誕生。
  • 中國研究生院排行榜發布 中國科學院大學居首
    近日發布的《中國研究生教育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2015-2016》做出了解答,報告由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聯合中國科教評價網發布。  報告顯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全國居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分列二至五位。而中國研究生教育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依次是: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湖北省和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