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衛星」距離預報地震有多遠

2020-11-30 環球網

本報記者 馬 俊

自從中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後,很多人都歡慶「有望從太空提前預報地震」。但相關專家提醒說,現在就開始討論地震預測預報還為時過早,但中國和世界科學界在該領域的不斷積累,有望在未來攻克這個難題。

據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目前利用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尚不能直接預測預報地震。「張衡一號」主要用於地震孕育機理研究,為未來建立地震監測體系進行前期技術儲備。這顆衛星每5天實現對地球上同一地點的重訪,觀測區域可覆蓋地球南北緯65度內,重點觀測區域覆蓋我國陸地全境、陸地周邊約1000公裡區域以及全球兩個主要地震帶。

從遠離地球的太空如何監測地殼運動引起的地震呢?「張衡一號」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總工申旭輝說,地震前,巖石在地應力作用下的摩擦產生電磁輻射、切割磁力線會導致地球磁場扭曲。已有大量統計結果證明,空間電磁擾動與地震發生具有明顯相關性。因此,國外利用衛星進行地震前空間電磁異常現象的研究已有多年,俄法美等國曾發射過同類衛星。

但從另一方面講,空間電磁變化和地震發生並不是一一對應關係。尤其是根據實際觀測和理論推算,6級以下的地震在大氣電離層產生的信號很微弱,而太陽風和宇宙射線對電離層的影響遠超地震,因此監測難度很大。同時從國家整體防災減災的角度來說,6級以下地震產生的破壞相對較小,因此「張衡一號」將主要監測目標瞄準6級以上地震。它將重點監測中國全境,開展全球7級以上、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研究。

即便如此,要達到這個目標也並不容易。據了解,「張衡一號」裝載高精度磁強計、感應式磁力儀、電場探測儀、等離子體分析儀和高能粒子探測儀等8類科學探測有效載荷,可實現在低地球軌道對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的監測。「張衡一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擁有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少數國家之一。

預測地震為什麼那麼難?申旭輝表示,當前擺在地震科學家面前的有「三座大山」。第一座「大山」是我國地震數據積累太少,不足以幫助科學家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和方法體系。第二座「大山」是地震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受到很多制約,地震發生在地下,科學家們很難去地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而地面的探測站點畢竟分散,很難把全球的地球物理場搞清楚。第三座「大山」則是地震研究的基本理論本身起源於早期的牛頓物理學,而如今物理學發展很快,基礎理論學科相互交叉滲透,地震研究迫切需要吸收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

「跨越這三座大山,就要上天入地。如今衛星上天,幫助監測和積累數據,是一種探索和嘗試,但對於地震研究而言,指望一兩顆衛星遠遠不夠。」申旭輝透露,「張衡一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未來將以該衛星為基礎,繼續推進綜合空間信息應用研究,加快推進張衡一號02衛星研製研發進程和後續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規劃論證,全面提高我國全球地球物理場信息獲取能力。

除了「張衡一號」,這次發射任務還搭載了數顆微小衛星,其中包括中國首顆私人衛星「風馬牛一號」。據稱,它僅相當於一個鞋盒大小,重量不到4公斤。這顆衛星搭載了4K全景攝像頭,可以呈現360度太空高清照片,衛星入軌後每天將過境中國3次,向地球實時傳輸音頻和圖片。隨著太空技術日益成熟,研製與發射微型衛星的門檻也在不斷降低。▲

相關焦點

  • 「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為預報地震探路
    我國處於世界兩大地震帶之間,境內地震分布廣、強度大、震源淺,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活動最強烈、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資料顯示,20世紀有1/3的陸上破壞性地震發生在我國,死亡人數約60萬,佔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數的一半左右。另外,地震預報又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至今雖然研究了一些方法,但目前都不太可行。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中國地震局林雲芳、曾小蘋、續春榮、趙明、李琪撰寫的論文《地磁方法在地震預報中的應用》中提出了轉換函數法、空間相關和加權差分法以及加卸載響應比法等3種地磁預測方法。   2008年5月17日早晨,一支由6人組成的地震地磁測量隊從合肥出發,奔赴四川震災最嚴重的汶川縣展開地震測量援助。
  • 國家行動:中國地震預測預報五十年
    記者 劉 莉  如果說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將地震預測預報作為國家行為,那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每當大地震不期而至,從事地震預測預報的研究人員總會面臨質疑,甚至網絡上和現實中鋪天蓋地的謾罵。但這些質疑和謾罵者似乎並不真正了解這門科學。地震預報至今是未解的世界級難題。
  • 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
    "地震預警"並非"地震預報",兩者不屬同一概念。"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件事先發出通告;而"地震預警"是指突發性大震已發生、搶在嚴重災害尚未形成之前發出警告並採取措施的行動,減少損失。"地震預警"的原理是在地震發生後,專業部門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小於電波傳播速度的特點,提前對地震波尚未到達的地方進行預警。
  • 雖然地震無法預報,但卻可以預警,地震預警有什麼用?
    令人無可奈何的是,我們並不能夠像預報天氣那樣,對地震進行準確的預報,即使是在理論層面,目前也沒有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預測地震的發生。難道我們就真的對地震束手無策了嗎?也不盡然,雖然地震無法預報,但卻可以預警。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代表的意義卻截然不同。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我國的地震預報
    1966年3月8日至3月22日,河北省邢臺先後發生6.8級和7.2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周恩來總理三次視察地震災區,並向科學工作者發出了「希望在你們這一代解決地震預報問題」的號召。全國約有54個科研單位,2600餘名科技人員來到邢臺震區,利用各自的學科優勢,在尚無經驗可借鑑的情況下,開展地震預報探索。
  • 中國地震預報元老:為「漏報犯」的名頭而委屈
    地震預報問題成為焦點。要不要預報?能不能預報?誰有資格預報?最高立法機關民主立法,常委會委員坦陳己見。  地震到底能不能預報?這個領域的真實狀況是什麼?中國的地震預報體系在如何運轉?  在防震減災法 (修訂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一審之際,南方周末記者廣泛採訪相關人士。
  • 地震離我們有多遠?
    其中有9次發生在亞洲,傷亡人數最多的發生在中國,在發生在中國的三次地震當中,共有130萬人因此喪生。另外兩次的大規模地震,發生在1100年前的伊朗,根據口頭和書面記載,大約35萬人在這兩次地震中喪生。是中國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臘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發生的一次大型地震。震中位於陝西省華縣,測算地震震級8.25級,陝西、山西、河南、甘肅等地的101個縣受災,有感範圍遠達福建、兩廣等地。地震於午夜子時發生,不及防備,地震「壓死軍民奏報有名者83萬有奇,未經報者不可計」,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 【地理概念】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
    1.地震預報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對未來地震發生的震級、時間和地點進行預測預報,並及時公布於眾
  • 科普一下|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的區別
    「地震預報」與「地震預警」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通過研究分析,對未來地震發生的震級、時間和地點進行預測預報,並及時公布於眾,讓預測的受災區人們及時做好預防工作,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告知人們採取應急措施,以減小當地的損失。
  • 「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有什麼不同?
    「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報」!雖然它倆只是一字之差,但兩個概念不能再混淆了! 「地震預警」是指在破壞性地震發生以後,在某些區域可以利用「電磁波」搶在「地震波」之前發出避險警報信息,以減小相關預警區域的災害損失。 「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的地震事件進行科學預測,根據相關法規發布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等信息。
  • 地震科普|你對「地震預報」與「地震預警」了解多少?
    「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根據觀測到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數據,對未來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進行預測,由政府統一向社會發布的地震預測意見。根據時間尺度的不同,地震預報可分為5個階段: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臨震預報和主震後餘震預報。
  • 專家稱地震預報突破可能在中國 其他國家不關注
    真正能起到挽救生命的是臨震預報,這也是公眾的期望。  臨震預報最為困難,但中國的確有過一次成功的大地震臨震預報。  1975年2月4日發布的臨震預報,使得遼寧海城100多萬人撤離了他們的住宅和工作地點——僅僅在兩個半小時之後,海城被7.3級強烈地震擊中。  這是世界上公認的、成功預報的七級以上大震,曾經給無數地震預報工作者帶來希望。
  • 你我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你我之間的距離有多遠距離產生美。距離產生情。距離是不是衡量你們之間所經歷的一切有多遠嗎?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內涵就不一樣了。比如說大地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那?表面的距離肯定有人知道,內心的距離那?。人與人之間在一起,實際的距離看都能看出來,可是心裡的距離誰知道那?也許有人說他知道,萬一說錯了那?錯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把錯的那個距離當做對的距離去看待了。說白了。就是自己心裡感覺咱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遠那就真的有多遠。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覺。你我之間的距離有多遠?人一生都是生活在比你我各自各方面的距離有多遠。
  • 何謂「地震雲」,有什麼科學依據,真的能夠預報地震嗎?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曾經擔任過奈良市市長的鍵田忠三郎,他用觀測地震雲的方法來預報地震,堅持了30多年,自稱預報出了5次地震。這位曾經的市長沒有任何氣象學和地質學方面的專業背景,在全世界科學界對地震預報還在抓瞎之際,他能夠弄出來,真神了。
  • 何謂「地震雲」,有什麼科學依據,真的能夠預報地震嗎?
    將所謂「地震雲」的民間說法率先發展成為「學說」的是日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曾經擔任過奈良市市長的鍵田忠三郎,他用觀測地震雲的方法來預報地震,堅持了30多年,自稱預報出了5次地震。這位曾經的市長沒有任何氣象學和地質學方面的專業背景,在全世界科學界對地震預報還在抓瞎之際,他能夠弄出來,真神了。
  • 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開建 預報地震能否實現?
    原標題: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開建 預報地震能否實現?  十年過去了,提起那場大地震,我們仍然深感痛心。幾天前,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際,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以下簡稱減災所)發布消息稱,其已在四川、雲南兩省開始建設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  這張雲圖網並非現實意義的網絡,而是一整套系統。
  • 地震臺網中心蔣海昆:攀登地震預報科學高峰
    蔣海昆,2000年10月畢業於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理學博士。現任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地震預報部主任、第三黨支部書記。 蔣海昆注重政治理論學習,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努力增強黨性原則、提高個人修養。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什麼是地震預警
    例如,古川第三小學就因為安裝了速報預報裝置,在地震前10秒鐘,校內就響起了地震預報廣播,正在上課的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馬上跑到了附近的安全地帶。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在地震預報不過關的情況下,面對地震災害不斷發生,一些多地震的國家利用高科技手段,積極開展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為人類減輕地震災害帶來了一縷曙光。那麼什麼是地震預警?
  • 數據告訴你關於地震監測預報那些事兒
    新華網北京5月11日新媒體專電(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任瑋)當前全球地震形勢如何?地震預測是否仍是未解難題?我國地震預測預報水平到底怎樣?……在我國第八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新華社記者對話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就熱點問題回應民眾關切,並用數據解讀我國地震活動特點、監測預報及災害防禦等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