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在映秀落成:嘗試像天氣預報般預報地震

2020-12-02 澎湃新聞

首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在映秀落成:嘗試像天氣預報般預報地震

近年來,地震預警概念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視野。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某區域前,向該區域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無疑會極大提高地震防災能力。然而,地震預報卻鮮有人提及。

「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後與地震波進行賽跑。而地震預報則是要預測尚未發生的地震。」四川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說,地震預報是世界難題,其難度在於地球的不可入性和地震孕育的複雜性。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近日宣布在四川、雲南建設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該雲圖網擬在兩省建設2000個地下雲圖監測站,其數據將實時傳到預報中心,由預報中心自動處理,生成地下雲圖,類似於氣象預報的衛星雲圖。目前,首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和傳感設備,已在四川汶川縣映秀地震臺部署完成。

王暾認為,只要形成一張可靠的地下雲圖,讓人們能「看見」地下應力和能量的動態演化,就能預報地震。「類似於天氣預報那樣『看圖說話』,用地下應力、地下能量等與地震的發生地區、地震震級有直接關係的物理量來預報地震,而不是用『雞飛狗跳、蛤蟆過街』這類物理關係不明的物理量預報地震,也不是用物理關係太間接的物理量例如地下水位、水溫等預報。」 王暾說。

這類地下雲圖的建設,重點在於形成地殼變動的「神經末梢」。王暾所在的科研團隊已開發出一種新型傳感器,不需要「打孔」深入地球,就能監測到地下應力、能量,而且能將相關信息從地下8千米到20千米傳遞到地表,所監測的物理量需要的傳遞時間為秒級。「這些傳感器雖然安裝在地表,但是通過物理學方法可以對地下的應力等數據進行精確測量。」王暾說。

按照王暾的設想,將來的川滇地下雲圖網的主要科學目標是解決淺源(即深度小於20千米的)破壞性地震的臨震預報科技。「川滇地下雲圖網的研究對象是震源深度8—20千米的對人類有破壞性的大地震。」 王暾介紹,對人類有破壞性的地震的震源深度幾乎都小於20千米,例如邢臺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等。

根據計劃,川滇地下雲圖網將在1—2年建成,再用3年時間左右採集大約10個破壞性地震案例,根據這些案例進行地震預報的內部技術試驗,再進行地震預報公開試驗,成功後,將通過政府進行地震預報公開服務。

「地震活動性是地震預報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對於無前震的大震,地震活動性方法不適用。」四川省地震局研究員陳天長表示,地下雲圖網所採用的傳感器能夠監測物理意義明確的物理量,既能夠監測地震活動性,也能夠通過主動源監測無地震發生時的地下應力和能量,彌補地震活動性對於地震預報的不足。

若將來成功實現地震預報,是否便不再需要地震預警?王暾表示,這兩套系統是相互補充的,不能只依靠其一。「即使成功,地震預報也只能給出一個時間區間,不可能精確地預測發震時刻,而且預報時只能給出震中的區域,不可能精確到某個精確的坐標。」王暾認為,應該在地震頻發的區域同時加強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工作,讓兩個系統共同發揮作用。

(原標題為《首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在映秀地震臺部署完成 地震,有望看「圖」預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地震預報預警 四川汶川 地下雲圖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開建 預報地震能否實現?
    原標題: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開建 預報地震能否實現?  十年過去了,提起那場大地震,我們仍然深感痛心。幾天前,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際,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以下簡稱減災所)發布消息稱,其已在四川、雲南兩省開始建設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  這張雲圖網並非現實意義的網絡,而是一整套系統。
  • 地震預警不是預報 但真的可以救命
    2018年5月7日,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成都高新區宣布:將在四川、雲南建設面向地震預報的我國首個地下雲圖網。[Photo/Xinhua]地下雲圖網(underground seismic network for earthquake monitoring)是通過在四川、雲南建設2000個地下雲圖監測站(monitoring stations),實時關注與地震發生直接相關的物理量——地下應力和能量(underground stress and energy),從而形成它們的動態演化圖
  • 地震預警跑贏地震波,這裡面的關鍵技術是什麼?
    根據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官微發布的消息,此次地震,成都提前61秒收到預警。成都的180個學校、110個社區收到預警,都進行了疏散。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一名工作人員對界面新聞記者說,和地震預報不同,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後,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用電波向震中周邊警報,以實現在震波抵達前,提前幾秒到幾十秒預警。
  • 數據告訴你關於地震監測預報那些事兒
    新華網北京5月11日新媒體專電(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任瑋)當前全球地震形勢如何?地震預測是否仍是未解難題?我國地震預測預報水平到底怎樣?……在我國第八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新華社記者對話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就熱點問題回應民眾關切,並用數據解讀我國地震活動特點、監測預報及災害防禦等相關工作。
  • 關於地震監測預報
    同時,對「地震監測預測」應該在附則中有個定位解釋。李連寧委員說,我贊成剛才各位委員的意見,要突出重點,但是哪些是重點?我認為預測、預報也是重點。地震究竟能不能預測預報?預測預報確實有困難,但並不是一個不可攻克的難題。現在輿論宣傳地震是不能預報的,某種程度上是為了適當減輕地震部門的壓力。
  • 「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為預報地震探路
    據國防科工局專家介紹,這次發射的「張衡一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臺,即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首發星。2月5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到「張衡一號」發回的數據。地震是危害性極強的災害之一。據聯合國統計,20世紀以來,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數達260多萬。
  • 中國推進地震臺站改革 構建四級監測預報業務架構
    中國推進地震臺站改革 構建四級監測預報業務架構 2020-04-27 20:40:27 —省地震臺—中心站—一般監測站」四級監測預報業務架構,實現地震臺站業務全面轉型升級,有力支撐地震監測預報業務現代化建設。
  • 中國發布兩監測站網十年規劃:提升地震監測預報現代化水平
    記者當天從中國地震局獲悉,該局歷時近1年編制完成的《中國測震站網規劃(2020-2030年)》和《中國地球物理站網(地殼形變、重力、地磁)規劃(2020-2030年)》已於近日印發,這兩個監測站網規劃聚焦提升地震監測預報現代化水平,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範能力,提升國際前沿地震科學研究服務能力。  為什麼要編制測震和地球物理站網規劃?這兩個十年規劃的目標任務有哪些?又如何推動目標實現?
  • 中國「地震衛星」距離預報地震有多遠
    本報記者 馬 俊自從中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後,很多人都歡慶「有望從太空提前預報地震」。但相關專家提醒說,現在就開始討論地震預測預報還為時過早,但中國和世界科學界在該領域的不斷積累,有望在未來攻克這個難題。
  • 天氣預報有了更精細的監測數據
    在「風雲四號」衛星天氣預報應用攻關團隊首席專家許映龍眼裡,「風雲四號」A星所提供的監測數據在天氣預報業務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為強化衛星監測分析業務技術、發展衛星監測客觀定量分析方法提供了重要支撐。對於天氣預報而言,衛星監測數據可以更精準地反映天氣系統以及天氣系統在衛星雲圖上的特徵和變化。通過數據同化技術,衛星監測數據可融入到數值預報模式中,進一步提升預報精度。相比於「風雲二號」G星、F星,「風雲四號」A星的高時空解析度觀測圖像在對颱風監測上有著質的飛躍。
  • 是否存在有助於預報的地震前兆?
    經過幾十年地震預報探索實踐,發現了很多地震前兆異常,其中部分前兆還通過了優秀地震前兆標準的檢驗,並分析總結了前兆異常的群體特徵。但用這些前兆異常,通過經驗性統計方法進行的地震預報成功率卻很低,其根本原因是什麼?還有沒有必要研究地震前兆?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我國的地震預報
    1966年3月8日至3月22日,河北省邢臺先後發生6.8級和7.2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周恩來總理三次視察地震災區,並向科學工作者發出了「希望在你們這一代解決地震預報問題」的號召。全國約有54個科研單位,2600餘名科技人員來到邢臺震區,利用各自的學科優勢,在尚無經驗可借鑑的情況下,開展地震預報探索。
  • 【應對情況】蚌埠市地震局舉辦全市地震監測預報業務培訓班
    為進一步提升市縣地震監測預報工作能力,蚌埠市地震局於9月29日舉辦地震監測預報業務培訓班。賈瑞祥副局長作開班動員講話,市縣區地震部門、蚌埠地震臺、市地震監測中心負責人及業務骨幹30餘人參加培訓。
  • 為什麼還不能像天氣預報一樣,提前幾天預知地震發生的可能性?預測...
    申旭輝 2019-05-12 作為一位從事地震研究的學者,我其實也跟你懷著同樣的疑惑,什麼時候地震預測的水平能夠和天氣預報一樣?
  • 科普一下|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的區別
    「地震預報」與「地震預警」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通過研究分析,對未來地震發生的震級、時間和地點進行預測預報,並及時公布於眾,讓預測的受災區人們及時做好預防工作,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告知人們採取應急措施,以減小當地的損失。
  • 地震前兆監測——地下流體
    多年來,地下流體的動態一直被科研人員當做地殼應力應變活動的重要指標來進行監測,從而積累了大量的觀測信息,其中包含了大量地震前兆信息,使地震地下流體學在地震監測預報的研究工作中佔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並且顯示出了巨大的研究潛力。
  • 地震科學預測新技術!「地下雲圖」,讓地震實時「看見」
    ,還遠遠沒有像天氣預報那樣可以動態跟蹤事件過程。實現像天氣預報那樣跟蹤地震事件過程,一直是地球科學家和地震學家的追求。 從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了地球科學的信息化的不斷實現。
  • 地震科普|你對「地震預報」與「地震預警」了解多少?
    「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根據觀測到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數據,對未來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進行預測,由政府統一向社會發布的地震預測意見。根據時間尺度的不同,地震預報可分為5個階段: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臨震預報和主震後餘震預報。
  • 數值天氣預報——現代天氣預報的基石
    事實確實如此,2018年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已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為什麼天氣預報能達到這樣一個水平呢?這主要得益於數值天氣預報的不斷發展。可能大多數人對數值天氣預報比較陌生,下面就為您揭開數值天氣預報的神秘面紗。
  • 中國地震局回應監測預報質疑:精確預測暫做不到 觀測動物「異常...
    此前,蘆山發生「4.20」強烈地震曾引發網友關於地震「預警」的討論;5月中旬,「南昌防震減災局養狗預測地震」和「合肥市地震局在市野生動物園建觀測站,請動物做預報員」等報導更引發網友對地震監測預報的質疑與提問:地震真的是一種「只能預警不能預報」的自然災害嗎?「使用動物預測地震」已經成為我國地震工作部門預測地震方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