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兆監測——地下流體

2021-02-23 濟震微訊

地下流體是指廣泛存在於地殼巖層空隙中的各種流動性物質,包括水、油和氣體等。集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地球化學、水文地球化學、地球動力學於一體的地震地下流體學以地下水位、流量、水中氣體、化學組分、溼度和土壤中氣體等與地震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有關的內容作為研究工作的主要對象。

多年來,地下流體的動態一直被科研人員當做地殼應力應變活動的重要指標來進行監測,從而積累了大量的觀測信息,其中包含了大量地震前兆信息,使地震地下流體學在地震監測預報的研究工作中佔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並且顯示出了巨大的研究潛力。

地下流體是構成地殼介質的一種特殊的、最活躍的組成部分,地殼運動緩慢而持續,會對地下流體的組分和含量產生影響,因此監測地下流體中所溶解的氣體和化學組分對於地震前兆監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對已有的地震資料進行統計的結果表明,有一定數量的地震在發生之前會出現地下流體中水、氧等含量發生突變的現象。

地下流體前兆異常產生的機理是多樣的。簡單地說,在地震及其他構造活動中,異常的產生是由於含流體的巖石產生彈性變形、裂隙發育、斷層擴展以及發生破裂,導致「巖-水-氣」系統平衡破壞的結果。這既表現為水位、流量、氣流量、溫度增減的物理動態變化,又表現為氣體、離子組分和物理化學性質的化學動態變化

某地地下流體氣壓、水位變化圖

按地下流體對巖石變形破壞的反作用,現也得到證實。眾所周知,水庫蓄水、深井高壓注水和油田注水等都可以誘發地震。而地下流體含有的許多化學組分,亦對巖石的強度產生顯著的化學腐蝕作用,從而促進斷層的蠕動和地震的發生。

綜上可知,地震前地下流體出現明顯的異常變化是有它的必然性和客觀性的。所以,利用地下流體方法預測地震的物理依據是十分清楚的。

地下流體監測理論基礎

我國地震地下流體的物理量和化學量的動態監測始於1966年邢臺地震,流體監測是對地下水、氣等地球物理量和化學量進行觀測,以期觀測地震的孕育、發生過程,揭示震前、震時和震後異常時空變化信息。其觀測設備包括井口裝置、觀測儀器等,觀測儀器可分為物理量觀測儀器和化學量觀測儀器。

一、物理量觀測儀器

二、化學量觀測儀器

地震作用下地下水流體會產生多種變化,因此實時監測地下流體是地震預測、預警的重要一環。地震預測、預報實時性的進一步加強需要構建多層次地下流體實時監測體系,完善地震觀測網,拓展實時監測功能,提高監測精準性,為後續地震預測、警報提供信息支持。

相關焦點

  • 地震臺如何監測地震呢?從一口服役30年的老井裡了解前兆
    在「入地難」的情況下,地震臺是如何監測地震呢?如果將地球比作人類,地震監測就像給地球做「體檢」,時刻通過各種手段監測地球的「生命體徵」,如測震、形變、地磁、重力、地電、地下流體、強震動等方法。近日,記者分別到安陽、濬縣等地進行了探訪。
  • 流體地球化學—地震的「血液檢驗」
    在這一周,我們將每天與大家分享一篇優秀的地震科普文章,希望能夠提高大家對地震的了解,增強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能力。流體地球化學是地質學與地球化學交叉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主要研究地球內部流體中元素(同位素)的分配和遷移、分散和富集。近年來,流體地球化學在地震活動觀測和研究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確定地下物質來源、能量傳輸和地下條件等問題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揭秘地震監測全程:1.5級以上地震可精確定位
    防震減災專家為市民揭秘地震監測全程一臺位於地下兩米的「拾震器」時刻探測地下的「動靜」,這些「動靜」被地震數據收集器收集,並通過無線信號傳送到監測中心,經過工作人員分析,地震發生後最快5分鐘便可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震」了。
  • 斷層深井捕獲地震前兆 成果意義存在不同意見
    科學家在聖安德烈斯斷層的一口深井裡觀測到了地下巖石在地震前的物理變化,但是對於這一研究結果的意義以及能否作為穩定的地震前兆,科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乃至爭議
  • 專家談地震監測技術:未來至少在1-15天之前可預測
    原標題:植入「地球聽診器」 可探地震前兆 清晨,獲悉最揪心的新聞——臺灣花蓮附近海域2月6日發生6.5級地震。可以想見,當晚23時50分,有些居民剛剛進入夢鄉,在沒有任何防備情況下,遭遇地震是多麼措手不及。
  • 專家談中國地震監測:不久的將來可做到至少1—15天前預測
    因此,通過研究地質結構、地殼形變、板塊運動、地下流體等發現地震成因與機理,進而建立地震監測與預報體系的傳統攻關模式,如雄關漫道難以逾越。  「我認為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在研究中,我們繞開了對地震成因的研究,直接聚焦地震前兆信號。」2月7日,北京大學深圳地震監測預測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新安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明確地說。
  • 科學家建議實施「地下明燈計劃」:製造人工地震監測地球內部
    科學家建議實施「地下明燈計劃」:製造人工地震監測地球內部 一提到地震,人們首先聯想到山崩海嘯,房倒屋塌,以及人員和財產的損失。
  • 專家:江蘇地震與汶川大地震沒有必然聯繫
    7月6日18時43分,在南京市棲霞區與句容市交界處發生3.6級地震,南京市及鎮江市震感較明顯。    從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後,江蘇濱海、青海海西唐古拉山、福建廈門以及臺灣金門等地相繼發生3.0級以上地震,日本東北部6月14日還發生了7.2級強震。這些地震與汶川大地震是否有關聯,近期地震走勢究竟如何?
  • 是否存在有助於預報的地震前兆?
    經過幾十年地震預報探索實踐,發現了很多地震前兆異常,其中部分前兆還通過了優秀地震前兆標準的檢驗,並分析總結了前兆異常的群體特徵。但用這些前兆異常,通過經驗性統計方法進行的地震預報成功率卻很低,其根本原因是什麼?還有沒有必要研究地震前兆?
  • 保護地震監測環境,人人有責
    問什麼是地震觀測環境?地震觀測需要地面、地上、地下一定的環境條件作為保障,使人文活動對觀測不產生幹擾。這些都屬於觀測環境的範疇。地震觀測環境是指地震監測設施能夠正常工作所要求的周圍環境,是由保證地震監測設施正常發揮工作效能的周圍各種因素的總體構成。用於記錄地震活動和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各類地震觀測儀器和設備,需要在能夠排除各種幹擾因素並準確地接收、記錄到真實地震信息的環境下工作。
  • 天文觀測中一種可能的地震前兆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大地震頻發。雖然現在還不能斷定全球是否進入了新的地震活躍期,但本世紀地震頻次的確比20世紀高了一些。因此,推進地震預測研究和試驗顯得更為迫切,關鍵的問題是篩選出更多有效的地震前兆,研究捕捉地震前兆異常的良好方法和手段。
  • 與地震波賽跑!洛陽有望實現震後4秒收到預警簡訊
    王世昌說,按照洛陽地震臺現在的監測技術,可以將地下一絲一毫的抖動放大6萬多倍呈現,並轉化為易讀的波形信號,「人體對3級以下的地震基本沒有感覺,但就算洛陽發生1級地震,我們也能監測到」。  回顧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前的3個月裡,連續監測到水中氡含量異常  除了震後監測,地震臺還肩負著一項被寄予眾望的使命——前兆監測。王世昌說,預測地震屬於前兆學科,通常運用的方法有監測電磁、流體、形變三種。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前,洛陽地震臺就通過監測流體發現了異常。
  • 汶川十年丨大河探秘地震觀測臺站:沒有一顆「鐵釘」的地磁觀測室
    在「入地難」的情況下,地震臺通過哪些手段監測地震?其實,如果將地球比作人類,地震監測就像給地球做「體檢」,時刻通過各種手段監測地球的「生命體徵」。那麼,地震人都是通過哪些方法來監測地球的?近日,記者分別到安陽、濬縣等地進行了探訪。 【地下】地下4000米深地震監測井,已經「服役」30年在進入觀測站之前,首先我們要了解地震的監測手段有哪些?
  • 青島有132個宏觀地震監測點 今年全市已發生4次地震
    在5·12全國防災減災日即將到來之際,5月8日,青島市應急管理局在「加強青島市地震監測預警能力建設」網絡問政時表示,全市共有132個宏觀地震監測點。在這些監測點中,動物、植物、地下水、地電等都作為地震宏觀前兆進行監測。
  • 微地震監測為儲氣庫深度「體檢」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何宏芳 特約記者熊巧紅 通訊員馬志宏)11月18日,華北油田蘇橋儲氣庫群蘇4K-1X井通過連續36天的微地震監測顯示,東南部斷層活躍性非常低,標誌著蘇4儲氣庫斷層密封性良好。
  • 井水外溢是地震前兆嗎 地震井水是什麼異常
    導語:人們認為,一般大地震來臨前,很多東西會發生異樣。例如,除了動物之外,水井也會發生一些怪異現象。那麼,如果井水外溢是地震前兆嗎?一般地震井水是什麼異常?一起來了解。井水外溢是地震前兆嗎 地震井水是什麼異常水井與地震徵兆
  • 地震前兆?廣州一地震觀測點報告異常,驚現大量蚯蚓聚集
    21日8時許,廣州市地震局位於廣州大學礦泉水廠(廣州市天河區龍洞漁沙坦漁東路150號)的地震宏觀觀測群測群防點報告出現異常,監測人員稱水廠區域內部分地區的水泥地面出現大量蚯蚓(部分已死亡)和百足蟲。接報後,地震局會同市地震監測中心立即開展事件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水廠周邊環境情況時,未發現同類事件;測量附近土壤酸鹼度和溫度後,未發現明顯異常。
  • 宣城市在全省監測預報工作質量檢查評比中獲優異成績
    近日,2020年度全省監測預報工作質量檢查評比結果公布,宣城市獲測震系統運行第一名、地下流體水位評比第二名、會商報告第二名,測震編目、臺網分中心、井下傾斜、電磁擾動獲優秀等次。近年來,我局嚴格按照地震監測預報工作要求,著力加強對市、縣地震臺的運維管理,不斷強化地震觀測資料的規範性、完整性、可靠性,積極開展地震趨勢會商研判和專題研究。同時,加強對地震臺站監測設施和觀測環境保護,確保觀測設備正常、穩定運行。
  • 「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為預報地震探路
    居高臨下全天時監測地震目前,世界各國監測地震的主要手段仍是地面臺站觀測。我國也已建立了覆蓋全國的數字地震臺網、數字前兆臺網、數字強震臺網和國家GPS觀測網絡等。其實,早在冷戰時期,由於地下核試驗產生的強震會引起電磁異常,所以為了監測有關國家地下核試驗的情況,蘇聯曾發射過多顆這種可監測電磁異常的衛星。後來,這種電磁監測衛星又逐漸用於地震預報,轉化成為專門的地震衛星。1983年,有專家對1顆遙感衛星經過地震區域時的記錄數據分析後發現,震前和震後幾十分鐘至數小時內超低頻電磁信號增強,這一成果極大推動了地震-電磁現象的研究。
  • 地震監測手段和方法
    目前應用於地震監測的主要手段及方法有以下幾種:  1)測震:記錄一個區域內大小地震的時空分布和特徵,從而預報大地震。人們常說的「小震鬧,大震到」,就是以震報震的一種特例。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鬧」並不一定導致「大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