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中國地震監測:不久的將來可做到至少1—15天前預測

2020-11-30 儀器信息網

  世界性科學難題究竟能否「破」

  縱觀近十年,全球地震頻發,6級以上強震相繼出現在土耳其、海地、智利、尼泊爾,以及我國汶川、玉樹、雅安等地。有網民說,地球猶如手機被調成「振動模式」。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雷軍曾表示:我們必須承認最近幾年地震確實比較活躍。

  震短期、臨震預報是當今公認的一個世界性科學難題。因此,通過研究地質結構、地殼形變、板塊運動、地下流體等發現地震成因與機理,進而建立地震監測與預報體系的傳統攻關模式,如雄關漫道難以逾越。

  「我認為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在研究中,我們繞開了對地震成因的研究,直接聚焦地震前兆信號。」2月7日,北京大學深圳地震監測預測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新安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明確地說。

  王新安說:「地震的孕育和發生是地下巨大的能量活動過程,其中應會伴隨發生各種物理和化學變化。如電磁異常,通常是地下巖石受力變形至突然破裂釋放的大量電磁擾動信號。在震中區及其附近更大區域,這類前兆信號都可能非常明顯。」

  捕捉「地聲」+「電磁擾動」信息

  歷時5年,王新安團隊研製出一種新型AETA多分量地震監測系統,布設在地下或山洞內,捕捉「地聲」和「電磁擾動」等地震前兆信息,恰似「地球聽診器」,記錄地震活動前中後全過程,發現規律,進而預測地震。

  與傳統體積龐大的監測儀器,如水位儀、地震儀、電磁波測量儀等相比,AETA由一組小巧輕便、設計精密的半導體傳感器組成,其中電磁傳感探頭呈長筒狀,長約1米、直徑10釐米;地聲傳感探頭形似飛碟圓盤般大小。

  中國地震局有關領導曾高度評價:AETA填補了寬頻帶電磁擾動和地聲監測量的空白,以及易於安裝和對環境要求不高的前兆觀測儀器的空白。

  「未來至少在1—15天之前可預測地震」

  起初,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防震減災局檢測員林強並不看好AETA,而它分別在去年9月、10月青川的多次臨震監測的表現,讓人眼前一亮。他說,「在地震發生之前的十多天內,AETA對電磁擾動的捕捉很靈敏。我們正在將其與觀測地殼形變的傾斜儀結合使用,測試映震效果。」

  過去的三年,在中國地震局、各省區市地震局與防震減災局支持下,全國各地臺站布設AETA近200臺,主要集中覆蓋川滇和首都圈,包括北京、河北、四川、雲南、廣東、臺灣、西藏、甘肅、寧夏和陝西等。

  就在去年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第三天,王新安帶著AETA火速趕到現場收集分析餘震情況,大大提升監測系統的性能。臺灣花蓮發生地震時,雖然布設在深圳監測點相距有些遠,但也感應到一定的信號。

  「如果今後各地布設監測點足夠到位,像臺灣花蓮這樣級別以上的地震,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做到至少在1—15天之前預測。」王新安充滿信心地說。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專家談地震監測技術:未來至少在1-15天之前可預測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副教授雷軍曾表示:我們必須承認最近幾年地震確實比較活躍。 震短期、臨震預報是當今公認的一個世界性科學難題。因此,通過研究地質結構、地殼形變、板塊運動、地下流體等發現地震成因與機理,進而建立地震監測與預報體系的傳統攻關模式,如雄關漫道難以逾越。 「我認為地震是可以預測的。
  • 12月第2天,美國發生了第1個6級地震,也進行了海嘯監測
    當然,這是處於短時間看上去比較活躍的情況,一般來說地震的發生都是正常的情況,大家不要有誤解。根據中國地震監測網數據顯示,在北京時間12月2日13時01分許,位於美國美國阿拉斯加附近海域發生了一次6級強震,自動測定為6.3級,最後下調為6級。這是12月的第1個6級強震,來得還是比較早,美國地質調查局也顯示為6級強震。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同時,按照中國地震局指派,測量隊還將負責對統一調遣進入災區、來自四川等省的四支測量隊進行工作指導。   2008年4月29日,北京鐵道大廈。來自國家有關部委和研究機構的領導、專家等130餘人,就我國地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研討。
  • 地震預測專家速成手冊
    2000至2009年,全球被USGS統計的8級以上的地震總共13次、7.0-7.9級的地震共131次、6.0-6.9級的地震共1447次、5.0到5.9級的地震共15630次,而1.0-1.9級的地震只被記錄了7090次。
  • 地震專家會商:汶川地震餘震正有規律衰竭
    昨日(15日),中國地震局組織了自汶川地震發生以來最大規模的專家會商。來自全國各個省市的80名地震專家與中國地震局兩位高層及國家地震局數十名專家共同預測汶川地震的發展趨勢。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首席預報員孫士鋐告訴記者,從目前判斷看來,對於汶川地震主餘震(主震7.8級,餘震級別較低)的看法沒有改變。「但多數專家討論仍圍繞汶川地震的影響,主要觀點與幾天前我們的預測沒有差別。」孫士鋐表示,「對於東部地區和首都圈的地震活動,由於汶川地震發生突然,會商臨時決定,多數專家對這方面研究不充分,目前還無明確的說法。」
  • 專家稱地震預報突破可能在中國 其他國家不關注
    地震預報突破將在中國  儘管破解短臨地震預測的「金鑰匙」尚未被人類掌握,但中國的地震工作者對此懷有信心。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學忠相信,「將來地震預報的突破肯定是發生在中國。」  陳學忠認為,其他國家不太關注地震預報自有其理由。
  • (唐山大地震·反思)慘痛教訓:地震預測沒有預報
    慘痛教訓:地震預測沒有預報  十幾秒的地動山搖,唐山24萬生靈塗炭,16萬人滴血負傷。人類雖然無法制止大地震,但預報預防減少人員傷亡是可行的,因為之前已經準確地預測出了這場地震,只是有了「預測」之後沒有能夠「預報」。
  •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2秒報出地震參數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地震波信號傳到地震臺網,據此得出地震震中、震級、發震時刻、深度、破裂機制等參數。地震監測如何做到「又快又準」是我國科學家長期以來重要的攻關方向。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在各地震臺站,速報員們一刻不敢鬆懈,他們是實現「又快又準」的關鍵一環。「震情信息無小事,容不得一絲差錯,只能叮囑自己仔細再仔細。」
  • 關於地震監測預報
    這次四川都說是沒有臨震的宏觀異常現象,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多異常現象,不要說蟾蜍大面積遷徙的情形,四川有一個武警,他是軍犬的飼養員,他就感覺到地震前軍犬有異常的情況,他就說過不久會地震,結果真的地震了,所以臨震預測是完全可以起到預警作用的,我們對群測群防的忽視是這次一個很重要的教訓。所以我建議要把這一內容考慮進來。
  • 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 地球科學說
    前兩天上課的時候,有同學問起地震預測的問題,當時還留了一道思考題,但是一直沒跟同學們詳細探討,現答覆如下。地震能預測嗎?簡單說,不能。另外,地震預報還會涉及到四個不同的時間尺度: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我們平常說的地震預報,其實指的是臨震預報。地震的中長期預報相對容易,地球物理學家有能力推測哪些地方在將來容易發生地震,但是具體的時間(即臨震預測)卻無法預估。這就像下圖1中山頂上的一塊石頭,我們可以推測,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掉落,但是究竟這塊石頭何時掉落,往哪個方向掉落,落地之後會呈現什麼樣子,我們預測不了。
  •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8年度應屆畢業生招聘公告
    研究所主要通過對地震過程的觀測、模擬和預測理論及方法研究,探索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規律,促進地震科學發展,為地震監測預報和防震減災服務。以地震孕育、發生過程和預測實踐中提出的科學問題為研究對象,依託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依託新構造與地震構造、數字地震學、地震及災害預測、GPS及空間技術以及地震觀測技術等多學科的滲透、融合,推進、發展地震數值預測的理論與方法,逐步集成有特色的基礎學科、研究領域和專家群體,努力產出創新理論成果和突破性應用成果。
  • 陝西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5級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文晨)地震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準確地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做好地震短臨預報,能夠有效減輕地震災害,保障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十三五」以來,陝西地震監測預報效能不斷增強,在三秦大地織起一張「安全網」。
  • 揭秘地震監測全程:1.5級以上地震可精確定位
    防震減災專家為市民揭秘地震監測全程一臺位於地下兩米的「拾震器」時刻探測地下的「動靜」,這些「動靜」被地震數據收集器收集,並通過無線信號傳送到監測中心,經過工作人員分析,地震發生後最快5分鐘便可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震」了。
  • 「地震奇人」可憑藉特殊感應 準確預測地震
    雖然各國專家為地震預測(Earthquake prediction)盡了最大的努力,但至今仍不能準確預測地震,只能做出粗略的估計。然而,民間卻有不少奇人能夠預知地震的發生。臺大地理系教授朱子豪,致力於研究人體在地震前出現的異常感應現象。他在中國臺灣地區找到了30多位「地震奇人」,並整理了他們的感應記錄。一些人在地震發生前,身體某部位會出現跳動,或耳朵會聽到地震的聲音等。
  • 京津冀攜手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
    三地攜手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三地攜手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先期開展觀測臺站標準化建設與改造試點河北新聞網訊(記者曹智)從省地震局獲悉,近日,省地震局會同北京市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
  • 唐山地震真相29年後揭開:震前準確預測遭冷遇3
    中國新聞周刊:請介紹一下唐山大地震之前,唐山地區的地震監測情況。   劉佔武:當時唐山地區監測地震的機構有兩個,一個是我們唐山監測中心臺,還有一個是唐山地震辦公室。我們中心臺是專業隊伍,唐山地震辦公室管轄唐山市市區範圍內的地震臺,是業餘地震監測隊伍,負責人是楊友宸。我們兩家是平行機構,兩家上面還有一個機構,是唐山地區地震辦公室。
  • 地震前必有異象?民間有高人能預測地震?假的
    只看要點就夠了):地震預報只有滿足「不能老是虛報、漏報,限定發生範圍、時間、震級」,才能算作可靠、科學的地震預報。「地震前必有異象」「民間有高人能預測地震」「中國專家確實預測過地震」,這些說法都已經被證偽。
  • 中國地震局回應監測預報質疑:精確預測暫做不到 觀測動物「異常...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副主任蔣海昆表示,從國家地震局到省、市、縣級地方地震工作部門在「地震監測預報」方面的日常工作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為地震監測。中國地震局相關直屬單位及各省地震局下屬地震臺站,大部分力量用於地震活動及地震前兆的監測。
  • 地震預測 我們為何要仰望星空?
    巡天遙探「地動」,北川、爐霍、樂山、稻城,四川這4個地方,有了信息接收站……位於四川北川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三頻信標接收站不久前正式建成,該站將與位於爐霍和樂山的接收站,以及明年建成的稻城接收站一起,通過接收衛星信息,對我國南北地震帶上空的電離層進行監測,為大地震預測研究、預報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前兆信息最近案例●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7.0
  • 「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為預報地震探路
    據國防科工局專家介紹,這次發射的「張衡一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臺,即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首發星。2月5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到「張衡一號」發回的數據。地震是危害性極強的災害之一。據聯合國統計,20世紀以來,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數達26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