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布兩監測站網十年規劃:提升地震監測預報現代化水平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記者當天從中國地震局獲悉,該局歷時近1年編制完成的《中國測震站網規劃(2020-2030年)》和《中國地球物理站網(地殼形變、重力、地磁)規劃(2020-2030年)》已於近日印發,這兩個監測站網規劃聚焦提升地震監測預報現代化水平,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範能力,提升國際前沿地震科學研究服務能力。

  為什麼要編制測震和地球物理站網規劃?這兩個十年規劃的目標任務有哪些?又如何推動目標實現?中國地震局副局長陰朝民對此予以逐一解讀。

  補齊地震監測體系「短板」

  陰朝民指出,編制測震和地球物理站網十年規劃,是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適應「全災種、大應急」管理體制機制的一項重要舉措;是解決地震監測能力建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實現「釐定目標,強化產出,構建立體地震觀測體系」改革目標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明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站網建設的規模、類型和技術指標,引導和規範相關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激發活力,營造良好社會環境,共同參與地震站網建設的一項重要推動。

  根據防震減災法關於全國地震監測臺網實行統一規劃和分級、分類管理的要求,地震部門已制定防震減災的國家級規劃和專項規劃,但在全國範圍地震監測臺網建設布局方面,還沒有出臺過全面系統的規劃。編制測震和地球物理站網十年規劃,也是中國地震局履行法定職責,補齊地震監測體系建設與發展「短板」的一項既重要又緊迫的工作。

  更加完善秒級地震預警能力

  陰朝民介紹,中國測震站網規劃的設計目標是:到2030年,構建包括3036個基準站、35580個基本站,覆蓋全國、重點加密的現代化、標準化、規範化的測震站網,為地震預報和地震科學研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高時空解析度的數據產品。

  ——提升地震速報能力。全國範圍內基本實現2.0級地震速報,震後1分鐘內發布自動速報結果,5至10分鐘完成地震正式速報,10分鐘內完成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5.0級以上地震正式速報。

  ——提升地震烈度速報能力。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實現3至10分鐘內完成4級以上地震烈度速報。

  ——提升地震預警能力。在華北、南北地震帶、東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形成更加完善的秒級地震預警能力。

  提升地殼形變和重力、地磁監測能力

  中國地球物理站網規劃的設計目標為:到2030年,形成中國大陸地區相對均勻、活動塊體邊界帶和重點地區適度加密的觀測規模。

  ——提升地殼形變監測能力。建成280個基準站和1018個基本站,實現對中國大陸地殼形變場的動態監測,對活動地塊及邊界帶運動與變形的準確刻畫;實現對南北地震帶、新疆天山地區和華北地區地殼變形場的動態監測和對強震危險源的有效識別。

  ——提升重力監測能力。建成30個基準站和138個基本站,實現對中國大陸及周邊巖石圈構造運動的整體監測,獲取重力場變化背景場圖像,為大震長期危險性分析提供數據支撐,同時為重力站網提供統一基準。

  ——提升地磁監測能力。建成60個基準站和316個基本站,實現對中國地磁基本場及其動態變化的精細描述,基本形成立體化的地磁站網布局。

  「兩步走」逐步實現十年規劃目標

  陰朝民表示,到2030年,將在現有基礎上,按照「兩步走」的方式逐步實現中國測震站和地球物理站網十年規劃的設計目標。

  第一步:當前至2025年。統籌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一帶一路」地震監測臺網等在建項目,推進全國地震臺網升級換代工程、地震災害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專項工程等國家層面重大項目的立項與實施,預計「十四五」期間將完成測震站網規劃建設規模80%左右、地球物理站網規劃建設規模70%左右的目標。

  第二步:2026年至2030年,將完成規劃全部建設任務。

  這兩個監測站網規劃充分兼顧科學性可行性,著重解決地震測報「又快又準」和地球物理觀測高解析度高準確性兩方面的問題,未來還將通過擴大合作共享,與氣象、測繪、高校等部門和機構共享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重力等觀測數據,實現觀測密度的進一步提升。(完)

相關焦點

  • 中國推進地震臺站改革 構建四級監測預報業務架構
    中新社北京4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7日從中國地震局獲悉,該局將用3至5年時間,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構建「國家地震臺—省地震臺—中心站—一般監測站」四級監測預報業務架構,實現地震臺站業務全面轉型升級,有力支撐地震監測預報業務現代化建設。
  • 記者探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信息化助力提升監測速報
    自地震發生以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迅速持續向公眾報送震級,範圍等信息,這樣的效果是如何達到的?人民網帶您了解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信息化建設的情況。 提起地震臺網中心,你會想到什麼?是枯燥的數據表格還是枕戈待旦的緊張?近日,人民網記者探訪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和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國家級業務中心——中國地震臺網中心。
  • 關於地震監測預報
    實際上在海城地震的時候我國就已經做出了比較準確的預報,建國以來也已經成功地對多次地震進行預測、預報,而且比較準確,不能說因為某一次測不出來,就說地震總是測不出來,我認為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法律草案在防震減災的規劃裡,沒有把群測群防納入規劃,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不足,反映出在指導思想上,近些年來存在的重專業預測、輕群測群防的傾向。
  • 中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國內地震2分鐘速報
    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 京津冀攜手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
    三地攜手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三地攜手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先期開展觀測臺站標準化建設與改造試點河北新聞網訊(記者曹智)從省地震局獲悉,近日,省地震局會同北京市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
  • 中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國內地震2分鐘速報_新聞中心...
    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 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借力信息化提升防震減災水平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實時接收全國臺站數據和全球多個臺站共享數據,實現全國2分鐘內、全球10分鐘內有影響地震的自動速報。國外地震速報能力不斷提升。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正在推進的信息化平臺建設。
  • 中國地震局:2025年初步形成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
    中國地震局 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地震局8日在北京召開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提出,要準確把握「十四五」防震減災發展形勢和發展思路,夯實監測基礎,加強預報預警,摸清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保障應急響應,增強公共服務,創新地震科技,到2025年初步形成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不斷提高「防大震、減大災、抗大震、救大災」高質量服務能力。
  • 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開建 四川將有5000個地震監測臺站
    人民網成都4月29日電 (王軍)今日,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下稱「減災所」)宣布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在四川開建,到2020年底,大陸地震預警網在四川省內的地震監測臺站將達到3000個。加上中國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在四川規劃、建設的2003個臺站,四川將有5000個地震監測臺站。
  • 數據告訴你關於地震監測預報那些事兒
    新華網北京5月11日新媒體專電(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任瑋)當前全球地震形勢如何?地震預測是否仍是未解難題?我國地震預測預報水平到底怎樣?……在我國第八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新華社記者對話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就熱點問題回應民眾關切,並用數據解讀我國地震活動特點、監測預報及災害防禦等相關工作。
  • 首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在映秀落成:嘗試像天氣預報般預報地震
    首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在映秀落成:嘗試像天氣預報般預報地震 近年來,地震預警概念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視野。
  • 【應對情況】蚌埠市地震局舉辦全市地震監測預報業務培訓班
    為進一步提升市縣地震監測預報工作能力,蚌埠市地震局於9月29日舉辦地震監測預報業務培訓班。賈瑞祥副局長作開班動員講話,市縣區地震部門、蚌埠地震臺、市地震監測中心負責人及業務骨幹30餘人參加培訓。
  • 「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為預報地震探路
    據國防科工局專家介紹,這次發射的「張衡一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臺,即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首發星。2月5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到「張衡一號」發回的數據。地震是危害性極強的災害之一。據聯合國統計,20世紀以來,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數達260多萬。
  • 河南省地震局召開2020年度全省地震監測質量工作會議
    近日,河南省地震局在鄭州組織召開2020年度全省地震監測質量工作會議,省地震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士華出席會議並講話。各省轄市、濟源示範區防震減災中心,局機關相關處(室)、直屬事業單位、各地震臺相關專業技術人員70餘人參加會議。王士華就進一步做好監測預報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 地震監測預報能力越來越強!衡陽形變臺正式投入試運行
    衡南縣雲集鎮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基本站觀測擺墩施工現場地震究竟發生在哪裡?地震震級有多大?造成的災害有多大……12月1日,記者自市地震局了解到,目前,我市正加緊推進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建設,預計,明年年底,項目將全面竣工,並投入運行。
  • 手機APP有望預報地震 眾多手機可「合成」監測網
    【TechWeb報導】2月14日消息,據媒體報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地震實驗室近日公布了一款能夠監測地震的應用軟體。這款應用軟體藉助智慧型手機,測知用戶所處區域是否出現地震狀況。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 (2020-2035年)。全文如下: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
  • 中央媒體走進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深入報導地震信息化建設成果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作為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和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國家級業務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圍繞全國地震監測臺網數據的匯集、傳輸、處理、分析和服務等全流程業務鏈,初步構建了感知系統、信息資源、核心應用和智慧服務的新一代業務體系。
  • 地震監測實現2分鐘自動定位
    實驗室可監測氡濃度變化 分析預報地震5月8日14時,記者走進位於南昌昌東大道的江西省地震局,首先探訪了氡檢測平臺實驗室。氡,是一種惰性氣體,無色無味,空氣、土壤和地下水裡面都含有氡氣。氡觀測在地震中的應用始於1966年。「對地下水的氡觀測是分析預報地震的主要手段之一。測氡儀是監測氡濃度變化的儀器。」
  • 中國地震局:2025年初步形成防震減災現代化體系
    中新社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地震局8日在北京召開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提出,要準確把握「十四五」防震減災發展形勢和發展思路,夯實監測基礎,加強預報預警,摸清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保障應急響應,增強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