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監測預報能力越來越強!衡陽形變臺正式投入試運行

2020-12-04 湖南24小時

衡南縣雲集鎮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基本站觀測擺墩施工現場

地震究竟發生在哪裡?地震震級有多大?造成的災害有多大……12月1日,記者自市地震局了解到,目前,我市正加緊推進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建設,預計,明年年底,項目將全面竣工,並投入運行。屆時,將及時掌握地震地點、地震大小以及震後災害程度等災情信息。

衡陽市形變臺鑽井施工現場

據了解,今年以來,我市加大了防震減災投入,進一步夯實基礎工作,增加了地震監測手段,地震預警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歷經艱苦建設,今年1月,衡陽地震臺地傾斜觀測井完成鑽孔施工任務,鑽孔深度達200米,全程安裝了不鏽鋼無磁套管。11月20日,完成了豎直擺鑽孔傾斜儀安裝,衡陽形變臺正式投入試運行。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加緊有力推進,今年1月,完成了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項目衡陽7個基本站基建施工,今年8月,中國地震局相關專家檢查驗收衡陽臺預警基準站土建工程,9月1日,安裝了預警終端,目前,正在加緊進行臺站聯網工作。預計,明年年底,該項目將全面竣工,並投入運行。

衡陽市形變臺儀器安裝現場

市地震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稱,通過新的觀測項目建設,將更好地提升我市精準監測水平及預報地震能力,進一步健全地震宏觀監測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地震知識宣傳網等群測群防網絡建設,全力防震減災,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地震預警終端設備安裝現場

(記者胡亞華 編輯唐錦)

【來源:掌上衡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重慶加強頁巖氣開採區地震監測能力建設
    6月28日,重慶日報記者從涪陵頁巖氣田獲悉,涪陵頁巖氣田地震監測臺網近日安裝調試完成,這標誌著中石化首個頁巖氣田專用地震監測臺網開始試運行,在頁巖氣田安全開發建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涪陵頁巖氣田擔負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
  • 涪陵氣田地震監測臺網項目驗收
    29863次閱讀 作者:謝江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20年11月18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近日,中國石化首個頁巖氣田專用地震監測臺網
  •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2秒報出地震參數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地震波信號傳到地震臺網,據此得出地震震中、震級、發震時刻、深度、破裂機制等參數。地震監測如何做到「又快又準」是我國科學家長期以來重要的攻關方向。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在各地震臺站,速報員們一刻不敢鬆懈,他們是實現「又快又準」的關鍵一環。「震情信息無小事,容不得一絲差錯,只能叮囑自己仔細再仔細。」
  • 涪陵氣田地震監測臺網項目通過驗收
    ');}-->   人民網重慶11月20日電 近日,中國石化首個頁巖氣田專用地震監測臺網-----涪陵頁巖氣田地震監測臺網項目通過重慶市地震局組織的專家組評審驗收。基於「誰開發、誰負責、誰保護」的原則,江漢油田按照重慶市地震局有關文件要求,組織油田相關部門和涪陵頁巖氣公司、物探研究院成立專班,安全高效推進涪陵頁巖氣田地震監測臺網項目建設。
  • 陝西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5級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文晨)地震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準確地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做好地震短臨預報,能夠有效減輕地震災害,保障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十三五」以來,陝西地震監測預報效能不斷增強,在三秦大地織起一張「安全網」。
  • 中國推進地震臺站改革 構建四級監測預報業務架構
    中國推進地震臺站改革 構建四級監測預報業務架構 2020-04-27 20:40:27 —省地震臺—中心站—一般監測站」四級監測預報業務架構,實現地震臺站業務全面轉型升級,有力支撐地震監測預報業務現代化建設。
  • 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借力信息化提升防震減災水平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實時接收全國臺站數據和全球多個臺站共享數據,實現全國2分鐘內、全球10分鐘內有影響地震的自動速報。國外地震速報能力不斷提升。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正在推進的信息化平臺建設。
  • 中國發布兩監測站網十年規劃:提升地震監測預報現代化水平
    記者當天從中國地震局獲悉,該局歷時近1年編制完成的《中國測震站網規劃(2020-2030年)》和《中國地球物理站網(地殼形變、重力、地磁)規劃(2020-2030年)》已於近日印發,這兩個監測站網規劃聚焦提升地震監測預報現代化水平,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範能力,提升國際前沿地震科學研究服務能力。  為什麼要編制測震和地球物理站網規劃?這兩個十年規劃的目標任務有哪些?又如何推動目標實現?
  • 關於地震監測預報
    我認為它還是在地震預報預測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力量。因為從我們國家的情況看,幅員遼闊,專業的地震預測臺網、臺站比較少,群眾的群測群防可以彌補專業臺網不足的情況,特別是群測群防是最直接的經驗,宏觀的異常現象在臨震前才能感覺到。專業預報是中長期比較有效,臨震是群測群防比較有效。
  • 地震臺如何監測地震呢?從一口服役30年的老井裡了解前兆
    在「入地難」的情況下,地震臺是如何監測地震呢?如果將地球比作人類,地震監測就像給地球做「體檢」,時刻通過各種手段監測地球的「生命體徵」,如測震、形變、地磁、重力、地電、地下流體、強震動等方法。近日,記者分別到安陽、濬縣等地進行了探訪。
  • 內江新增7個流動地震臺 地震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提高
    近日,四川省地震局在內江市威遠縣鎮西鎮、新店鎮安裝布設7個流動地震臺,對該區域地震活動進行加密觀測。本次布設的7個流動地震臺,將與該區域內已有的10個省級流動臺站共同組成流動地震監測臺網,進一步減小地震監測誤差,提高對該地區地震監控的能力和成震機理的認識。
  • 中國地震局回應監測預報質疑:精確預測暫做不到 觀測動物「異常...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副主任蔣海昆表示,從國家地震局到省、市、縣級地方地震工作部門在「地震監測預報」方面的日常工作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為地震監測。中國地震局相關直屬單位及各省地震局下屬地震臺站,大部分力量用於地震活動及地震前兆的監測。
  • 四川內江新增7個流動地震臺地震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提高
    近日,四川省地震局在內江市威遠縣鎮西鎮、新店鎮安裝布設7個流動地震臺,對該區域地震活動進行加密觀測。本次布設的7個流動地震臺,將與該區域內已有的10個省級流動臺站共同組成流動地震監測臺網,進一步減小地震監測誤差,提高對該地區地震監控的能力和成震機理的認識。
  • 陝西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5級 震後1小時內給出震災快速評估結果
    地震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準確地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做好地震短臨預報,能夠有效減輕地震災害,保障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十三五」以來,陝西地震監測預報效能不斷增強,在三秦大地織起一張「安全網」。
  • 首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在映秀落成:嘗試像天氣預報般預報地震
    首個地下雲圖網監測站在映秀落成:嘗試像天氣預報般預報地震 近年來,地震預警概念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視野。
  • 地震監測實現2分鐘自動定位
    實驗室可監測氡濃度變化 分析預報地震5月8日14時,記者走進位於南昌昌東大道的江西省地震局,首先探訪了氡檢測平臺實驗室。氡,是一種惰性氣體,無色無味,空氣、土壤和地下水裡面都含有氡氣。氡觀測在地震中的應用始於1966年。「對地下水的氡觀測是分析預報地震的主要手段之一。測氡儀是監測氡濃度變化的儀器。」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開展業務化試運行 為南海周邊國家提供...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由我國國家海洋局承建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近日開展業務化試運行,為南海周邊國家提供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司長王華在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業務化試運行媒體通氣會上說。  南中國海區域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邊緣,馬尼拉海溝以及蘇祿海和蘇拉威西海所處的西太平洋島弧帶,是國際公認的海嘯潛在發生源地,其引發的區域海嘯對南海周邊各國威脅極大。  據歷史海嘯數據統計,南中國海區域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四十多次海嘯。
  • 「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為預報地震探路
    不過,用地面臺站觀測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這是因為受觀測環境和生活環境等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在國境邊界、海洋、高山和原始森林等地區建臺比較困難,全球的觀測臺網密度很不均勻,存在許多監測空白區。另外,現有的地面觀測臺站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幹擾。這些都會導致地震監測區域空白和觀測資料不足。還有,用地面臺站觀測,存在全天候、全球性和動態性較差等先天不足,不利於地震預報和地震科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 市海洋預報臺5月試行 福州將可預報風暴潮和海嘯
    記者昨天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經過三年籌建,福州市已基本建成海洋預報臺,近日該項目通過省裡驗收,擬於5月試運行。    福州將可預報海洋災害    市海洋與漁業局下屬的市海洋與漁業技術中心主任陳國生介紹:「沒建市海洋預報臺之前,我市本級海洋災害的監測預警缺少較先進的科技平臺。
  • 最快1秒報出參數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試運行成功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經過六年的努力,由中國科大交叉合作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合作研發的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在位於四川、雲南兩省的中國地震實驗場已經成功試運行。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地震波信號傳到地震臺網,地震專業人員採用理論算法處理地震數據,得出地震震中、震級、發震時刻、深度、破裂機制等參數,迅速做出公眾通報,為防震減災提供重要的科學信息。目前,自動算法與專業人員人工計算結果相結合的方式,仍是許多國家監測地震的主要手段。然而,這一方式對24小時人工持續值班監測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