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製造地震「看透」地球內部變化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人工製造地震「看透」地球內部變化

2017-07-06 08:29:08來源:科技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魏巍

2017年07月06日 08:29 來源:科技日報

參與互動 

  在人們的印象中,地震總是嚇人的,與之相伴的是山崩海嘯、房倒屋塌,以及人員和財產的損失。但在這些「破壞力」之外,它也會帶來一個小小的「福利」——地震產生的地震波是目前少量可以穿透整個地球的信號,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地球內部結構。

  國際著名的俄國地震學家伽利津就曾將地震波比喻為短時間照亮地球內部的一盞燈,認為這盞燈不僅可以照亮地球內部,還有可能幫助人類明了自然界的複雜現象。

  近日,中國地震局發布消息稱我國地震學家正在實施「地下明燈」計劃。包括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等多個單位的科學家們在地球物理學家陳顒院士帶領下,通過氣槍震源人工製造地震,「照亮」地球內部來獲得數據,這些數據經過放大、記錄和分析,不僅讓我們越來越了解地球內部的情況,更能研究地球內部結構變化與地震、火山等災害發生時間、過程之間的關係。這一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地震學家通過分析地震波研究地球內部結構的過程類似於老百姓挑西瓜的過程。用手拍拍、耳朵聽聽就能夠判斷西瓜是不是熟了,」中國地震局主動源探測項目組研究員徐平說,「地震給地球敲一榔頭,我們就能聽聽地球內部的結構是怎樣的。」

  這一榔頭怎麼敲卻是一門大學問。從1995年開始,陳顒帶領團隊開展人工震源的探索,先後嘗試了電火花、化學爆破、重載列車、電落錘、人工震源車等多種震源,但效果均不理想。最後科學家們發現在水中激發的氣槍震源具有信號重複性高、綠色環保、低成本、安全高效等優點,決定將氣槍震源應用於科學研究和地震監測工作。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可主動發出地震信號的地震信號發射臺的概念。

  隨後,項目團隊解決了大量理論和技術問題,把氣槍震源系統從海洋移植到了陸地水體,2011年,他們在雲南賓川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陸地固定式氣槍地震信號發射臺。後又分別於2013年和2015年建成了新疆呼圖壁和甘肅張掖兩個地震信號發射臺。此外,團隊還研製了移動式和船載式等多種氣槍震源系統的技術裝備,可以適用於大陸上的江河湖泊及近海、水庫等水體。

  這些發射臺幾年的監測,陳顒院士和他的團隊有了許多階段性的成果。徐平說:「我們發現氣槍發射地震波的走時和固體潮的變化與地震發生有密切的聯繫,這是一種有希望的地震物理預報的前兆。」

  船載式氣槍震源系統在長江安徽段激發的信號被應用於郯廬斷裂帶南端地殼及上地幔結構探測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徐平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新疆呼圖壁6.2級地震發生時,周邊地震臺站觀測到的地震波走時變化曲線可以看到地震波走時在地震之前一直處於較低的狀態,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明顯上升,這為進一步觀測和研究地震孕育發生的物理過程提供了技術手段和研究範例。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研究在國家能源安全中也有一定的應用。一方面大部分油氣資源儲存在5000米以淺的地下,了解地下精細結構對於油氣資源探查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在地下能源使用過程中,了解地下情況的變化能為安全生產提供重要參考資料。比如,在新疆建成的固定式氣槍震源除了用於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外,就為呼圖壁地下儲氣庫的安全生產提供了支撐。

  現在,氣槍震源激發信號的探測距離已經可以達到1300千米,可探測發射點附近面積達400萬平方公裡,深達60千米的地下結構。按照科學家們的設想,如果在全國建立10個固定的氣槍發射臺,就能夠覆蓋整個中國大陸。「這將在城市地下空間的合理利用、城市地震安全性評價、活動斷裂調查、城市地下三維地質圖編制、礦山中礦脈追蹤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實現『天上有北鬥,地下有明燈』。」徐平說。記者 李 豔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建議實施「地下明燈計劃」:製造人工地震監測地球內部
    科學家建議實施「地下明燈計劃」:製造人工地震監測地球內部 一提到地震,人們首先聯想到山崩海嘯,房倒屋塌,以及人員和財產的損失。
  • 人工地震是怎麼回事
    我國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之一。根據地震史料記載,我國所有省份均曾發生過5級與5級以上的地震。地震分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類,天然地震是指自然界發生的地震現象。那人工地震是怎麼回事呢?  人工地震是由於人為活動,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還有打樁、爆破以及車輛通行,都可形成人工地震。
  • 人工地震試驗!
    但很少有人知道,地震產生的地震波是目前少量可以穿透整個地球的信號,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地球內部結構。為此,地震科學家、地質勘探員、工程師等許多專業人士研究出人工地震的方法,在工程建設、科研活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關於人工地震那些事
    人工製造的地震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經被利用來做科學實驗。1845年,R·馬利特曾用人工激發的地震波來測量彈性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這是用人工爆炸所激發的地震來進行科學實驗的最初步。國際著名的俄國地震學家伽利津曾將地震波比喻為短時間照亮地球內部的一盞燈,因為它們是可以穿透整個地球的信號,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地球內部結構。
  • 人工地震不是瘋狂科學家的試驗
    據了解,全球平均每年發生約500萬次地震,能被人們感覺到的地震約5萬次,可能造成破壞的地震約100次。但很少有人知道,地震產生的地震波是目前少量可以穿透整個地球的信號,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地球內部結構。為此,地震科學家、地質勘探員、工程師等許多專業人士研究出人工地震的方法,在工程建設、科研活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都希望地震越少越好,為何科學家還要進行「人工地震」實驗?
    根據數據顯示,在地球上,平均每年都會發生約500萬次以上的地震,人類可以明顯感覺到的地震多達5萬次,其中會造成一定破壞的地震則約為100次每年。看起來地震是不是非常多?可是,科學家們卻仍然覺得「不夠多」,甚至還會製造「人工地震」,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人工地震不是瘋狂科學家的實驗
    人們把地震列為最可怕的自然災害之一。 眾所周知,世界平均每年約有500萬次地震,約有5萬次地震能被人感覺到,約有100次地震可能造成破壞。 但很少有人知道,地震產生的地震波是目前能穿透整個地球的少數信號,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因此,地震學家、地質勘探者、工程師等許多專業人員研究出了人工地震的方法,在工程建設和科學研究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地震的產生和太陽有關聯,太陽活動會影響地球內部的變化!
    地球的表面每年都要發生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而對人類生產和生活影響比較大的就應該是地震了,那麼是什麼樣的原因會引起地球上的地震呢?在之前的研究當中,我們會發現地震的產生是由於地球當中地殼的變化而產生的。而對於這一理論也是大家比較認同的。
  • 人工地震是為了給地球做「CT」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孫煊哲實習生李靜雅通訊員劉臻張婷婷    1月6日2時00分在我省南陽市新野縣(疑爆)發生2.1級地震。「咱省還會發生地震?」「不知道地震對當地造成啥影響沒?」……一時間網友們議論紛紛。
  • 沒想到吧,就在昨日凌晨,河南有一次人工地震
    說到人工地震,首先大家需要了解下地震的類型。從地震產生的成因來劃分的話,地震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天然地震,一種是非天然地震。其中,天然地震,主要包括構造地震和火山地震。我們平常所說的地震多指構造地震,佔到所有地震總數的90%以上,是由地殼應力變化引起,是地質構造運動中長期積累的能量迅速釋放造成的震動,震源一般不會在地表。
  • 人工製造的鑽石和天然鑽石會一樣嗎?
    在知道了金剛石是由純碳組成之後,就有人想方設法用碳製造金剛石,並且早就取得了成功。上世紀70年代人類就有能力製造出1克拉以上的鑽石,目前很難統計出市場上的鑽石有多少是人造鑽石。金剛石為正八面體結構,不論是中國產的還是南非產的,也不論是地球上的金剛石還是火星上的金剛石, 也不論是天然的金剛石還是人造的金剛石。
  • 地震能給地球做「B超」?認識一下競爭堪比火星探索的地球探測
    答案其實很簡單:幫助人們從科學上認識地球內部結構。通過它可以為城市規劃建設、高鐵等交通建設、提高地震斷裂帶認識提供幫助,還可以應用到礦產資源勘探領域,比如石油就是利用人工地震的方式勘探出來的。地球中科院院士陳顒認為地震波的傳播在地球內部的衰減非常小,特別是在地球深部,幾乎不發生地震波彈性能量向其他形式能量的轉換。所以,地震是一盞照亮地球內部的明燈。迄今為止,關於地球深部的結構、組成、過程和狀態等知識幾乎全部來自天然地震所產生的地震波的信息。
  • 地球深部探測 了解地球內部奧秘
    19世紀,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地心遊記》描寫了人類到地球深部進行探險的故事,與《地心遊記》中對地心熔巖、火焰等新奇想像相比,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真實了解還遠不夠豐富。科學家們是如何了解地球內部結構的?利用深地震反射技術如何得到地球深部的結構圖像?
  • 河南發生了「人工地震」?還會引發天然地震?來看官方解釋
    網友詢問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搜索發現,5月14日和15日凌晨,河南確實發生了「人工地震」。據稱,近日,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為了開展河南省地震構造探查項目,在河南省濮陽、新鄉、開封、漯河、南陽等地實施了人工地震作業,且已向當地政府、公安部門備案。
  • 科學家利用地震波繪製地球內部地圖 精確度空前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對地震進行監測,利用監測到的地震波繪製迄今為止精確度最高的地球內部模擬圖,揭示地殼與外核之間的層地幔。
  • 研究發現人工誘導地震與天然地震「不可區分」
    新華社北京8月3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華盛頓記者林小春、駐舊金山記者徐勇報導:近些年來,由石油天然氣開採活動引發的人工誘導地震引起關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2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人工誘導地震與天然地震特徵大致相同、不可區分。這表明現有工具同樣能用來評估和降低人工誘導地震導致的危害。
  • 濮陽、新鄉地震了? 別慌,是人工地震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孫煊哲通訊員劉臻文圖  「聽說剛剛發生地震了?」5月14日一大早,就有網友詢問。記者從省地震局獲悉,5月14日凌晨,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為了開展河南省地震構造探查項目,在濮陽、新鄉等地實施了人工地震作業,且已向當地政府、公安部門備案。
  • 濮陽、新鄉地震了?別慌,是人工地震
    探測人員在鑽井裝藥「聽說剛剛發生地震了?」5月14日一大早,就有網友詢問。記者從省地震局獲悉,5月14日凌晨,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為了開展河南省地震構造探查項目,在濮陽、新鄉等地實施了人工地震作業,且已向當地政府、公安部門備案。
  • 從地理角度分析制衡印度的兩種方法:建壩和製造人工地震
    印度一側屬於山脈的南坡,山腳下就是一望無際的南亞平原,所以短距離內地勢差非常的大,儲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但是由於喜馬拉雅山區處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質活動活躍,地震頻發,所以在此修建大壩和水庫的風險也是特別大,特別是在山脈南坡地區(印度一側)和內部的大型河流上遊。所以筆者來說一說印度最為害怕的兩件事:築壩和地震。
  •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1.地震波(1)分類:圖中A表示橫波,B表示縱波。(2)特性B波:傳播速度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A波: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3)波速變化①在地下平均33千米C處(指大陸部分)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