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對地震進行監測,利用監測到的地震波繪製迄今為止精確度最高的地球內部模擬圖,揭示地殼與外核之間的層地幔。這些3D模擬圖展示了令人吃驚的景象,好似一個精美的大理石。
美國科學家利用地震波的速度繪製的模擬圖,揭示地下結構。這幅模擬圖展示了太平洋下方的地幔,較慢的地震波呈紅色和橙色,較快的地震波呈綠色和藍色。
展現地球內部的3D模擬圖由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傑羅恩-特魯普領導的研究小組繪製。他們進行此項研究的目標是在年底前繪製整個地幔的地圖。地幔的深度達到1865英裡(約合3000公裡)。
一幅等高線3D圖像,展示了地震波速度超過平均值的地區。
這幅圖像展示了深度241英裡(約合389公裡)的剪波變化。藍色區域的地震波速度超過平均值,紅色區域的地震波速度低於平均值。
右側圖像為從B到b,深度746英裡(約合1200公裡)的歐洲切片圖,對應左側圖片。特魯普和他的研究小組研發的一種電腦程式將真實的地震數據與計算機生成的模型進行比較,而後利用比較得出的差異對模型進行改進。
展現地球內部的3D模擬圖由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傑羅恩-特魯普領導的研究小組繪製。監測過程中,他們對地震震動的速度進行分析。地震波穿過固態巖石時的速度較快,穿過巖漿時的速度較慢。在科學家繪製的3D模擬圖中,較慢的地震波呈紅色和橙色,較快的地震波呈綠色和藍色。
科學家進行此項研究的目標是在年底前繪製整個地幔的地圖。地幔的深度達到1865英裡(約合3000公裡)。特魯普的研究小組利用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超級計算機「泰坦」對地震波進行分析。「泰坦」每秒可進行近20千萬億次運算。迄今為止,研究小組已經對3000次5.5級以上的地震的地震波進行分析,所用數據來自於全球的數千個地震監測站。這些監測站繪製的震動圖揭示了地震波的移動。通常情況下,地震波的速度可達到每秒數英裡,可持續數分鐘。
特魯普教授表示:「我們對地幔上升流和地幔熱柱的結構充滿濃厚興趣。我們將對獲取的圖像進行分析,了解與眾不同的特徵。」特魯普等人繪製的3D模擬圖揭示了構造板塊的精確位置。構造板塊之間的碰撞導致地震。此外,這些地圖還揭示了巖漿的位置。巖漿湧上地表導致火山噴發。
此前進行的類似研究只對3種類型的地震波進行分析——縱波或者壓縮波、次波或者剪切波以及地面波。特魯普採用的技術利用了從震中移動到探測器的地震波以及從探測器移動到震源的地震波,被稱之為「伴波」。「泰坦」計算機對地震波從震中向外的傳播進行模擬,所獲取的數據與震動圖進行比較,隨後利用比較得出的差異對其模型進行改進。特魯普表示:「你不知道呈現在你眼前的究竟是什麼東西,一切都等著我們去研究和發現。這是這項研究計劃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