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洞比登天還難,科學家是如何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的?

2020-12-02 老粥科普

之前在回答一些關於地球科學問題的時候,每每有朋友提出這樣的疑問:你怎麼知道地球中心有地核的?你怎麼知道外地核是熔融的液體?你怎麼知道地幔有多厚?你憑什麼說那中間是鐵?總之是很不相信的樣子。

今天我就統一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能幫助你解開謎題。

借鑑醫學檢查的方法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去醫院做過體檢,通常在檢查肝膽脾腎的時候,醫生都會讓你去做一個B超或者是彩超。當美麗的女醫生拿著個小儀器抹上凝膠在你的肚子上划來划去一番調戲之後,你會拿到一張列印出來的黑白或彩色的報告,上面就有你內臟的圖片了。

這幾張圖片你能看得懂嗎?如果你不是醫學專業的肯定是看不懂,但沒關係,醫生能讀懂就行。B超的原理就是通過美女醫生手裡的收發器向你的肚子裡發出一組超聲波,超聲波信號會在你的內臟裡依次反射回來被收發器接收到,這些信號經過超聲設備的電腦處理後,就可以顯示你內臟的影像了。醫生不需要將你按倒開膛破肚,就能看清楚哪個臟器出了什麼問題。

是不是很easy?

物理學家們檢查我們的地球,也是用的差不多的套路,只不過他們不用B超,而是用地震。

你沒看錯,就是地震。

我們的地殼

地殼很厚很硬,至今沒人能夠挖穿它。

蘇聯1970年5月24日開始在科拉半島實施了一個「超深鑽孔」計劃,試圖儘可能深地鑽到地殼深處進行研究,截止到1989年,他們鑽了一個直徑23釐米、深達12262米的鑽孔。這個鑽孔隨著蘇聯解體、研究資金枯竭而最後封閉,它作為人類最深鑽孔記錄保持至今,無人打破。

(被封閉的12262米「科拉深孔」,景象令人唏噓)

美國在1957年開始也搞了一個名為「Project Mohole」的類似項目,旨在穿透墨西哥附近太平洋下的淺層地殼。經過一些初步鑽探後,由於缺乏資金於1966年放棄。德國人在1987-1995年間也搞了「德國大陸深鑽計劃(KTB)」,他們的鑽探深度為9,101米,井下採樣溫度超過260°C。

地殼其實也很薄很脆,它幾乎是一碰就破,經常發生地震。

地球的地殼平均厚度大約為17公裡,其中大陸地殼厚度約為39- 41公裡;大洋地殼比較薄,大約只有幾公裡厚。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枚雞蛋,按同比例計算,地殼的厚度要比雞蛋殼薄多了。我們地球平均半徑是6378公裡,半徑與地殼平均厚度的比大約是375:1;雞蛋約5釐米大小,蛋殼厚度大約是0.35毫米,雞蛋半徑與殼厚度的比值約為71:1。怎麼樣,出乎意料吧?

(其實將地球比作有裂縫的皮蛋更合適,它們都有更多的分層)

科學的方法

我們挖不穿地殼,自然無法看到地殼下面究竟是什麼樣子,更無法知曉地心深處有什麼情況。就像醫生對前來體檢的人不能個個開膛破肚把內臟掏出來檢查一樣,物理學家們也需要通過更加科學的方法來探究地球。醫生們用B超、CT等高科技設備,物理學家們使用精密的地震和電磁儀器來研究地球

前面介紹了,地殼相對於地球來說很薄,地球內部也不是均勻的實心體,地震波很容易穿透地表到達地心深處,如果震波夠強,它甚至可以被地球另一端的儀器探測到。科學家只需要將接收到的地震波信息輸入巨型計算機,就可以分析出地心深處的詳細情況,就跟你去醫院做B超一樣。

(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輸途徑)

使用地震波的測量來構建地球內部結構的圖像,通過震波穿過地球的速度差異,科學家可以推斷出裡面的結構。例如,由於從固體變為液體的密度差異,波的速度可以改變。這種技術稱為地震層析成像,有點像對地球進行CT掃描。

科學家的十八般兵器

首先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科學家們聯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全球地震臺網,這個網絡既可以分析和預報地震,還可以通過對地震波的分析來研究地球。

(GSN臺站與地震以外的地球物理觀測設備全球分布圖)

與醫生不同,地球物理學家和地震學家們使用的儀器設備要多得多,也精密得多。

這些儀表包括:主波(縱波、P波)傳感器、二次波(橫波、S波)傳感器、強震動傳感器、短周期傳感器、其它地球物理傳感器、高解析度數據採集系統、大地電磁陣列和可移動陣列等等。

(部分GSN儀表設備)

這些儀表設備極其靈敏,其中一些傳感器可以檢測小至0.00000001釐米(原子間距的距離)的微弱震動信號。科學家們過濾掉環境噪聲,提取地震信號,然後使用高性能計算機重建地球內部的圖像。

地震波的傳播

地震波分為若干種不同的波,主要有體波和表面波兩大類。

體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路徑受物質的密度與彈性模量影響,於是體波的變化也反映出地球內部不同材料的密度、剛度、溫度、組成成分的變化,通過分析體波的變化就能獲取這些重要信息。體波又分為主波(P波)與二次波(S波)。

(地震儀記錄下的P波和S波,可以看出P波早於S波到達)

主波是縱波,它是一種壓力波,因此在地球內部傳播的速度最快,比橫波快1.7倍,並且它可以穿過任何物體。P波在地面反應為聲波,空氣中的典型速度為330米/秒,水中的速度為1450米/秒,在花崗巖中的速度約為5000米/秒。

二次波是橫波,它的速度比較慢,S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因為流體(液體和氣體)不支持剪切應力。S波比P波慢,並且在任何給定材料中,速度通常約為P波的60%。剪切波不能穿過任何液體介質,所以地球外核中沒有S波表明是液態。

(體波穿過地球後被接收到的波形反映出地球內部的狀況)

地震造成的破壞主要是表面波,它主要在地球表面行進,儘管速度比P波和S波更慢,但它的破壞力也最大。因與本文關係不大,在此略過。

地震波分析

通過前一節的介紹,你應該大致了解,科學家們通過P波與S波不同的特性來探究地球內部的奧秘。地震波在抵達埋設於世界各地的精密傳感器時就攜帶了中途的各種信息,科學家分析波到達的時間和波形,就可以知道它遇到了什麼。

(地震波在地幔中的速度變化與分析)

科學家通過地震波在410至660公裡深處速度波形的變化,發現了上層地幔在這個區域存在不連續點,這是由上下地幔間礦物質成份的不同造成的。同時還發現了由於地殼俯衝將巖石圈板塊推進到下地幔。

劍橋大學地震學家和馬裡蘭大學地質學家通過將地震波數據輸入計算機進行3D圖像分析,發現地幔深處存在兩個「大型低剪切速度區域(LLSVPs)」,因為地震波碰到它們時就會減速,說明它們比地幔的主要成分橄欖巖 (Mg2+, Fe2+)2SiO4軟。這兩個區域從地幔深處靠近炙熱地核的地方穿過地幔開始向上延伸,高度達到800多公裡,其中一處「煙囪」在太平洋底部,另一處在大西洋東邊。由於熱傳導作用,它們未來有可能會造成強烈的火山噴發甚至地殼板塊重建。

事實上,地震波不僅用來分析地心深處的構成情況,它還被廣泛用於礦產資源的勘探。今天的石油工人不再盲目地到處打洞找油田(鑽井的成本很高),他們只需要在選定的區域埋設敏感的地震波測量設備,然後引爆一枚小型炸彈,就可以通過反射回來的地震波知道幾十公裡的地下有沒有油田、開採的難度有多大。不僅如此,它甚至可以顯示在哪裡找到南非的鑽石或奈及利亞的礦產。

不只是地震波

地震學家們已經告訴我們,地球的核心分為兩層:固體的鐵鎳合金內地核與液體的鐵鎳外地核。2015年,一個由中美地球物理學家組成的科學團隊利用地磁設備結合地震波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與內地核的外層相比,最裡面的核心在其側面旋轉。也就是說我們的固體內地核還有分層,並且它們的旋轉方向不一致!

(磁場表明最內核中的鐵晶體是東西向的,而不是南北向的)

人們早就注意到地震波穿過外地核與內地核的傳播方式存在差異,但從沒有人建議對內地核鐵結晶的方向進行分析,這種差異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個謎題還需要科學家們進一步解開。

相關焦點

  • 望遠鏡發現地球的「表哥」,但想要登陸那裡,卻比登天還難
    筆者-小文古人常用「登天」來形容一件事的難度,因為對於科技落後的古人而言,只有神仙才有資格居住在天上,而凡人想要成為神明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飛機、輪船、高鐵等交通工具發明之後,人類不僅能「上天入地」,還能走出太空了,並且,在先進的觀測器的幫助下,人類還得以觀察到地球以外浩瀚的宇宙。
  • 地震儀器發明以前,人類是如何了解地球內部結構?
    上天容易入地難。天是透明的,可見的,並且有星星、月亮,似乎很美好,自古就有好人死後上天堂之說。而地下則是漆黑的,不可見的,而且時有地震、火山等災害發生,因此,有地獄之說,而且是十八層。呵呵,事實上地球內部還真是圈層結構,不過沒有十八層那麼多。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認識主要由地震學完成的。
  • 科學家對地球的內部的結構到底有多少了解
    地球是我們最為熟知的一個天體,但是我們對它任然知之甚少。地球的內部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殼(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主要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急劇變化推測確定。
  • 忘記一個人,比登天還難,放棄一段情,比刀割還痛
    忘記一個人,比登天還難,放棄一段情,比刀割還痛,難捨的情,難捨的愛,難捨的心,為你存在,這種刻骨銘心的愛一輩子都放不下,忘不了。思念一個人到底有多痛,有人說是錐心刺骨,有人說是撕心裂肺,也有人說是痛徹心扉,我不知道這樣的痛,是什麼樣的感覺,但深深的知道,想念一個人的時候,心痛的感覺就像是,被什麼東西一下下的在觸碰,那悠悠澎動的心,有著隱隱作痛的感覺,心沉悶的呼吸都是困難的,需要經常的做個深呼吸,或者是長長的嘆一氣,才能緩解一下那種窒息的壓抑感……
  • 科學家成功利用地球波動噪音測定其內部結構
    >地球內部結構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通常,科學家通過分析由地震產生的地震波來探查地球的內部結構。最新研究表明,由諸如風暴驅動海浪產生的地球「嗡嗡」噪音也能用來探測地球的內部構成。  地震波穿過地層的方式取決於地球內部的物理性質,如巖石的組成、溫度和壓力等。科學家就是利用地震波的這種傳遞方式來得知地球內部那些看不見的地理構造的。  來自法國約瑟夫傅立葉大學的地震學家米歇爾•卡皮羅說:「科學家可以利用這些聲波以與醫學成像類似的方式產生地球內部的圖像。
  • 科學家是如何了解太陽內部的?
    科學家是如何了解太陽內部的?然而我們都知道太陽是個難以接近的「大火球」,那麼科學家是如何知道太陽的內部情況的呢? 首先,當太陽發出的白光通過稜鏡時,它會分裂成七種不同的顏色,這些波長大小不同的單色光依次排列就組成了光譜。實際上,太陽光譜並不是完全連續的,科學家利用光譜儀(專門分析光譜的儀器)檢測太陽光時,發現太陽光譜中有一些黑線。
  • 地球內部有兩個巨大的「塊狀物」,至今科學家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人類生活在地球的表面,一直嚮往著天空和大海,似乎從未對地球內部感興趣。我們知道,地球的半徑約為6371千米,在地層深處究竟隱藏了什麼,沒有人知道。比如凡爾納有一部科幻小說,名叫《地心遊記》就幻想在極地有一處地下入口,它能通往神秘的地底世界,地球的地心就是地底世界的太陽。這個幻想實在是太吸引了。
  • 科學家將利用原子鐘測量地球內部結構
    科學家將利用原子鐘測量地球內部結構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4日消息國外媒體報導,近日蘇黎世大學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聲稱可以利用原子鐘解決地球上的結構問題,例如發現礦藏或者隱蔽的水資源。
  • 用雞蛋比喻地球的內部結構?這是如何劃分出來的?
    地球的結構有內外兩部分圈層,內部結構分為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地核。這和雞蛋的分層:蛋殼、蛋清、蛋黃十分相像。尤其是地殼(qiao)部分,它和雞蛋殼一樣是整體中最薄的部分,也是接觸外界的部分。那這樣的結構是如何劃分出來的?我們難道能到達地心?
  • 科學家解密地心周圍的神秘結構,範圍極廣,超出想像
    儘管無數科學家嘗試在地球上打洞,卻沒有人成功鑽透地殼。即便是最深的科拉超深鑽孔,也只有大約12公裡深,距離地殼平均厚度還差了5公裡。沒有人知道地球內部到底是什麼模樣,難怪有人說:我們對於地球內部的了解,還不如對宇宙的了解多。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科學家都只能利用地震來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
  • 人類對地球一無所知:地球內部發現奇怪結構,比珠峰高100倍!
    文/仗劍走天涯地球內部發現奇怪結構,比珠峰高100倍,是外星殘骸嗎?有一句歌詞這樣寫到「越熟悉的越陌生」,而這句歌詞也可以應用到科學領域。人類所生存的地球,看似每天都能夠看得見摸得著,但是人類究竟對地球了解有多深呢?就像地球上有這麼多無法解釋的謎題,人類傾盡所有的力量,也都不能將它窺探分毫。人類肉眼可以看到天空海洋,山脈。但是人類的腳下,地底又存在著什麼樣的秘密呢?地下的深處有著怎樣人類無法探知的謎題,而地下的結構又是有什麼?
  • 認定論文抄襲何以比登天還難?
    認定論文抄襲何以比登天還難?這個問題的答案無非兩個:一是標準化缺失,沒有一個統一的所謂「國標」,於是低階的調查往往很難叫人信服;二是圈層化操作,話語權掌控在並不絕對獨立的調查方手裡,投訴舉報者很難有二次申訴權。結果,性子被磨平了、義憤被消弭了,事件也就煙消雲散了。有人說,學術是社會的良心。
  • 科學家在地球內部發現兩個比聖母峰高100倍的神秘巨型結構!
    地球是一位神秘的女士,你不這麼認為嗎?如此的神秘,每一天,一個新的結構或發現揭露出自己,讓我們再一次看到地球的過去。
  • 科學家在地球內部,發現兩個巨大的結構物,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麼
    人類雖然現在的科技非常發達,但是地球上還有很多人類不了解的區域和現象,比如一些用科學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還有非常神秘的區域,比如說奇幻的地下世界,在儒勒·凡爾納的《地心遊記》中,就為我們展示了魔幻般的地底世界,那裡有一個全新的生態,有著各種各樣奇幻的生物。
  • 如何才能探測到地球內部深處具體結構,最後一種方法很有希望
    其實關於地球的深處知道的還真的是特別的少,甚至要比宇宙的了解都要少一些,但是研究學者表示我要真正的去探索地球的內部,並不是那麼的簡單,探索地球的內部可能要比探索宇宙來的更加的艱難,而且,會存在著很多的危險,也許我們對於地球內部的不了解,無知才是另一種的安全。不過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比較好奇,地球的內部究竟是什麼?
  • 科學家認為黑洞內部結構複雜
    俄羅斯科學家認為,有一些黑洞存在複雜的內部結構,光子、粒子和行星得以圍繞著黑洞中心的奇點運行。這樣就能獲得光和熱,以及黑洞奇點的能量。這種情況可以證明外星生命能夠自給自足。  在黑洞深處的行星上存在外星人,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不是沒有可能。
  • 火星內部結構細節?想知道不是夢!
    無論著陸器將會探測到什麼樣數據,這些與地球上「地震」類似的「火星地震」(marsquake)都可能會幫助科學家們獲得關於從火星地殼到地核內部結構前所未有的洞見。在位於加州帕薩迪納市的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洞察號」首席研究員布魯斯·班尼特(Bruce Banerdt)說:「行星科學中一個關鍵問題是,我們如何從一個毫無特徵的巖石星球外部看出它是否能支持生命存活。我們希望能夠理解(火星上)曾發生了什麼。」與地震類似,火星地震也就是火星地面的震動。
  • 我國科學家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比如說,我們從初中課本上就知道,它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但水分子到底長什麼樣?它們又是如何形成水分子的?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由於拍攝儀器的要求,這個襯底還得能導電才行。以前,科學家一般選取的是以金屬作為襯底,把水直接放在金屬上進行觀察,但由於水分子和金屬之間有很強的相互作用,水分子的軌道往往會被金屬的電子態所淹沒,所以此前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拍到的水分子照片,最多只是模糊的外形——「一個沒有任何內部結構的圓形凸起」。
  • 科學家:鐵水流失進入地幔,或與地球壽命有關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為了研究地球核心處的結構形態,科學家們通過地震波與地質模型得到了地球核心處物質的類型和狀態。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意外發現目前地核內的物質正在源源不斷的洩露。地核深處,大量的液態熔融金屬物質洩露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會對人類的生活造成幹擾嗎?這究竟是福是禍?研究地質結構最原始的方法是打洞。目的地球上最深的洞是科拉超深鑽孔,深度達12300米(上部直徑92cm),可以裝下一個半珠穆朗瑪峰。然而,欲想探知地球核心,需要鑽一個超過3000公裡的超級洞穴,顯然即便以目前的科技水平還遠遠不能達到。
  • 你知道地球內部構造是如何揭秘的嗎?
    地球內部由內到外分為三層:地核、地幔和地殼。(1)地核: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生活在地球表面的人類對地球內部一直充滿好奇。如果能鑽入地下,來一趟穿越地心之旅,會看到哪些奇景呢?然而,當今的技術手段尚不足以讓我們直接深入地下觀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