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我們最為熟知的一個天體,但是我們對它任然知之甚少。地球的內部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殼(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主要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急劇變化推測確定。那麼接下來本文就來大概的介紹一下地殼,地幔,和地核。
什麼是地殼(qiao)?
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殼的厚度是不均勻的,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大陸部分平均厚度約33千米,高山、平原地區(如青藏高原)地殼厚度可達60~70千米;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約6千米。地殼厚度的變化規律是:地球大範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地殼的物質組成除了沉積巖外,基本上是花崗巖、玄武巖等。
什麼是地幔?
地幔是介於地表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厚度將近2900千米。主要由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它的物質組成具有過渡性。靠近地殼部分,主要是矽酸鹽類的物質;靠近地核部分,則同地核的組成物質比較接近,主要是鐵、鎳金屬氧化物。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下地幔頂界面距地表1000公裡,密度為4.7克/立方釐米,上地幔頂界面距地表33公裡,密度3.4克/立方釐米,因為它主要由橄欖巖組成,故也稱橄欖巖圈。一般認為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是放射性物質集中的地方,由於放射性物質分裂的結果,整個地幔的溫度都很高,大致在1000℃到2000℃或3000℃之間,這樣高的溫度足可以使巖石熔化,也是巖漿的發源地。
什麼是地核?地核又稱鐵鎳核心,其物質組成以鐵、鎳為主,又分為內核和外核。內核的頂界面距地表約5100公裡,約佔地核直徑的1/3,可能是固態的,其密度為10.5—15.5克/立方釐米。外核的頂界面距地表2900公裡,可能是液態的,其密度為9—11克/立方釐米。推測外地核可能由液態鐵組成,內核被認為是由剛性很高的,在極高壓下結晶的固體鐵鎳合金組成。而地核的溫度是非常非常的高。而科學家們得出結論認為地球的磁場就是由地核的鐵鎳核心所產生的。
地殼,地幔,地心這樣的地球內部的這樣的結構只是研究地球的科學家們根據對地震與火山的常年觀測的數據而推算出地球的內部的結構,具體這個說法與地球真實的結構是否一樣,者還得以後的科學家們不斷地努力的探索才可以知道。我們人類現在的技術對地球的研究還是相當的吃力的,在前蘇聯時期於1970年在科拉半島附近的挪威國界內進行一項科學鑽探。其中的一個鑽孔在1989年底鑽孔深度達到了12,262米的深度,到目前為止這是人類垂直往地心方向所打的最深的一個鑽孔了,那麼如果要打更深的鑽孔的話那麼就得先要解決很多的科技問題。
雖然我們生活在地球之上,但是我們對地球的了解還是你九牛一毛實在是太少了,所以探索地球內部的結構問題還得需要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各位看官朋友們如果誰對地球的內部構成結構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可以在下方評論區裡留言和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