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成功利用地球波動噪音測定其內部結構

2020-12-02 搜狐網
地球內部結構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通常,科學家通過分析由地震產生的地震波來探查地球的內部結構。最新研究表明,由諸如風暴驅動海浪產生的地球「嗡嗡」噪音也能用來探測地球的內部構成。

  地震波穿過地層的方式取決於地球內部的物理性質,如巖石的組成、溫度和壓力等。科學家就是利用地震波的這種傳遞方式來得知地球內部那些看不見的地理構造的。

  來自法國約瑟夫傅立葉大學的地震學家米歇爾•卡皮羅說:「科學家可以利用這些聲波以與醫學成像類似的方式產生地球內部的圖像。利用地震產生的聲波探測地球內部有一個明顯的缺陷,那就是它必須依賴於地震。通常地震經常發生在某些特定的區域,這樣就會造成一些地區成像非常清晰,另一些地區相對模糊。

  在地球的內部,除了來自地震發出的地震波之外,還充斥著來自地球表面的各種波動產生的噪音,例如洋面上由風暴驅動的巨浪等。在過去,這些噪音被認為是無用、甚至是有害的,因為它經常淹沒輕微的地震波信號。

  然而,近年來科學家通過分析積累的大量地震數據,成功找到這些地震波背景噪音的規律。現在科學家可以利用這些環境背景噪音來為地球內部進行成像。這種成像的優勢在於能夠在沒有地震發生的地區運用。

  該研究的最新詳細進展發表在了11月23日的《自然》雜誌上。(編譯:雙螺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將利用原子鐘測量地球內部結構
    科學家將利用原子鐘測量地球內部結構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4日消息國外媒體報導,近日蘇黎世大學一支國際科學家小組聲稱可以利用原子鐘解決地球上的結構問題,例如發現礦藏或者隱蔽的水資源。
  • 科學家測定了地球內部奇特「反中微子」
    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所產生的熱量,是驅動地球板塊運動的動力。熱量的產生量可以通過測定反中微子數量得出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通過測定來自地幔物質發射的反中微子,測定了地球產生的熱量並確認地球形成於原始太陽物質。  反中微子屬於反物質(antimatter),是基本粒子的一種,它能夠幾乎毫無阻礙地貫穿地球。每一種粒子都有對應的反粒子,質量相等、電荷相反。當粒子與反粒子相遇時,它們就會彼此發生湮滅。
  •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答案:1.C2.D讀「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3~5題。第5題,乾熱巖埋藏於地下,能量來自地球內部,因此受氣候的影響小,故A正確。乾熱巖與太陽能都屬於清潔可再生能源;開發技術要求高;太陽能資源分布範圍更廣泛。故B、C、D錯誤。答案:3.D4.A5.A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學家利用這一原理探究地球內部結構。據此回答6~7題。
  • 科學家耗時5年成功「繪製」暗暈內部結構清晰圖
    科學家有了最新發現。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王傑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了宇宙中全尺度暗物質暈(以下稱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
  • 科學家耗時5年成功「繪製」暗暈內部結構清晰圖
    科學家有了最新發現。  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王傑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了宇宙中全尺度暗物質暈(以下稱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  這一重要發現,已於北京時間2020年9月3日凌晨由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科學家對地球的內部的結構到底有多少了解
    地球是我們最為熟知的一個天體,但是我們對它任然知之甚少。地球的內部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殼(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主要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急劇變化推測確定。
  • 科學家利用地震波繪製地球內部地圖 精確度空前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對地震進行監測,利用監測到的地震波繪製迄今為止精確度最高的地球內部模擬圖,揭示地殼與外核之間的層地幔。
  • 科學家利用水星凌日測定太陽半徑 誤差僅65公裡
    2006年「水星凌日」時,SOHO探測器所拍攝到的水星經過太陽表面的路徑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的「太陽和太陽風層探測器」( SOHO)通過追蹤微小的水星經過太陽表面所用的時間為我們精確測定了太陽的半徑
  • 「氣象炸彈」打開地球內部一扇窗
    所幸,在這場災難發生的第二天,日本科學家宣布首次監測到一種微弱的深層地震波,而追溯其源頭後發現,竟是來自於遙遠大西洋的「氣象炸彈」(WeatherBomb),一場強烈的海洋風暴。這是人類首次利用強烈風暴監測到這種罕見的地震波,有助於未來進一步了解地球內部構造,甚至提升對地震和海洋風暴的監測能力。
  • 科學家耗時五年「繪製」暗暈內部結構清晰圖
    科學家有了最新發現。  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王傑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了宇宙中全尺度暗物質暈(以下簡稱「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
  • 科學家耗時五年「繪製」暗暈內部結構清晰圖
    科學家有了最新發現。 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研究員王傑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採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了宇宙中全尺度暗物質暈(以下簡稱「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 這一重要發現已於北京時間2020年9月3日凌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打洞比登天還難,科學家是如何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的?
    科學家只需要將接收到的地震波信息輸入巨型計算機,就可以分析出地心深處的詳細情況,就跟你去醫院做B超一樣。(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輸途徑)使用地震波的測量來構建地球內部結構的圖像,通過震波穿過地球的速度差異,科學家可以推斷出裡面的結構。例如,由於從固體變為液體的密度差異,波的速度可以改變。
  • 科普|禮讚共和國智慧新生活輝煌70年的地球物理:搞清地球內部結構...
    另外,就是各國國防與國家權益也需要地球物理科學技術的支持。20世紀,建國70年來地球物理最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研究取得了突破。2、板塊構造與動力力學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3、地球物理應用技術推進了資源與能源的勘探與為空間特殊環境的利用。
  • 我國科學家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
  • 細胞被放大3000倍後,科學家發現其內部結構很像一個微型宇宙
    即使可觀測宇宙的大小都高達930億光年,以光速飛行穿越可觀測宇宙需要整整930億年;如果把人類比作是地球上細菌的話,那麼宇宙就相當於銀河系,細菌連人體都不搞清楚是怎麼回事,更不可能搞清楚龐大的銀河系,而人類就像宇宙體內的細胞一樣,根本不可能弄清宇宙的真實面目,除非人類能夠進化成為更高級的生物,但是以目前人類的進化速度來看,從三維生物進化成為更高級的高維生物需要億萬年才可能實現,因此人類從理論上來說根本不可能全面了解宇宙
  • 科學家利用機器學習發現地球內部的神秘團塊
    遠在地球表面以下的神秘結構已經被發現,這就提出了新的問題,即我們的星球在其最不為人知的深處是如何構成的。雖然眾所周知,地球有一個由液態鐵組成的熔融地核,周圍有一個堅實的地幔層, 但在所謂的地核-地幔邊界周圍發生的確切過程卻幾乎沒有人去探索。
  • 我國科學家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水是生命之源,其獨特的氫鍵結構也一直讓科學家難以解釋。這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   日前,我國科學家——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江穎課題組和王恩哥課題組共同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使得在實驗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這一科研成果已於1月5日以全文的形式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材料學》上在線發表。
  • 日本科學家成功利用極強的雷射爆炸在等離子體內部產生磁場重聯
    通過LFEX雷射器對微線圈的照射產生磁重聯 如何模擬黑洞內部空間一直是一個挑戰。日本大阪大學雷射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利用短而極強的雷射爆炸,在等離子體內部產生了磁場重聯。
  • 地球的年齡是如何測定的?還能存在多久?
    首先最致命的原因就是,大概是人們還不知道地球內部的放射性物質衰變,也會帶來大量的能量。因為放射熱產能直到20世紀初才被人發現。同時,開爾文對與地球的內部結構也不了解,這才導致了他的錯誤答案。帕特森:鋯石的U-Pb同位素定年。19世紀末期,貝克勒爾發現鈾礦的放射性,之後居裡夫夫又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和釙。隨著科學家對放射性元素的深入了解。
  • 地球內部?科學家們在地球表面以下660公裡處發現了山脈和平原!
    而核又分為內部和外部的核。但科學家們現在開始在地球內部深處發現的其他更微妙的巖層。一組地質學家在地幔中部發現了一層以前不為人知的物質,它的特徵讓人想起地球表面的特徵。,描述了研究人員所使用的數據來自一個大地震的地震波在玻利維亞定位,震源深度660公裡,一個新的地區地球內部,它以山脈和平原為特徵,與地球表面的地貌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