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儀器發明以前,人類是如何了解地球內部結構?

2021-02-08 解讀地球

上天容易入地難。天是透明的,可見的,並且有星星、月亮,似乎很美好,自古就有好人死後上天堂之說。而地下則是漆黑的,不可見的,而且時有地震、火山等災害發生,因此,有地獄之說,而且是十八層。呵呵,事實上地球內部還真是圈層結構,不過沒有十八層那麼多。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認識主要由地震學完成的。但現代地震儀器發明之前,人們其實已經提出,儘管沒有那麼詳細,那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地球密度的不平衡

之前說過地球的大小早在公元前240年由古希臘埃拉託色尼完成,地球的質量以及密度在1798年由英國卡文迪什完成(圖1)。

圖1 地球平均密度

上面可以看出,地球上看到的巖石密度與地球的平均密度有很大差距。這一差距引起了德國科學家Wiechert的注意,他也觀察到火山噴髮帶上的一些含鐵巖石,其密度達到3.3,但是還是遠遠不能滿足卡文迪許計算的平均密度。因此,地球內部應可能有密度很大的物質存在。猶如一位1.60米的人如果稱重300公斤,根據人的比重常識,嚴重超重,你可以懷疑他攜帶了身外之物。

來自隕石及轉動慣量的證據

最後他把注意力轉向太陽系,特別是降落到地球的天外來客--隕石。特別是鐵隕石,由鐵-鎳組成,密度可達8。同時,這些元素在太陽系中也普遍存在。因此,1896年,他提出地球內部的雙層結構:地幔和地核。地幔(mantle)由富矽巖石組成,地核(Core)由鐵、鎳組成。這樣就解決了密度不平衡的問題。此外,轉動慣量與質量的分布有關。地球轉動慣量的計算也暗示(圖3中K=0.33)地球的圈層結構更為合理。後來,該模式被地震學的證據確認並完善。

圖2 Wiechert 地球內部雙層模式
圖3 地球轉動慣量

相關焦點

  • 地球深部探測 了解地球內部奧秘
    19世紀,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地心遊記》描寫了人類到地球深部進行探險的故事,與《地心遊記》中對地心熔巖、火焰等新奇想像相比,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真實了解還遠不夠豐富。科學家們是如何了解地球內部結構的?利用深地震反射技術如何得到地球深部的結構圖像?
  • 火星地震意味著什麼?通過觀察地震波了解火星基本結構
    經過兩個月的科學操作,Insight的內部結構地震實驗(SEIS)收到了清晰的地震信號。研究人員認為,顫動起源於行星內部,與諸如風之類的表面上方原因相反。預計地震有兩個來源:火星內部的熱量散失,它使星球表面的地殼起皺並折斷,或者更容易受到隕石撞擊的影響。該小組仍在努力找出哪些來源造成了這次地震。
  • 人類對地球一無所知:地球內部發現奇怪結構,比珠峰高100倍!
    文/仗劍走天涯地球內部發現奇怪結構,比珠峰高100倍,是外星殘骸嗎?有一句歌詞這樣寫到「越熟悉的越陌生」,而這句歌詞也可以應用到科學領域。人類所生存的地球,看似每天都能夠看得見摸得著,但是人類究竟對地球了解有多深呢?就像地球上有這麼多無法解釋的謎題,人類傾盡所有的力量,也都不能將它窺探分毫。人類肉眼可以看到天空海洋,山脈。但是人類的腳下,地底又存在著什麼樣的秘密呢?地下的深處有著怎樣人類無法探知的謎題,而地下的結構又是有什麼?
  • 打洞比登天還難,科學家是如何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的?
    就像醫生對前來體檢的人不能個個開膛破肚把內臟掏出來檢查一樣,物理學家們也需要通過更加科學的方法來探究地球。醫生們用B超、CT等高科技設備,物理學家們使用精密的地震和電磁儀器來研究地球。前面介紹了,地殼相對於地球來說很薄,地球內部也不是均勻的實心體,地震波很容易穿透地表到達地心深處,如果震波夠強,它甚至可以被地球另一端的儀器探測到。
  • 科學家對地球的內部的結構到底有多少了解
    地球是我們最為熟知的一個天體,但是我們對它任然知之甚少。地球的內部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殼(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殼的分界面,主要依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急劇變化推測確定。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總論
    人類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其實人類的視野是極其狹窄的,我們不僅對地球表面以外的太空及宇宙知之甚少,同時對於地球表面以下的地球內部結構也知之甚少
  •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答案:1.C2.D讀「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3~5題。地球內部的結構,無法直接觀察。關於地球內部的知識,主要來自地震波的研究。圖甲為地球內部圈層的部分示意圖,圖乙為某地地震波速度隨深度變化圖。讀圖,回答14~15題。
  • 火星內部結構細節?想知道不是夢!
    這臺地震監測著陸器的任務是記錄並研究當該紅色行星搖晃時產生的微弱隆隆聲響和物理震顫。無論著陸器將會探測到什麼樣數據,這些與地球上「地震」類似的「火星地震」(marsquake)都可能會幫助科學家們獲得關於從火星地殼到地核內部結構前所未有的洞見。
  • 如何才能探測到地球內部深處具體結構,最後一種方法很有希望
    ,但是這僅僅只是地球表面的一些現象,而對於它的內部,大家了解的又有多少呢?但是現在為止,我們只是通過鑽井的方式想要鑽到地球的核心,應該還是不太可能的,畢竟沒有那麼龐大的鑽井儀器,而現在的這種普通的鑽井儀器能夠開發的深度也是有限的。
  • 中國尋地震規律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
    中國尋地震規律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時間:2017-07-01 21:16   來源:人民日報(北京)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給地球做CT尋地震規律:讓地殼透明,建大數據中心-----來源: 人民日報(北京) 為何會發生地震?如何提高地震預測和風險防範能力?
  • 地球的內部結構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二三百萬年,它的內部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有人說,如果我們向地心挖洞,把地球對直挖通,不就可以到達地球的另一端了嗎?然而,這卻是不可能的。因為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鑽孔也僅為地球半徑的1/500,所以人類對地球內部的認識還是很不準確的。
  • NASA洞察號證實火星地震活躍,並發現氣輝現象,火星內部很危險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洞察號團隊終於確認火星地震非常活躍。主要研究員布魯斯·巴內特(Bruce Banerdt)表示:「我們終於首次獲知火星是一顆地震活躍的行星。火星上的地震活動比月球的地震活動更頻繁,但比地球少。洞察號的主要任務是偵測稱為「火星地震」(marsquakes)的震動。
  • 連地殼都挖不穿,人類是怎麼知道地球內部構造的?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但是我們對地球的很多部位其實並不了解。很早以前,就有人想要把地球挖穿。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蘇聯的科學家們實施了一個瘋狂的計劃,在科拉半島一直往地底下挖,試圖挖穿地球,好好瞧一瞧從未露出過真容的地心到底長什麼樣子。
  • 人工製造地震「看透」地球內部變化
    人工製造地震「看透」地球內部變化 2017-07-06 08:29但在這些「破壞力」之外,它也會帶來一個小小的「福利」——地震產生的地震波是目前少量可以穿透整個地球的信號,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地球內部結構。  國際著名的俄國地震學家伽利津就曾將地震波比喻為短時間照亮地球內部的一盞燈,認為這盞燈不僅可以照亮地球內部,還有可能幫助人類明了自然界的複雜現象。  近日,中國地震局發布消息稱我國地震學家正在實施「地下明燈」計劃。
  • 中國給地球「做CT」:讓地殼逐漸變透明 尋找地震規律
    原標題  給地球深部「做CT」(厲害了,中國科技)  為何會發生地震?如何提高地震預測和風險防範能力?地震發生後又怎樣將損失降到最低?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  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以地震為例,地震是地球內部應力作用的結果,了解地殼結構和地下應力變化,有助於我們探究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但對腳下大地的認知還不夠。
  • 地球內部結構和雞蛋有什麼聯繫?如何高效形象記憶初中地理板塊構造知識點?
    比如在認識地球結構這一章節中,老師會先提出問題:地球內部非透明的,我們又怎麼知道地球內部的組成結構呢?與B超、X射線及胸透的原理作比較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地震波的測量方法後,讓學生們記憶地震波的特點以及地球的內部結構。
  • 美國航天局發射「洞察號」探測器 首次探索火星內部結構
    科學家希望通過「洞察號」了解火星內核大小、成分和物理狀態、地質構造以及火星內部溫度、地震活動等情況。如果一切順利,「洞察號」預計於11月26日左右在火星赤道附近著陸,然後用機械臂把地震測量儀和溫度測量裝置永久安置於火星表面。據報導,「洞察號」的目標是牢牢紮根在地表,通過監測火星地面原子級別的運動,幫助科學家勾勒出火星內部結構的演化歷程。
  • 中國給地球「做CT」:尋找地震規律 讓地殼變透明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以地震為例,地震是地球內部應力作用的結果,了解地殼結構和地下應力變化,有助於我們探究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但對腳下大地的認知還不夠。
  • 探索地球內部的「天眼」
    對於平均半徑6371km(赤道半徑6378km,極半徑6357km)的地球來講,目前沒有探測器可以直接測量地球內部的物質成分及狀態。人類歷史上最深的鑽井也只有12.3km,還不足地球半徑的千分之二。那麼這麼深的地方我們要怎麼去探測呢?這就得說一說地震儀。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可以穿透整個地球,在地球表層被地震儀檢測、接收並記錄,根據地震儀記錄到的地震信息結合相關的地球物理理論,我們可以推算出地下的結構、成分及性質。地震儀是而且可能永遠是研究地球深部詳細結構和物理性質的唯一工具。
  • 地震臺如何監測地震呢?從一口服役30年的老井裡了解前兆
    在「入地難」的情況下,地震臺是如何監測地震呢?如果將地球比作人類,地震監測就像給地球做「體檢」,時刻通過各種手段監測地球的「生命體徵」,如測震、形變、地磁、重力、地電、地下流體、強震動等方法。近日,記者分別到安陽、濬縣等地進行了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