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網漁船破壞海底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拖網攪動沉積物導致微生物去除的氮減少。過多的營養物質會損害水質。圖片來源:Ingo Wagner/Picture Alliance

沿著海底用拖網捕撈海鮮的漁船會不加選擇地傷害海洋生物,並且破壞它們的棲息地。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拖網漁船還可能破壞海底微生物清除沿海水域中過量營養物質的能力,從而加劇海洋汙染。

「這是第一篇研究拖網捕撈的實際生物地球化學效應的論文。」沒有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加州大學河畔分校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家Sebastiaan Van de Velde說,「整個研究的角度非常新穎。」

氮是海藻和被稱為浮遊植物的微小海藻等水生植物的重要營養素。但是,隨著處理不當的汙水或農田中流失的化肥被衝入海洋,過多的氮會刺激發生所謂的「藻華」。過多的海藻會造成麻煩,比如纏在船的螺旋槳上,在海灘上腐爛。當藻類在水中死亡時,情況會變得更糟——分解它的微生物會吞噬氧氣,並形成死區,使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窒息而死。

而海底沉積物中的微生物可以通過將過量的氮轉化為一種釋放到大氣中的惰性氣體來幫助解決這一問題。但拖網漁船會對此形成幹擾嗎?

為了找到答案,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的生物地球化學家Bradley Eyre和他的同事在該國的莫頓灣進行了一項實驗。

研究小組在一條向海灣輸送氮的河流附近選擇了3個地點。在1年的時間裡,他們多次測量了來自沉積物的氮。這種氣體是反硝化過程的最終產物,在該過程中,沉積物頂部幾釐米的微生物會分解富含氮的有機物。

該過程需要一系列特殊的條件,因為有些生化反應需要有氧,而有些需要無氧。在海底,這種條件錯綜複雜的情況是由許多種海洋動物(如甲殼動物、蛤蜊和蠕蟲)的挖掘所創造的。

接下來, Eyre和他的同事僱了一艘拖網捕蝦船。這艘船得到了許可,允許在一個禁止拖網捕魚的區域內拖網穿過幾個地點。緊接著,潛水員跳入水中研究沉積物,並測量微生物釋放的氮。不出所料,拖網將海底的沉積物混在了一起。

研究小組日前在《湖泊學與海洋學快報》上發表報告稱,與附近未經歷拖網捕魚的地點相比,這一過程抹去了穴居動物創造的精細結構,阻礙了微生物的生長,並減少了多達50%的氮氣排放。「這實際上是一個相當大的影響。」Eyre說。

Van de Velde對此表示同意。「這完全改變了這些底部沉積物的功能。」他說,「這是拖網捕撈帶來的一個主要問題。」

每3個月一次,Eyre及其同事重複了該實驗3次,最終都觀察到相同的效果。好消息是,每次拖網過後,穴居動物都會返回並重新創造反硝化的條件。一個令人擔憂的跡象是,每一次拖網都比前一次拖網減少了更多反硝化作用。這表明拖網捕魚的損害是持久的,但這一趨勢在統計上並不顯著。

這一研究結果可能是保守的。由於水深只有4米,因此強烈的海浪會規律性地擾動沉積物,這會定期減少反硝化作用。Eyre認為,在動物洞穴更穩定的較深水域,拖網可能對反硝化作用產生相對較大的影響。但是,反硝化作用的總量在淺水中可能更大,因為那裡有更多的有機物。

很難說拖網捕撈對反硝化作用和水質的影響到底有多大。Eyre和他的同事做了一些粗略的計算。假設拖網捕撈發生在莫頓灣的一半水域,而在實驗中測量到的最大影響是可以阻止5477噸氮從水體和沉積物中逸出。這相當於每年從空氣和陸地進入海灣的氮的80%。

Eyre說:「這僅僅顯示了該研究的潛在重要性。」英國愛丁堡赫瑞瓦特大學的海洋生態學家Marija Sciberras說,這項新研究「無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謎題」。她補充說,考慮到拖網捕撈的廣泛程度,弄清楚其對營養循環的影響是一項緊迫的任務。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lol2.1015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拖網漁船破壞海底微生物
    拖網攪動堆積物招致微生物去除的氮減少。過多的營養物質會損傷水質。圖片來源:Ingo Wagner/Picture Alliance沿著海底用拖網捕撈海鮮的漁船會不加選擇地傷害海洋生物,並且毀壞它們的棲息地。
  • 獐子島員工稱採捕方法對海底生態破壞嚴重:扇貝可能是嗆死的
    、捕撈經驗豐富的獐子島公司老員工,他們不約而同地對記者談到公司目前採捕深海底播蝦夷扇貝的拖網法對海底生態破壞嚴重,或是釀成近年扇貝頻繁「猝死」的原因。(澎湃新聞)   11月21日,澎湃新聞記者在遼寧省大連市獐子島上採訪了多位扇貝養殖、捕撈經驗豐富的獐子島公司老員工,他們不約而同地對記者談到公司目前採捕深海底播蝦夷扇貝的拖網法對海底生態破壞嚴重,或是釀成近年扇貝頻繁「猝死」的原因。
  • 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新聞—科學網
    4月12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
  • 基因工程讓微生物不需吃飯—新聞—科學網
    這項工作可能會催生出能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藥物和其他高價值化合物的工程微生物。   未參與該研究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化學家Dave Savage不是,這一發現意義深遠,這些進步可能「最終改變我們教授生物化學的方式」。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8月23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和生態功能影響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窺見了「黑箱」裡的秘密。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瑞福告訴《中國科學報》,土壤微生物活動是實現土壤物質循環和養分轉化的功能基礎,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功能,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會影響土壤養分循環能力和生態系統生產力的高低,並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穩定。近年來,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及多樣性損失對生態系統的威脅,引起許多國際組織和政府的重視。
  • 科學網—歐洲「電」魚遭禁
    對於荷蘭捕魚公司來說,計劃結束「電脈衝拖網捕魚」(用較短的電脈衝讓比目魚離開沉積層進入捕撈網中)令其沮喪,因為這些公司為該技術投入了大筆資金;它們表示該技術與傳統海底拖網捕撈相比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更小,而且更節省能源。但一些環境組織卻支持歐洲議會的決定。 很多觀察人士原本預測,歐洲議會會建議縮小拖網捕魚的規模。「說實話,我很困惑。」
  • 美國發現日本失蹤漁船,拖回港口後,船上的景象讓人不寒而慄
    前幾天,印度一艘搭載上百人的漁船失蹤,疑似漂洋過海偷渡紐西蘭,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從古至今,漁船失蹤總是被大眾關注,海嘯、海盜等未知因素,讓人們對海洋充滿畏懼。因為人類至今都無法徵服的廣袤海洋,沒有人知道自己會在海上遭遇什麼,就如同93年前,沒有人知道良榮丸號上發生了什麼。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於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
  • 揭示人工溼地—微生物燃料電池耦合系統運行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8月10日從河北大學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獲悉,河北大學教授王洪傑團隊近日在
  • 中國海警嚴厲打擊破壞海底光纜犯罪行為
    央廣網4月24日消息(記者孫崇峰 郭松)為進一步強化國際海底光纜管護執法工作,確保國際通信順暢,在開展常態巡航管護的基礎上,近日,中國海警局將開展為期半個月的「深海衛士2020」國際海底光纜管護專項執法行動。
  • 全球通信「大動脈」極易受傷 海底光纜讓中國操心
    很多人第一次意識到,原來他們每天都離不開的網際網路可能被一艘毛手毛腳的漁船攪亂。中國通向世界的海底光纜光大幹道就有十幾條!它們都平安嗎?《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在隨漁政船進入東海,切身感受到保護海底光纜的不易。一些捕撈船上重達數噸的鐵錨隨時可能將海底光纜扯斷。茫茫大海之上,確保中國對外通信暢通的工作真是如履薄冰。
  •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發現海底大型圓丘—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獲悉,該實驗室「南海深海盆區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間分布研究」團隊在南海西部首次發現了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
  • 海底光纜是如何鋪設的?那麼多光纜,會不會被船隻、漁網刮斷?
    水深小於100米的淺水區,海洋環境複雜,漁船、船舶、海洋工程密集,海底生物眾多。漁船捕魚常用拖網,拖網上的拖門重好幾噸,海底拖行時刺入海床0.3米以上。一旦刮到光纜,很容易將其拉斷。拖網船舶航行和錨地一般要遠離光纜路線,但近海遇到惡劣天氣時,船舶經常要緊急下錨。
  • 科學家在工業微生物中建立新型多靶點動態調控系統—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姜衛紅研究員課題組在工業微生物鏈黴菌中創建了一種便捷、普適、自發驅動的動態調控系統,可以同時對多個基因進行強度可調的動態轉錄幹預
  • 新基因工具有望揭開海洋微生物之謎—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YOSHIHISA HIRAKAWA/日本筑波大學 全球50%的氧氣都是由海洋微生物產生。然而,這些微小的海洋生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科學界的一個謎。4月6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學》的研究稱,在全球100多名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科學家們找到了一種通過細胞和基因技術解開部分海洋生物細胞基因組的方法。
  • 20米巨鯨擱淺山東日照海灘 被漁船拖回深水(圖)
    二十米巨鯨擱淺日照海灘  兩艘漁船把它拖進深水區  19日上午,一頭近二十米長的鯨魚在日照約1.5米水深的海灘擱淺。當地漁民在漁政部門的指導下動用了兩艘漁船,將擱淺鯨魚拖到了約4米深的深水區。
  • 海底光纜是如何鋪設的,破壞海底光纜又要承擔怎麼樣的代價
    以這條亞歐三號國際海底光纜,西從德國諾爾登一路連接了三十九個登陸點延伸近三萬九千公裡,到東日本衝繩,是目前最長的海底光纜。接著剪掉浮動讓光纜沉入海底,再由遙控潛水器衝開海底泥土,將光纜埋至2-3米深左右。
  • 煙臺:定置網刺網漁船可出海捕撈 9月1日前仍嚴打拖船偷捕
    水母網8月20日訊(YMG記者 姜曉 通訊員 可明 立平 王亮 王國強 攝影報導)昨日,記者從煙臺市海洋漁政部門了解到,根據《農業部調整刺網休漁時間的通告》以及我省伏季休漁的相關規定,從8月20日12時起,我省禁漁區線內的鯷魚落網、張網類等定置網具以及我省對蝦增殖保護區內定置網、刺網持證回捕增殖對蝦作業漁船開始出海作業,屆時,全市近4500條定置網、刺網捕撈漁船,可以按規定出海捕撈。
  • 《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率先推出海洋光學專輯—新聞—科學網
    該系統通過對四種典型微藻的檢測驗證,成功識別了「單個活體細胞內的多種細胞組分,證明了光纖光譜儀應用於單細胞量海洋微生物分析的可行性。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杜增豐等研究人員介紹了拉曼光譜技術在對深海極端環境下深海冷泉、熱液等極端區域對噴口流體、沉積物孔隙水、自生碳酸鹽巖、水合物等目標物進行原位探測方面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