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脆弱的地方或許不在某個大城市的中心,而在海底。2006年底,因為臺灣南部沿海地震損壞了海底光纜,中國大陸至臺灣地區、美國、歐洲等方向通信線路大量中斷,中國用戶訪問國際網際網路受阻,整個亞洲的商業交易也陷入混亂。那次記憶把全中國的注意力罕見地拉向很少有人見過的神秘海底光纜。很多人第一次意識到,原來他們每天都離不開的網際網路可能被一艘毛手毛腳的漁船攪亂。中國通向世界的海底光纜光大幹道就有十幾條!它們都平安嗎?《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在隨漁政船進入東海,切身感受到保護海底光纜的不易。一些捕撈船上重達數噸的鐵錨隨時可能將海底光纜扯斷。茫茫大海之上,確保中國對外通信暢通的工作真是如履薄冰。
漁政船選擇沿中日海纜航行
「這裡有中日海底光纜,禁止捕撈作業,請你們收起網具,馬上離開!」站在「中國漁政201」船駕駛樓左舷旁,施冬船長手舉擴音喇叭,衝著違規漁船「浙玉漁5206」大聲重複。船用雷達屏幕上顯示出這一刻的位置大致在北緯29度47分、東經124度18分。施船長直到見對方開始收回危險的帆張網,才走回駕駛樓。在海圖桌旁,他拿出一本海圖,翻到當前位置所在的那一頁,指著上面好幾條紫色的弓紋細線對記者說:「這些都是通往上海的重要海底光纜,現在我們船的位置幾乎就在中日海纜上。」在這張海圖上,記者看到南邊兩條是中日海纜、環球海纜,在上海南匯嘴登陸;北邊在崇明島登陸的有5條海纜,分別是2條中美海纜、1條亞歐海纜和2條亞太海纜。
現有6大系統10條國際海底光纜登陸上海,為了讓世博會期間網絡暢通,有關部門已承諾要百分之百確保海底光纜安全。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儘管「中國漁政201」船出航執行的是中日漁業協議的暫定措施水域巡航任務,但由於漁政人員非常清楚光纜安全的重要性,因此他們也盡力而為加以保護,這次是特意沿中日海纜航行。
據記者了解,目前,海纜承載了中國48%的國際通信業務,在青島、崇明、南匯和汕頭設有4個海纜登陸站,共有7條國際主幹海纜登陸,通達亞洲、歐洲、非洲和北美。中國近海發生的海纜事故絕大多數是由於漁業捕撈、船隻拋錨等海上作業活動引起的。而修復這些受損的海纜,難度大、花費多、耗時長。按照相關法規,在沿海寬闊海域海纜兩側各500米、海灣等狹窄海域海纜兩側各100米、海港區內海纜兩側各50米範圍內,禁止從事挖砂、鑽探、拋錨、張網等可能破壞海底光纜安全的海上作業。 據施冬船長介紹,剛才驅離的漁船是用帆張網捕魚的,這種作業方式對海底光纜的威脅非常大。施冬說,東海的船實在是太多了,特別是漁船,有好幾萬艘,實事求是地講,現在只能重點管像帆張網、底拖網這類最可能破壞海纜的漁船。
帆張網用的大鐵錨最危險
正說話間,在光纜近處海面上又發現了一條帆張網作業漁船,船上印有「浙路漁8819」字號。施船長立刻下令漁政人員準備登船檢查,結果發現船上一共帶了11張帆張網,已經下了9張。
兩船相靠時,記者清楚地看到了帆張網用的大鐵錨,經「中國漁政201」的政委唐文生解釋,才明白它對海底光纜的殺傷力有多大。唐文生對記者說,這種鐵錨起碼有兩三噸重,而所謂的帆張網形象一點說,就是拿這個大鐵錨拽著一個巨大的帆布降落傘投進海裡,鐵錨抓在海底,海流順著一衝降落傘就張開了,帆布面有好幾個籃球場那麼大,魚撞上網面不會回頭遊,過一段時間,漁船再來收網。想想看,海流和魚頂著遊的力量是會帶著海底的鐵錨走的,鐵錨要是掛上海底光纜,那麻煩就大了。唐文生說,考慮到這種方式對漁業資源有一定破壞性,現在已經不提倡漁民用了。
通過對「浙路漁8819」號船長的詢問,漁政人員更擔心了,施冬說,有一張網差不多就下在光纜的位置上。一切以光纜安全為先,漁政的巡航船沒有像通常處理嚴重違規漁船那樣先將其押回再進行行政、經濟處罰,而是向漁船老大非常嚴肅地講明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責令漁船立刻收網,並且強調,如果收網時拉不動,必須毫不猶豫地砍斷網繩。在和漁船所在地的漁政站聯繫並確認了這條漁船的身份後,漁政船很快放了這條漁船,讓它趕緊去行動。唐文生說,收9張網需要20多個小時,要是把船押走,沒人管這些帆張網了,錨走起來海底光纜更危險。
帆張網這種捕魚方式是從韓國漁船學來的,韓國稱為「鮟鱇網」。因為藉助了海流的力量,成本不大,所以還有不少韓國漁民採用。由於帆張網太多,漁政船夜間沿中日海纜航行時,還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儘量離它們遠點。施冬船長注意力高度集中地盯著海面,下達著一道道行船指令。海上四處燈光閃亮,長亮的是船的燈光,有經驗的漁政船員告訴記者,大多數是漁船的燈光,而在海面上一閃一閃的綠燈光或者紅燈光,是網上的燈標,標記網的位置,看上去基本上都是帆張網。施冬說,在這個海域,可能海流和魚等的條件都適合吧,帆張網作業的漁船很密集,對海底光纜的安全非常不利,僅靠巡航的漁政船,恐怕很難管起來!
幾條光纜同時受損最可怕
據多次參加過海底光纜工程相關工作的施冬介紹,海底光纜一般埋在海底三五米深,沒有受過損的光纜安全性相對要好一些,如果是曾經斷過的,那就脆弱得多了,修復過的光纜會虛浮在海底面,更容易被下到海底的錨錠類或者其他東西搞壞。其實,每年都有海底光纜斷裂事故發生,多數時候,因為只是個別光纜出事,網民的感覺不明顯而已。記者了解到,東海和黃海裡在上海登陸的光纜中有好幾條海纜都是斷過又重新接好的。
國際海底光纜是當代跨洋通信的主要手段,目前全世界有超過95%的國際話音、數據和圖像採用海底光纜進行傳輸,幾乎100%的跨洋網際網路是通過海纜進行傳輸的,可以說海底光纜是「國際通信網絡的脊梁」。受地震等自然因素或人類捕撈等生產活動的影響,近些年海底光纜「罷工」的現象時有發生。讓人記憶猶新的是2006年12月底,位於中國臺灣南部海域的8條海底光纜中的7條因地震受損,讓亞洲不少地區的網絡通訊受到影響,幾個月後才完全修復。
如果只是一條光纜出問題,國際網際網路還有其他幾條光纜的路可以分流,怕的是好幾條光纜都斷,那剩下的光纖通路就太擁堵了,網速會變得極慢。2008年,地中海地區多次發生海底光纜損壞,造成埃及等國網際網路和國際電話服務大面積癱瘓,並讓歐洲同亞洲之間的商業通信被迫繞道美國。據法國電信部門分析,很有可能是漁民的拖網漁船把海底光纜都撞壞了。受牽連最大的是印度,由於印度很多外包業務是為海外客戶提供在線諮詢,因此損失達到數十億美元。
在世界幾大洋底下,總共有大約300條光纜在工作,而且光纜的數量還在隨著人們的需求不斷增加。看起來,在現實海洋環境中,要保證海底光纜的安全,保證網際網路的通暢,既得靠保護,還要多提醒漁民放棄原有的對光纜構成安全隱患的捕撈方式。▲(本報記者 程 剛)
責任編輯:烏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