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了什麼
6月3日,A股5G行業龍頭亨通光電發布一則停牌公告。公告稱,江蘇亨通光電正在籌劃購買華為投資持持有的華為海洋網絡(香港)有限公司51%股權。
交易價格方面,雙方同意聘請資產評估公司對華為海洋進行評估,最終交易價格以評估值為基礎,由雙方協商確定。
支付方式方面,亨通光電將以向華為投資發行亨通光電境內上市人民幣普通股(A 股)及支付現金方式作為購買標的資產的對價。
他們是誰?
一個是全球海纜建設的Top 4,一個則是在深海海纜製造方面實現突破的領頭羊。
華為海洋企查查顯示,交易標的——華為海洋網絡(香港)有限公司全資擁有華為海洋網絡有限公司(Huawei Marine Networks)。
華為海洋於2008年成立,主要業務是提供全球海纜通信網絡的建設。該公司是由華為與具有160多年歷史的全球海事系統有限公司聯合成立的合資公司,華為持股51%,全球海事系統持股49%。
圖片來源:華為2018年報
儘管成立才十年左右,不過華為海洋近年來發已成為海底電纜工程界第四大業者。
官網顯示,截至今年,華為海洋已完成項目數量90個、鋪設長度達到50361公裡。另據華為年報,2018年華為海洋貢獻了3.94億元的收入,以及1.15億元的淨利潤。
圖片來源:華為海洋官網
去年9月4日,南大西洋洲際直連海底光纜(簡稱SAIL海纜)的全線貫通直接讓日美歐業界大吃一驚。該海纜直接連接了非洲的喀麥隆與南美洲的巴西。參考消息援引日媒稱,這是華為完成的首個橫跨海洋工程,證明了雖然經驗遠比日美歐少,但技術正穩步追趕上來。
亨通光電亨通光電來頭也不小,這家企業是國內光纖領域的領頭羊,全球光纖通信前三強。
官網介紹,亨通光電主營業務是光纖通信和電力傳輸,擁有光纖通信和量子通信全產業鏈及自主核心技術,在全國13省市和海外9個國家地區設立產業基地,並在2017年成為國內首家實現5000米水深海試的公司。
亨通光電2018年年報顯示,公司成功交付了巴布亞紐幾內亞、智利、玻利維亞、墨西哥等跨洋海纜通信項目,海光纜國際交付長度總計超過10,000公裡。
強強聯手?《中國國際光纜互聯互通白皮書(2018年)》指出,近年來中國光纜行業產銷量佔到了全球50%以上份額,此次交易中的亨通和華為海洋就在製造和海纜建設方面處於前列。
在製造領域,中國光纜製造已經形成了長飛、亨通、烽火、中天、富通五大企業;華為在海纜傳輸領域的光通信技術方面具有全球領先的技術水平;華為海洋成為全球重要的海纜系統集成商之一,具備了跨洋海纜總承包交付能力和經驗。
證券時報援引業內人士表示,海底光纜項目是華為重點打造的版塊,對華為而言,此次交易意味著將進一步聚焦終端設備。
華為心聲社區近日公布了任正非4月的內部講話內容。任正非強調了戰略領先,指出:「不能在世界戰略領先的產品,我認為就應該退出生命周期。對於產業的戰略性退出,一定有序地退出。」
另一方面,對於亨通光電來說,此次收購則意味在業界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海底光纜到底有多重要?
國際光纜的互聯互通水平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國際通信水平。
工信部出版的《中國國際光纜互聯互通白皮書(2018年)》在開頭就指出了國際光纜的重要性。在國際通信中,海纜仍然是主導作用。
什麼是海底光纜簡單來說,海纜是一條海底光纜系統重要的載體。現代海纜使用的是光纖技術,一根光纜由多根光纖組成。
身處複雜的海洋環境,海底光纜除了需要具有大容量、高可靠性、低損耗、抗電磁幹擾能力強等特點外,還要有優異的耐水壓、耐腐蝕性、阻氫損、大長度等性能。這就意味著大大增加了光纜的製作難度。
那麼,一根海底光纜到底有多粗呢?
華為海洋曾在這麼形容海纜:「直徑只有成人大拇指粗的海底光纜最長超過35000公裡,每秒可傳輸100太比特甚至更多數據,海底光纜就像是分布在海洋上密密麻麻的血管,即便是在冰冷的海洋深處,也有它的蹤跡。」
知名市場調研機構TeleGeography指出,在穿越海洋的大部分距離中,一根光纜通常與花園裡的軟管一樣粗。其中,光纖通常只有人類頭髮絲一樣的粗細,這些纖維被包裹在幾層絕緣層和保護層中。
圖片來源:華為海洋
覆蓋全球95%以上數據傳輸目前,全球95%以上的國際數據通過海底光纜進行傳輸。
從覆蓋的國家來看,全球近200個國家中僅有44個沒有海岸線的內陸國不能直接依靠國際海纜通信。從數量上來看,據TeleGeography,截至2019年初全球約有378條處於運作中的海底光纜。
與其他傳輸方式相比,海纜的優勢也較為明顯。
比如,儘管衛星可以達到那些沒有光纖連接的地區,但是帶寬提供能力相對海纜明顯不足;陸纜雖然具有建設和維護成本較低的優勢,但多限於臨近國家間的通信場景。
海底光纜市場,誰是強者?
分析顯示,海纜市場主要還是集中在大企業,以及歐美企業手上。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在2018年10月的報告中給出統計數據:海底電纜系統市場中,按照地區來分,美國和歐洲參與者的市場份額佔到了前兩位,亞太地區以21%排在第三;按照企業規模來看,第一梯隊的企業佔據了45%份額,接近一半,第一、二梯隊市場份額總和達到了80%。
圖片來源:MarketsandMarkets
這就意味著,海底光纜領域的競爭者多來自巨頭之間。
知名技術調查公司Technavio 2017年10月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海底光纜市場上的供應商只看到來自新挑戰者的合理競爭,技術成為了新玩家的主要障礙。
由於市場需要企業在進入市場前進行巨額的初始投資,因此來自新供應商的競爭只會處於中等水平。此外,技術需求為新參與者製造了障礙。另外,由於該領域項目數量較少、且每個項目都價值數十億美元,現有供應商之間在獲取新項目方面存在巨大競爭。
目前市場上領先的玩家包括法國的Alcatel Submarine Networks(ASN)、日本的富士通、中國的華為海洋、日本的日本電氣(NEC)、美國的泰科電子子公司TE SubCom、美國的Ciena、美國的Xtera等。
法國的ASN是業界的領軍企業。官網介紹,ASN在海底網絡傳輸能力和安裝基站上處於行業領先水平,截至目前在全球總共鋪設了60多萬公裡的海底光纜;在海底通信網絡市場中,該公司的市場佔有率超過33%。
一財援引華為海洋區域負責人稱,過去十年華為海洋新建的海纜長度超過5萬公裡,在全球的市場佔有率超過15%。
另一方面,隨著網際網路和雲技術的發展,市場對海底光纜的需求日益增加,促進了這一行業的發展。
Technavio指出,預計2017-2021年期間,全球海底光纜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接近5%,同時海底電纜網絡項目數量將大幅增加。
從整個行業的發展來看,未來的需求主要來自於深海。市場研究公司Analytical Research Cognizance今年2月的報告稱,全球海底光纜市場主要受深海需求的推動,深海光纜佔到全球海底光纜下遊總消費量的7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