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徵海洋,中國電信上海公司的海纜施工人員將信息大動脈鋪向遠方。
1 位於崇明東灘的電信海纜登陸站,肩負著連接世界信息大網的重任。 忻紀安
3 每一次海纜接續都馬虎不得,中國電信上海公司的維護人員一絲不苟。
汪一新報導
你是否記得2006年的12月那一場由中國臺灣地區地震引發的網際網路危機?那一次,中國大陸至中國臺灣地區、美國、歐洲等方向的通信線路大量中斷。當時你萬般無奈、抱恨不已。如今,時過境遷或許你已漸漸淡忘。
但是,對於中國電信人來說,這個記憶是刻骨銘心的。因為這是一場涉及到大半個「地球村」的爭分奪秒、驚心動魄的網絡搶險大戰。
中國電信人是怎樣應對這場「突發的網絡災難」的?地球村的電信人是怎樣協同作戰的?網際網路上的搶修戰役又具有怎樣的科技特點?這一切,我們並不知曉。
最近,中國電信上海公司首次披露了網絡搶險大戰中一幕幕鮮為人知、多國聯手的奮戰場景。
海底光纜在大洋深處卻離我們很近
海底光纜,埋在大海的深處,離開我們似乎很遠很遠。
其實,與我們很近很近,我們的手指在電腦鍵盤上律動的時候,我們在MSN與遠方朋友聊天的時候,海底光纜正以光速為我們默默服務。
今天,我們習慣於說,世界是一個地球村,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憑依著海底光纜的通訊。海底光纜一切正常,我們並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一旦出現嚴重故障,我們地球村的通訊就會陷入一定程度的癱瘓狀態。
2006年12月26日夜晚出現的太平洋海底光纜大範圍斷裂,就爆發這麼一場「網際網路時代的通訊災難」。
不說網友們別想在MSN上聊天;不說戀人間訴說衷情的電子郵件一封封被退回來;不說外婆在視頻上看不見小外孫在大洋彼岸的笑臉。那個時候啊,白領們早已急白了臉,接不到老闆在海外的指令,工作亂了套,網上商務一片空白;在那個節骨眼兒上,正在申請留學報考GRE的莘莘學子急得雙腳跳也沒用,網上GRE考試被迫延期;有的跨國公司在上海的工廠被迫停產,因為品牌產品的生產數據全部由大洋彼岸的總部在網上輸出;上海金山一家企業已經接受了品牌公司大筆訂單,此刻只得中斷流水線運作,因為在合同上明確規定,生產線流程必須接受海外總部「全球眼」的全程監控,網絡斷了,「全球眼」就瞎了。
崇明東灘海纜登陸局所有電腦猛現紅屏
2006年12月26日20時25分,崇明東灘,中國電信崇明海纜登陸局。沒有任何前兆,所有電腦猛然出現紅屏,頓時聲光警報大作。警報級別:最高級。
登陸局值班負責人倪敬華立即啟動預案系統,馬上測出故障點在我國東部海面。東部海面在崇明登陸局登陸的共有5條海底電纜。開始測出第一條斷裂,接著測出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海底光纜斷裂,只剩下最後一條——第五條海底光纜在支撐著……這是從未有過的危機!倪敬華的心頭閃過一道晴天霹靂!
他立即向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向十幾個系統方向發送緊急警報……
雷達掃描鎖定相關海域所有巡邏船趕赴指定地點
2006年12月26日20時25分,東海200平方公裡洋面上,雷達鎖定相關海域。
幾十艘全天候巡邏船接到緊急指令,及時趕赴指定區域——僅存的第五條海底光纜的海域,加強保護,各類漁船不得靠近作業。
「那是月黑風高,惡浪滔天的一個深夜,我們每個人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我們開始了全天候守護。」海底電纜公司總經理楊洩文回憶道。
「鐵路扳道工緊急出場」
2006年12月26日20時25分,國際海底光纜監控中心警報大作。值班負責人、監控中心副主任丘志勇立即發出緊急通知,全體技術人員在第一時間迅速到崗。
啟動緊急預案,刻不容緩,竭盡全力恢復「網絡電路」。技術人員將預案稱為「扳道工行動方案」。
4條海底光纜斷了,中美網絡線路嚴重癱瘓。「鐵路扳道工行動方案」,就是通過計算機控制,將網絡交叉連結,保持一定程度的網絡貫通。這個計劃,經過奮力拼搏,一個小時完成了。
但是電信工程師們沒有松下一口氣,這只是網絡局部的貫通。網絡容量依然處於巨減狀態,網絡癱瘓危機遠未解除。
接著,海內外新聞媒體驚呼:
「中國臺灣地區地震,導致了途經該地區共有8個海底光纜系統中斷,近20個斷點!」
「這是世界上1985年網際網路開創以來的最大網絡災難!」
「沒有先例,沒有真正應對的預案!中國電信業遭遇最為嚴峻的挑戰!」
「向大西洋緊急轉移」
「我們的背脊幾乎要燃燒了!因為億萬雙網民焦灼的眼睛巴望著我們啊!」中國電信上海公司員工徹夜不眠,憂心如焚。90%多的國際電路都是通過國際海底光纜與世界各國相連,而上海又承擔了其中近70%的進出口通信任務。電信人肩上的責任可想而知。在中國電信集團國際部的直接領導下,上海公司勇敢地挑起了搶修國際海光纜的重任。
十萬火急!十萬火急!。
怎麼辦?中國電信上海公司火速拿出攻關方案。海底光纜有危機,那麼向太空尋求幫助!電信工程師啟動租用的國際衛星地球站的通訊網絡,全力開闢了太空通道。
但是,這個通道的總容量還不及海底光纜的千分之一。
怎麼辦?再來一個「大西洋行動計劃」。這個計劃就是向歐洲運營商求援,向歐洲方面「借路」「借容量」,就是讓網絡系統繞過太平洋,走歐洲線路,走大西洋線路。這一切談何容易!要求德國、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聯動配合。
在這個特別的時刻,多國電信人都表現出了協同作戰的合作精神,因為今天在我們這個地球村裡,網際網路的中斷,各方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失。誰也無法袖手旁觀。
於是,地球村的無數臺計算機重新設置程序,數千條重要參數的進行在同步更改。
邱志勇說,由於一切都是在緊急狀態下進行的,完全打破常規。那時候電信人都是熬紅了眼睛,還必須睜大著眼睛。要知道,那個時候走進機房,技術人員面對的一條條光纖,不再是平時那樣井井有條的,而是千頭萬緒,似一片片蜘蛛網。
那時候,與各國電信人的聯絡是每天幾百封電子郵件。那時候,中國電信上海公司的工程師要看兩個時間,一個是北京時間,一個是歐洲某國的當地時間。有意思的是,開始歐洲方面明確表示,他們嚴格執行8小時工作制度,尤其是高層技術人員要確保雙休日。但是最後他們卻是表現得非常配合。每一次技術求援,都是有求必應。每一封電子郵件,都即時反饋。日本方面的技術人員還忙裡偷閒,在電子郵件上說了這麼一件趣事:「我們董事長來看我們了,他說你們在機房打地鋪幾天幾夜,很好。我送來了幾套內衣內褲,你們可以省去洗內衣的時間啦。」而中國電信上海公司的領導在當天,索性就把指揮部設在監控中心,安營紮寨和大家一起奮戰。
到2006年12月31日上午,受影響的國際港澳臺話音業務和專線業務已全部恢復正常,網際網路的使用已恢復到正常水平的70%,已經可以保證公眾客戶向中國臺灣地區的聯絡和北美方向的基本國際訪問。
中國總調度多國聯手做「海上外科手術」
所有的這些緊急方案,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網絡危機。對於億萬網民來說,有些郵件被退回來,而有些電子郵件可以發出去,而網上聊天則碰巧可以聊一會兒,當然網上運行速度變得有點遲鈍了。
要根本解除網際網路的危機,必須實現海底光纜的全面修復。接下來要說說國際大協作海上搶修的情景了。要說明的是,我在這個報導文本的敘述順序中,才剛剛說到海上搶修。其實一切都是同步進行的,從地震引發海底光纜中斷的那一刻起,中國電信人就以讀秒的速度,同步投入了多條戰線的攻堅搶修戰鬥中。
中國電信上海公司網絡運行部副處長吳明琪在2006年12月26日20時25分接到警報之後,立即與網絡臺北終端站聯絡,確證中國臺灣枋山站發生餘震,技術人員已經撤離。他隨即向日本橫濱維護區發出指令,要求正在值班的日本巡邏船緊急出動。但是此時整個通訊系統出現大量故障,郵件隨即被退回。於是情急之下,吳明琪向亞太地區有關站點,群發50封SOS求援郵件。幸好網絡的線路通道有多條,有幾封還是被日本方面收到了。於是維護區值班巡邏船立即啟動趕往臺灣東南海域,進行勘查。
關鍵的關鍵,是儘快修復中斷的海底光纜。但是這次是大範圍的海底光纜中斷,在400公裡的洋面上,要搜尋到海底光纜的斷點,技術上極為不易。而且還涉及到國際溝通和商業經濟利益的問題。一共有8條海底光纜系統中斷,斷點多達20個,先修復哪一根?派幾艘海纜施工船?這涉及到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各自商業經濟利益。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地區、中國臺灣地區,都有各自的主張。這又是一個難題了。
這涉及到緊急國際商業談判。吳明琪另外一個身份是國際海纜聯絡官,他立即與主要合作夥伴美國方面進行緊急談判。美國方面認為,這條中美海底光纜故障,中美方面投資最大,信息量比重大,最有發言權。美國方面明確表示,這次全部聽中國電信指揮。
中國電信於是發出緊急指令,要求搶修施工船,分別從日本橫濱,從韓國釜山,從新加坡出發,趕往臺灣東南海域。儘管當時大海上氣候惡劣,海底光纜故障分布在400公裡的大範圍裡,但是國際施工船均按照指令,按時進入作業狀態。
海底光纜的修復,很像一個外科手術,首先利用光時域反射儀,在水深2000米至4000米的海洋深處,精確測出斷點位置,然後利用探線,像鉤子一樣將海底光纜的端頭打撈起來,先切除「故障電纜」,接著對電纜進行水密測試、光纖測試和電氣測試,然後與備用電纜進行接頭。一個斷點的接續過程,從光纜的末端處理、光纖的熔接、模壓、X光檢測、恢復鎧裝,一般要持續24個小時。中國電信上海公司與國際海纜施工船保持著24小時不間斷的密切合作,即時提供準確數據,反饋測試結果,還及時從上海空運光纜接口盒。
這次中國電信雖然遭遇了重大的危機,但是卻做出一個出色的答案。2007年4月,共有85個成員國的國際海底光纜保護委員會在馬尼拉召開大會,認為中國電信在臺灣地震引發的網絡危機中的一系列應對舉措與調度指揮,充分提供了一個非常成功的專業化範例。
在這整整一年的時間裡,中國電信人,為了不讓這樣的網絡危機的再次重演,傾注全力開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堅戰役,啟動了青島、崇明海底光纜「新航線」——再建設一個直達美國的跨太平洋國際光纜(TPE系統);開闢了通往歐洲的陸上「新絲綢之路」——TEA國際光纜系統,建成了通往南亞的陸上通道——CSC國際光纜系統。同時,還完善了各項技術防禦措施,優化了各項緊急預案。用中國電信人的話來說:「好比我們的高速公路,一路上修築了幾條主幹道,如果出現交通事故,一分流,就不會堵塞,更不會癱瘓了。」
中國電信人自信地說:「2006年那一次網絡危機是一次極有價值的考驗和預演,為迎接明年的奧運會、2010年的世博會,我們已經拿出了扎紮實實的預案。如果中國臺灣地區再次發生類似的地震,決不會出現類似的網絡危機,我們將保障網絡的暢通無阻!」
目前,上海匯集著中美海底光纜等4條海光纜、亞歐光纜等2條陸纜,已構建了與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直達電路;上海,作為中國電信ChinaNet重要骨幹節點之一,承擔著約80%的網際網路服務;上海,電信基礎網絡已承載了世界先進的電信增值業務與信息應用……上海儼然具備「亞太信息通信樞紐」的雛形。這一切,都離不開通信光纜。電信人,為我們生活在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人們,精心守護著看不見的「信息網絡」,圍繞大洋深處的海光纜,還將繼續默默地奉獻著。
(責任編輯: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