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網際網路基礎硬體設施之一,海底光纜可承擔全球超過95%遠距離數據工作,在全球通信和數據交互中扮演關鍵角色,也因此成為市場矚目的重點話題。目前,連接亞太地區與其他市場海纜數量不斷增長,新天域互聯就連接中國與美國的海底光纜進行詳細整理:
1. Trans-Pacific Express (TPE) Cable System。TPE由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華電信、Verizon、KT、NTT以及AT&A共同出資5億美元打造,於2008年8月啟用。TPE全程17,000公裡,是直線連接中國與美國的第二條海底光纜,旨在提高兩國之間的工作容量,並為亞洲其他國家及周邊地圖,提供便捷的數據通道。
2. Asia-America Gateway (AAG) Cable。AGG長達20,000公裡,是首條將東南亞市場與美國進行連接的海底光纜,線路遍及馬蘭西亞、新加坡、泰國、汶萊、越南、菲律賓,還有香港、關島、夏威夷。
AAG海底光纜總成本約5.6億美元,於2009年11月建成並啟用。最初系統容量僅為1.92Tbps,但經過2011年和2014年升級之後,現容量超過5.2Tbps。
3. FASTER。FASTER是一條長達11,629公裡的跨太平洋海底光纜,著陸於日本千倉和志摩,以及臺灣淡水,和美國班頓,總投資額約達3億美元。該系統連接許多相鄰海纜,並將容量延伸至其他亞洲地區,以到達美國西海岸的主要樞紐,包括洛杉磯、舊金山、波特蘭和西雅圖地區。
FASTER由6條光纖組成,初始設計容量為60Tbps,已於2016年6月底投入使用。
4. New Cross Pacific (NCP) Cable System。NCP海纜自2018年5月起正式運營,全長13,618公裡,由七對光纖組成,最初採用100Gbps DWDM技術進行部署,總設計容量為70Tbps。
NCP為亞洲與美洲之間的數據交互提供直線通道,連接中國、韓國、日本以及美國。其中,我國共擁有四個登陸站,分為位於上海崇明、上海臨港、上海南匯,以及臺灣頭城。
5. Pacific Light Cable Network (PLCN)。12,971公裡的PLCN海纜可承載120Tbps數據容量,最初於2016年開始興建。而目前,美國FCC已經準許谷歌(Google)啟用連接PLCN海纜中美國至臺灣的線路。
6. Hong Kong-Americas (HKA)。長約13,780公裡的HKA海纜目前仍在建設之中,最快將於2021年投入服務,可提供總計76.8Tbps容量。
7. Bay to Bay Express (BtoBE) Cable System。BtoBE全長約15,400公裡,連接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和美國,由中國移動、Facebook(由其全資、直接子公司Edge USA)和亞馬遜(由其全資、間接子公司Vadata)所組成財團共同負責,預計將在2022年完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