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亞太海底光纜拓撲圖 中國電信供圖
圖說:
海底光纜維護船出海
中國電信供圖
【新民晚報·新民網】一根比頭髮絲還細的光纖,可同時容納192萬對通話,埋在海床下的海底光纜,由8根這樣的頭髮絲組成。日前,傳輸容量達54T的亞太直達海底光纜系統(APG)在上海正式開通,服務了17年的中美海底光纜系統(CUCN)也正式宣告「退休」。至此,中美之間和東亞各國之間的通信容量和通信速度將步入一個新臺階。
意義重大
承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
海底光纜系統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礎建設。我們現在所謂的全球網際網路,就是世界各國的網絡相互聯接而組成的超大型區域網,其中實現洲際間的聯接靠的是衛星通信和海底光纜。由於衛星通信帶寬有限且價格不菲,而海底光纜具有容量大、時延短、安全穩定等特性,迅速成為了連接各大洲的主要信息通道。目前,全球幾乎絕大部分的國際數據都是通過海底光纜傳輸。
此次「退休」的中美海底光纜系統由中國電信、日本KDD和NTT、美國AT&T和MCI等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的40家運營商共投資11億美元,從1997年開始建設,到1999年投入使用。該系統呈環形網絡,共有九個登陸點,總長約30000公裡,採用當時最先進的2.5G波分復用傳輸技術,提供80G容量,能解決100萬路電話的通話需求。
作為首條連接中美之間的海底光纜,它曾是中美間和東亞間容量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海底光纜。設計時,它的使用壽命為25年,之所以提前8年「退休」,一方面是隨著通信的技術更新和網際網路傳輸需求的提高,該系統已不適合承擔中美間通信主幹道的重任;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新海底光纜的成本大幅下降,中美海底光纜系統單位容量的維護成本高於新的海底光纜系統。經中美海纜管理委員會的一致同意,中美海底光纜系統在2016年底退網。於是,建設容量更大、傳輸速度更快、維護成本相對較低的新海底光纜的計劃提上了日程,包括剛開通的亞太直達海底光纜系統(APG)和在建的新跨太平洋海底光纜系統(NCP)。
和中美海底光纜系統相比,亞太直達海底光纜系統技術更先進,容量更大。由於兩個海底光纜系統連通的國家和地區不同,意義也不一樣。中美海底光纜系統作為中美間第一條直達的海底光纜系統,在當時意義深遠,2001年和2006年兩次中斷,對網民的影響都很大,尤其是MSN等服務受到影響。
亞太直達海底光纜系統加入中國電信的骨幹網絡後,承載的國際電信業務將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承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以東南亞經濟高速發展地區為動力核心,為開拓發展沿線國家的經濟提供強勁的信息技術保障。
高速信道
通達北美中東北非南歐
亞太直達海底光纜系統(APG)是由中國電信聯合13家合作夥伴共同投資建設的東南亞海底光纜,這是距亞太二號海纜後,中國電信在上海建設的第二條連接東南亞的主力海纜。建成後將與中國電信其他海底光纜系統相連,優化提升中國電信的國際網絡。
亞太直達海底光纜系統投產後,進一步鞏固了上海在亞太地區的通信樞紐地位,並通過它與其他海纜互聯,構築通往三大洲的每條100Gb/s的高速信息通道,輻射海內外:與FASTER、跨太平洋直達海底光纜系統(TPE)、日美海纜系統(JUS)組合,提供上海至北美100Gb/s的高速信道;與歐亞5號海底光纜系統(SMW5)組合,可提供上海去往中東、北非、南歐100Gb/s高速信道;與亞太二號海底光纜系統(APCN2)、SJC、跨太平洋直達光底光纜系統(TPE)組合,可提供東南亞境內可多路由選擇的100Gb/s的高速信道。
亞太直達海底光纜系統全長約10900公裡,共連接了11個登陸站。系統採用先進的單波100Gb/s的波分復用傳輸技術,共可提供54T(1T等於1024G)容量。上海電信相關人士告訴記者,54T是指系統通信能力,不等同於實際開通的帶寬。不過,把路先鋪好,以後再逐步增加帶寬。
記者獲悉,這條新建海底光纜系統主要連接中國上海、香港地區、臺灣地區、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安全保障
海上巡視排除威脅隱患
同陸地光纜相比,海底光纜有很多優越性:一是鋪設不需要挖坑道或用支架支撐,因而施工速度較快;二是除了陸地延伸段和近岸段以外,光纜大多在一定深度的海底,不受風浪等自然環境的破壞和人類生產活動的幹擾,所以,海底光纜安全穩定,抗幹擾能力強,保密性能好。不過,一旦遭遇地震、商貨船違章錨泊或者不當的漁船作業,海底光纜也容易「受傷」。
那麼,如何才能保障海底光纜的安全性?上海電信有關人士告訴記者,他們一直重視海底光纜的維護工作,有一支專業隊伍長期和政府的相關部門合作,共同實施海上線路巡視,勸離可能對海底光纜造成威脅的漁船,及時發現線路隱患,確保國際通信的安全。
據上海電信透露,2016年1月至11月底,專業隊伍累計巡航裡程39萬公裡,海上驅趕各類違規船隻1145艘,其中帆張網船642艘;過江光纜驅趕各類違規船隻1492艘;護纜宣傳13次;發放海圖和單片6500及5200張。作為中國電信國際海光纜專業維護單位,這支專業隊伍還負責推廣在上海崇明登陸的八條國際海光纜和六條長江過江光纜,維護責任段總長共計3505公裡。
海底光纜是全球電子通信和商業的命脈。如果新建的亞太直達海底光纜系統發生故障或中斷,就將啟動緊急預案,一方面將採取迂迴路由恢復,另一方面協調聯繫海纜修理船隻去修理,一般順利的話至少2周才能修復。
未來發展
NCP系統2018年投產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為適應我國國際網際網路業務流量快速增長趨勢,面向亞美方向建設新型海底光纜,2014年12月底,其核准了新跨太平洋國際海底光纜(NCP)工程。該項目由我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聯合其他國家和地區企業共同出資建設,設計總容量為60Tb/s,系統全長13618公裡。
記者在中國電信集團官網看到,新跨太平洋國際海底光纜工程建設已在2015年啟動。據介紹,NCP海底光纜連接中國大陸、中國臺灣、韓國、日本,向東直達美國,總投資超過5億美元。工程完成後,將成為亞洲至北美之間傳輸容量最大、時延最小的海底光纜,可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質、可靠的骨幹通信服務。
中國電信表示,參加新跨太平洋國際海底光纜海纜建設,對於滿足亞洲-北美間國際業務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值得一提的是,NCP海纜路由避開了日本和臺灣海底地震帶的影響,亦能有效降低海洋漁業活動對海纜設施安全的影響。NCP海纜將與現有TPE海纜、CUCN海纜等配合,為中國電信多條海纜系統提供保護備份,可極大地提高中國電信國際網絡,特別是亞太區域整體網絡的安全性。
目前,新跨太平洋海底光纜系統正處於海上施工階段,項目預計2018年正式投產。(新民晚報記者 裘穎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