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海底光纜的建設雖然只有短短十幾年的歷史,但它發展的速度卻大大超過了人們原來的預想,無論是在技術層次、網絡結構、建設規模、投資方式,還是容量使用方面,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技術層次不斷提高
海底光纜使用的技術先進性,首先表現在傳輸速率的迅速提高上,從最初投入使用時的每對光纖140Mb/s,發展到現在波分復用技術可達到的640Gb/s。如果考慮到目前每條光纜系統中可以有4對光纖同時傳輸,海底光纜的傳輸容量提高了約16,000倍。技術進步不僅使系統傳輸速率迅速提高,還提高了設備的集成度,增加了可靠性,並大大降低了海纜的建設成本。以跨太平洋光纜容量價格為例,每2M電路的價格已經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降低了約20倍。
網絡結構更安全可靠
隨著光纜傳輸容量的迅速提高和用戶對電路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網絡的安全可靠性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問題。目前大容量的海底光纜系統,都已經從原來點對點或多點連接方式,發展為有自愈功能的環行網絡結構。當環行網絡中任何兩點間的通信發生故障時,通過這兩點的業務可自動轉到環行網絡的另一方向疏通,保證業務不受影響。實現這一功能是以網絡保護設備(NPE)為基礎的,NPE設備可以在發生故障時幾百毫秒的時間內完成電路的恢復,它還可以在不同速率接口上完成業務的上下接入,從而大大提高網絡組織和恢復的服務水平。
建設規模不斷擴大
海底光纜建設從最初幾十公裡點對點的光纜,發展到現在超過30萬公裡的大型光纜,建設規模不斷擴大。亞歐光纜(SEA-ME-WE 3)共有39個登陸站,總長約39,000公裡,參加投資的共有約90多個電信公司,可說是目前為止建設規模最大的光纜系統。
在低速率海底光纜建設時期,將近10年的時間內只有兩條光纜的建設長度超過10,000公裡,而高速率海底光纜系統中有5條海纜的建設長度超過10,000公裡。近兩年才發展起來的波分復用海底光纜系統,已建和在建的光纜系統中已有9條建設長度超過10,000公裡。
投資方式更加多樣
傳統海底光纜建設全部由電信運營公司參加,根據各方投資比例獲得相應的容量。隨著國際上對海纜容量的需求迅速提高,以及各國政府對電信業管制的放鬆,一些非電信運營商開始進入海纜建設領域。他們投資建設海底光纜以後,再將容量銷售給需要使用容量者。這兩種建設方式在投資方式、決策機制、容量分配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點,相信今後海纜建設領域,會有更多結合不同投資方式的新建設模式出現。
容量使用更加靈活
由於投資方式及設備配置的限制,早期海底光纜的容量使用不夠靈活,需要容量使用者根據各自的業務條件,對容量需求作出準確的預測,一旦網絡組織方案確定不大容易改變。今後隨著投資方式更加多樣,網絡設備功能更加完善,投資者對容量的使用應更加靈活;他們根據業務的不同需求,隨時調整網絡組織,使電路發揮出最大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