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光纜是如何鋪設的?那麼多光纜,會不會被船隻、漁網刮斷?

2020-12-05 和風漫談

海底電纜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1850年,盎格魯-法國電報公司橫跨英吉利海峽,鋪設了人類第一條海底電纜。1866年,人們又跨越大西洋,在歐洲、北美洲之間鋪設全長4000多英裡的海底電纜。

20世紀60年代,雷射信息傳送技術問世。80年代,海底通信光纜進入發展期,1988年第一條跨大西洋海底通信光纜鋪設成功,1989年跨太平洋海底光纜鋪設成功。從此海底光纜取代海底電纜,成為遠距離傳輸信息的主流。

到現在,總長39000公裡的海底光纜已將四大洲33個國家連接在一起,成為四通八達的密集網絡。每天數以億計的信息在網絡中傳輸,成為世界繁榮和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全球海底光纜分布

海底光纜鋪設周期長、投入大、設備複雜;同時又有工作環境惡劣、維護困難、受損影響大等一系列問題。所以如何保護光纜,是一項重要工程。

依海水深度不同,海底電纜鋪設分登陸段、淺海段、深海段。鋪設也分埋設和敷設,淺海用埋設,深海用敷設。光纜也有輕質海纜、單鎧裝海纜、雙鎧裝海纜、多鎧裝海纜等多種,使用壽命在25年以上。

淺海、深海鋪設

威脅海底光纜的主要因素有:人為因素、自然環境和生物因素等。

1、人為因素。

水深小於100米的淺水區,海洋環境複雜,漁船、船舶、海洋工程密集,海底生物眾多。

漁船捕魚常用拖網,拖網上的拖門重好幾噸,海底拖行時刺入海床0.3米以上。一旦刮到光纜,很容易將其拉斷。

拖網

船舶航行和錨地一般要遠離光纜路線,但近海遇到惡劣天氣時,船舶經常要緊急下錨。不同種類的錨刺入海床深度不同,下錨中也會有偏移。如果錨拋到光纜附近,起錨時就容易刮斷光纜。

在所有光纜事故中,漁網拖掛和船錨刮斷的比例佔總數2/3左右。

拋錨撞擊海纜示意圖

2、自然環境因素。

海洋環境複雜,地質變動頻繁,經常發生滑坡、沉積物遷移,地震、火山等各種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嚴重的直接將光纜切斷,輕則把深埋的光纜翻出來,使其裸露在外,進而被破壞。

歷年光纜事故中,自然因素佔1/3左右。其中,地震對光纜破壞最嚴重,2006年、2011年都有海底地震損壞光纜的事故發生。

3、海洋生物因素。

海洋生物對於光纜危害較小,但也偶有發生。比如海底鑿巖生物破壞光纜鎧裝,鯊魚也會撕咬電纜。曾經有一隻鯊魚在攝像頭監視下,眾目睽睽中就把光纜咬壞了。

海底光纜工作環境很惡劣,所以淺海區用高標準的雙鎧裝、多鎧裝海纜。把光纖封在鋼管裡,外面用鋼絲纏繞,再用聚乙烯材料套在外面,像穿了多層鎧甲,抗腐蝕、抗拉能力都很強。光纜直徑十幾釐米,比人的小臂還粗。

淺海區用水噴式設備和海犁設備埋設,用高壓水衝出深溝,放入光纜後再回埋。溝的深度通常在1.5米左右,有的地方達3米或更深,埋得越深光纜越安全。

用海犁長距離鋪設

深海區人類活動少,海洋生物稀少,光纜安全程度提高不少。所以選直徑20毫米左右的輕質光纜,直接敷設在海底,以節省成本提高效率。

海底光纜需要仔細保護,一旦受損就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尋找損傷位,再將光纜切斷,從海底拖上來修復。修復工作科技含量很高,只有專業人員才能將頭髮絲一般粗細的光纖熔接到一起。

至於潛艇,一般不會刮斷光纜,但卻以另外一種方式威脅它——竊密監聽。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光纜內有海量機密信息,價值巨大,自然是敵人眼中的「香餑餑」。美國「海狼」級核潛艇,就有盜取光纜信息的特殊任務。它能下潛到600米海底,放出水下機器人(ROV),在國際光纜上安裝特種設備,盜取機密信息。

為了反竊聽,光纜中也有一些反制措施,一旦被竊聽便會及時通知。這就是矛與盾的競爭了。

綜上所述,海底光纜是重要基礎設施,對世界經濟發展影響重大。日常使用中,光纜容易受漁船拖網,船舶下錨、地質變動、海洋生物等多方面損害,也會被敵方潛艇竊密。所以海底光纜的鋪設、保護、修復、安全等諸多方面,都是值得研究的大問題。我們要時刻關注,搶佔技術高峰,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全球那麼多的海底電纜,船隻、潛水艇等都不會刮到它嗎?
    網際網路時代,大家每時每刻都在與網絡打交道,隨時與世界保持聯繫,進行信息交換,而這背後就有跨洋海底電纜來支撐,它是保證全球各大洲之間信息暢通的主動脈。 海洋這麼深,大洋又這麼大,是怎麼鋪設的呢,過往的船隻、潛水艇、漁船等不會刮到嗎?嘿嘿,最初鋪設的電纜時間不長,就被打魚的漁船給「撈」了上來。
  • 海底光纜是如何鋪設的,破壞海底光纜又要承擔怎麼樣的代價
    而在環境相對平靜的深海,反而只需這種防護較低的等級防護的光纜。有了光纜,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把他們放到海裡。通常來說,從地下將光纜連接到岸邊的一個豎井,成為入口,這裡將是光纜入海的起點。像subcome,這艘鋪設船,一次性可攜帶5000噸光纜,足以跨越六千多公裡的大西洋,這些光纜會向上傳輸,經過鋪設船,與埋設犁相連,而埋設犁本質就是一個巨大的犁。SMD公司,4.4米,重22噸,工作時需要帶著光纜掉入海中,可在兩千米深的海床上運行。鋪纜船未端通過牽引埋設犁前進。與此同時埋設犁下方會噴出高壓水流衝開泥土,讓後方的切割刀深入土層挖出約三米深的壕溝。光纜也順著放入其中。
  • 科普貼:如何鋪設、防護和維修海底光纜?
    海底光纜如何鋪設  陸地光纖的鋪設要簡單的多,只需挖好電纜溝,然後再由人拉著走然後再埋起來即可。而海底光纜的鋪設簡單來說就是把光纜放在海底光纜敷設船上,然後船慢慢開動的同時把光纜平鋪沉入海底。不過實施起來要困難的多,主要包括光纜路由勘查清理、光纜敷設和衝埋保護三個階段。
  • 脆弱的海底光纜是如何鋪設的?看完漲見識了
    但是由於海洋的阻隔,很多國家並沒有接壤,比如說,中國和美國,美國和歐洲等等,這些國家如果想要通過光纜連接來完成信息交換的便捷與快速,就必須通過海底的通信光纜連接來完成了。那麼很多人就會問了,海洋深不可測,幾千米的海溝都是隨處可見的,海底的光纜是怎麼埋進去的呢?
  • 誰弄斷了海底光纜
    聽新聞說,這是由於海底光纜出故障,修好需要兩個星期,如果是這樣的話,不知道我會損失多少錢!事件--網絡大塞車2月9日上午8時左右,中美之間的一條海底光纜在日本橫濱維護區(位於我國上海崇明海纜站以東375公裡的公海中)發生阻斷,造成中國電信及其他電信運營商北美方向部分電路中斷。
  • 關於海底光纜的最強科普!
    而目前,全世界超過90%的跨國數據傳輸,都由海底光纜承擔。根據最新的數據統計,全球的海底光纜總長達90萬公裡,可繞地球22圈。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那麼纖細嬌貴的光纖,究竟是怎麼埋到那麼深的海底去的?又是怎麼保證在海底惡劣的環境中不被破壞的?萬一弄壞了,又該如何修理呢?
  • Vol.124 海底光纜如何連接全球網際網路丨視頻文字稿
    通常來說,登陸站會從地下將光纜連接到岸邊的一個豎井,稱為「人孔」,這裡將是光纜入海的起點。根據水深,海底光纜的鋪設可簡單地分為三個場景。登陸鋪設區、填埋鋪設區和直接敷設區。在登陸鋪設區,通常需要將裝有光纜的布纜船停在近岸,由小型的駁船牽引著綁有浮筒的光纜開到岸邊,與人孔連接。
  • 海底光纜的秘密
    儘管海底光纜不用擔心挖掘機那一鏟子,但是會受到船錨、自然災害(地震、海嘯等)等影響,還有充滿好奇的鯊魚閒著沒事過來磨磨牙,一旦遭到破壞影響極大,修復一趟極不容易,所以,需要加強鎧裝保護。 鎧裝保護根據海水的深淺度不同而不一樣。通常在海水較淺的地方,需要更強的鎧裝保護,主要是為了抵禦過往船隻的威脅。
  • 海底電纜是怎麼跨過海溝的?難道就不怕被船隻或潛艇刮斷嗎?
    海底電纜的敷設歷史與技術第一條海底電纜是1850年在英國和法國之間鋪設的,穿越英吉利海峽,第一條跨大西洋海底電纜於1858年8月16日成功連接英國和美國,維多利亞女王第一次通過海底電纜發給美國總統布坎南的賀電,這是美國實業家塞勒斯·菲爾德投資上百萬美元歷經數年終於建成!第一條海底光纜敷設於1988年,橫跨大西洋連接了歐洲和美洲。
  • 有,海底光纜
    世界海底光纜分布圖海底光纜是用絕緣材料包裹的線纜,主要鋪設在海底,用於國家之間的電信和網絡傳輸。海底光纜斷過嗎?老舊的海底光纜全世界共有400多條海底光纜,其中很多的光纜都是非常老舊的,同時由於是在海底,海底光纜的損害因素非常多
  • 深海暗戰:雲計算公司強勢介入超長距離海底光纜鋪設
    上周末,瀏覽《經濟學人》的文章時,看到了一篇行業相關的動態,於是決定看看幾家主要的雲計算巨頭在深海光纜市場的布局到底怎樣。鋪設光纜,控制傳輸網絡在討論主流雲計算廠商的海底光纜的現狀之前,先來談談為什麼雲計算公司要鋪設海底光纜。
  • 關於海底光纜,我們還可以知道什麼? | 科普
    海底光纜又稱海底通訊電纜,是用絕緣材料包裹的導線,鋪設在海底,用以設立國家之間的電信傳輸。海底光纜系統主要用於連接光纜和Internet,它分為岸上設備和水下設備兩大部分。岸上設備將語音、圖象、數據等通信業務打包傳輸。水下設備負責通信信號的處理、發送和接收。
  • 為什麼要在深海中鋪設電纜?難道陸地上無法實現跨國數據傳輸?
    深海電纜容易被船隻或潛艇刮到嗎? 首先,船隻和潛艇刮到電纜可不是小事,大概一年多以前,一位海南船長就因為捕魚作業時切割光纜這件事,被判268.6萬賠償金和7年有期徒刑。
  • 來,一起見識下全球海底光纜分布圖
    那麼今天我們所享受到的網際網路「寬帶」溝通又是如何實現的呢?答案就是海底光纜。3、沒那麼簡單:海底光纜的設計與鋪設海底光纜的設計:防腐蝕、防滲透、還要防鯊魚相比同軸電纜,光纖的優勢相當明顯,但其本身卻是相當脆弱的,因此這就對保護光纖的海底光纜外圍保護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全球通信「大動脈」極易受傷 海底光纜讓中國操心
    中國近海發生的海纜事故絕大多數是由於漁業捕撈、船隻拋錨等海上作業活動引起的。而修復這些受損的海纜,難度大、花費多、耗時長。按照相關法規,在沿海寬闊海域海纜兩側各500米、海灣等狹窄海域海纜兩側各100米、海港區內海纜兩側各50米範圍內,禁止從事挖砂、鑽探、拋錨、張網等可能破壞海底光纜安全的海上作業。 據施冬船長介紹,剛才驅離的漁船是用帆張網捕魚的,這種作業方式對海底光纜的威脅非常大。
  • 問答| 被稱為海上「中樞神經」的海底光纜有多重要?
    海底光纜到底有多重要?國際光纜的互聯互通水平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國際通信水平。工信部出版的《中國國際光纜互聯互通白皮書(2018年)》在開頭就指出了國際光纜的重要性。在國際通信中,海纜仍然是主導作用。什麼是海底光纜簡單來說,海纜是一條海底光纜系統重要的載體。現代海纜使用的是光纖技術,一根光纜由多根光纖組成。
  • 中美海底光纜「退休」亞太直達海纜「接棒」
    (APCN2)、SJC、跨太平洋直達光底光纜系統(TPE)組合,可提供東南亞境內可多路由選擇的100Gb/s的高速信道。安全保障海上巡視排除威脅隱患同陸地光纜相比,海底光纜有很多優越性:一是鋪設不需要挖坑道或用支架支撐,因而施工速度較快;二是除了陸地延伸段和近岸段以外,光纜大多在一定深度的海底,不受風浪等自然環境的破壞和人類生產活動的幹擾,所以,海底光纜安全穩定,抗幹擾能力強,保密性能好。不過,一旦遭遇地震、商貨船違章錨泊或者不當的漁船作業,海底光纜也容易「受傷」。
  • 海底光纜10個真相:情報機關愛聽鯊魚愛咬
    實際上,我們能夠看到的地上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只是冰山一角,還有無數光纜鋪設在冰冷的海洋深處。以下盤點的是海底光纜的10個真相,你未必知道。海底光纜的長度達到數十萬英裡,一些光纜的深度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海底光纜由鋪設船鋪設,鋪設過程並不是簡單地將鐵砧固定的光纜沉入海底。通常情況下,光纜必須穿過海底的平坦表面,鋪設過程必須小心翼翼,避開珊瑚礁、沉船、魚類棲息地以及其他生態棲息地和常見障礙物。鋪設在淺水域的光纜直徑與罐裝蘇打水相當,深海的光纜直徑較小,與一根魔筆差不多。
  • 海底電纜是怎麼跨過海溝的?難道就不怕被船隻或潛艇刮到嗎?
    問題二:海底光纜是怎麼敷設的? 早期的海底電纜敷設方式是淺海就挖一下,深海基本就是直接往下丟的,電纜的自然重量會沿著海底地形位於海底,當然這種方式並不太安全,因為路過的鯨或者其他大型動物都會遭遇甚至撕咬,不過各種附著物生長後就不太會有問題了,但會很多貝殼類會分泌腐蝕性物質侵蝕電纜。
  • 微軟Facebook完成4000英裡太西洋光纜鋪設工作
    微軟與 Facebook 曾在 2016 年中表示,兩家公司將會聯手鋪設一條橫跨大西洋的海底光纜。一年多後,由全球電信基礎設施公司 Telxius 參與的該項目正式完工。微軟雲基礎設施和運營部門副總裁 Suresh Kumar 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宣布了這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