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科學家首次用海底光纜測地震 12英裡光纜相當於1萬個...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研究人員一直在探索使用海底光纜觀察地震。

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項技術已被用於在加利福尼亞海岸外發現一個以前不為人知的新斷層群。

海底光纜,顧名思義就是埋在海底的光纖線纜,利用光在光導纖維中的傳播特性來傳輸數據。而它就是保證全球各大區域網絡之間能夠互聯互通的主動脈。

目前,全世界超過90%的跨國數據傳輸,都由海底光纜承擔。根據最新的數據統計,全球的海底光纜總長達90萬公裡,可繞地球22圈。

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和萊斯大學的科學家對一條20公裡長的海底光纜進行了四天的研究,並記錄了一條來自加利福尼亞州海岸蒙特雷灣的構造斷裂帶的3.4級地震。

據悉,這是該種技術首次被應用於監測海底地震。

科學家們發現,光纜中的任何幹擾或運動都會使光纖技術中用於傳輸數據的光信號分散並使信號失真。通過一種稱為「分布式聲學傳感」(DAS)的技術觀察到這種「反向散射」現象,將長20公裡的電纜變成了一個由1萬個運動傳感器組成的海底設備,它們可以以皮米級的精度檢測地震活動。

DAS技術與監測海底的方式大相逕庭。通常情況下,地球科學家使用傳統的水下地震儀進行海底監測,但這種儀器每臺價值高達10萬美元,而且只能探測到單一地點的震動。如果想大面積進行探測,成本則非常高昂。

相比之下,12英裡長的光纖電纜就相當於1萬個傳統水下地震儀。因此,利用現有的、未使用的光纖網絡可能是繪製海底地圖的一種實用策略。

研究人員還補充道:通過測繪新的斷層,光纜可以填補科學家在海洋知識方面急需的空白。世界上只有不到20%的地震傳感器被應用在海洋中,然而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0%。更詳細的地圖將幫助科學家對地震和海嘯做出更準確的預測。

海底地震是地下巖石突然斷裂而發生的急劇運動。巖石圈板塊沿邊界的相對運動和相互作用是導致海底地震的主要原因。而海嘯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破壞性海浪,海嘯的波速高達每小時700~800千米,在幾小時內就能橫過大洋,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害。

如果能通過海底光纜監測這些災難,還能第一時間將消息告知用海底光纜上網的人,那麼將對人類大有裨益。

但是在應用這項技術方面還面臨一個突出的挑戰--數據處理。在這次試驗中,研究人員一共收集了4兆兆字節的數據,但如果將這項技術擴展到整個海洋,將會產生難以承受的數據量。因此,研究人員已經開始研究用機器學習來壓縮數據。

相關焦點

  • 利用海底的暗光纜,構建全球地震監測網絡
    2019年12月,有很多使用過這項技術的科學家參與了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舉辦的一場研討會,他們用這項技術測繪冰川,檢測雷暴,研究深海。
  • 海底光纜是如何鋪設的?那麼多光纜,會不會被船隻、漁網刮斷?
    海底電纜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1850年,盎格魯-法國電報公司橫跨英吉利海峽,鋪設了人類第一條海底電纜。1866年,人們又跨越大西洋,在歐洲、北美洲之間鋪設全長4000多英裡的海底電纜。20世紀60年代,雷射信息傳送技術問世。
  • 有,海底光纜
    世界海底光纜分布圖海底光纜是用絕緣材料包裹的線纜,主要鋪設在海底,用於國家之間的電信和網絡傳輸。1929年紐芬蘭大地震,其引發的大規模的海底崩塌導致跨大西洋海底光纜損壞。2001年2月9日因漁船捕魚發生的中美海底光纜阻斷事故。
  • 海底光纜10個真相:情報機關愛聽鯊魚愛咬
    實際上,我們能夠看到的地上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只是冰山一角,還有無數光纜鋪設在冰冷的海洋深處。以下盤點的是海底光纜的10個真相,你未必知道。 1.海底光纜的鋪設是一項漫長而昂貴的工程99%的國際數據通過海底通訊光纜傳輸。
  • 圖解90萬公里海底光纜的前世今生
    不過,有很多人卻不知道網絡是如何搭建的,甚至有天真的人覺得信號是在空氣中自由傳播的,其實全球「萬物互聯」靠的還是一根根光纜,畢竟由衛星處理的數據只佔到人類用量的1%。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下全球55萬英裡(約合88.5萬千米)海底光纜的前世今生:
  • 海底光纜的秘密
    這個供電採用的是高電壓、低電流的直流供電,供電電流1安培左右,供電電壓可高達幾千伏。 儘管海底光纜不用擔心挖掘機那一鏟子,但是會受到船錨、自然災害(地震、海嘯等)等影響,還有充滿好奇的鯊魚閒著沒事過來磨磨牙,一旦遭到破壞影響極大,修復一趟極不容易,所以,需要加強鎧裝保護。 鎧裝保護根據海水的深淺度不同而不一樣。通常在海水較淺的地方,需要更強的鎧裝保護,主要是為了抵禦過往船隻的威脅。
  • 海底光纜是如何鋪設的,破壞海底光纜又要承擔怎麼樣的代價
    以這條亞歐三號國際海底光纜,西從德國諾爾登一路連接了三十九個登陸點延伸近三萬九千公裡,到東日本衝繩,是目前最長的海底光纜。>根據水深,海底光纜鋪設可簡單地分為三個場景接著剪掉浮動讓光纜沉入海底,再由遙控潛水器衝開海底泥土,將光纜埋至2-3米深左右。
  • 關於海底光纜的最強科普!
    而目前,全世界超過90%的跨國數據傳輸,都由海底光纜承擔。根據最新的數據統計,全球的海底光纜總長達90萬公裡,可繞地球22圈。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那麼纖細嬌貴的光纖,究竟是怎麼埋到那麼深的海底去的?又是怎麼保證在海底惡劣的環境中不被破壞的?萬一弄壞了,又該如何修理呢?
  • 來,一起見識下全球海底光纜分布圖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這次我們與世界的溝通,還僅僅是「窄帶」溝通,能做的也僅僅是讓國內的幾百名科學家「體驗」收發電子郵件...,首次實現了歐美大陸之間跨大西洋的電報通訊。即APCN2),全長1.9萬公裡,採用4對纖芯, 每對64*10Gbps DWDM光纖技術,設計容量達2.56Tbps/s,主要連接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區,其中大陸地區的登陸站為上海和汕頭。
  • 海底光纜大範圍斷裂之後(組圖)
    因為這是一場涉及到大半個「地球村」的爭分奪秒、驚心動魄的網絡搶險大戰。  中國電信人是怎樣應對這場「突發的網絡災難」的?地球村的電信人是怎樣協同作戰的?網際網路上的搶修戰役又具有怎樣的科技特點?這一切,我們並不知曉。  最近,中國電信上海公司首次披露了網絡搶險大戰中一幕幕鮮為人知、多國聯手的奮戰場景。
  • 光纜能預警地震?谷歌做到了,毫秒級反應速度,140萬公里海纜有望...
    140萬公裡,這是全球海底光纜的總長度。 如今,這遍布全球的光纜網絡,可能被賦予另一項重要使命:地震監測。 而且,今年一月以來,這項技術已經成功檢測到了多起地震,完全具有了實用意義。 最重要的的是,採用光纜探測傳遞地震信號,反應時間降低至毫秒級。 毫秒級的地震預警如何實現 2020年1月28日,谷歌的研究人員使用海底光纜,在牙買加附近檢測到一次7.7級地震。震中距離谷歌用來檢測的光纜1500公裡。
  • 臺灣地震震斷14條海底光纜 MSN一周後恢復
    臺灣地震震斷14條海底光纜 MSN一周後恢復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8日 06:54 來源: 地震示意圖   臺南地震受損海底光纜搶修困難   電信網通多條海纜震斷    臺灣南部海域26日晚至27日凌晨發生強烈地震,電信和網通的多條海底通信光纜均受到地震影響,發生不同程度的中斷,導致國內部分用戶的國際長途、國際網際網路網站訪問受到嚴重影響。
  • 誰弄斷了海底光纜
    今天是中美海底光纜意外中斷的第四天,這一不幸事件仍然影響著已經習慣於和網絡打交道的都市人群,尤其是一個不幸的炒股人。10日中午12時,本報科教部收到傳真:我是一個韓國人,現在常住中國,通過網際網路在韓國股市做股票。昨天8點,正是韓國股市開盤的時間,我和韓國股票網站的連接中斷了。這件事對我造成的損失非常大。
  • 微軟Facebook完成4000英裡太西洋光纜鋪設工作
    微軟與 Facebook 曾在 2016 年中表示,兩家公司將會聯手鋪設一條橫跨大西洋的海底光纜。一年多後,由全球電信基礎設施公司 Telxius 參與的該項目正式完工。微軟雲基礎設施和運營部門副總裁 Suresh Kumar 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宣布了這一消息。
  • 科普貼:如何鋪設、防護和維修海底光纜?
    海底光纜如何鋪設  陸地光纖的鋪設要簡單的多,只需挖好電纜溝,然後再由人拉著走然後再埋起來即可。而海底光纜的鋪設簡單來說就是把光纜放在海底光纜敷設船上,然後船慢慢開動的同時把光纜平鋪沉入海底。不過實施起來要困難的多,主要包括光纜路由勘查清理、光纜敷設和衝埋保護三個階段。
  • 全球傳輸容量最大的一條海底光纜即將運營
    人們一直在談論數據和連接服務如何在雲端應用和發展,而從世界各地獲得的大部分信息(實際上是99%)實際上是通過鋪設在海底的長達數千英裡的海底光纜傳輸的。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電訊系統一直在使用這種基礎設施提供通信服務,如今,海底光纜技術已經得到了跨越式發展,從當初只能傳送簡單的簡訊發展到每秒可以傳輸相當於200個維基百科全書的數據壓縮包
  • 中美海底光纜「退休」亞太直達海纜「接棒」
    圖說:亞太海底光纜拓撲圖 中國電信供圖圖說:海底光纜維護船出海中國電信供圖【新民晚報·新民網】一根比頭髮絲還細的光纖,可同時容納192萬對通話,埋在海床下的海底光纜,由8根這樣的頭髮絲組成。此次「退休」的中美海底光纜系統由中國電信、日本KDD和NTT、美國AT&T和MCI等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的40家運營商共投資11億美元,從1997年開始建設,到1999年投入使用。該系統呈環形網絡,共有九個登陸點,總長約30000公裡,採用當時最先進的2.5G波分復用傳輸技術,提供80G容量,能解決100萬路電話的通話需求。
  • 全球通信「大動脈」極易受傷 海底光纜讓中國操心
    中國最脆弱的地方或許不在某個大城市的中心,而在海底。2006年底,因為臺灣南部沿海地震損壞了海底光纜,中國大陸至臺灣地區、美國、歐洲等方向通信線路大量中斷,中國用戶訪問國際網際網路受阻,整個亞洲的商業交易也陷入混亂。那次記憶把全中國的注意力罕見地拉向很少有人見過的神秘海底光纜。
  • 揭秘中國海底光纜【組圖】
    5.FLAG海底光纜:帶寬:10Gbps 長度:27000km 經過地區:西歐,中東,南亞,東亞 入境地點:上海。 連接亞洲、中東和歐洲的大型國際海底光纜系統,全長27000公裡,共有12個登陸站。該系統為分支型網絡結構。中國的登陸站為上海南匯。
  • 美"卡特"號核潛艇下水 竊聽各國海底光纜[圖]
    真實使命是竊聽世界各國海底光纜   然而,美國議員和海軍所說的僅僅是「卡特」號最基本的任務,它真正的使命卻是對世界各國的海底通訊光纜實施全方位的竊聽!可別小看這條大小隻相當於一個壯男人手腕的電纜,它一次可以讓4萬門電話同時通話,是當時全世界銅線海底電纜通話總量的5倍。能耐如此了得的最新通訊技術自然被各家紛紛看好,1991年,第一條跨太平洋光纖電纜投入使用;1997年,英國旗幟通訊公司總長達1.7萬英裡的光纖電纜把歐洲與北非、中東、南亞和日本完全聯結起來;俄羅斯與中國隨即也各自鋪設了數千英裡長的光纖電纜。世界通訊可謂在一夜之間邁入了全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