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日子與過節,只隔了一塊米糖的距離

2020-12-04 陳小木的自留地

早上路過菜市場,看到一個大爺在賣米糖,擺在籮筐上面的竹籮裡,一塊圓圓的,潔白的米糖混在細軟的米粉中,上面已經被敲開了一個小角,顯然才開張不久。

我一看,不知道為什麼,像被施了魔法,如兒時一樣,呆愣愣站著就走不動路了。

雖然搞不清楚為什麼現在才十月底,米糖就出來了,但不妨礙我買一點嘗嘗鮮,帶回去後老爸也說好吃,用菜刀背敲下兩小塊來迫不及待塞進嘴巴,爺倆吃得一臉滿足。

01一塊米糖引發的那些回憶

米糖又叫麥芽糖、麥芽飴糖、叮叮糖、灶糖、手工打糖、敲糖……

小時候,米糖只在冬臘月,甚至年底才出現,因為這樣寒冷的天氣裡,才適合米糖的保存。

放米糖的環境,稍微熱一點,就化成黏膩膩、甜蜜蜜的糖糊糊。

另一個緣故,自然也是因為年底了人們才空閒下來,有了功夫和多餘的米糧來做這個米糖,然後挑去大街小巷裡叫賣。

每次村口來了這樣挑著擔子的小販,原本玩得一身泥巴、糊了一臉鼻涕的小夥伴們紛紛跑回家,呼爹喚娘要零花錢或者掘礦一樣翻找家裡的破銅爛鐵。

挑擔子的小販多是一個老爺爺,一對籮筐都陳舊的變了色,上面虛掩著一塊灰白色的細麻布,一手扶著擔子上的麻繩,一手搭在肩膀上夾著一個撥浪鼓,或者一把小鐵錘,用嘶啞的聲音喊著,「米糖咯~米糖咯~」

其實早不用他喊,手中的那個小鐵錘一敲響的時候,他就已經給村裡的小夥伴施下了「買買買」的魔法,一個個瞪著他挑著的擔子邁不開腿,小嘴巴張得比盆還大,有的連涎水流出來了都不自覺。

良久,也不知道是誰喊了一聲,孩子們「哄」一聲四散而去回家做準備去了,小一點的沉不住氣,一路尖聲喊著「媽」,引得在後院餵豬的他媽趕緊跑過來,等問清楚是怎麼回事後,自然是一頓胖揍。

遇到大人心情好,自然也就能多買些米糖,用家裡的破銅爛鐵,或者缸裡的大米,再或者用塊兒八毛,換的巴掌大小的一塊,拿回家寶貝似的,既捨不得一下子吃完,又怕不趕緊吃完糖化成糊糊了,可謂左右為難。

02怎麼得到一塊米糖?

那時候,小孩子要想得到一塊米糖,是需要一點技巧的。

有心的,平時就收藏了一些破爛,專門堆在房間角落裡,等賣糖的一來,就能馬上搬出去換取心愛的米糖,還能因為來得早、來得快,而多得一些搭配的米粉,和在米糖裡,沾了糖的味道,也變得格外好吃。

這一般是家裡的哥哥或者姐姐,才能有如此深謀遠慮。

老么也有自己的秘法,若是撒嬌不能得逞,索性就往地上一躺,嚎叫哭鬧著,務必要把米糖要到手。

那不大不小的,既不能高瞻遠矚提前謀劃,又不能像老么那樣仗著最小不要臉地打滾撒潑,最是可伶巴巴,含著一泡眼淚要落不落地看著大人。運氣好,也能偶爾如願。

現在,要想吃米糖,多少都吃得起,但忽然發現,原本到處都有的米糖擔子,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漸漸絕跡了!

這下就有點心慌慌,越吃不到越想吃。

有時候去臨市景區玩,看到也有人賣米糖,十塊錢一小包,但吃起來硬邦邦,絕沒有本地那種軟綿、噴香、回味無窮的滋味。

03米糖是怎麼做出來的?

小時候問父親,我們家為什麼不做米糖?如果會做,豈不是天天就能有糖吃了麼?

父親說,做米糖需要很多很多的米,特別麻煩,不是祖上傳下來的手藝,一般人家是做不好的。

後來查度娘,知道了一點大概手續:把吸水膨脹後的大米蒸熟——高溫一直蒸,變成稀糊狀——加入麥芽,這個質和量都要掌握好,不然會影響米糖口感——發酵五至六個小時——把米渣和發酵後的谷芽取出來,壓榨後瀝出糖汁——糖汁繼續加溫熬製,注意掌握火候——

拉糖,需要兩個人互相幫忙,不斷地來回拉扯。

講究一點的,還可以撒上一層薄薄的、炒熟的芝麻作為點綴。

挑出去售賣的話,還要撒上許多細碎的米粉,防止米糖出現粘連和融化。

那種加了「芝麻餡」的米糖我還不曾吃過,想來味道應該是差不了的。一般吃米糖,就著和在一起的米粉來吃,有解膩和豐富口感的作用,就已經很美味了。

結語

在小時候的印象中,日常瑣碎又無味的日子裡,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多出一些甜蜜的滋味,比如吃米糖。而米糖的出現,也意味著要過節了。所以很多時候,尋常日子和過節,就只隔了一塊米糖的距離。

現在想一想,當年那些賣米糖的小販,雖然不是音樂家,卻用手中的小鐵錘,敲出了孩子心中最動聽的聲音。

相關焦點

  • 凍米糖飄香 那是甜蜜的年味兒
    凍米糖飄香 那是甜蜜的年味兒 發布日期: 2021-01-12
  • 臨沂新生兒送米糖什麼意思 出現的習俗你還記得嗎
    時光菌記得小時候,每當家裡出現紅雞蛋時,就能聽到這麼一個詞——「送米糖」。   後來慢慢長大了才知道「送米糖」原來是去看望親戚家剛出生的新生兒。   看望新生兒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有的地方也叫」送粥米「、「送湯米」等,但在臨沂,人們習慣叫「送米糖」。
  • 奔跑的米糖
    原標題:奔跑的米糖小寒一過,婺源山村人家的爐火就旺了。比爐火更旺的,是村民廚房的灶火,家家戶戶的鍋臺上開始氤氳著年的味道。村裡冬日熬米糖的那些天,便是村民心目中最好的日子。母親熬米糖的鍋鏟是從奶奶手裡接過的,她精心熬出的米糖,白淨、甘甜。那米糖的甜美,不是甘蔗、甜蔗、紅薯,抑或米棗、柿子可以比擬的。
  • 雜文:米糖的記憶
    攤子上用大塑膠袋灌得鼓囊囊的一包包米糖齊人高,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還有白花花蓬鬆鬆的炒米,黃澄澄的脆硬的雞蛋饊子,看到它們,希望有一口好牙,可是我滿口的牙因為幼時吃多了糖的緣故,早早地孔洞迭出,好的滋味不能貪戀。現在的孩子,更多是對薯片果凍漢堡感興趣,買回的米糖是不受待見的,如被打進了冷宮,勸了, 才勉強吃一兩塊。
  • 尼泊爾村民通宵石板烤肉,只為第二天過節吃上烤肉,美味的黑豬肉
    明天又是過節了,好像是什麼姐妹節,尼泊爾的節日特別多,隔幾天就要過節,大家高高興興吃喝。今天託人特意砍回來30斤黑豬肉做烤肉,肉比較多,切好又要醃製,忙乎到晚上,準備今晚通宵達旦烤肉了,一起來看看吧。用竹簍背回來的黑豬肉,有朋友就要納悶了,為什麼都是這麼小塊小塊的呢肉呢,這跟當地沒有大稱有關係,當地的天平稱一下只能稱2斤,沒辦法,他們喜歡把肉分成一小坨一小坨的。
  • 「隔簾聽音」藝考公平不能指望一塊布帘子
    這就是在聲樂項目測試中採用的「隔簾盲考」、「隔簾聽音」。(5月14日《海峽導報》)  為何要在藝術特長測試中實施「隔簾聽音」?教育主管部門的初心是明顯的,就是要儘可能維護招生的公平,就是要給每個人相同的公平出彩機會。「隔簾聽音」是招生的一大創新。  不能否認的是「隔簾聽音」確實能夠儘可能維護招生公平性。
  • 尋味青陽丨米糖——兒時的味道
    清晨,陵陽鎮青泉裡阿寶家鄉特產店裡香味四溢,謝師傅正在利用傳統手藝製作米糖。熟悉的味道,瀰漫在小山村的各個角落。 米糖是往年流行於江南一帶農家自製的食品。記得兒時,物資還相對缺乏,每到年尾,諸如花生糖、凍米糖、芝麻糖等各種由米糖加工而成的食品便成了孩子們的最愛。
  • 被乾隆「帶火」的豐城凍米糖 在匠人的「傻氣」裡傳承
    其中,產自四周高山的新鮮茶葉製成的擂茶,配著一塊酥脆甜香的凍米糖,是豐城人記憶深處的家鄉味兒。凍米糖在農耕社會就已出現,足以證明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畢竟這種甜點要用到上好的糧食、油料等進行深加工。而直接「帶火」凍米糖的,是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嘗了之後,乾隆的評價是:「脆、酥、香、甜」。
  • 齊金松 × 齊詹記凍米糖製作 | 甜香鬆脆中的年味鄉愁
    為此,只上過高中的齊金松,多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思考,近年來先後前往杭州等地的國學班研讀。做凍米糖的原料為飴糖、凍米二主料。凍米的製作更為講究,選料就只挑顆粒飽滿,體圓潔白的糯米,洗淨後浸泡10多個小時,再放入飯甑蒸熟;等晾得冷掉,用手反覆捏搓蒸米,手感柔軟無硬心米時,就可以出甑放到室外冷凍。這個過程裡,大約每10小時後用木鏟翻拌一遍,等待蒸米凍成冰晶體後,再用手將飯糰塊搓散,移到曬場上曬乾。
  • 吃一口凍米糖,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冬至後,進入數九寒天的日子,農事不再繁忙,家庭主婦們有的是時間,天氣放晴,就紛紛開始蒸糯米、曬飯幹、製作凍米糖。凍米糖,又作冬米糖,有些地方稱為炒米糖、焦米糖,是浙、閩、贛等南方地區流行的經典小吃,有著「江南小切」的名號。老家在浙江省江山市保安鄉,正好位於浙閩贛三省交界地,也有過年製作凍米糖的風俗,不過我們把凍米糖叫作「米焦」。
  • 最讓人嘴饞的年味兒——除夕夜的米花糖
    但是最讓我和弟弟興奮的,是準備要做米花糖了。做米花糖的第一步是要炸米花。每年臘月一到,就會有老爺爺來村裡炸米花。那時候村裡固定的炸米花的地方,是在村裡小學旁邊200來米的榕樹底下。那顆榕樹也不知道長了多少年了,枝繁葉茂,大概要3個大人才能抱得住。我讀3年級之前,炸米花一直是爸爸的工作,我和弟弟跟在他身後去看熱鬧。
  • 雁蕩山冬米糖
    金明雪  時下冬季,雁蕩山冬米糖作為雁蕩山比較著名的特產之一,以色白、香糯、味純著稱,頗受廣大遊客喜愛。  雁蕩山冬米糖是在大荊冬米糖的基礎上,經過改革創新,主要原料來自於當地老百姓種植的糯米和豬油,經過深加工製作而成。原料選用非常講究,要求糯米純、白,炸米用的豬油,要用板油或肥肉。工藝也比較複雜,一般得經過揀、淘、炊、曬、爆、熬、壓、切等工序。
  • 藍馬原創詩詞:《七絕 憶米糖》
    今天大雪,驀然觀看到同是耒陽在外老鄉謝正賽拍的微視頻《米糖不言謝》,內心覺得特別親切,一種濃濃的鄉愁油然而生。謝正賽畢業於中央美院、出身於夏塘鎮夏嶺村,身在北京的他把家鄉的文化和親人的情感深深融入故鄉用麥芽釀製的米糖中,以一家三口手工製作米糖的故事呈現在螢屏上。米糖製作是夏嶺村家家戶戶賴以生存的技藝,但隨著村裡的變化,製作米糖的人家也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兩三戶,其中就包括其父母。
  • 晨讀丨記憶中的冬米糖
    而我熟悉的冬米糖的味道,也瀰漫在各個角落。冬米糖是流行於浙江、江西一帶農家自製的食品。把上白秈米、糯米等炊熟曬乾,爆成米花,然後加入由麥芽糖、白糖熬製成的糖漿,製作成型,稍涼後切成小長方塊,即可食用,老少鹹宜。記得我兒時,物資還相對缺乏,冬米糖便成了我們小孩子的最愛。每年冬至前後,母親就把新碾的秈米曬乾,用鐵鍋炒成米花。
  • 風物誌丨凍米糖,小時候的味道
    小時候家裡要切凍米糖的時候,那就是離過年很近很近了。在我的印象中,我家就切了一次凍米糖。因為切凍米糖是一門技術活,要有經驗豐富的師傅來掌控這糖油的火候,還要用專門的模具,不是過年,一般人家也不切糖,也不會備著切糖的工具。
  • 如果團圓有距離......
    但,如果團圓有距離,請相信,這份隔著三萬英尺的愛依舊溫暖。因為,距離+愛=美好下面,請跟隨我一起看看乘務員的三種團圓送你團圓客艙隊伍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乘務員就是空中「擺渡人」。別樣團圓在醫學觀察的日子裡身邊的家人朋友以另一種方式帶來別樣的團圓。他們想說:「往下看,我們在這兒!」
  • 今日常山丨凍米糖,凝固在舌尖上的芳華歲月
    片片凍米糖,件件躬耕事,悠悠歲月情……三百六十五個日子,緩慢而有力地穿行在二十四節氣裡,也許你不曾留意歲月的味道,但我十分清楚:凍米糖,是凝固在舌尖上的芳華歲月!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像個淘氣的孩子,有時躥在「年」前,有時躲在「年」後,真正的孩子們卻一直無憂無慮地泡在年味裡,享受凍米糖般的舌尖美味!唯有勤勉的老鄉悄悄地開啟新一年的凍米糖醞釀之旅!走向春意萌動的田野,捯飭好甘蔗種苗床,只待驚蟄一聲雷響,就可順利入駐,及至清明時分擇優株移入大田靜待茁壯!
  • 「吃」心不改之:暖暖的糖炒慄子
    一個深秋,她前 往出版社洽談徐志摩詩集出版的諸多事宜,從出版社出來時披著羊皮披肩孤獨地走著,買了一包糖炒慄子,抱在懷中,伸出顫抖的手顫巍巍的剝著熱騰騰的慄子,一 片黃葉落下來,她目光追隨著落葉,忘了吃嘴邊的慄子……一代佳人從未想過洗盡鉛華,卻在暮暮垂已時形影單只,她和徐志摩曾在冬日分吃一包糖炒慄子邊吃邊暖 手,天空雪花如蝶,彼時才子佳人的浪漫只剩下手中糖炒慄子的點點餘溫。
  • 300萬年冰洞與火山僅隔400米 火山從宋代就開始燃燒
    300萬年冰洞與火山僅隔400米 火山從宋代就開始燃燒時間:2020-09-21 10:49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300萬年冰洞與火山僅隔400米 火山從宋代就開始燃燒 【冰與火之歌!
  • 四隻「黑烏鴉」飛來,持股過節還是持基過節?
    目前技術上看,上證指數已經出現四連陰線,就像四隻「黑烏鴉」一樣飛來。 最重要是風險分散了,比如大家看好5G的相關股票,單一壓中一兩隻風險較大,而5G主題ETF基金卻分散到了幾十隻相關股票上,可以說東邊不亮西邊亮,即使出了黑天鵝,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外加超哥是長期定投,分配買入後,進一步降低了持倉成本,風險就更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