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吃」心不改之:暖暖的糖炒慄子)
大河網訊 (記者 莫韶華)
「一場秋雨一場涼,十場秋雨穿上棉」。
昨天的鄭州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侵襲,雨水衝到玻璃牆面的寫字樓上,瞬間幻化成一道道受到利器割裂的瀑布,甚是美觀;大中午頭的,「妖怪」作 祟,天空忽明忽然,汽車都亮起了尾燈;傍晚時分,狂風大作,天空卻被吹散了烏雲和陰霾,格外的明朗乾淨……夏末初秋的天氣就像小孩的情緒,難以捉摸,涼風 習習時,我忽然意識到,該吃慄子了,又到了秋慄飄香的時節。
沒多少日,街邊的拐角處,店家們又該支起那口大鍋,手持大鏟子在鍋裡攪動,一顆顆飽滿的慄子在粗糲的沙子中翻滾著,糖炒慄子獨有的暖暖的香味又將瀰漫街頭了。
糖炒慄子,關乎愛情?
黃磊、劉若英和伊能靜主演的《人間四月天》最後的場景:徐志摩去世後,陸小曼(伊能靜飾)一直一個人生活著,直至滿頭銀髮如雪。一個深秋,她前 往出版社洽談徐志摩詩集出版的諸多事宜,從出版社出來時披著羊皮披肩孤獨地走著,買了一包糖炒慄子,抱在懷中,伸出顫抖的手顫巍巍的剝著熱騰騰的慄子,一 片黃葉落下來,她目光追隨著落葉,忘了吃嘴邊的慄子……一代佳人從未想過洗盡鉛華,卻在暮暮垂已時形影單只,她和徐志摩曾在冬日分吃一包糖炒慄子邊吃邊暖 手,天空雪花如蝶,彼時才子佳人的浪漫只剩下手中糖炒慄子的點點餘溫。
其實,在《詩經》中,慄子的香、甜、糯就已經滲透到愛情中。《國風》中有一篇寫男女之情的,慄子出場:「東門之慄,有踐家室,豈不爾思,子不我即。」這詩中的姑娘,和她思念的人兒一牆之隔,可人心卻很疏遠。她心裡想著他,卻不知情歸何處!
糖炒慄子是最適合戀愛中的情侶吃的,街角路口那襲暖暖的燈火送來的不僅是香噴噴的慄子,更是萬家燈火的溫暖情意。戀人們走在華燈初上的路上,相互依偎著剝開油光發亮的炒慄子,愛情的滋味綿綿悠長。
糖炒慄子中不僅有愛情的甜美與哀怨,也有麥秀之痛,黍離之悲。
炒慄子是別具地方風味的著名小吃,也是具有悠久傳統的美味。南宋時,陸遊在《老學庵笑記》中曾記述這樣一段動人的故事。他說:「故都(指北宋的 汴 京,即今開封)李和炒菜,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接著寫道:「紹興中,陳福公及錢上閣,出使虜庭,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炒慄各十裹來改……自 贊曰: 李和兒也。 揮涕而去。」據此可以推知,汴京的炒菜專家李和在外族人侵時家破業敝,他的兒子帶著炒慄的絕技流落燕山,他用獻給故國使者的慄子,表 達了自己對統一祖國的熱望。
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人們對糖炒慄子始終鍾愛有加。炒慄子這個小行當,從歷史長河中延續下來,除了設備更迭人氣不減。清代人郭蘭皋在《曬書堂筆 錄》中說:「及來京師,見市肆門外置柴鍋,一人向火,一人高坐機子上,操長炳鐵勺頻攪之,令勻偏。」把炒慄子的情景描述得十分生動、具體,如在眼前。
慄子號稱「挨打包」,是很難保存的食物,從樹上的「小刺蝟」摘下來後晾起來,沒事了搖一搖踢幾下打一打,否則很容易生蟲。其實最好立刻炮製,或蒸或煮,或炒或做菜,做法千變萬化,但是炒慄子絕對是最美味的方式,沒有之一。
糖炒慄子的香氣,在你需要時家人和朋友的支撐,才是生活的真相。
小編依稀記得曾幾何時,每次開學母親都會給裝兩包炒慄子帶著,上班之後每次返程也會給車上裝幾大包生慄子,千叮萬囑到家後趕緊給朋友分發煮熟了吃。
七年前冬天的一個夜晚,小編和幾個朋友一起去看蔡依林的演唱會。結束後去吃夜宵,寒冬夜晚的燈光經過冷空氣的折射仿佛變了形,夾雜著城市的灰塵 分外朦朧,平時人跡罕至的街道因為當晚蔡依林的演唱會多了行人。我們買了兩包文化路紅專路口的糖炒慄子去緯三路吃生汆丸子湯,小店營業到午夜兩點,以至於 偶爾加班回家時它依舊微亮的燈光在夜晚有了點溫暖的感覺。因為演唱會小店的生意很好,我和朋友不得不坐在裡間,所有桌椅都已隨意地碼放在牆角,店主隨便抽 了一張擺在地上,我竟然發現那本熟悉的自己做的雜誌《行家》被丟棄在角落的桌子上,封面人物微笑的臉龐布滿油膩,衣服也被撕得殘缺不全。
曾經不開心的工作經歷因這本雜誌浮現,稿件至少三遍以上的修改,費盡心思做成的欄目卻給不了人眼前一亮的效果等等……
那年的冬天來得很早,沒有大雪紛飛的場面卻寒冷徹骨,糖炒慄子顆顆飽滿發亮,丸子湯熱氣氤氳,朋友臉上因為創業的艱難爬滿了疲倦,卻整夜整夜 地研究電影學習編導講座。在我抱怨稿子被槍斃時,他捧著《行家》給我念了一段話,成為那些日子裡最暖人心的言語。「他是個法國作家。徹底的失敗者。一生沒 有工作,情史不斷還是個同性戀。花20年寫了一本沒幾個人看的小說。但他也許是繼莎士比亞之後最偉大的作家。晚年回首人生,他發現那些難熬的日子才是一生 中最好的時光,因為那些日子造就了他。而快樂的日子全是浪費時間,沒有任何收穫。你想一覺醒來就到18歲,覺得這樣可以跳過高中時期的苦,但高中是你一生 中最重要的苦難時光,你不可能 經歷比這更好的苦難了。」
這是電影《陽光小美女》裡弗蘭克給德維恩講述的普魯斯特說的話,電影本身並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和上億的大投入,可是處處洋溢的溫情成為它的亮 點,影片最後他們依舊開著那輛靠全家人推才能發動的老爺車回家了,一切的失敗都留在了身後。我一直感慨寫文字的人是一廂情願地付出者,他們可能為了一篇文 章榨死多少個腦細胞,或者為了一個logo徹夜不歸,但是他們不知道這些努力是否能為讀者帶來觸動,或者究竟有多少人能在上廁所時看看它,那一夜,我竟然 在一個簡陋的小飯店裡被自己做過的雜誌感動,雖然它早已經殘缺不全地被用來墊桌子。
後來,我也在洋氣的吃著各種進口食品和非本地產的水果,發現什麼好看的萌系零食便買來嘗試,各種包裝精美味道也並不差的食品琳琅滿目,但是每到秋冬時分,糖炒慄子那甜甜的香味就像立秋的標誌一樣,這就是落在胎記裡的味道。
感受著滑過樹葉的風,我不由自如地想笑,其實秋天裡的一包慄子,也挺好。
鄭州糖炒慄子店面搜索:
李大姐心甜板慄
位置好所以買的人還是不少,板慄真心不錯挺甜的,聽說放的蜂蜜吧,就是有點貴了價格不便宜。
評價:
地址:花園路農科路交叉口向東20米(豐產路店)
豐產路政七街交叉口東北角(政七街店)
花園路廣電南路交叉口向東50米(電視臺店)
紅旗路政六街交叉口(紅旗路店)
心意板慄商行
買過好幾次了,因為住的近所以沒隔幾天都會買著吃。他家板慄聞著味道不錯就在門口現炒的很好吃,去買的大部分都是情侶、男的給女的買看著都很幸福。就是感覺它對面就是公共場所感覺不太乾淨,不過這裡服務態度不錯生意很火。
評價:
地址:二七路市民新村北街近人民公園東門(交叉口東南角20米)
人民路管城后街交叉口(中醫院大門北側)
強麗板慄
靠近大石橋,味道也不錯
地址:永安街慶豐街東北角
燕山板慄王
醫學院附近有很多賣糖炒慄子的,這家慄子幾乎沒有壞的,粒粒金黃。現在搞拆遷,搬到了路對面的藥店旁。
評價:
地址:大學北路建設東路交叉口向東100米(地圖)
香山油慄
位置好,這個路口有好幾家板慄店,就這家買的人,經常看見這家的隊排老長,而且等的時間也有點小長。不過板慄個很大,也比較好剝。香甜的那種,吃起來面面的,挺不錯。
友評:是用蜂蜜炒至,很多年了,味道特別好,現炒現賣,炒板慄的阿姨,我問了 他說炒了十來年了,我特別喜歡吃!味道甜蜜香濃,值得推薦
評價:
地址:大學北路建設東路交叉口東北角
黑孩油慄皇
很有名氣的店,店不大經常排長長的隊。口碑好確實挺好吃的,皮很好剝慄子很甜很糯。人手一包糖炒板慄,總讓人有些別樣情懷。
評價:
地址:南陽路優勝南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東(南陽路店)
慄子王
雖說門臉看起來完全不起眼,但絕對是永遠有無數人在排隊買,只要炒出來一鍋瞬間就賣完的店。慄子味道真的超讚!真是一分價錢一分貨。
評價:
地址:南陽路優勝南路交叉口向東200米到衛生路(優勝南路店)
紫玉板慄
挺好吃的,每次都去買。
18塊錢一斤,剛出鍋的慄子不好剝,晾涼的好剝些。
地址:文化路紅旗路
香芯板慄
十幾年老店了,粒粒金黃,壞的極少
地址:永安街慶豐街東北角
鄭州板慄王
買的價格12、15、18這幾個價位,挺好吃的,很軟沒有開口、輕輕一咬,手剝開很完整。
地址:經五路
《貪食紀》
作者: 殳俏 /龍荻(插圖)
不知不覺,寫美食專欄這件事已經第十個年頭。……做跟食物打交道的事情,其實真的微不足道。但就是這樣的小事,在最寂寞的時候要堅持下去,在最熱鬧的時候更要堅持下去。——殳俏。
繼《吃,吃的笑》之後,「美食工作者」殳俏,再度集結美食專欄,開啟《貪食紀》三部曲:尋味 / 索材 / 亂談,關於美食的「微不足道」,總是說不盡、聊不完的。
殳俏,1980年出生於上海,作家、食評人,史學碩士。曾出版美食文集《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吃,吃的笑》、《元氣糖》等,翻譯義大利作家 艾柯文集《帶著鮭魚去旅行》,小說《雙食記》被改編為電影。為《三聯生活周刊》、《周末畫報》、《Time Out 北京》、《時尚旅遊》、《紐約時報》Science Times中文版等媒體撰寫專欄。亦是美食公益項目「悅食中國」的創始人 。
沈宏非推新書《情急》 問診紅塵中痴男怨女
媒體上遍地開花苦口婆心的情感專欄,到了「饞宗大師」沈宏非手上,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但見他從飲食到男女,由美味到風月,葷腥不避,麻辣不 挑,濃油赤醬左塗右抹,甘露狗血揮天灑地,妖風烈、狼煙起,各路妖蛾子手到擒來,一時間,滄海一聲笑,紛紛世上潮,紅塵俗事成笑料。「你有什麼不開心的 事?說出來讓我們開心一下!」繼《痴男怨女問沈爺》後,依然是家家那本難念的經,依然是男女那道過不去的坎,沈宏非庖丁解牛般,刀刀入肉,絲絲入骨,活色 生香的問答之間,讓你開懷大笑,樂不可支,堪稱一部當代人間喜劇。
情感問答專欄寫到這個份上,我相信也後無來者了。你可以拿它當小說讀,出場人物近百,面子上是情色問題,骨子裡是人間喜劇。這是本真正的療傷書,往下看,你會發現你的命運不壞,至少你戀人和你的性取向一樣。——毛尖
沈宏非,生於上海。1984年至今,先後在廣州、北京、香港及上海等地從事媒體工作,曾經是《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周末畫報》《三聯生 活周刊》等報刊的專欄作家,2003年獲選《南方周末》「年度中國傑出專欄作家」。現為自由撰稿人,定居上海。著有《寫食主義》《飲食男女》《大熊貓看小 電影》《笑 場》《上流社會知識競賽》《痴男怨女問沈爺》等。
「吃」心不改之:暖暖的糖炒慄子
大河網訊 (記者 莫韶華)
「一場秋雨一場涼,十場秋雨穿上棉」。
昨天的鄭州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侵襲,雨水衝到玻璃牆面的寫字樓上,瞬間幻化成一道道受到利器割裂的瀑布,甚是美觀;大中午頭的,「妖怪」作 祟,天空忽明忽然,汽車都亮起了尾燈;傍晚時分,狂風大作,天空卻被吹散了烏雲和陰霾,格外的明朗乾淨……夏末初秋的天氣就像小孩的情緒,難以捉摸,涼風 習習時,我忽然意識到,該吃慄子了,又到了秋慄飄香的時節。
沒多少日,街邊的拐角處,店家們又該支起那口大鍋,手持大鏟子在鍋裡攪動,一顆顆飽滿的慄子在粗糲的沙子中翻滾著,糖炒慄子獨有的暖暖的香味又將瀰漫街頭了。
糖炒慄子,關乎愛情?
黃磊、劉若英和伊能靜主演的《人間四月天》最後的場景:徐志摩去世後,陸小曼(伊能靜飾)一直一個人生活著,直至滿頭銀髮如雪。一個深秋,她前 往出版社洽談徐志摩詩集出版的諸多事宜,從出版社出來時披著羊皮披肩孤獨地走著,買了一包糖炒慄子,抱在懷中,伸出顫抖的手顫巍巍的剝著熱騰騰的慄子,一 片黃葉落下來,她目光追隨著落葉,忘了吃嘴邊的慄子……一代佳人從未想過洗盡鉛華,卻在暮暮垂已時形影單只,她和徐志摩曾在冬日分吃一包糖炒慄子邊吃邊暖 手,天空雪花如蝶,彼時才子佳人的浪漫只剩下手中糖炒慄子的點點餘溫。
其實,在《詩經》中,慄子的香、甜、糯就已經滲透到愛情中。《國風》中有一篇寫男女之情的,慄子出場:「東門之慄,有踐家室,豈不爾思,子不我即。」這詩中的姑娘,和她思念的人兒一牆之隔,可人心卻很疏遠。她心裡想著他,卻不知情歸何處!
糖炒慄子是最適合戀愛中的情侶吃的,街角路口那襲暖暖的燈火送來的不僅是香噴噴的慄子,更是萬家燈火的溫暖情意。戀人們走在華燈初上的路上,相互依偎著剝開油光發亮的炒慄子,愛情的滋味綿綿悠長。
糖炒慄子中不僅有愛情的甜美與哀怨,也有麥秀之痛,黍離之悲。
炒慄子是別具地方風味的著名小吃,也是具有悠久傳統的美味。南宋時,陸遊在《老學庵笑記》中曾記述這樣一段動人的故事。他說:「故都(指北宋的 汴 京,即今開封)李和炒菜,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接著寫道:「紹興中,陳福公及錢上閣,出使虜庭,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炒慄各十裹來改……自 贊曰: 李和兒也。 揮涕而去。」據此可以推知,汴京的炒菜專家李和在外族人侵時家破業敝,他的兒子帶著炒慄的絕技流落燕山,他用獻給故國使者的慄子,表 達了自己對統一祖國的熱望。
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人們對糖炒慄子始終鍾愛有加。炒慄子這個小行當,從歷史長河中延續下來,除了設備更迭人氣不減。清代人郭蘭皋在《曬書堂筆 錄》中說:「及來京師,見市肆門外置柴鍋,一人向火,一人高坐機子上,操長炳鐵勺頻攪之,令勻偏。」把炒慄子的情景描述得十分生動、具體,如在眼前。
慄子號稱「挨打包」,是很難保存的食物,從樹上的「小刺蝟」摘下來後晾起來,沒事了搖一搖踢幾下打一打,否則很容易生蟲。其實最好立刻炮製,或蒸或煮,或炒或做菜,做法千變萬化,但是炒慄子絕對是最美味的方式,沒有之一。
糖炒慄子的香氣,在你需要時家人和朋友的支撐,才是生活的真相。
小編依稀記得曾幾何時,每次開學母親都會給裝兩包炒慄子帶著,上班之後每次返程也會給車上裝幾大包生慄子,千叮萬囑到家後趕緊給朋友分發煮熟了吃。
七年前冬天的一個夜晚,小編和幾個朋友一起去看蔡依林的演唱會。結束後去吃夜宵,寒冬夜晚的燈光經過冷空氣的折射仿佛變了形,夾雜著城市的灰塵 分外朦朧,平時人跡罕至的街道因為當晚蔡依林的演唱會多了行人。我們買了兩包文化路紅專路口的糖炒慄子去緯三路吃生汆丸子湯,小店營業到午夜兩點,以至於 偶爾加班回家時它依舊微亮的燈光在夜晚有了點溫暖的感覺。因為演唱會小店的生意很好,我和朋友不得不坐在裡間,所有桌椅都已隨意地碼放在牆角,店主隨便抽 了一張擺在地上,我竟然發現那本熟悉的自己做的雜誌《行家》被丟棄在角落的桌子上,封面人物微笑的臉龐布滿油膩,衣服也被撕得殘缺不全。
曾經不開心的工作經歷因這本雜誌浮現,稿件至少三遍以上的修改,費盡心思做成的欄目卻給不了人眼前一亮的效果等等……
那年的冬天來得很早,沒有大雪紛飛的場面卻寒冷徹骨,糖炒慄子顆顆飽滿發亮,丸子湯熱氣氤氳,朋友臉上因為創業的艱難爬滿了疲倦,卻整夜整夜 地研究電影學習編導講座。在我抱怨稿子被槍斃時,他捧著《行家》給我念了一段話,成為那些日子裡最暖人心的言語。「他是個法國作家。徹底的失敗者。一生沒 有工作,情史不斷還是個同性戀。花20年寫了一本沒幾個人看的小說。但他也許是繼莎士比亞之後最偉大的作家。晚年回首人生,他發現那些難熬的日子才是一生 中最好的時光,因為那些日子造就了他。而快樂的日子全是浪費時間,沒有任何收穫。你想一覺醒來就到18歲,覺得這樣可以跳過高中時期的苦,但高中是你一生 中最重要的苦難時光,你不可能 經歷比這更好的苦難了。」
這是電影《陽光小美女》裡弗蘭克給德維恩講述的普魯斯特說的話,電影本身並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和上億的大投入,可是處處洋溢的溫情成為它的亮 點,影片最後他們依舊開著那輛靠全家人推才能發動的老爺車回家了,一切的失敗都留在了身後。我一直感慨寫文字的人是一廂情願地付出者,他們可能為了一篇文 章榨死多少個腦細胞,或者為了一個logo徹夜不歸,但是他們不知道這些努力是否能為讀者帶來觸動,或者究竟有多少人能在上廁所時看看它,那一夜,我竟然 在一個簡陋的小飯店裡被自己做過的雜誌感動,雖然它早已經殘缺不全地被用來墊桌子。
後來,我也在洋氣的吃著各種進口食品和非本地產的水果,發現什麼好看的萌系零食便買來嘗試,各種包裝精美味道也並不差的食品琳琅滿目,但是每到秋冬時分,糖炒慄子那甜甜的香味就像立秋的標誌一樣,這就是落在胎記裡的味道。
感受著滑過樹葉的風,我不由自如地想笑,其實秋天裡的一包慄子,也挺好。
鄭州糖炒慄子店面搜索:
李大姐心甜板慄
位置好所以買的人還是不少,板慄真心不錯挺甜的,聽說放的蜂蜜吧,就是有點貴了價格不便宜。
評價:
地址:花園路農科路交叉口向東20米(豐產路店)
豐產路政七街交叉口東北角(政七街店)
花園路廣電南路交叉口向東50米(電視臺店)
紅旗路政六街交叉口(紅旗路店)
心意板慄商行
買過好幾次了,因為住的近所以沒隔幾天都會買著吃。他家板慄聞著味道不錯就在門口現炒的很好吃,去買的大部分都是情侶、男的給女的買看著都很幸福。就是感覺它對面就是公共場所感覺不太乾淨,不過這裡服務態度不錯生意很火。
評價:
地址:二七路市民新村北街近人民公園東門(交叉口東南角20米)
人民路管城后街交叉口(中醫院大門北側)
強麗板慄
靠近大石橋,味道也不錯
地址:永安街慶豐街東北角
燕山板慄王
醫學院附近有很多賣糖炒慄子的,這家慄子幾乎沒有壞的,粒粒金黃。現在搞拆遷,搬到了路對面的藥店旁。
評價:
地址:大學北路建設東路交叉口向東100米(地圖)
香山油慄
位置好,這個路口有好幾家板慄店,就這家買的人,經常看見這家的隊排老長,而且等的時間也有點小長。不過板慄個很大,也比較好剝。香甜的那種,吃起來面面的,挺不錯。
友評:是用蜂蜜炒至,很多年了,味道特別好,現炒現賣,炒板慄的阿姨,我問了 他說炒了十來年了,我特別喜歡吃!味道甜蜜香濃,值得推薦
評價:
地址:大學北路建設東路交叉口東北角
黑孩油慄皇
很有名氣的店,店不大經常排長長的隊。口碑好確實挺好吃的,皮很好剝慄子很甜很糯。人手一包糖炒板慄,總讓人有些別樣情懷。
評價:
地址:南陽路優勝南路交叉口向南100米路東(南陽路店)
慄子王
雖說門臉看起來完全不起眼,但絕對是永遠有無數人在排隊買,只要炒出來一鍋瞬間就賣完的店。慄子味道真的超讚!真是一分價錢一分貨。
評價:
地址:南陽路優勝南路交叉口向東200米到衛生路(優勝南路店)
紫玉板慄
挺好吃的,每次都去買。
18塊錢一斤,剛出鍋的慄子不好剝,晾涼的好剝些。
地址:文化路紅旗路
香芯板慄
十幾年老店了,粒粒金黃,壞的極少
地址:永安街慶豐街東北角
鄭州板慄王
買的價格12、15、18這幾個價位,挺好吃的,很軟沒有開口、輕輕一咬,手剝開很完整。
地址:經五路
《貪食紀》
作者: 殳俏 /龍荻(插圖)
不知不覺,寫美食專欄這件事已經第十個年頭。……做跟食物打交道的事情,其實真的微不足道。但就是這樣的小事,在最寂寞的時候要堅持下去,在最熱鬧的時候更要堅持下去。——殳俏。
繼《吃,吃的笑》之後,「美食工作者」殳俏,再度集結美食專欄,開啟《貪食紀》三部曲:尋味 / 索材 / 亂談,關於美食的「微不足道」,總是說不盡、聊不完的。
殳俏,1980年出生於上海,作家、食評人,史學碩士。曾出版美食文集《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吃,吃的笑》、《元氣糖》等,翻譯義大利作家 艾柯文集《帶著鮭魚去旅行》,小說《雙食記》被改編為電影。為《三聯生活周刊》、《周末畫報》、《Time Out 北京》、《時尚旅遊》、《紐約時報》Science Times中文版等媒體撰寫專欄。亦是美食公益項目「悅食中國」的創始人 。
沈宏非推新書《情急》 問診紅塵中痴男怨女
媒體上遍地開花苦口婆心的情感專欄,到了「饞宗大師」沈宏非手上,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但見他從飲食到男女,由美味到風月,葷腥不避,麻辣不 挑,濃油赤醬左塗右抹,甘露狗血揮天灑地,妖風烈、狼煙起,各路妖蛾子手到擒來,一時間,滄海一聲笑,紛紛世上潮,紅塵俗事成笑料。「你有什麼不開心的 事?說出來讓我們開心一下!」繼《痴男怨女問沈爺》後,依然是家家那本難念的經,依然是男女那道過不去的坎,沈宏非庖丁解牛般,刀刀入肉,絲絲入骨,活色 生香的問答之間,讓你開懷大笑,樂不可支,堪稱一部當代人間喜劇。
情感問答專欄寫到這個份上,我相信也後無來者了。你可以拿它當小說讀,出場人物近百,面子上是情色問題,骨子裡是人間喜劇。這是本真正的療傷書,往下看,你會發現你的命運不壞,至少你戀人和你的性取向一樣。——毛尖
沈宏非,生於上海。1984年至今,先後在廣州、北京、香港及上海等地從事媒體工作,曾經是《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周末畫報》《三聯生 活周刊》等報刊的專欄作家,2003年獲選《南方周末》「年度中國傑出專欄作家」。現為自由撰稿人,定居上海。著有《寫食主義》《飲食男女》《大熊貓看小 電影》《笑 場》《上流社會知識競賽》《痴男怨女問沈爺》等。
(原標題:「吃」心不改之:暖暖的糖炒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