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時候吃過紅雞蛋嗎?
時光菌記得小時候,每當家裡出現紅雞蛋時,就能聽到這麼一個詞——「送米糖」。
那時候小,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甚至把「米糖」聽成了「蜜糖」,還吵著問媽媽要「蜜糖」吃。
然後想當然地被揍了......
後來慢慢長大了才知道「送米糖」原來是去看望親戚家剛出生的新生兒。
看望新生兒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有的地方也叫」送粥米「、「送湯米」等,但在臨沂,人們習慣叫「送米糖」。
在臨沂,新生兒降生後,孩子的父母會通知給娘家人,然後娘家親戚就紛紛來賀喜。
現在人們物質生活富足了,一般都給孩子包個紅包,很少有人像之前那樣大包小包的送禮物了,但人情味似乎也淡了。
那麼以前的「送米糖」都送些什麼呢?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
小米
「送米糖」,顧名思義,肯定米和糖都是絕對少補了的。產婦在生產後氣血虧損,身體虛弱,非常需要進食有營養的東西。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平常百姓家裡吃不起名貴的補品。小米這種既平價又營養豐富的食物自然成了首選。
小米金燦燦的外表,還有「代參湯」之美稱,所以是娘家人「送米糖」裡的重要角色。
紅糖
米有了,糖也不能少。產婦生產後體力損耗大,失血過多,需要補血。
而老一輩人認為,紅糖補氣血,是最適合剛生產完的女人補身體的。
老式紅糖不像現在這樣包裝精緻,一般都成塊狀,有濃烈的紅糖特有的香甜。
它健脾暖胃,驅風散寒,活血化淤,一般放在小米粥裡熬製。有助於產婦排出淤血,補充能量,補充鐵元素,避免產後貧血。
在臨沂當地,送米糖時候,請客吃飯,桌子上都會有「糖夾子」,也就是紅糖三角包,除此之外還有紅糖茶也是必喝得。
麵粉
那時候麵粉也是比較稀罕的,一般只有過年過節才會奢侈一回,吃個水餃啊,蒸個包子什麼的。
老人對麵粉更是金貴得很,揉好面後面板上剩餘的麵粉還要用刷子掃進碗裡,不能浪費。所以麵粉也是「送米糖」裡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存在。
油炸饊子
油在那時候也是金貴的,尋常百姓日常炒菜都省著用,香脆可口的油炸的食物更是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回。
看望新生兒時送饊子,不光能表達自己的誠意,更取饊子「散子」的諧音,寓意多子多福。
小被子
除了吃的之外,親戚們還會送一些小被子或者小孩的小衣服,也有直接送布料的。
那時候送的寶寶用的小被子,小棉襖一般都是親戚親手縫製的。那時候雖然物質匱乏,但婦女們大多心靈手巧。
一針一線都是滿滿的祝福與喜悅。
現在的人們生活條件好了,紅糖和小米不再是稀罕物,親手縫製的小被子,小衣服也被很多人嫌棄土氣了,甚至連紅雞蛋都由家人一個個染色變成直接購買成品了。
我們的生活富足了,但人情味兒卻越來越貧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