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口凍米糖,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2020-12-04 三聯生活周刊

冬至後,進入數九寒天的日子,農事不再繁忙,家庭主婦們有的是時間,天氣放晴,就紛紛開始蒸糯米、曬飯幹、製作凍米糖。凍米糖,又作冬米糖,有些地方稱為炒米糖、焦米糖,是浙、閩、贛等南方地區流行的經典小吃,有著「江南小切」的名號。老家在浙江省江山市保安鄉,正好位於浙閩贛三省交界地,也有過年製作凍米糖的風俗,不過我們把凍米糖叫作「米焦」。

「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汪曾祺在《炒米和焦屑》中說。文章中提到的炒米糖估計就是凍米糖,老家也有炒米,只是用來做米糕。不管是做凍米糖還是做米糕,都意味著快要過年了。何止凍米糖,臘月還沒到來,迎接新年的喜悅已從家家戶戶門口曬著的竹匾上蔓延開來,糯米飯幹、米糕米、糯米花、番薯片、芝麻、花生,張羅的都是新鮮的年貨。

凍米糖吃起來簡單享受,做起來要經過「蒸—曬—發—熬—切」等程序,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打麻餈、做甜酒釀一樣,做凍米糖也要先蒸糯米飯。提前一晚淘洗並浸泡糯米,第二天把浸泡了8到10小時的糯米瀝乾倒入飯甑蒸熟。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有飯甑,備有一小一大兩個,小的平時蒸飯盛飯,大的用來蒸數量較多的糯米飯、番薯幹、南瓜幹、菜乾等。有些人家還會做個特大號的,辦紅白喜事流水宴席,幾十桌的親戚鄉鄰全靠它管吃飽。

糯米飯蒸熟後就曬「飯幹」。把糯米飯倒在竹篾編成的竹匾裡攪動翻曬,十天半個月,直到米飯完全曬乾,粒粒分散,透明晶亮。民間飲食有個習慣,將新鮮的食材晾曬成幹,既方便存藏又可以換個口味。於是,不僅有白菜乾、包心菜乾、蘿蔔乾、萵筍乾、筍乾、南瓜乾等蔬菜乾,還有蘋果乾、梨乾、柿子幹、桂圓乾、荔枝幹等水果乾,當然將「曬乾」創意發揮到極致的當屬曬糯米飯幹了。

接著發「米花」。糯米飯幹倒入熱油鍋中立刻膨脹,變成了米花一粒粒浮在油麵上,有地方把凍米糖叫作米花糖大約就是因為這個。世上豔麗的、芬芳的、招蜂引蝶的花兒千千萬,唯獨米花飽滿又雪白,出身油膩卻招人喜歡。日常生活中還有一種可以吃的糧食之花——爆米花,不過爆米花用的是玉米,而不是真的稻米。發米花的時候,大人為了過年圖吉利,總是鼓勵孩子們多說幾句「發了,發了」,以此討個發財、發福的好彩頭。孩子們可愛之處就在,有時油溫太高大人一不留心把飯幹發焦了,急著吃凍米糖的我們也一本正經地喊「太發了,太發了」。

一鍋鍋從油裡撈出來的米花被瀝在竹篩上,下一步是熬糖漿。鍋裡加入的油、水、飴糖、白糖受熱溶化成糖漿,糖漿要不嫩也不老,時刻用筷子蘸著觀察拉絲情況。如果一拉就斷,說明太嫩,米花結不了;如果拉起來很粗說明老了,要費更多的糖才能使米花結在一起。把握糖漿起絲的火候是做凍米糖的核心技術,和做豆腐一樣,下米花、加石膏都在關鍵的幾秒鐘。每次我們都準備好米花、花生、芝麻,全神貫注地等待父親的指令。「來了,來了」,父親一聲令下,那兩三秒我們就往鍋裡倒料,場面緊急堪比火箭升天倒數計時,內心緊張猶如百米衝刺卯足勁頭。

用鐵鏟在鍋裡把米花、花生、芝麻與糖漿攪拌均勻,出鍋後倒入木箱,用鏟子和木條碾平壓實。每回看到柏油路面施工,工人開著機器碾壓冒著熱氣的柏油料,不由地會想到壓凍米糖的場景。壓平後翻箱倒出,趁熱用菜刀切成厚薄均勻的片狀,既脆又香的凍米糖就這樣做好了。

凍米糖味道分明,包含著松、脆、甜、香;色彩鮮明,交錯著米花的白、花生的紅、芝麻的黑,自然是過年必不可少的點心。「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冬天圍坐爐火,除了茶酒,凍米糖也是一道是待客的好茶歇。「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守歲時,凍米糖是辭舊迎新的吉祥吃食。「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身上還背著一個胖娃娃。」回家拜年,凍米糖還是娘家不舍送別的伴手禮。有了凍米糖,過年串門談天更有味了,迎接新年更吉慶了,拜年回禮也更有情誼了。

做好的凍米糖裝在鐵皮洋油箱裡,過年前後可以放開肚皮大膽吃,一旦過了正月十五,家中大小就自覺地不多吃了。凍米糖、米糕是第二年開春後母親採茶、父親砍竹條的上山乾糧,有時甚至要接應到第二年的秋季搶收。不吃歸不吃,可畢竟是孩子,嘴巴還是饞的、內心還是想吃的。梁實秋寫過《饞》:「人之最饞的時候是在想吃一樣東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間」。單單一個「饞」字就能勾引味蕾釋放出豐富的唾沫,從正月一直延續到臘月,等到再次吃到剛切好的凍米糖,好味道已經超出一片薄薄的凍米糖本身了。

谷種播種、秧苗插田、新稻收割、糯米飯蒸曬,一路走來,凍米糖賦予了過年最低調也是最隆重的意義。現在平時想吃凍米糖就能吃到,只是好吃的味道卻停留在記憶中。冬藏、春耕、夏種、秋收,飯甑、竹匾、洋油箱,婚嫁、祝壽、喬遷,生兒育女、添子增孫,四季流轉、人生輪迴中,凍米糖也從熱鬧變老成、從風俗變風景。我們漸漸沒種植的時間、沒製作的場合、沒等待的欣喜了,將其製作技藝保護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對凍米糖這一即將消逝的鄉愁的念想。

(圖片來自網絡)

本刊微信徵稿中

如果你自認為是個碼字奴,寫得一手好文章卻無處發表,歡迎給《三聯生活周刊》微信投稿!

發送稿件至:

來稿請寫明聯繫方式,標題註明「投稿+稿件領域」(稿件領域如:美食、攝影、影評等)。

稿件字數三千字以內為佳。

一經採用,我們將提供有競爭力的稿酬,真的特別有競爭力!

期待你的文字。

中讀APP徵稿中

下載「中讀」APP,按照下列步驟操作,還有機會成為三聯中讀籤約作者。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下圖

訂閱 2018年《三聯生活周刊》(52期)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名特優③】尖山米糖:切糖了,過年也就不遠了
    金華新聞客戶端12月6日消息 金華日報記者 舒珊珊 吳軍勇  對很多永康人來說
  • 齊金松 × 齊詹記凍米糖製作 | 甜香鬆脆中的年味鄉愁
    凍米糖製作創作材料:糯米和飴糖創作過程:從選米、浸泡、蒸燜、曬制到炸米花、熬製拌料、上架切片共七八道工序「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在他的老家,有一種叫炒米糖的吃食。每年臨近歲末,江南一帶的人家就會全家出動,製作這種香甜鬆脆的點心。它也叫凍米糖,是許多人甜蜜而溫暖的惦記。不過,在老底子,這種點心雖然家家會做,但要做得又酥又脆不粘牙,卻是需要一點工夫的。
  • 最讓人嘴饞的年味兒——除夕夜的米花糖
    對春節的渴望,不僅因為家家戶戶的大人都不用去種地可以在家陪自己了,自己的寒假作業那時候也基本做完了,還因為有多一點零食吃了,特別是那個擁有特別滋味兒的"零食"讓人開心。九十年代,農村的春節顯得尤為隆重。我的家鄉在南方,農曆十二月中旬就要開始把裡裡外外都打掃、清洗了。發糕、年糕、餈粑、粽子、水果和餅乾,一樣不能少。但是最讓我和弟弟興奮的,是準備要做米花糖了。
  • 凍米糖飄香 那是甜蜜的年味兒
    作者: 蔣馨怡    瀏覽量: 字號:[ 大 中 小 ] 馬上就到臘月,一波接一波的冷空氣裡年味兒越來越濃,飯桌上長輩又開始一貫的憶苦思甜:「在我們小時候,過年準備的凍米糖都是要鎖在柜子裡的
  • 憶外婆系列之——自製米花糖
    各位朋友,你們那裡過年會炒制米花糖嗎?我外婆的故鄉宜賓就有這樣的風俗。米花糖入口非常的酥脆香甜,回味無窮,是很多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也是我的最愛。一般到了每年的臘月二十天,外婆就準備做米花糖了,我就做她的小幫手。
  • 凍米糖——品出年味與情懷
    在我們豐城,過年必不可少的特色點心一定有凍米糖。在農村,春節前都有製作凍米糖的習俗,凍米糖作為傳統美食,寓意著喜慶和團圓。遊兵幹說,他做凍米糖更多的是為了留住一種味道,一種情懷,讓人們吃上洪州凍米糖就能記起小時候的年味。
  • 晨讀丨記憶中的冬米糖
    據父親講,熬糖漿是一門學問,熬的時間太長會「老」,製作冬米糖時會失效;而熬的時間太短又太「嫩」,做出的冬米糖會鬆散。父親在多年的實踐中,無師自通,摸索出了熬糖漿和製作冬米糖的技藝,遠近聞名,每年冬天都忙著給別人製作冬米糖。製作冬米糖時,將米花和糖漿在大鍋中拌勻,然後將拌合物倒入一個矩形木框中,用帶有兩手柄的木槌使勁反覆碾壓。
  • 江西豐城凍米糖,香脆酥甜,風味獨特,你吃過嗎?
    豐城凍米糖是江西眾多傳統名小吃中的佼佼者,曾被評為江西五大傳統名點之一。豐城人民矢志不渝的發展創新凍米糖,同時傳承、豐富其內在精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小一塊凍米糖也轉變成了豐城人寄託鄉愁的符號。>豐城凍米糖為什麼會叫凍米糖?
  • 風物誌丨凍米糖,小時候的味道
    小時候家裡要切凍米糖的時候,那就是離過年很近很近了。在我的印象中,我家就切了一次凍米糖。因為切凍米糖是一門技術活,要有經驗豐富的師傅來掌控這糖油的火候,還要用專門的模具,不是過年,一般人家也不切糖,也不會備著切糖的工具。
  • 寶應美食:來來來,吃塊脆酥噴香的炒米糖!
    來來來,吃塊脆酥噴香的炒米糖!一走老城南路過,我聞到那家雜食店飄來炒米糖的香甜味。這是要過年的味道啊!而我又可以吃到心心念念的炒米糖了。表舅送東西到大表姐家去了,舅媽要留我吃過午飯再走,說是飯後炒米糖就做出來了,但還要冷一下才脆,我哪裡好意思為吃塊炒米糖在她家坐等吃午飯,顯得鄉下孩子好吃的很。以前在他們家吃過一次飯,菜豐富精細,就是盛飯的碗太小。
  • 被乾隆「帶火」的豐城凍米糖 在匠人的「傻氣」裡傳承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四四方方的紙包,一包凍米糖、一包燈芯糕,分別用紙繩紮好,這是豐城人拜年時必帶的兩樣點心。」江西省級「非遺」保護項目豐城凍米糖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遊兵幹告訴新京報記者,「記得我小時候,每年過了臘八,家家戶戶開始做凍米糖,油炸糯米的焦香和著麥芽的麥香,整個村子都包裹在一種過年的甜蜜裡。」
  • 春節將近,廣播曬魚乾、做凍米糖 建德年味撲面而來
    除了魚乾,自家製作凍米糖也忙開了,小山村裡年味兒撲面而來。 大洋鎮延蘭江邊住了很多漁民,雖然已經不再以打漁為生,但每年都要曬魚乾的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 「我從爺爺就開始了,從爺爺、爸爸就開始抓魚的。我們這裡山好水好,魚不用說了更加好。」漁民錢雪來說 一根根細細的絲線來回穿梭,大大小小的魚收拾乾淨後,被整齊地掛在絲線上。
  • 炒米糖,香甜酥脆,台州人忘不了的甜蜜年味!
    小時候,每到臘月的時候,小孩子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看著賣炒米糖的師傅把一整塊的熱氣騰騰的炒米糖劃開,切成小塊,裝進大人帶來的口袋中,等到炒米糖冷了,就迫不及待掏出來吃,咬在嘴裡嘎嘣嘎嘣脆,過年的氣氛就這樣在炒米糖的香甜氣味中開始了。
  • 黃梅年味:難忘那一口米糖香——糖粑乃!
    「年味」是懷念,懷念香噴噴的爆米「年味」是回味,回味那麥芽糖的甜蜜「年味」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帶著念想的混合味兒糖粑是黃梅人迎接新年不可少的一樣美食過年家裡來客人了,糖粑是招待客人的必備之品,一口咬下去,只聽「咔嚓」一聲,糖粑被咬兩半,發出脆脆的聲響。酥鬆香脆的糖粑,帶著久別後甜蜜的相逢,回味無窮。米香味和麥芽糖的甜味在嘴巴裡一點一點融化,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孩提時代,回憶起那種兒時過年爭搶糖粑的滋味。全家人其樂融融把一年的辛苦熬作甜水,甘甜了一家人。
  • 奔跑的米糖
    原標題:奔跑的米糖小寒一過,婺源山村人家的爐火就旺了。比爐火更旺的,是村民廚房的灶火,家家戶戶的鍋臺上開始氤氳著年的味道。村裡冬日熬米糖的那些天,便是村民心目中最好的日子。母親熬米糖的鍋鏟是從奶奶手裡接過的,她精心熬出的米糖,白淨、甘甜。那米糖的甜美,不是甘蔗、甜蔗、紅薯,抑或米棗、柿子可以比擬的。
  • 雜文:米糖的記憶
    攤子上用大塑膠袋灌得鼓囊囊的一包包米糖齊人高,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還有白花花蓬鬆鬆的炒米,黃澄澄的脆硬的雞蛋饊子,看到它們,希望有一口好牙,可是我滿口的牙因為幼時吃多了糖的緣故,早早地孔洞迭出,好的滋味不能貪戀。現在的孩子,更多是對薯片果凍漢堡感興趣,買回的米糖是不受待見的,如被打進了冷宮,勸了, 才勉強吃一兩塊。
  • 臨沂新生兒送米糖什麼意思 出現的習俗你還記得嗎
    你小時候吃過紅雞蛋嗎?   時光菌記得小時候,每當家裡出現紅雞蛋時,就能聽到這麼一個詞——「送米糖」。    那時候小,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甚至把「米糖」聽成了「蜜糖」,還吵著問媽媽要「蜜糖」吃。
  • 殺豬宴,辦年貨,打年糕,做凍米糖
    是殺年豬 吃年豬飯是屋簷下曬滿誘人的醬貨是打年糕~做凍米糖~辦年貨~那麼問題來了,都說現在的年味淡了哪裡還能找到當年那樣濃濃的年味呢?▼2021·首屆富陽湖源鄉年味節將在01月23號(周六)盛大開幕啦!
  • 立冬後老底子美食重現江湖 土香腸、凍米糖生意開張
    十年前,於師傅和妻子趁著過年前比較空的三個月,在閘弄口農貿市場裡掛起了「金華傳統香腸加工」的牌子,從此闖出了名號。  因為閘弄口農貿市場在內部裝修,所以今年於師傅的香腸鋪子擺在了農貿市場西側的大門口。一隻藍色的大帳篷下,掛著好幾串已經灌好的香腸,於師傅穿著黑色的皮夾克,帶著圍裙、口罩和袖套,和妻子站在香腸鋪前,笑呵呵地面對顧客。  「喲,老於啊,你們今年又來啦?
  • 「故鄉往事」窮日子總覺得過年好
    文|王有金早些年,小時候,家裡窮,衣著單薄,吃食清淡,遇歉收年份,還時而不夠吃,到集市上再買點糧食作補充。但到了過年,還總是要有些面,隊裡分些肉,自家殺只雞,再買條魚,炒些花生瓜子,崩些爆米花,炸些丸子藕夾,蒸些白面饃饃,包頓餃子,還能買鞭炮聽響聲,覺得過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