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後,進入數九寒天的日子,農事不再繁忙,家庭主婦們有的是時間,天氣放晴,就紛紛開始蒸糯米、曬飯幹、製作凍米糖。凍米糖,又作冬米糖,有些地方稱為炒米糖、焦米糖,是浙、閩、贛等南方地區流行的經典小吃,有著「江南小切」的名號。老家在浙江省江山市保安鄉,正好位於浙閩贛三省交界地,也有過年製作凍米糖的風俗,不過我們把凍米糖叫作「米焦」。
「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汪曾祺在《炒米和焦屑》中說。文章中提到的炒米糖估計就是凍米糖,老家也有炒米,只是用來做米糕。不管是做凍米糖還是做米糕,都意味著快要過年了。何止凍米糖,臘月還沒到來,迎接新年的喜悅已從家家戶戶門口曬著的竹匾上蔓延開來,糯米飯幹、米糕米、糯米花、番薯片、芝麻、花生,張羅的都是新鮮的年貨。
凍米糖吃起來簡單享受,做起來要經過「蒸—曬—發—熬—切」等程序,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打麻餈、做甜酒釀一樣,做凍米糖也要先蒸糯米飯。提前一晚淘洗並浸泡糯米,第二天把浸泡了8到10小時的糯米瀝乾倒入飯甑蒸熟。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有飯甑,備有一小一大兩個,小的平時蒸飯盛飯,大的用來蒸數量較多的糯米飯、番薯幹、南瓜幹、菜乾等。有些人家還會做個特大號的,辦紅白喜事流水宴席,幾十桌的親戚鄉鄰全靠它管吃飽。
糯米飯蒸熟後就曬「飯幹」。把糯米飯倒在竹篾編成的竹匾裡攪動翻曬,十天半個月,直到米飯完全曬乾,粒粒分散,透明晶亮。民間飲食有個習慣,將新鮮的食材晾曬成幹,既方便存藏又可以換個口味。於是,不僅有白菜乾、包心菜乾、蘿蔔乾、萵筍乾、筍乾、南瓜乾等蔬菜乾,還有蘋果乾、梨乾、柿子幹、桂圓乾、荔枝幹等水果乾,當然將「曬乾」創意發揮到極致的當屬曬糯米飯幹了。
接著發「米花」。糯米飯幹倒入熱油鍋中立刻膨脹,變成了米花一粒粒浮在油麵上,有地方把凍米糖叫作米花糖大約就是因為這個。世上豔麗的、芬芳的、招蜂引蝶的花兒千千萬,唯獨米花飽滿又雪白,出身油膩卻招人喜歡。日常生活中還有一種可以吃的糧食之花——爆米花,不過爆米花用的是玉米,而不是真的稻米。發米花的時候,大人為了過年圖吉利,總是鼓勵孩子們多說幾句「發了,發了」,以此討個發財、發福的好彩頭。孩子們可愛之處就在,有時油溫太高大人一不留心把飯幹發焦了,急著吃凍米糖的我們也一本正經地喊「太發了,太發了」。
一鍋鍋從油裡撈出來的米花被瀝在竹篩上,下一步是熬糖漿。鍋裡加入的油、水、飴糖、白糖受熱溶化成糖漿,糖漿要不嫩也不老,時刻用筷子蘸著觀察拉絲情況。如果一拉就斷,說明太嫩,米花結不了;如果拉起來很粗說明老了,要費更多的糖才能使米花結在一起。把握糖漿起絲的火候是做凍米糖的核心技術,和做豆腐一樣,下米花、加石膏都在關鍵的幾秒鐘。每次我們都準備好米花、花生、芝麻,全神貫注地等待父親的指令。「來了,來了」,父親一聲令下,那兩三秒我們就往鍋裡倒料,場面緊急堪比火箭升天倒數計時,內心緊張猶如百米衝刺卯足勁頭。
用鐵鏟在鍋裡把米花、花生、芝麻與糖漿攪拌均勻,出鍋後倒入木箱,用鏟子和木條碾平壓實。每回看到柏油路面施工,工人開著機器碾壓冒著熱氣的柏油料,不由地會想到壓凍米糖的場景。壓平後翻箱倒出,趁熱用菜刀切成厚薄均勻的片狀,既脆又香的凍米糖就這樣做好了。
凍米糖味道分明,包含著松、脆、甜、香;色彩鮮明,交錯著米花的白、花生的紅、芝麻的黑,自然是過年必不可少的點心。「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冬天圍坐爐火,除了茶酒,凍米糖也是一道是待客的好茶歇。「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守歲時,凍米糖是辭舊迎新的吉祥吃食。「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身上還背著一個胖娃娃。」回家拜年,凍米糖還是娘家不舍送別的伴手禮。有了凍米糖,過年串門談天更有味了,迎接新年更吉慶了,拜年回禮也更有情誼了。
做好的凍米糖裝在鐵皮洋油箱裡,過年前後可以放開肚皮大膽吃,一旦過了正月十五,家中大小就自覺地不多吃了。凍米糖、米糕是第二年開春後母親採茶、父親砍竹條的上山乾糧,有時甚至要接應到第二年的秋季搶收。不吃歸不吃,可畢竟是孩子,嘴巴還是饞的、內心還是想吃的。梁實秋寫過《饞》:「人之最饞的時候是在想吃一樣東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間」。單單一個「饞」字就能勾引味蕾釋放出豐富的唾沫,從正月一直延續到臘月,等到再次吃到剛切好的凍米糖,好味道已經超出一片薄薄的凍米糖本身了。
谷種播種、秧苗插田、新稻收割、糯米飯蒸曬,一路走來,凍米糖賦予了過年最低調也是最隆重的意義。現在平時想吃凍米糖就能吃到,只是好吃的味道卻停留在記憶中。冬藏、春耕、夏種、秋收,飯甑、竹匾、洋油箱,婚嫁、祝壽、喬遷,生兒育女、添子增孫,四季流轉、人生輪迴中,凍米糖也從熱鬧變老成、從風俗變風景。我們漸漸沒種植的時間、沒製作的場合、沒等待的欣喜了,將其製作技藝保護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對凍米糖這一即將消逝的鄉愁的念想。
(圖片來自網絡)
本刊微信徵稿中
如果你自認為是個碼字奴,寫得一手好文章卻無處發表,歡迎給《三聯生活周刊》微信投稿!
發送稿件至:
來稿請寫明聯繫方式,標題註明「投稿+稿件領域」(稿件領域如:美食、攝影、影評等)。
稿件字數三千字以內為佳。
一經採用,我們將提供有競爭力的稿酬,真的特別有競爭力!
期待你的文字。
中讀APP徵稿中
下載「中讀」APP,按照下列步驟操作,還有機會成為三聯中讀籤約作者。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下圖
訂閱 2018年《三聯生活周刊》(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