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完成試航

2020-11-26 網易新聞

2020-11-26 11:19:22 來源: 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

舉報

  近日,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七〇八所設計黃埔文衝建造的又一艘現代化科考船——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用時10天高效完成共計62項試驗項目的航行試驗,勝利返航。

  該船總長90.6米,型寬17米,型深8米,採用發電機組+吊艙電力推進,續航力12000海裡。

  該船在船舶結構與功能設計、船載操控支撐系統、船載探測和實驗設備等方面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兼顧地球物理和綜合科考功能,實現11000米水深海底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探測和綜合海洋環境立體探測,將成為我國未來海洋科學考察的主力船舶之一。

  多方協作 科學組織

  「實驗6」號作為3000噸級科考旗艦船典型代表,裝備高端、先進,航行試驗項目及對應工況多,試驗時間長、要求高。為保證航行試驗順利完成,相關各方積極合作,嚴格按照試驗大綱要求提前交底、討論試驗項目中的重點工況並做出風險預判,制定、完善試驗方案。

  整個試航過程準時、有序,得到船東、船檢、船員以及國外工程師的一致認可,為試航勝利奠定了基礎。

  數據喜人 意義重大

  船體振動、艙室噪聲及水下輻射噪聲測試是科考船重要考核指標。

  ◆ 經水下輻射噪聲測試,該船完全符合11節航速時DNV GL的SILENTA+S要求,是當前國內吊艙科考船中水下輻射噪聲水平最優船型。

  ◆ 艙室噪聲方面,該船在全速工況下駕駛室、機艙、集控室、機修間振動噪聲指標大大低於國際標準值,其中集控室噪聲、艙室振動噪聲方面比原設計效果至少提升了30%。

  ◆ 該船配備的升降鰭、地震空壓機等重要科考支撐設備均為國產化,經各工況試驗證明其性能指標均優於設計要求。

  ◆ 在航速方面,用700千瓦停泊發電機在能保證供電的同時還能跑出超高標準。

  ◆ 通過航行試驗數據進一步驗證該船在重量重心方面控制精準,配載靈活,穩性性能優異。 來源:中船集團網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南海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上船臺儀式...
    2019年11月18日,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上船臺儀式在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上船臺是新船開工建造以來了第一個建造節點,標誌著該船的建造進入了全面分段建造、逐步上船臺組裝合攏階段。2018年11月16日開工以來,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造船辦公室與現場監造組密切配合,按照建造單位的計劃與進度,聯合第三方監理人員,認真執行船舶建造規範,審核了大量設計圖紙、施工工藝文件,檢驗供建造船舶的各類設備和材料,嚴格控制建造質量,做了大量的工作。
  • 【視頻】黃埔文衝現代化科考船 「實驗6」試航
    11月19日,黃埔文衝建造的現代化科考船——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H2383)「實驗6」用時10天高效完成共計62項試驗項目的航行試驗,勝利返航,靠泊長洲廠區5#碼頭。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新型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信息時報訊(記者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海洋科學考察添新利器。7月1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
  • 「實驗6」號身懷絕技 海洋科考再添利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重器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 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儀式在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科技日報」微信公號7月18日消息,隨著香檳酒摔碎,兩舷噴射出禮花的絢麗彩帶,全場響起熱烈掌聲。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
  • 「實驗6」號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
  • 「雪龍」號完成保修工作,開始試航
    9月7日,「雪龍」號科學考察破冰船完成86天保修工作,以全新姿態從江南造船碼頭出發,開始試航。「雪龍」號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號是中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於1993年完成建造,距今已有27年船齡
  • 「實驗6號」成功下水,2021年正式服役,引領人類開啟大航海時代
    審核-小文地球上71%的表面積,都被海洋覆蓋。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也起源於海洋之中,自古以來,人類和海洋之間的「交流」就從未停止,特別是近幾百年來,更是通過海洋,發現了不少地球的秘密。
  • 揭秘科考船「實驗1」號
    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2/3以上,與人類賴以生存的能源、環境等息息相關。探索海洋,離不開先進的科學考察船  「實驗1」號近日執行了首航任務,成為科學界和大眾關注的焦點。中科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局長、科考船項目經理部總經理田靜表示:「實驗1」號將成為我國海洋科學考察事業繼往開來的新起點。
  • 「實驗3」號科考船凱旋
    經過12230海裡的航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2月22日返回廣州。
  • 「兩船、六站、三飛機、一基地」,它們為我國極地考察護航
    今天我們來數數我國極地考察保障的「家底」。兩船船之於極地大洋科考,意義不言而喻。所謂「兩船」,是指「雪龍」號和「雪龍2」號。「雪龍」號是我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是由烏克蘭赫爾松船廠在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維他斯·白令級破冰船。我國於1993年從烏克蘭進口後按照我國需求進行改造而成。組織實施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
  • 全國最大最強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28日,我國最大的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英文名:「ZHONG SHAN DA XUE」)在上海長興島江南造船廠下水。此次下水後,「中山大學」號將進入設備安裝、系統調試、內裝施工等階段,計劃於2020年年底試航,預計2021年年初交付使用。
  •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金星二號"考察船完成任務凱旋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金星二號」考察船圓滿完成國家海洋局「區塊海底地質調查與研究」任務凱旋而歸。「金星二號」考察船自4月至9月分三個航段進行了108天的海上作業,對1781個站位開展了表層取樣、柱狀取樣、懸浮體取樣和現場測試,圓滿完成了考察任務。
  • 「雪龍」號以全新姿態備戰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
    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官方公眾號消息,9月10日18:30,「雪龍」號在完成維護保養工程和試航後,以全新姿態停靠在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據悉,「雪龍」號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公司進行了為期近3個月的維護保養,圓滿完成了甲板、輪機、實驗室
  • 我國形成兩船、六站等極地考察保障格局
    從10月8日在滬召開的「2019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獲悉,目前我國已躋身極地考察大國行列,形成「兩船、六站、一飛機、一基地」的支撐保障格局。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介紹,今年是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自2003年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負責建設、運行和管理我國極地考察支撐保障體系。
  • 我國最大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學」號命名下水
    圖說: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葉薇)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昨天在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
  • 我國首艘自主設計穿浪雙體船「海峽號」試航成功
    我國首艘自主設計穿浪雙體船「海峽號」試航成功  由中船重工七○一所設計的穿浪雙體船「海峽號」近日在廣州沙角試航,獲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第一艘自行研製設計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穿浪雙體工作船。「海峽號」的成功研製,填補了我國穿浪雙體船自主研製領域的空白。用戶對「海峽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