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 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2020-11-23 中國青年報

  新華社青島6月23日電 題:「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劉詩平、張旭東

  向陽紅09號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23日順利返回青島,這標誌著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順利結束。

  本航次三個航段歷時138天,航行18302海裡,蛟龍號累計下潛30次、常規調查75個站位,足跡遍布西北印度洋、中國南海、西北太平洋,作業地形涵蓋海山、熱液、海溝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共計23家單位156人參航。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孫書賢介紹,本航次獲得大量珍貴樣品與數據,取得5大科學成果:

  【成果一】實施大洋調查研究計劃「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成礦潛力與環境評價」項目,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區成功發現了海底「黑煙囪」和多金屬硫化物丘與黑暗生態系統,明確了海底熱液活動的精確位置、特徵與範圍,為後續深入開展調查區巖漿作用及其演化、沉積作用、構造作用、硫化物成礦作用、硫化物資源和微生物基因資源潛力及生物連通性等方面的研究搶得了先機,為相關科學研究的認識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基礎。

  【成果二】圍繞我國2017年重點研發計劃「1000米級多金屬結核採礦試驗工程」項目的海上試驗選址及評價工作,本航次第二航段利用蛟龍號技術優勢基本圈定了我國1000米級多金屬結核試採試驗目標靶區,掌握了南海典型區域多金屬結核分布特徵,開展了海洋地質、海洋化學、物理海洋等多專業海洋環境基線調查,獲得的高精度定位數據、高質量原位研究樣品,為開展1000米級採礦試驗環境影響評價奠定了基礎。

  【成果三】國家實驗室科技創新項目「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南海潛次調查與研究」的下潛作業中,利用蛟龍號先進的技術優勢獲得了南海中部海山鏈珍貝海山一典型斷面的玄武巖樣品,直接觀察到臺灣峽谷現代濁流的地貌和沉積證據,極大地推進了南海中部海山巖石學及南海北部海底峽谷濁流的科學研究。

  【成果四】作為國內超深淵海域研究的重點,中科院先導項目「海鬥深淵前沿科技問題研究與攻關」在馬裡亞納海溝開展5次作業。採集了不同深度的氣密海水樣品,成功回收了1年前在6300米海溝底部布放的氣密採樣器,在海溝南坡發現了兩處新的海底麻坑發育點,進一步認識了馬裡亞納海溝特徵性物種分布、基巖蝕變和沉積環境特徵。

  【成果五】973計劃「超深淵生物群落及其與關鍵環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機制研究」在雅浦海溝開展5次作業,採集到大量巨型生物樣品,首次獲得2條雅浦海溝獅子魚樣品和2隻未知物種,初步查明了雅浦海溝南段巨型底棲生物分布特點,發現雅浦海溝水體和沉積物中微生物具有較高的豐度和多樣性,對下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蛟龍"號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收官 我國進入世界深潛俱樂部
    國家海洋局「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3日順利抵達國家深海基地碼頭,為期5年的「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隨之圓滿收官。成熟的「蛟龍」號作業模式、成套的安全保障制度體系及一批新成長起來的專業的潛航員與技術保障隊伍,推動著中國載人深潛事業的快速發展,標誌著我國的載人深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與黑暗生態系統  中新社北京4月6日電 (記者 阮煜琳)「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其全體科考隊員4月5日傍晚順利抵達三亞鳳凰島碼頭,標誌著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順利結束。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 「蛟龍」號有多牛? 大深度作業11次深潛超6500米
    新華社「向陽紅09」船6月13日電 題:「蛟龍」號有多牛?6大能力在試驗性應用中呈現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3日在西太平洋雅浦海溝完成中國大洋38航次最後一潛,這也是「蛟龍」號自2013年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以來的第101潛和「收官之潛」。
  • 中國這條「龍」不簡單!剛剛出水,又要「環遊」世界!
    昨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順利抵達位於青島的國家深海基地碼頭,至此,中國大洋第38航次圓滿完成,這也標誌著「蛟龍」號五年的試驗性應用階段圓滿結束
  • 劈波南大洋 決心號378航次將帶來怎樣的發現?
    在太平洋幾乎最南端的大洋,「喬迪斯·決心號」(以下簡稱決心號)科學鑽探船正載著31名地學科學家航向紐西蘭東南海域,在那裡,他們將對「南太平洋古近紀氣候」展開科學研究。        作為一艘科學鑽探船,決心號與大型郵輪、海上貨運輪不同,是一艘能在海洋裡「打鑽」的船,能鑽探8238米深的海底。        那麼決心號為什麼要打鑽?能鑽出來什麼呢?
  • 「蛟龍」號發現27處海底「黑煙囪」
    「向陽紅09」船圓滿完成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任務,5日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科考隊員抵達三亞。
  • 揭海洋考察船「科學」號:長99.8米 已行逾5萬海裡
    正赴西太平洋執行科考任務的「科學」號考察船被稱為中國劃時代海洋綜合考察船的「長子」,承載了幾代中國海洋科技工作者的夢想。  「科學」號長99.8米,寬17.8米,核定總噸位4711噸,續航能力1.5萬海裡。自2012年9月建造完畢後,至今已航行逾5萬海裡,航次涉及南海成因演化、南海北部冷泉區及衝繩海槽熱液區生態系統調查、西太平洋地質、氣候及海山環境調查。
  • 大洋49航次新發現印度洋硫化物礦化區
    (記者趙寧)經過50天的走航、作業,執行中國大洋第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按計劃順利完成在印度洋的調查作業,於當地時間4月30日停靠模里西斯路易港補給。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首席科學家鄧顯明介紹,自3月15日起航後,全體科考隊員齊心協力,共同奮戰,克服多次西風帶氣旋的影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合同區硫化物資源勘察與評價取得進展。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1991 年,聯合國批准中國大洋協會登記註冊為國際海底開發先驅投資者,在國際海底區域分配到 15 萬平方公裡的開闢區。1999 年我國在金屬結核礦區獲得 7.5 萬平方公裡具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商業開採權。在 30 餘年的時間裡,我國先後有 6 艘遠洋科學調查船,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裡進行了大量深海資源勘查和勘探。
  • 「蛟龍」號在西南印度洋熱液區採集大量生物樣本
    新華社「向陽紅09」船1月12日 電(記者 張旭東)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11日繼續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下潛科考,採集到了300多隻螺、49只貽貝以及茗荷、多毛類動物等大量生物,這些樣品對研究這個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 遠海千噸級船達10艘 科學碩果壯大海洋科研力量
    「向陽紅01」為無限航區科考船,電力推進,具備動力定位能力,總噸位約4800噸,續航力可達1.5萬海裡,最大深海探測深度可達1萬米(目前世界已知最深海洋位於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最大深度1.1萬米)。該船具備海洋動力環境、地質環境、生態環境、海底資源、能源綜合探測等重大深遠海調查能力,能夠滿足深海大洋多學科交叉研究需求,是海洋科學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的海上移動實驗室和試驗平臺。
  • 縱橫太平洋,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將探尋哪些深海秘密_滾動新聞_中國...
    新華社廈門7月12日電(記者 劉詩平)中國大洋45航次科學考察12日從廈門起航,前往西太平洋典型海山區、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和中東太平洋一帶,進行為期將近120天的科學考察。科學家們縱橫太平洋,將重點探尋哪些海洋科學奧秘?會有哪些亮點?
  • 中國大洋46航次環球科考結束南大西洋科考
    中國網12月15日訊 日前,記者從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了解到,經過兩個航段、長達60多天的走航和作業取樣,「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的科學調查結束,不僅獲取到豐富的海底巖石和生物樣品等,為後期科研積累了寶貴樣品和數據,也意味著此次科考大西洋航段的科考任務順利完成。
  • 雅浦海溝動物世界探秘:「蛟龍」號5000米深海大型動物見聞
    6月5日,「蛟龍」號在雅浦海溝進行了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第7次下潛,最大潛深5136米,從5100多米到4900多米的海溝山坡上爬行,近底觀察和獲取巖石、近底海水、沉積物、生物樣品,進行環境參數測量等作業,用時3小時8分鐘。記者採訪下潛人員和觀看「蛟龍」號拍攝的海底視頻,看到了一個多姿多彩的深海動物世界。
  • 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我國科考成果:首獲大範圍南極海底三維「地圖」 原標題:   據新華社廣州4月14日電(記者 王攀)總面積近2萬平方千米、最深處超過3500米,滑鼠輕點即可將幽深的海底和平坦的坡地一覽無餘……14日,隨著科考船「海洋六號」完成深海地質、大洋礦產資源、南極科學考察並駛返廣州
  • 「蛟龍」號在西北印度洋調查區域發現「黑煙囪群」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劉詩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當地時間3月4日和7日分別在西北印度洋進行了中國大洋科考38航次的第3次下潛和第4次下潛,在調查區域觀察到大面積的硫化物煙囪群,同時獲取了豐富的硫化物樣品。
  • 「蛟龍」號探尋海底世界發現多種新生物
    採集到的竹節珊瑚、海蛇尾等樣品海底拍攝的海綿中國網9月9日訊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當地時間9月6日、7日,「蛟龍」號在西北太平洋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採薇海山區,連續進行了兩次下潛,拍攝到多種高清海底生物和富鈷結殼視像資料,採集了大量海底生物樣品。
  • 「海洋地質九號」船滿「周歲」 馳騁2.5萬餘海裡
    新華社青島12月9日電(記者張旭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所屬的「海洋地質九號」調查船,近日完成入列首年以來的所有調查任務,返回青島。一年來,「海洋地質九號」安全航行258天、累計航程2.5萬餘海裡,圓滿完成多個航次調查任務。
  • 海洋六號大洋29航次紀實 閃耀深藍夢想的遠航
    中國網6月6日訊 (記者 馬亮)2013年5月28日,隨著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在廣州的鳴笛啟航,中國大洋第29航次科學考察拉開帷幕,這也意味著遠航出徵的勇士,展開了他們為期160天的漫長艱辛的大洋工作歷程。我們特別組約了一組由他們撰寫和拍攝的圖片,讓讀者們一同去感受海洋地質工作者的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