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號大洋29航次紀實 閃耀深藍夢想的遠航

2020-11-30 中國網

中國網6月6日訊 (記者 馬亮)2013年5月28日,隨著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在廣州的鳴笛啟航,中國大洋第29航次科學考察拉開帷幕,這也意味著遠航出徵的勇士,展開了他們為期160天的漫長艱辛的大洋工作歷程。我們特別組約了一組由他們撰寫和拍攝的圖片,讓讀者們一同去感受海洋地質工作者的喜怒哀樂。

忍不住回首,祖國漸行漸遠,但「海洋六號」上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提醒我,這也是國土一方。

海洋六號大洋29航次紀實 閃耀深藍夢想的遠航

 點擊進入中國海洋>>http://ocean.china.com.cn/

穿越巴林塘海峽

沐浴著夕陽, 「海洋六號」緩緩穿越巴林塘海峽。此時,巴布延島靜靜矗立在右舷不遠處,無聲地注視著我們。遠望過去,島上沒有生命的跡象,但我能感覺到你蒼涼的寂寞。

身處於熱帶風暴慣常路線中,每年經受十幾次狂風暴雨的洗禮,你的身軀愈發堅毅。扼守著南海通往太平洋的交通要道,每天成百上千的船隻經過,你的地位更加突出。我們的處境何其相似,在茫茫大海和無盡風雨裡,只能以沉默去對抗無助和孤獨。但我們的處境卻又如此不同,我們朝著深海大洋既定的目標前行,滿懷激情與希望,而你,只能默默在原地駐守。

這幾年,我們像是候鳥,一年往來一次,這樣的過客,你是不會在意的,即便當時記得,也早該忘卻了吧!船殼划過湛藍的水面,我不能分辨海峽兩邊的海水有何不同,但我知道,一邊是故裡,一邊是他鄉。在我們的下意識裡,船隻只要是在南海裡航行,我們就算是還在祖國的懷抱,但過了海峽,就是異鄉遊子了。

海風急促,來自東方,已然難尋鄉土的氣息。忍不住回首,祖國漸行漸遠,但「海洋六號」上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提醒我,這也是國土一方。

再見了,祖國,

再見了,親人,

再見了,巴布延島。

金秋滿載而歸時,希望你還記得我們此時鬥志昂揚的模樣!

(文/孫雁鳴 海洋六號科考船船長)

 

相關焦點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二、 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1978 年,國家海洋局「向陽紅 5 號」船第一次在太平洋海底取到深海錳結核樣品。2011 年 6 月 28 日,「海洋六號」首次從廣州啟航赴太平洋西部、中部海域開展重點區域多金屬結核區等資源、環境等調查,歷時 120 天,航行 1.8 萬餘海裡,將完成中國大洋第 23 航次全部科考任務。2012 年 5 月,「海洋六號」深入南海北部區域,對那裡的可燃冰資源進行了新一輪精確調查作業5。重點調查了包括:瓊東南海域、西沙海域、神狐海域和東沙海域等區域,為下一步勘探工作做了準備。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 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科考船「海洋六號」出發 開啟跨年度航次
    據人民日報27日報導,26日上午10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和中國大洋41B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此次跨年度調查航次任務繁重,整個航次歷時240天,預計總航程約22000公裡,計劃2018年2月返回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說。
  • 海洋六號,讓深海科考更有深度
    26日上午10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和中國大洋41B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此次跨年度調查航次任務繁重,整個航次歷時240天,預計總航程約22000公裡,計劃2018年2月返回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說。
  • 海洋六號船大洋科考36航次隨船記者航行日記
    6月7日,我作為特派記者,跟隨海洋六號船從關島出發,在太平洋上完成一個航段為期35天的海洋地質調查任務。我用自己的見聞,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大洋科考隊。初識海六海洋六號船是我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先進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綜合調查船,總長106米,寬17.4米,排水量4650噸,最大航速16節。
  • "海洋六號"隨船見聞及對我海洋科考事業發展思考
    太平洋驚濤駭浪中的民族脊梁    去年,應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走向深海大洋」新聞宣傳活動的邀請,記者登上「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參加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學考察活動。    「海洋六號」船於2009年秋入列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由我國自主設計、自行建造,裝備有大量先進船舶及調查設備。入列前,記者曾登船參加了它在長江口的一次試航,對船的穩定性、易操控性等有一定了解。但其應用於海洋科考的能力,在2011年的這次遠航中,記者才得以見識和體驗。
  • 海洋六號、雪龍號科考船26年後南極再「會師」
    按照商定計劃,「海洋六號」正在趕來這一海域的路上,兩船將在這裡短暫「會師」,再各自執行考察作業任務。 14時05分,手持望遠鏡的二副羅婕激動地喊道:「看到了,在那兒!」 隨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穿越疾風暴雪,「海洋六號」緩緩出現在「雪龍」號右舷方向。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弘揚南海精神 逐夢深藍海洋
    建所初期,南海海洋所就把南海和鄰近大洋的海洋科學調查研究與開發利用同建設祖國與鞏固國防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制定實施了「立足南海,面向大洋,由淺及深,分段進行」的辦所方針。近10年又根據發展的需要,跨越深藍,拓展了印度洋研究領域,推進中國科學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建設。
  • 劈波南大洋 決心號378航次將帶來怎樣的發現?
    在太平洋幾乎最南端的大洋,「喬迪斯·決心號」(以下簡稱決心號)科學鑽探船正載著31名地學科學家航向紐西蘭東南海域,在那裡,他們將對「南太平洋古近紀氣候」展開科學研究。        作為一艘科學鑽探船,決心號與大型郵輪、海上貨運輪不同,是一艘能在海洋裡「打鑽」的船,能鑽探8238米深的海底。        那麼決心號為什麼要打鑽?能鑽出來什麼呢?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4):追夢深藍
    一、追夢深藍人類最初是從地球表面獲取自己所需的物質。2005年4月2日,「大洋一號」船從青島啟航執行首次大洋環球科考航次,同年11月20日中途停靠南非,在南非開普敦港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視察了「大洋一號」船,慰問奮戰到大洋深海資源勘察第一線的科考船員和調查隊員,鼓勵他們為中國大洋事業多出成果。
  • 「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 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青島6月23日電 題:「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劉詩平、張旭東  向陽紅09號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23日順利返回青島,這標誌著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順利結束。
  • 中國「海洋六號」首次衛星授課
    中國「海洋六號」首次衛星授課   中新社廣州  19日,廣州市近百名中學生走進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參加「太平洋—廣州」海洋科普課堂。授課方是目前正在太平洋上執行最後一個航段調查任務的中國科考船「海洋六號」,該航段首席科學家劉方蘭、船長藍明華和3名科考專家共同給學子們進行海洋奧秘科普教育。  本次活動由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科信局、廣州市教育局、廣州市海洋地質調查局等部門聯合主辦。
  • 我國大洋45航次科考獲海洋地質和水文與氣象等多學科調查成果
    隨著科考隊員近日將在5200多米海底成功取樣的箱式取樣器回收至「向陽紅03」科學考察船甲板,中國大洋45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這也意味著大洋45航次的科考任務全部完成。目前,「向陽紅03」船已駛離作業海域,踏上回國之路。
  • 26年後重啟國家南極科考調查 「海洋六號」打響新年首炮
    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海洋六號」南極科考航次首席科學家何高文說,與26年前由「海洋四號」科考船執行的首次同類任務相比,此次調查無論是研究區範圍,還是科考的深度與精度,都實現了跨越式進步與提升,填補了多方面空白。 1990年至1991年,參與執行第7次南極科考任務的「海洋四號」完成了對南設得蘭群島以南海域布蘭斯菲爾德海峽的調查。
  • 「海洋六號」遠洋科考歸來 首次鑽獲厚度超30釐米的富鈷結殼樣品
    「海洋六號」遠洋科考歸來 首次鑽獲厚度超30釐米的富鈷結殼樣品  【解說】  歷時138天,航程近30000公裡,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圓滿完成深海地質調查第6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1航次科考任務,於2018年11月11日凱旋,返抵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
  • 一萬五千海裡回家路「海洋六號」啟程返航
    (原標題:一萬五千海裡回家路「海洋六號」啟程返航)
  • 「海洋六號」船完成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 發現新海底大型活動性...
    央廣網北京5月17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昨天(16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2019年深海探測共享航次任務返航抵達廣州。該航次完成了來自國內不同單位的多項科考任務,取得了「發現新海底大型活動性『冷泉』」等成果。
  • 尋找大洋的希望之光——訪海洋六號首席科學家鄧希光
    五年走船大洋一號,五年走船海洋六號,一個出身湖南的腳,竟然走到了太平洋、 印度洋甚至南極,被海風吹黑的皮膚讓40多歲的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大很多,所有南方人的痕跡似乎只剩下了那口濃鬱的家鄉口音。在海洋六號,這個被稱為「鄧博士」或者「鄧首席」的人,是甲班上的俠客,看上去很隨意地走,卻總能在關鍵的時間點出現在作業區。
  • 大洋49航次新發現印度洋硫化物礦化區
    (記者趙寧)經過50天的走航、作業,執行中國大洋第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按計劃順利完成在印度洋的調查作業,於當地時間4月30日停靠模里西斯路易港補給。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首席科學家鄧顯明介紹,自3月15日起航後,全體科考隊員齊心協力,共同奮戰,克服多次西風帶氣旋的影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合同區硫化物資源勘察與評價取得進展。
  •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
    2019年西太平洋開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2019年10月3號從青島起航,歷時95天,航程14000餘海裡,是「科學」號首航以來離開國內航程最長、時間最久的一個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南海所、深海所、廣州地化所,以及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山東大學等12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0位船隊員、44位科學家參加科學考察,搭載的4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涵蓋了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生態和海洋地質等多個學科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