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大洋的希望之光——訪海洋六號首席科學家鄧希光

2020-11-23 中國網

中國網7月24日訊 鄧希光說,他曾經特像做徐霞客那樣的人,行遊名山大川。事實證明,他走得比徐霞客更遠。五年走船大洋一號,五年走船海洋六號,一個出身湖南的腳,竟然走到了太平洋、 印度洋甚至南極,被海風吹黑的皮膚讓40多歲的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大很多,所有南方人的痕跡似乎只剩下了那口濃鬱的家鄉口音。

在海洋六號,這個被稱為「鄧博士」或者「鄧首席」的人,是甲班上的俠客,看上去很隨意地走,卻總能在關鍵的時間點出現在作業區。7月21日,記者在海洋六號船上採訪了鄧首席,請他為讀者進行海洋和海洋資源的科普。

記者:海和洋是一回事嗎?

鄧希光:不是,它們是兩個概念。所謂的海,指的是海洋的邊緣部分,深度較低,溫度和鹽度等水文要素受大陸影響大;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沒有獨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統。相比之下,洋才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佔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下,最深處可以達到1萬多米。洋不受陸地影響,水文和鹽度的變化不大。世界上的四個大洋,每個洋都有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

記者:海洋六號調查船從2011年首航後,5年來一直航行在太平洋,為什麼?

鄧希光:在地球四大洋中,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面積約1.65億平方公裡,是地球面積的三分之一,佔整個海洋面積的一半。其他的洋都比較小。而且,太平洋海況相對好,所以,調查海洋礦產資源,一般從太平洋開始。

記者:鄧首席,聽說您在到廣州海洋局之前,一直從事的是陸地地質研究,現在又從事海洋礦產研究,兩者之間有隔閡嗎?

鄧希光,我的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工作站一直都在做基礎地質研究。2005年到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10年間有1000多天在調查船上,在不斷的實踐積累和研究中,我發現,陸地和海洋的地質研究,能夠尋找到非常多的相似點。

比如關島,其實就是露出水面的海山,我們剛完成調查取樣的採薇平頂海山,則聳立在海底平原4000多米處,距離海平面約1500米。兩座海山,儘管一個水上,一個水下,都是火山噴發形成。火山噴發形成山堆,經過百萬年的風化剝蝕變化,尖頂變成平頂,山腰出現階梯狀態,四周的礁石,是沉積巖。採薇平頂海山和關島一樣,也會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只不過,這些地質災害是在水下發生,我們平時看不見、感受不到。

記者:我們對海洋礦產資源了解多少?

鄧希光:人類開發利用陸地礦產資源好幾千年,但對海底礦產資源了解並不深,那是個充滿想像和充滿期待的未知數。

中國是農耕文明,不重視海洋,對海洋的資源調查和環境調查,起步晚,手段也不多。現在意識到海洋的重要性,但大洋中的島嶼都已被佔有。目前我們能做的,就是發展海洋技術,加大調查力度,提高綜合能力。

現在人們談論多的,是海洋能源礦產,比如石油、天然氣、天然氣水合物等,而對於海洋其他礦產資源知之甚少。其實海洋中存在豐富的固體礦產資源,比如現在已經發現的熱液硫化物、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等,這些礦物就分布在島弧、海溝、深海平原、盆地和海山周圍。

多金屬結核富含錳、鐵、銅、鈷、鎳和稀土等有用元素,形狀大小不等,有球狀、橢球狀,還有菜花狀、楊梅狀、連生體等,廣泛分布在水深超過4000米的深海盆地中,富集區域主要位於太平洋。

富鈷結殼是一種生長在海底硬質基巖上富含錳、鐵、鈷、銅、鎳和稀土等金屬元素的殼狀沉積物。以層狀或皮殼狀廣泛分布於400到4000米水深的洋底海山區,結殼形成的厚度可達25釐米。據估計,大約635萬平方公裡的海底為富鈷結殼所覆蓋,相當於海底面積的1.7%。

多金屬硫化物是指海底熱液硫化物,富含銅、鉛、鋅、金、銀、錳、鐵等,分布在水深1300米到3700米之間。多金屬硫化物的發現最晚,但研究意義重大。與熱液硫化物形成有關的熱液活動應該說是人類認識地球深部過程和生物演化的窗口,對它的研究有助於深化對板塊運動、地幔對流、洋底巖石-海水反應、海底熱液生態系統甚至生命的起源等認識。

記者:海洋固體礦產是怎麼形成的?

鄧希光:多金屬結核和富鈷結殼主要通過吸附作用形成,包括來自河流、風塵、宇宙塵、海底熱液、洋殼、沉積物中的金屬元素,藉助海水中沉積物顆粒等介質,不斷發生吸附作用,在幾百萬年、甚至上千年的積累中成礦。熱液硫化物是火山噴發形成。熱液噴出後與冰冷的海水相遇,發生化學反應,所攜帶的金屬硫化物在噴口附近沉澱下來,並逐步向上生長,形成煙囪狀。這些煙囪聳立在海底,一般十米高,它的形成和生長都十分迅速,也會很快倒塌,形成多金屬硫化物礦床。

記者: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勘探開發海底礦產?

鄧希光:不是。為了在科學認識、利用海洋的同時防止海洋資源搶奪和汙染環境,國際海底管理局公約規定,有能力和意願的國家或者機構向國際海底管理局提出勘探開闢區的申請,承諾承擔勘探風險、履行環境保護義務。在一定時間內,按照一定比例放棄申請區塊,剩餘區域作為承包合同區。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國際海域開展系統的勘探活動,目前已經獲得了4塊合同區,其中三塊在太平洋,一塊在印度洋。

記者:我國有幾條船在太平洋進行環境與資源調查?

鄧希光:在早期的大洋資源調查中,國家海洋局的「向陽紅06號」 和原地礦部的「海洋四號」考察船對太平洋做過綜合調查。現在開展大洋資源調查主要有兩條船,一個是國家海洋局大洋協會的「大洋一號」,一個就是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局的「海洋六號」。

最後我要說,海洋是人類未來資源的最大希望。我對大洋科考充滿信心。

被採訪人介紹:

鄧希光,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海洋六號首席科學家。(國土資源報報特派記者 趙凡)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六號」首次衛星授課
    中國「海洋六號」首次衛星授課   中新社廣州  19日,廣州市近百名中學生走進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參加「太平洋—廣州」海洋科普課堂。授課方是目前正在太平洋上執行最後一個航段調查任務的中國科考船「海洋六號」,該航段首席科學家劉方蘭、船長藍明華和3名科考專家共同給學子們進行海洋奧秘科普教育。  本次活動由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科信局、廣州市教育局、廣州市海洋地質調查局等部門聯合主辦。
  • 海洋六號大洋29航次紀實 閃耀深藍夢想的遠航
    中國網6月6日訊 (記者 馬亮)2013年5月28日,隨著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在廣州的鳴笛啟航,中國大洋第29航次科學考察拉開帷幕,這也意味著遠航出徵的勇士,展開了他們為期160天的漫長艱辛的大洋工作歷程。我們特別組約了一組由他們撰寫和拍攝的圖片,讓讀者們一同去感受海洋地質工作者的喜怒哀樂。
  • 海洋六號,讓深海科考更有深度
    26日上午10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和中國大洋41B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此次跨年度調查航次任務繁重,整個航次歷時240天,預計總航程約22000公裡,計劃2018年2月返回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說。
  • 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科考船「海洋六號」出發 開啟跨年度航次
    據人民日報27日報導,26日上午10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深海地質航次和中國大洋41B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此次跨年度調查航次任務繁重,整個航次歷時240天,預計總航程約22000公裡,計劃2018年2月返回廣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說。
  • "海洋六號"隨船見聞及對我海洋科考事業發展思考
    北京時間2011年8月4日上午9時,記者和第二航段的首席科學家何高文一道,一行六人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出發,經過10多個小時的飛行,於夏威夷當地時間8月4日上午10時半,抵達了「海洋六號」補給的第一站火奴魯魯港30號碼頭。科考隊員們熱情地對我們說,「哈哈,才用一個多小時就從廣州趕來了!」    夏威夷時間比北京時間晚18個小時。
  • 「海洋六號」船完成今年深海大洋科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袁於飛)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10月23日返回廣州。
  • 中國「大洋一號」尋找海底「黑煙囪」
    新華網巴拿馬城7月2日電(記者黨琦 王沛)目前正行進在東太平洋的中國海洋科考船「大洋一號」7月1日開始執行第22航次第6航段科考任務。船長甄松剛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半年,他們將在太平洋中脊上尋找海底「黑煙囪」,爭取發現新的熱液硫化物區。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二、 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1978 年,國家海洋局「向陽紅 5 號」船第一次在太平洋海底取到深海錳結核樣品。「海洋四號」遠洋調查船隸屬於廣州地質調查局,這條只有不足 3000 噸的海洋調查船,曾經遠赴南極海域進行科學考察。在大洋深海資源勘察的初期,「海洋四號」立下過汗馬功勞,為中國大洋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系列的「海洋六號」是一條新建造的新型海洋調查船,在南海可燃冰4調查和大洋資源勘查中成績斐然,它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 海洋六號、雪龍號科考船26年後南極再「會師」
    按照商定計劃,「海洋六號」正在趕來這一海域的路上,兩船將在這裡短暫「會師」,再各自執行考察作業任務。 14時05分,手持望遠鏡的二副羅婕激動地喊道:「看到了,在那兒!」 隨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穿越疾風暴雪,「海洋六號」緩緩出現在「雪龍」號右舷方向。
  • 中國首位大洋科考女首席科學家揭秘洋底探秘...
    大洋科考有多神奇? 小朋友們,家長們,注意啦! 中國首位大洋科考女首席科學家 韓喜球博士親臨溫州 親身講述科學家 在大洋深處的探險故事 解密深海大洋處的神奇世界!
  • 26年後重啟國家南極科考調查 「海洋六號」打響新年首炮
    在「海洋六號」首席科學家助理趙慶獻指揮下,年輕的中國科考隊員們將焊接在巨大鋼架上的高壓氣槍投入南極冰海之中,以十秒一次的頻率發射「氣炮」,形成的聲波可以被船後的電纜捕捉,從而測量出詳盡的海底地層結構。 接下來,「海洋六號」還將開展多波束、淺剖、重力柱、地熱和溫鹽深測量等科考調查項目。
  • 海洋六號船大洋科考36航次隨船記者航行日記
    6月7日,我作為特派記者,跟隨海洋六號船從關島出發,在太平洋上完成一個航段為期35天的海洋地質調查任務。我用自己的見聞,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大洋科考隊。初識海六海洋六號船是我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先進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綜合調查船,總長106米,寬17.4米,排水量4650噸,最大航速16節。
  • 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獲得大洋玄武巖 火山碎屑巖(圖)
    我們的鑽探要穿過海平面以下1000米左右的沉積巖,打到沉積巖以下的玄武巖,這些巖漿巖石是南海擴張過程當中形成的巖石,只有鑽探到玄武巖才能揭示南海深海盆的形成之謎。  我們這個航次有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32位科學家,其中12位來自中國的科學家,還有6位華裔科學家,首席科學家由我和來自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華裔科學家林間教授共同擔任。349航次的科學任務建議書由中國科學家提出,運行經費也主要由中方提供,所以這也是首次由中國科學家在科學貢獻方面起主導作用的深海鑽探活動。
  • 感受海洋科技魅力!雲遊「科學」號海洋科學考察活動舉行
    8月24日-26日,2020年青少年「雲上科學營」全國活動——「科學」號海洋科學考察活動舉行,通過雲遊「科學」號科考船、與船長和首席科學家面對面、海洋科學考察連線、邀請航次首席科學家作專題報告等形式,讓營員們了解海洋科學考察,探索海洋科學奧秘,感受海洋科技魅力。活動由中國科協、教育部主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聯合承辦。
  • 一萬五千海裡回家路「海洋六號」啟程返航
    (原標題:一萬五千海裡回家路「海洋六號」啟程返航)
  • 我國大洋45航次科考獲海洋地質和水文與氣象等多學科調查成果
    記者從中國大洋協會了解到,第三航段科考自10月2日開始,「向陽紅03」船從美國夏威夷起航,科考隊員先後在中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海域開展了深海生物多樣性、海洋水文、海洋化學和海洋地質環境等多學科綜合調查作業。
  • 木衛二、土衛二成尋找生命「希望之星」
    「逐水而居」是從古至今人類生存與發展一直遵循的基本規則,正因如此,科學家在地外天體尋找生命時,通常會「逐水而行」,聚焦有水的天體。        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導,在外太陽系中存在大量液態水,這些液態水潛藏於衛星冰殼下。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土星衛星——土衛二「恩克拉多斯」和木星衛星——木衛二「歐羅巴」,據信這兩顆衛星的地下海洋都可能與巖心接觸,從而使各種複雜的化學反應得以發生。
  • 劈波南大洋 決心號378航次將帶來怎樣的發現?
    在太平洋幾乎最南端的大洋,「喬迪斯·決心號」(以下簡稱決心號)科學鑽探船正載著31名地學科學家航向紐西蘭東南海域,在那裡,他們將對「南太平洋古近紀氣候」展開科學研究。        作為一艘科學鑽探船,決心號與大型郵輪、海上貨運輪不同,是一艘能在海洋裡「打鑽」的船,能鑽探8238米深的海底。        那麼決心號為什麼要打鑽?能鑽出來什麼呢?
  • 中國人保首席承保的海洋一號D星發射圓滿成功
    北京時間2020年6月11日2時31分,由中國人保首席承保的海洋一號D星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的託舉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前,中國人保已經成功護航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海洋系列兩顆衛星圓滿完成發射任務,受到了客戶的高度認可
  • 南大洋:最後的純淨之海,科學家呼籲更多措施保護那裡的物種多性
    我們常說的「七大洲四大洋」中的四大洋指的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但是在進入21世紀後,國際水文地理組織將南緯50°以南的印度洋、大西洋和南緯55°-62°間的太平洋的海域劃分為一個獨立的大洋,即南大洋。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完全環繞地球未被大陸分割的大洋。南大洋也是地球上最後的一片純淨之海,科學家們呼籲更多的措施來保護那裡的物種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