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我們常說的「七大洲四大洋」中的四大洋指的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但是在進入21世紀後,國際水文地理組織將南緯50°以南的印度洋、大西洋和南緯55°-62°間的太平洋的海域劃分為一個獨立的大洋,即南大洋。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完全環繞地球未被大陸分割的大洋。
南大洋也是地球上最後的一片純淨之海,科學家們呼籲更多的措施來保護那裡的物種多樣性。
根據最近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目前南大洋的海洋保護區的面積至少需要翻一番,才能充分保護南極的生物物種多樣性。今年一個國際理事會正在審議的提案,將大大改善那裡受保護的各種生境,維持魚類種群數量,並增強該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能力。
這篇新論文的作者、環境研究項目的助理教授卡桑德拉·布魯克斯(Cassandra Brooks)說:「與世界其他海洋相比,我們在南極擁有世界上最健康的海洋系統。但南大洋有大片地區完全得不到保護。」許多國際研究表明,世界上10%到30%的海洋應該受到保護。環繞南極洲的南大洋約佔世界海洋的10%,保護這片海域可在實現這一目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只有12%的南大洋海域被指定為海洋保護區的一部分。海洋保護區,特別是「禁止捕撈」的海洋保護區,或不允許進行任何捕魚活動的海洋保護區的設立,已被證明能夠支持物種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南極地區有多達10000種物種,包括鯨魚、海豹、企鵝、魚類、珊瑚和巨大的南極海蜘蛛,其中的許多物種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不存在,非常獨特。據科學家所知,目前這些物種中,還沒有一個因氣候變化或其他人類活動而滅絕,這是值得慶幸的事,但也更應該珍惜。
如果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目前正在談判的其他海洋保護區得到實施,它們將覆蓋南大洋近22%的面積,並在其40多個獨特生境中實現至少10%的代表性。布魯克斯說:「作為海洋科學家,重要的是我們還有一些地方可以作為正在遭受氣候壓力的健康系統進行實際研究。」
但這個協會目前仍支持捕撈南極牙魚等國際商業漁業,這些牙魚作為智利鱸魚被出售。南極磷蝦作為魚粉和歐米伽-3脂肪酸丸等產品的原材料而被在南極地區養殖或捕撈。目前只有不到5%的南大洋保護區禁止捕魚。近年來,由於歐米茄-3丸的流行和對餵豬、雞和其他養殖魚的魚粉的需求,這些漁業面臨的壓力有所增加,而且可能還會繼續下去。與此同時,氣候變化對南大洋生態系統的壓力也在增加。
布魯克斯說,為了幫助提高這些生態系統的恢復能力,「我們確實需要在南大洋設立更大面積的禁漁區。因為南極洲是一個屬於我們所有人的全球公地。」
南極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南大洋儲存了全世界90%的淡水,推動了全球海洋環流,調節了我們的整個氣候。在最基本的層面上,地球的所有系統都依賴於南大洋。南極洲也是是全球氣候變化最快的地區之一。浮遊植物群落和處於食物鏈最底層的磷蝦(企鵝和最上層的牙魚)的數量正在發生變化,整個系統都在變化。
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研究者想知道:我們是否在保護那些真正能夠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正確地區?因此,他們研究了南極海洋的各種棲息地,從海底到開闊水域,並研究了這些棲息地中有多少位於現有和擬議保護區內。他們發現,要使保護措施充分代表南大洋的生物多樣性,更好地保護許多海鳥和哺乳動物,就需要比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目前提出的更多且更強的保護措施。
我們希望南大洋這片海,能繼續純淨下去,更希望其他的大洋的生態系統也能得到恢復,這需要更強的措施,和更多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