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提起物種大滅絕,很多人可能首先會想到恐龍大滅絕。實際上恐龍滅絕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物種大滅絕,發生在大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但地球上已知的大滅絕事件發生過5次,第一次發生在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當時有85%的物種遭受了滅頂之災。最嚴重的一次是2.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超過96%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地球物種幾乎團滅。
曾經有研究稱,大規模集群的滅絕事件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約每隔62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因此,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什麼時候開始發生,這個問題成為了當今世界上很多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
早在2015年,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生物學家保羅·埃利希(Paul Ehrlich)發起了一項關於地球生態的研究,並宣布向世人宣布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結論——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此時正在進行中!
五年後的今天,埃利希和其他研究機構的同事們在這項研究上有了一個更嚴峻的進展:如今的物種滅絕率可能遠高於此前的預期。他們本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新論文指出,野生動物貿易和其他人類活動已經消滅了數百種物種,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更多物種推向滅絕的邊緣。
科學家們曾估計,在整個二十世紀,至少有543種陸地脊椎動物滅絕。埃利希和他的同事們預測,僅在未來20年內,將會有幾乎同樣數量的物種遭受滅絕。這些動物的滅絕,將會引起難以控制的連鎖反應,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起地球物種更大規模的崩潰。
研究人員稱,當人類消滅其他生物物種時,也在切斷它所處的枝幹,破壞人類自己生命支持系統的工作部分。埃利希警告說,瀕危物種的保護應上升到全球緊急狀態,保護這些物種就是保護生態系統,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這一切已經刻不容緩。
人口增長、棲息地破壞、野生動物貿易、汙染和氣候變化等人類壓力,嚴重威脅著世界各地數以千計的物種。從珊瑚礁和紅樹林到叢林和沙漠,這些生態系統依賴於這些物種長期進化的關係來維持它們的功能,並使它們能夠適應變化。如果沒有這種穩健性,生態系統就越來越難保持穩定的氣候、提供淡水、為作物授粉以及保護人類免受自然災害和疾病的影響。

最後的機會
為了更好地理解滅絕危機,研究人員觀察了極度瀕危物種的數量和分布。他們發現,有515種陸棲脊椎動物——佔他們分析的所有物種的1.7%——如今正瀕臨滅絕,這意味著它們僅剩不到1000個個體。其中大約一半的物種其實只剩下不到250個個體。
研究人員估計,除了滅絕率不斷上升外,一個特定物種的個體、局部群體以及地理範圍的損失,導致了自1900年以來,這515個物種中的237000多個種群消失。由於數量非常少,物種無法在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這可能也會產生連鎖反應。例如,當海獺的過度捕獵導致當地的海帶在17世紀滅絕時,當地的海牛就隨之滅絕了。

研究人員稱,我們在未來20年裡為應對當前的滅絕危機所做的工作,將決定數百萬物種的命運。我們正面臨最後的機會,以確保大自然不會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壞。瀕危生物的消失可能對其他物種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絕大多數——84%的個體在5000以下的物種,與個體在1000以下的物種生活在同一地區。這為連鎖反應創造了條件,其中一個物種的滅絕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使其他物種面臨更高的滅絕風險。
「一個物種的滅絕孕育著更多物種的滅絕,」為了解除這樣的威脅,研究人員呼籲將所有5000人以下的物種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的極度瀕危物種,並加強對它們的保護。
人類的選擇
在其他行動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項禁止野生物種貿易的全球協議。他們認為,非法獵捕野生動物以獲取食物、寵物和藥品,不僅對瀕臨滅絕的物種,而且對人類健康都是一個根本性的持續威脅。據研究人員介紹,COVID-19被認為起源於蝙蝠,通過活動物市場上的另一種生物傳播給人類,是野生動物交易如何傷害人類的一個例子。他們指出,近幾十年來,由於棲息地的侵佔和野生動物的捕食,野生動物向人類和家畜傳播了許多種傳染疾病。
密蘇裡植物園的名譽主席彼得·瑞文(Peter Raven)說:「我們要決定我們想留給下一代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一個可持續的世界,還是一個荒涼的世界。」
如果生物學家埃利希所稱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真的進行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沒有人知道人類將會走向何方。但毋庸置疑的是,就算第六次物種大滅絕讓地球大部分生物消失了,地球照樣有能力在6000多萬年後孕育出一個新的生物世界。這一切,決定於我們大多數人是否真的願意行動起來,保護現今的物種多樣性,保護地球生態系統,保護我們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