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丨南極大洋科考關注些什麼
大洋隊科考隊員都在專注於哪些研究?想要獲得哪些樣本和數據?新華社記者帶你走近南大洋上科考作業現場,聽聽科考隊員們的介紹。南大洋中溫室氣體的「物理泵」此次作業航線中完成了西風帶區域內兩條重要的海域斷面考察。
-
地球環境所等提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大洋環流對地球熱量和碳分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過去海洋環流及其碳收支是認識大氣CO2在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的一把關鍵鑰匙。末次冰盛期是理解氣候從冷期向暖期轉變的一個關鍵氣候態。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對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模式及碳收支仍所知甚少,這嚴重妨礙著對過去大氣CO2變化的深入理解。
-
開展南大洋研究的科學和現實意義
5月9日-11日,國際南極與南大洋研究領域和中國極地科學與海洋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杭州,對南大洋觀測系統研究展開深入討論。為何「觀測南大洋」如此受重視?近年來,我國在南大洋開展觀測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有什麼規劃?為此,《中國海洋報》記者採訪了陳大可院士。 記者:為何要研究南大洋?南大洋觀測系統國際計劃的目的是什麼?
-
南大洋是什麼時候開始獨立成為南冰洋的?為什麼現在要這麼劃分?
南極是塊大陸,而環繞它的水體,一般情況下公稱為南大洋而非南冰洋,而南大洋就像「華北」、「華南」一樣,不是一個地理或者行政意義上的獨立體,而是南太平洋、南大西洋等水體的特定區域的集合。南大洋是從海洋學的角度上(不是地理學)劃分的,因為它具有自成體系的環流系統(如南極繞極流)和獨特的水團結構,是世界大洋的底層水團的主要形成區,且同時對大洋環流起著重要作用。起初國際航道測量組織認為是四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但是長期以來,南大洋也被人接受,直到2000年國際水文地理組織確定其為一個獨立的大洋。
-
縱橫太平洋,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將探尋哪些深海秘密_滾動新聞_中國...
調查海山生物多樣性,開展微生物類群富集培養中國大洋45航次首席科學家林輝說,本航次共分三個航段,其中第一航段以海山生物多樣性調查為主,在西太平洋典型海山及周邊海域開展生物多樣性與環境調查。調查結核資源,進行鳥類和哺乳動物觀測本航次第二航段首席科學家黃浩說,這一航段以資源調查為主,主要在東太平洋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開展地質調查,繼續擴大多金屬結核控制資源面積。與此同時,科考隊員還將開展相關區域的稀土資源調查、深海生物基因資源獲取、新興汙染物微塑料調查、大氣化學環境與氣象調查、鳥類和哺乳動物觀測等工作。
-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談開展南大洋研究的科學和現實意義
(記者朱彧)5月9日~11日,國際南極與南大洋研究領域和中國極地科學與海洋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杭州,對南大洋觀測系統研究展開深入討論。為何「觀測南大洋」如此受重視?近年來,我國在南大洋開展觀測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有什麼規劃?
-
中國大洋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
大洋科考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徜徉西南印度洋科技日報路易港5月1日電 (記者劉園園)從大海深處歸來的「向陽紅10」科考船5月1日傳來好消息: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一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化區
-
大洋49航次新發現印度洋硫化物礦化區
(記者趙寧)經過50天的走航、作業,執行中國大洋第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按計劃順利完成在印度洋的調查作業,於當地時間4月30日停靠模里西斯路易港補給。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首席科學家鄧顯明介紹,自3月15日起航後,全體科考隊員齊心協力,共同奮戰,克服多次西風帶氣旋的影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合同區硫化物資源勘察與評價取得進展。
-
科研人員提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大洋環流對地球熱量和碳分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過去海洋環流及其碳收支是認識大氣CO2在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的一把關鍵鑰匙。末次冰盛期是理解氣候從冷期向暖期轉變的一個關鍵氣候態。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對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模式及碳收支仍所知甚少,這嚴重妨礙著對過去大氣CO2變化的深入理解。
-
「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 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青島6月23日電 題:「蛟龍」號138天航行1.83萬海裡中國大洋38航次取得5大科學成果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劉詩平、張旭東 向陽紅09號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及全體科考隊員23日順利返回青島,這標誌著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38航次)順利結束。
-
深海採礦會帶來哪些環境變化?10大採樣工具全方位採樣跟蹤調查
新華社「向陽紅09」船5月11日電 題:深海採礦會帶來哪些環境變化?10大採樣工具全方位採樣跟蹤調查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多金屬結核是深海蘊藏的一種重要礦產資源,開採它會帶來哪些環境影響?連日來,中國大洋38航次科考隊員在南海進行1000米級多金屬結核採礦試驗區的選址與環境背景調查。
-
我國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廣州啟航開赴太平洋
新華社廣州5月22日電(記者梁鋼華)在我國挺進大洋系列科考活動中屢立功勳的「大洋一號」遠洋科考船,22日上午在廣州長洲碼頭再次啟航開赴太平洋,進行為期250天的遠洋科考之旅。 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告訴記者,這已是我國大洋考察的第20航次。
-
中國科考「重器」亮相南大洋太空人海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首航南極的中國「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15日繼續在南大洋太空人海開展綜合科考。連日來,一些大洋科考「重器」亮相,助力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獲取理想的科考樣品。「雪龍2」號此次考察是中國在南大洋海域的科考首次拓展至太空人海。它較強的破冰能力使南大洋科考較往年更早開展,一批新設備也得到使用。
-
大洋科考新發現硫化物礦化區
從大海深處歸來的「向陽紅10」科考船5月1日傳來好消息: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在西南印度洋新發現一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化區。 執行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在海上漂泊47天後,於當地時間4月30日下午停靠模里西斯路易港。
-
研究揭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金章東告訴《中國科學報》,大氣中CO2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海洋的釋放,如果海洋中固定更多的CO2,大氣中的CO2將會下降。「如何應對未來可能繼續上升的大氣CO2及其對全球氣候環境的影響,一個主要的科學任務是全面理解地球本身碳循環及其調控機制,而理解過去海洋-陸地-大氣之間的碳收支,尤其是大洋環流是關鍵。」 南極冰芯數據揭示,大氣CO2在過去地質歷史時期有很大的變幅。例如,在大約2萬年前的末次冰盛期時,大氣CO2就降低了20ppm。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這些遠洋調查船分別是隸屬於國家海洋局的「向陽紅」系列和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海洋」系列調查船以及中國大洋協會所屬的「大洋一號」海洋調查船。在這些船中,排水量大的有 1 萬多噸,小的還不到 3000 噸。正是這些海洋科學考查船的辛勤耕耘,使我國原本起步較晚的深海資源勘探工作,一步步地向世界看齊,奮起直追,逐步的靠近了世界先進水平。
-
大學生競賽知識點:極地大洋
南極圈是南半球寒帶與溫帶的分界線,即6633S,南大洋的大部分在南極圈以北。英國的庫克船長於1768年開始率領船隊尋找南方大陸,於1773年在東經30度左右駛入南極圈,這是人類第一次進入南極圈。執行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任務的「向陽紅10」號於1985年1月24日在69°15'W進入南極圈,這是中國船隻第一次駛入南極圈。640.中國開展了哪些南極考察?
-
「向陽紅10」返航舟山 首次開展海洋微塑料汙染調查
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向陽紅10」科考船順利完成中國大洋第49航次科考任務,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於8月12日回到母港——舟山長峙島5000噸級科考碼頭。中國大洋49航次由海洋二所組織實施,歷時250天,航程近3萬海裡,主要作業區域在印度洋。海洋二所陶春輝研究員擔任航次首席科學家。
-
南大洋裡發現怪異「無頭雞」,還激發了人類的保護心?
雖然距離西方節日萬聖節還有一周的時間,但南大洋海域卻出現了一件「靈異事件」。
-
我國大洋45航次科考獲海洋地質和水文與氣象等多學科調查成果
隨著科考隊員近日將在5200多米海底成功取樣的箱式取樣器回收至「向陽紅03」科學考察船甲板,中國大洋45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這也意味著大洋45航次的科考任務全部完成。目前,「向陽紅03」船已駛離作業海域,踏上回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