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環境所等提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大洋環流對地球熱量和碳分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過去海洋環流及其碳收支是認識大氣CO2在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的一把關鍵鑰匙。末次冰盛期是理解氣候從冷期向暖期轉變的一個關鍵氣候態。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對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模式及碳收支仍所知甚少,這嚴重妨礙著對過去大氣CO2變化的深入理解。
-
研究揭示末次冰盛期大洋環流新模式
經過多年探索研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於際民教授與合作者繪製出國際上第一幅末次冰期大西洋深海酸鹼度截面圖,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冰期大洋環流模式,這對進一步認識大氣CO2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2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雜誌。
-
大洋熱鹽環流理論研究取得新突破
本報訊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管玉平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學家黃瑞新教授合作,近期在大洋熱鹽環流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末次冰消期氣候變暖過程中強降雪的地質證據被發現
新仙女木事件是末次冰消期氣候變暖過程中發生的大幅度降溫事件,寒冷氣候持續長達1300年,是第四紀最著名、研究最多的氣候突變事件。「冰湖潰決一次性淡水注入北大西洋,導致溫鹽環流中斷(減弱)」的主流觀點雖能解釋該事件的觸發機制;但數值模擬結果均顯示,一旦淡水注入停止,溫鹽環流就會在幾十年內恢復正常,新仙女木事件應該隨即結束。為何新仙女木事件會持續上千年之久,目前仍然是困擾國際古氣候學界的科學難題。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全球大洋中的熱鹽和深層環流」講習班開班
11月22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主辦的「全球大洋中的熱鹽和深層環流」講習班,在多功能學術報告廳舉行了簡短的結業典禮儀式,LTO副主任齊義泉為學員頒發了證書,標誌為期兩周的講習班圓滿結束,獲得預期效果。
-
斯裡蘭卡油輪著火,為什麼要關注大洋環流?
於是,在北印度洋,海水沿順時針方向流動,驅動海洋形成順時針大洋環流。風驅環流是指由海洋盛行風驅動的大洋環流。全球大氣低層最強大穩定的盛行風主要是熱帶地區的偏東風(北半球東北信風和南半球東南信風)和中高緯度地區的西風帶。 在盛行風的驅動下,上層海洋在風驅動力、摩擦力(與運動反方向)和科裡奧利力(垂直於運動方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三力作用的平衡中移動,這被稱作埃克曼輸送。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大洋環流形成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大洋環流形成,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大洋中的海水從來都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像陸地上的河流那樣,長年累月沿著比較固定的路線流動著,這就是"海流"。 不過,河流兩岸是陸地,而海流兩岸仍是海水。在一般情況下,用肉眼是很難看出來的。
-
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袁東亮研究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0-1」的突破。
-
斯裡蘭卡油輪著火,為什麼要關注大洋環流?丨大氣悟理
於是,在北印度洋,海水沿順時針方向流動,驅動海洋形成順時針大洋環流。風驅環流是指由海洋盛行風驅動的大洋環流。全球大氣低層最強大穩定的盛行風主要是熱帶地區的偏東風(北半球東北信風和南半球東南信風)和中高緯度地區的西風帶。在盛行風的驅動下,上層海洋在風驅動力、摩擦力(與運動反方向)和科裡奧利力(垂直於運動方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三力作用的平衡中移動,這被稱作埃克曼輸送。
-
科學家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學界對末次冰期熱帶地區不同時間尺度氣候與水文變化的認識,主要有兩種觀點:由於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變化引起的熱帶輻合帶(ITCZ)的經向季節性移動,導致熱帶地區幹-溼的變化;由於熱帶海表溫度(SST)變化引起的熱帶大氣-海洋動力學緯向變化,如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導致的熱帶氣候與水文的變化。
-
開展南大洋研究的科學和現實意義
為何「觀測南大洋」如此受重視?近年來,我國在南大洋開展觀測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有什麼規劃?為此,《中國海洋報》記者採訪了陳大可院士。 記者:為何要研究南大洋?南大洋觀測系統國際計劃的目的是什麼?
-
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張健平等-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摘要:在末次冰期,東亞熱帶陸地是否存在類似 Dansgaard-Oeschger事件的千年尺度氣候事件及這些事件是受北半球高緯度氣候影響還是受低緯度海洋的控制,是長期困擾第四紀古氣候學的難題。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學界對末次冰期熱帶地區不同時間尺度氣候與水文變化的認識,主要有兩種觀點:由於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變化引起的熱帶輻合帶(ITCZ)的經向季節性移動,導致熱帶地區幹-溼的變化;由於熱帶海表溫度(SST)變化引起的熱帶大氣-海洋動力學緯向變化,如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導致的熱帶氣候與水文的變化。
-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談開展南大洋研究的科學和現實意義
(記者朱彧)5月9日~11日,國際南極與南大洋研究領域和中國極地科學與海洋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杭州,對南大洋觀測系統研究展開深入討論。為何「觀測南大洋」如此受重視?近年來,我國在南大洋開展觀測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有什麼規劃?
-
「大洋風生環流和氣候變化」講習班結束
」講習班結束,吸引來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21個科研院所、高校的190餘名學員前來聽講。 課程內容豐富精彩,學員們認真聆聽課程及講座,圍繞學術論文進行報告和形式多樣的討論,輔導老師對學員提出的疑惑點進行指導和探討。青年學者學習了大洋風生環流的基礎理論以及研究前沿,激起了接受時代挑戰和勇於創新精神。